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学生打工”——中学生“打工”也是锻炼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凡是打过工的孩子都知道,打工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对自身的考验,一种很好观察社会的方式。既锻炼了自己,又解决了零花钱的问题,何乐而不为?有人认为打工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其实这也不无道理。这就要谈论打工是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实际上,凡是在空余时间打工的学生80%学习都不会很差,而且他们所得钱大部分也会投到与学习相关的地方。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讲,打工对于中学生来讲绝对是利大于弊。
对于中学生打工,从我个人而言得出这样结论,利益在于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当然对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决心,而且把这些当成玩,挣不挣这点钱无所谓,那麽这样是无聊的行为,要打工就要靠自己挣的钱生活和生存,没有其他人的帮助,这样才能体会到一些生活的苦难。而对于弊害,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多危害,最大的就是不要为了钱而工作,这样就成了拜金者,当然还有就是千万不要一个人单独在孤僻的地方活动,这样会有坏人来的,哈哈。不过,我觉得这种危险都明显降低了许多。
有这样两条新闻,一条说,四川大学生请来家政清扫寝室,钟点工每个周末上门服务,洗衣、拖地、养金鱼、擦书柜,如此等等,一个寝室6名大学生要付钟点工30元(2小时);一条说,成都中学生开办“公司”服务教师,针对老师服务,打扫卫生、洗碗、打字、制作网页,如此等等,有的学生每月可赚100元。
中学生做“公司”,赚钱;大学生请家政,付钱。是耶非耶?报上说,还真有争论。比如有大学生就认为,“与其将时间耗在洗衣、拖地这些琐事上,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做些有兴趣的事”。做什么“有兴趣的事”呢,报上没有说,不敢妄测。而“反对意见则认为,如果大学生连这些小事也不能亲历亲为,如何能肩负以后更多的社会责任。长此以往,还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心理”云云。
说实在话,对这样的新闻,有时真难以“解读”。比如人家大学生的意见,就真的有其合理因素在。如今都说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如果真的能多赚钱,有效时间能赚大钱,有的大学生恐怕就不会去做“琐事”。然问题也偏偏出在这里。什么叫“琐事”?什么叫“小事”?!就像有些当官的把“生活作风”说成是“小节”一样,我看值得推敲,值得商榷。不是说如今要抓素质教育吗?洗衣、拖地、抹窗、擦书柜不是素质?恰恰相反,小事、琐事皆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一生之中必不可少的“功课”。“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点也不会错。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有些“学历”的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小事、小节,这恰是我们的教育出了毛病!就要智育?就要成绩?真的事事时时都“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真的挣大钱娶美女者自然就是“德业双馨”?……不见得。很不见得。因此,我要给中学生“打工”投上一票。不仅仅为他们能挣些小钱,补贴日用,更为他们从小养成必要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小养成一些市场意识,这就是“素质”呵。
凡事都有利弊,打工也是一样,作为一名刚刚高中毕业的中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上当受骗,被一些黑心老板的花言巧语所欺骗。但那毕竟是少数的,要想孩子成为栋梁,家长和社会要舍得出“狠手”,让他们去沐风雨、搏恶浪,不要让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