(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54100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信用风险管控模式转型已然箭在弦上。国内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毕竟处于发展初期,以定性分析为主,对国外先进经验和国情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从文化意识、法制建设、管理体系、技术操作层面都有不足之处,尚需学习西方定量研究分析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国情实际,探索出一套
适合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的模式和方法。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信贷投向行业集中、收入结构简单。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个人贷款、批发和零售业及房地产业,这也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根据银监会2016年年报中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结构图,国内商业银行以利息收入和手续费用收入为主。
问题二:审批权利过度集中,存在“一票否决”、“一言堂”现象。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设置,过分强调存、贷增长率等指标,呈政绩化、短期化倾向等特点。
问题三:信用风险管控理念落后,控制手段匮乏及滞后。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信用风险管控水平相对落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政策因素等影响,传统收费项目锐减,新兴业务收入贡献乏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亟待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呈纵向运动,过分依赖经验判断,横向制约机制缺位,影响了决策的客观有效性。
第三,信用风险分析、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落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合理,影响队伍建设。
三、相应措施与建议
第一,制定最优投资战略,优化信贷结构,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向管理要效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合理设置风险管理权重。提高议价能力,用好差异化定价原则,优化资本利润率。
第二,构建决策辅助体系,助力科学决策。囿于特定、单一决策者的局限性,信用风险管控应由目前以经验判断为主的“人治”,调整为动态全流程风险监控的“机制”,使风险控制更趋理性,使决策回归客观,从而保证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三,完善内部机制构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失效。逐步构建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内部各项制度建设,借助大数据和模型工具强化定量分析;进一步细化人员职能分工,明确权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配套制度建设,多举措夯实信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
现行信用风险管控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于政策导向、市场环境、企业评价等方面存在认知和技术上的偏差度,将直接影响到信贷资产在不同行业、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对于国家宏观调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从理念、机制、技术、人才等方面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管控水平,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从而保障国家稳定的经济形势和金融安全。
论文作者:王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商业银行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国内论文; 信贷论文; 收入论文; 经验论文; 制度建设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