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货币政策回顾和未来五年货币政策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五年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货币政策简要回顾
“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2%,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12.9%,1994年最高时曾经达到24.1%。针对这一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要求,“‘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目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明显降下来,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贯彻中央这一要求,“八五”后期和“九五”前期,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措施,严格控制货币信用总量,广义货币增幅1994年达34.5%,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1997年下降到17.3%;零售物价和消费物价1997年也分别相应下降到0.8%和2.8%,而经济却保持了8.8%的快速增长,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后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贯彻中央方针,中国人民银行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七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调整信贷政策,扩大商业银行信贷领域,从而保证了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的适度增长。1998、1999年广义货币分别增长15.3%、14.7%,金融机构贷款分别增加1.15万亿元、1.08万亿元,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适应。货币政策为防止通货紧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及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以取消贷款规模管理和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等为主要标志,三年中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920亿元,占当年基础货币增加额的52%;2000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收回基础货币3000多亿元,对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开市场操作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除此而外,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了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再贴现利率,实现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和国债市场化发行,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改革了外币存款利率,扩大了对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完善了再贷款管理办法,健全了货币市场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未来五年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规定,借鉴了世界范围货币政策的经验,同时也是我国货币政策经验的历史总结。它以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并以币值稳定为手段,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的这一基本规定,“十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指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指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我们认为,物价总水平稳定指物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公众预期可承受的限度内,根据中国国情,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3%,应视为物价稳定。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是保持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条件,外汇市场供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中国这样外汇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国家,放任人民币汇价每天随供求任意波动,不利于实体经济运行。中央银行在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以熨平短期名义汇率剧烈波动、保持长期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为目标,可能比较妥当。
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议》,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即年均增长7.2%。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1978-1999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6%。在这21年中,物价涨幅在3%之内的年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大体都在9%左右。如1982年零售物价上涨1.9%,经济增长9.1%;1983年零售物价上涨1.5%,经济增长10.9%;1991年零售物价上涨2.9%,经济增长9.2%;1997年消费物价上涨2.8%(零售物价0.8%),经济增长8.8%等。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回旋余地大,供给和需求扩张的潜力都很大。只要体制和政策对头,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很大的。当然,“九五”计划后期,由于国内外市场诸多因素发生重大变化,结构性矛盾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突出,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持续下跌;2000年虽然出现重要转机,但基础并不稳固。未来五年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要努力。
根据对未来五年经济体制、市场需求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经过努力,预计经济年均增长7-8%左右是可以达到的。保持币值稳定,通货膨胀率拟控制在3%之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经验预计,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因素,未来五年货币供应量年增长不应超过14%。与“九五”时期货币供应量预计年均增长17%相比,未来五年名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将有所降低,但这并非意味货币政策调控比“九五”时期更紧,因为随着货币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企业从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将增加,经济增长的资金环境应该更好。
未来五年货币政策方针
未来五年货币政策实施,既要防止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这应是我们的基本方针。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既要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提高贷款质量,保证金融稳健运行。
关于防止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是总需求不足,首先看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始终是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但是,1997年以来,消费需求却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增幅下降。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可能增加,农民增加收入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国内工业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后,相当一部分产业将面临国外产品的激烈竞争,城镇就业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加,收入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预计未来几年消费需求能否迅速回升的不确定性增加。其次看投资需求。1994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不健全,投资资金来源不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投资预期收益率下降,投资者积极性不高。预计未来五年,消化目前已经存在的低水平过剩尚待时日;最具市场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投资,从创业到形成气候需要有一个过程;国有及集体企业自身资金积累能力较低,民间资本力量有限;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很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仍然不畅等。过去两年,增加财政投资对启动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可持续性存在一定的问题等等。在投融资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革之前,要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有一定的困难。最后看进出口。据初步分析,加入WTO以后,进口会有明显增长;出口也会增长,但增幅可能小于进口。由于我国已经进入还债高峰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逐年增加,非贸易项目已经存在逆差,今后几年如果进口持续大于出口,整个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不是没有可能。如果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逆差,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即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来拉动。因此,未来几年能否在结构转换中实现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的适度增长,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目标的关键。在结构性矛盾和总需求不足问题未根本解决之前,通货紧缩的阴影会始终存在。
但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也在积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信用主要集中于银行。以银行信用为主的融资体制,使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导致贷款高速增长,1978~1999年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长20.4%。贷款派生出存款,存款年均增长23.5%。广义货币(M2)中,存款占90%,1981~1999十七年间广义货币年均增长达26.4%。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贷款因种种原因,部分出现呆账,资产缩水;而存款负债不但一分钱不能赖账,而且还要加上利息,没有死账。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一定条件下会变为现实的货币,形成市场的现实需求。因此,广义货币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通常被作为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一个衡量指标。1998年,这个比率,印度为0.5,美国为0.67,韩国为0.6,日本为1.2,我国为1.31,1999年上升到1.46。2000年广义货币预计增长15%,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广义货币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比例还是上升趋势,未来几年可能还是这个趋势,可见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还在继续积累。加入WTO以后,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影响宏观金融稳定的新的不确定因素还要增加。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不高,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手段都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金融微观基础脆弱,保持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任务十分艰巨。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将会与通货膨胀相联系。从我国国情出发,货币政策实施,特别是中期目标的选择上,应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警惕。
未来五年货币政策措施
最近三年,以快速发展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依托,货币政策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正是以此为基础,货币政策调控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但是,由于货币市场工具和货币市场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货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货币政策间接调控工具特别是利率的市场弹性仍较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总体上存在诸多阻滞,结果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整体金融运行的效率。
未来五年要下大力气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要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要进一步扩大公开市场操作,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水平;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发挥商业银行信贷创新的积极性;要搞好与财政政策、国际收支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整体水平。
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联系和促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流量表统计,1992~1998年企业的融资结构,金融机构贷款占70%,利用外资占27%,通过股市和债市融资分别不足4%。未来几年要努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比重,同时鼓励各类投资者从非公开的股本市场获得资本金,争取在“十五”末期,使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由现在不到4%提高到20%。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货币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公开市场操作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 外汇论文; 基础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