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试论论文,体育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2)01-0005-04
学科建设是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竞赛等工作的基础。体育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只是把学科建设作为关键和核心问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才能更深入地带动各方面的改革,继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要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抓住学科建设的机遇,优化学科建设的条件,解决学科建设的问题。
1 认识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意义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大学的根本特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学术’。”[1]而学科的最大特征就是学术性。将社会诸多的体育现象和运动技术项目加以学术化,便产生了体育科学的诸多学科。体育院校加强学科建设的意义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学科是体育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
学科是体育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办学水平的标志,离开了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学科,也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和办学的高效益。所以,评价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科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性的评价指标。如国家在大学里面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长江学者计划”或“楚天学者计划”岗位的设置等,无不是以学科处于世界或国内领先水平为首要条件的。目前,有的体育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建成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且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体育大学或学院”。要实现这个有魄力的目标必须有高水平的学科,聚集高水平的教授,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才会引起社会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才能更多地承担“奥运攻关”和“全民健身”的重大项目,才能跻身于一流学科的行列。
1.2 学科是教授们成长与活动的土壤
“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一方面,教授们在学校的院、系等事业单位中活动,另一方面,又活跃在与国内、国际密切相联系的学科领域。”[2]教授与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留住、吸引一流的学者,而一流的学者才能创建一流的学科。目前,高等学校之间进行的人才大战中,更多的学校是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即学术水平和学术梯队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留住和吸引一流的学者。而有的学校即使不惜重金聘到了优秀的人才,但由于学科水平低,优秀人才难以发挥作用,出现了来而又走的现象。可以说,领先的学科水平是教授们成长的沃土,又是吸引优秀人才的热土。
1.3 学科是使社会体育现象、运动技术得以理论提升的基石
体育学下设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体育运动或体育现象的某一领域、某一过程进行研究,“用实践和理论手段开辟和探索体育运动的未知世界,解释和说明体育现象,预见其产生和发展变化,揭示体育运动各种基本运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增进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为体育运动提供一般原理性的指导理论。”[3]这是体育院校与运动队的根本区别所在。以武术为例,“武术的发展给武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武术运动走向世界也给广大武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武术技艺进行传习和探讨,而是希望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思维角度,用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武术。特别是运用生物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武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了解武术对人体结构、技能的影响机制,用以阐明中国武术运动对人体的独特作用,为武术的教学、训练、竞赛和修身养生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4]
1.4 学科是体育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向导
学生从普通高中、体工队、体校等进入体育院校,确定了专业,自己今后的发展就与这个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科、专业“授人以能”,培养人今后谋生的能力;“激人以动”,激发人今后献身专业、奉献社会的动力。这种与学科、专业相联系的对未来职业的构想,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的方向。
2 抓住学科建设的机遇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随着国家体育总局所属院校管理体制的转变,笔者认为会给体育院校学科建设至少带来3个方面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种机遇,学科建设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2.1 观念拉力:加入WTO和管理体制转换向体育院校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目标要求
一方面,加入WTO后,会带来体育院校办学观念的进一步变革。2000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21世纪大学协会第4届年会上,世界18所著名大学的校长一致认为:“教育全球化是世界全球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世界全球化的基础。”可以预测,加入WTO后,境外著名院校或企业来华独资办学或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势头将更猛,经济全球化直接促进教育市场向世界开放。目前,体育院校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国际竞争要求体育院校具备独特的个性和办学特色,这是体育院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务院国办发[2001]15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体育总局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的下达,表明了我国通过政府行为将体育学院推向了教育与运动竞技训练相结合的主战场。体育院校必须在这两个“大事件”面前,快速地进行办学观念的变革,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树立更新和更高的目标追求,加强学科的调整和建设,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2.2 物质推力:加入WTO和“申奥”成功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一方面,加入WTO后会带来国民经济的发展,据国际组织测算,“入世”后,我国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近2.94个百分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到2005年全部完成各项“入世”承诺时,当年我国的贸易生产总值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比现在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这样,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成为可能,体育院校亦是受惠者。另一方面,我国北京“申奥”成功,体育院校恰逢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体育院校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基地结合,与项目结合,与国家或地方的体育科研单位结合,在“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攻课题,上项目,使学科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2.3 制度活力:加入WTO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给体育院校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机制效能
一方面,加入WTO后,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法律、观念与世界有效地对接提供了一次绝好机会,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诸如机制转换、结构调整、政策改革和宏观控制等深层矛盾提供了强大的冲击动力,开放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将冲击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按照“教育服务”协议,国外办学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我国的办学,使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会为我国的体育高等教育投资、办学和管理体制注入活力;我国现有的体育院校特色项目诸如民族传统体育等的生存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体育院校管理体制的转变,使影响较大的6所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进行了“稳着陆”,这6所院校一改观望等待的态度,正在积极进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找准定位、精简机构、定编设岗、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等。这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上的支撑。
3 优化学科建设的条件
体育院校要从方向、主力、依托、载体、动力等几个方面加强学科建设:
3.1 定位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方向
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体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体育院校准确定位,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正确确定发展目标,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在学校的实际运作中,学科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如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资金的投放、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必须以学校的定位为基本依据。由此可见,正确定位决定了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方向。目前,体育院校处于什么位置,以什么层次为主,主要在哪些领域为社会服务,怎样面向世界办好体育院校,是教学为主还是教学、科研、训练并重,对其都要作出目前定位和未来定位。体育院校是学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院校,更应该进行办学特色定位。围绕着目前定位、未来定位和特色定位,确定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加大投入,加强建设。
3.2 梯队是学科建设的主力
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学校梯队,如果没有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如果学科带头人没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那么,学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加强学科建设归根到底要从教师梯队建设做起。首先是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依据学院的定位和现实情况,确定1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再确定1~2位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或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配备几位得力的助手,从而形成一支层次合理、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和能力结构优良的学科建设的梯队。其次要给予学科带头人相应的职责和权利,由其负责相应学科梯队中教授、副教授、讲师、教辅人员以及科研经费、实验室等资源的配置,并且对所涉及的本科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学科发展总负责。这样,学科建设有了“抓头”,才有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3 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
“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学科建设,都十分重视高水平基地的建设。我国为加速基地建设,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文科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等等。”[5]那么,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更离不开基地,这是由体育科学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体育学下设的运动专项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体育院校的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只有与训练基地紧密结合,解决教练员和运动员提出的疑难问题,为提高运动竞技成绩服务;与学校体育教育、群众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提高人民的体质,才会有向前发展的生命源泉。
3.4 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
许多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成果,获大奖,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在体育学术界有的学者尖锐地指出,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难于上档次,也难于步入国家各种科研基金的行列,其原因是在科研上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色彩的“科研单干制”,满足于小打小闹,鲜有跨学科大兵团攻关的壮举。体育院校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首先是领导重视,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各级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应发动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经常进行学术上的“碰撞”,寻找学科新的增长点,构想新的攻关课题,花力气作好项目的设计和争取工作。其次是在奖励措施上做出创新性的体制改革,对重大项目的承担者,在专业技术上的评聘、奖励津贴、科研提成上要有大的倾斜,要敢于奖励得引起人们“眼红”。
3.5 “育人夺牌”是学科建设的动力
中科院院士母国光先生说的好:“因为有学生要上学,才办学校,并不是为了养教师,才办学校,招学生”,“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真正反映一个学校水平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在为一所大学打分时,还是应该主要看它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和顶尖的程度。”[6]体育院校肩负着培养较高层次的体育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双重使命,“育人夺牌”是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服务于“育人夺牌”,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才能产生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4 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研究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科建设也就得到了加强。
4.1 领导重视,加大投入
目前,体育院校学科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院校的学科建设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且领导缺乏明确的分工抓学科建设。结果是上级部门检查评估时忙一阵子,评估工作一结束,学科建设工作随之结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经费好比学科建设的血液,经费短缺,学科建设只能在低层次和低水平上徘徊。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分管的领导和负责的职能部门。同时,增拨经费改善条件,组织多学科联合承担项目和课题,使基础学科、传统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各得其所,发挥所长。
4.2 借鉴学习,制度创新
面对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发展的趋势,面对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体育院校在学科发展上需要克服“各自为战”的“学科壁垒”现象,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内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做法,即采取建立中心的方式,集中相关学科的力量,建设新的学科。《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5日第3版以“打破小作坊,营造大学科”为题,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走向开放的做法:“近一年来,该校组建了10多个跨系、跨校、跨国研究机构,这是该校走开放式、国际化学科建设道路所取得的新成果。在华中科大,从领导到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创建一流学科,仅靠一个教研室或一个研究室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打破‘小作坊’局面,营造大学科氛围,走国内、国际联合组建研究机构之路。”体育院校只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搞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即由相关(相近)学科共同组成联合体,将较分散的人才、技术、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条件相对集中优化,形成科研主攻学科,充分发挥其整体优势,联合攻关,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才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创建出一流的学科水平。
4.3 优化保障,凝聚人心
体育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与教育部所属的院校相比还较为滞后,缺乏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教师中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不辞而别”、“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的情况,甚至有的学校有的学科人员梯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人才危机。所以,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上,体育院校要力所能及地为优秀人才提供条件和环境,如优先提供实验场所、仪器设备、教师住宅等,以优厚的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加强学科建设,为优秀人才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和项目,优先安排国内外进修,提高学术知名度,以事业留住人才;做教师知心朋友,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以感情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样,学科建设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为之奋斗,才会有大师级人才支撑学科建设,将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设成为同一领域的前沿学科、一流学科。
收稿日期:20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