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学报区域特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学报论文,区域论文,特色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002)04-0126-03
关于学报的特色问题,编辑学界曾经发表了不少论文,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了进一步办好学报,我认为应当从学报的区域特色上下功夫。因为全国的学报除了位居首善之区的综合性大学学报以外,多数学报都因其学校所处的特殊位置成为地方性刊物,这些学报除了研究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外,更以较大的版面刊载研究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文章,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开设了专栏,兹就笔者所见全国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大学学报作一论述。
一、地方大学学报的特色栏目状况
地方性大学不同于全国重点大学,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地方大学很显然难以有全国重点大学强大的学术支撑与学术力量,学术信息也相对闭塞,如若要想在重大的课题上与重点大学一争高低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就需要地方大学的学人独辟蹊径,研究不为其他地方学者所注意的问题,而地方大学学报为研究区域经济和文化所设的栏目就为作者提供了这样的阵地。概言之,地方大学学报的特色栏目有以下几种。
其一,借助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专门研究文化名人及其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而开设相关栏目。因为一个地方的历史名人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活动于斯,必然在当地留下其他地区所难以类比的文化积淀,再加之人们的故乡情结,必然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以更多的关注,因而在学报上开设相关栏目必定会引起反响,如曲阜师范大学所主办的《齐鲁学刊》利用其地处孔孟之乡的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在办刊宗旨中就明确指出“立足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故乡,突出孔孟儒学齐鲁文化研究,重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探讨,坚持双百方针,倡导创新求实”的指导思想,专门开设了“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的专栏,该刊物所刊发的论文有不少全国学术界的名家名篇,已成为全国研究儒家文化的重镇。又如山东理工大学所办的《管子学刊》利用管子的历史影响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次齐文化研讨会,发表了以管子为代表的战国思想家的论文,为齐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了阵地,也同时提高了刊物的知名度。再如《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所开设的“姜炎文化”专栏,也是利用炎帝活动于该地区的历史事实,研究原始时期人类社会的历史,颇具学术影响力。《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在介绍其特色时指出:该刊刊登的文章注重地域性,四个重点栏目中研究名人的即有“朱熹与理学研究”、“方志敏与赣东北苏区研究”、“辛弃疾研究”等三个栏目。[1]《衡阳师范学院学报》依托曾是历史文化名人王夫子的故乡,开辟有“船山研究”和“炎黄文化研究”等栏目。
其二,研究当代名人,特别是学校的创办者成为一些大学学报的重要内容,如《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对于学校的创始人陶行知专门开辟“陶知知研究”栏目,仅在2001年就刊发了10篇研究陶行知的论文,探讨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书法教育思想、生活教育课程思想、生活教育运动乃至他所创建的晓庄师范在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推动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研究。[2]再如《松辽学刊》不定期开辟的“吉林作家作品研究”专栏。《吉首大学学报》利用地处湘西的历史地理优势,对生于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沈从文开设专门栏目进行研究,并在1989年第1期、1991年第1、2期合刊、1992年第3、4期合刊、1995年第4期以专号的形式集中发表了一大批沈从文的研究资料和论文。[3]《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对于故乡的名人郭沫若也开辟了“郭沫若研究”的专栏,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其三,依托历史上某一个朝代在该地建都的状况,专门研究某一个朝代历史文化的栏目开设,也极具学术影响力。如南阳师范学院利用南阳曾经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故乡的历史事实,在《南都学坛》所开设的“汉代文化研究”栏目;《许昌师专学报》开设的“魏晋史研究”就是利用东汉末年曾经迁都许昌的历史事实,刊发有关论文而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个阵地;《殷都学刊》利用商王朝曾经建都安阳,结合殷墟大规模发掘的客观现实,加大殷商历史的研究,所开办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业已成为殷商史研究的重要刊物;《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利用六朝时期众多朝代建都南京的事实,在学报上开辟了“六朝文化研究”专栏,对推动六朝史的研究起了促进作用。《五邑大学学报》利用其地处南粤的文化优势,开辟有“南粤文化”研究的专栏。
其四,利用学校所处的历史地理位置,着重区域文化研究也已经成为地方大学学报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域广阔而导致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所以就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区域文化。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大学学报在区域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如嘉应学院利用梅州市是客家人的聚居地的独特位置,在《嘉应学院学报》所办的“客家学研究”栏目就很有特色,从1996年开始,该学报面对期刊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决定把学报的发展重点放在地方特色上:“开辟《客家学研究》栏目,以创特色求学报发展。”有了这一指导思想,该学报的《客家学研究》栏目“所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性刊物全文转载和转摘的篇数逐年增加。”并且“1998年第1期《客家学研究》栏目荣获1999年第二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4]成为全国研究客家学的重要阵地之一。又如《肇庆学院学报》所开设的“西江历史文化”栏目立足当地的历史文化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洛阳大学学报》都开设了“河洛文化”的栏目,对河洛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当然,因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即使没有开设相关栏目,也更多地侧重于当地文化的研究,如《东北师大学报》较多地关注东北地方历史,延边大学所办的《东疆学刊》更着重于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湘潭大学学报》的“湖湘文化”也成为发表全国研究该区域文化的重要阵地。地处浙江舟山的浙江海洋学院,在其所出版的学报中专门开辟了“海洋文化研究”栏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所开设的栏目几乎全部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内容,涉及语言、文学、宗教、经济、历史、民俗等领域。《吉首大学学报》除了上面我们曾经说过的“沈从文研究”专栏和专号外,还设有“民族学研究”专栏,专门研究湘西的民族,其中1991年第4期出版了“民族文化研究专号”。《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的“五台山研究”着力于道家文化研究,颇具特色。
其五,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栏目在地方大学学报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的“首都经济”栏目就是立足于北京地区经济发展而开辟的一个特色专栏,再如《佛山科技学院学报》的“佛山研究”更多地是为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而开设的栏目。《合肥工业大学学报》专设“安徽经济”专栏;《华东船舶学院学报》因学校地处镇江市,在栏目开设中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专门研究镇江的社会经济。同样地处镇江的江苏大学则在学报中开辟“地方建设”栏目,涉及镇江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宁波大学学报》的“北仑开发开放”栏目也是对宁波地区北仑一代开发所特设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对研究鄂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建设发展的论文尤为关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中开设有“县域经济研究”和“湖南经济研究”两个栏目。《福建农业大学学报》则开有“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展示了福建与台湾农业交流的状况。
其六,适应形势的发展,各地方大学的学报也不断开辟新的栏目以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如随着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定发布以后,学术界首先闻风而动,大造舆论声势,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推动外,作为地方大学的学报则进行的是深层次的服务,相关学报所开设的“西部大开发”专栏不胜枚举,而且文章层次较高,更多是理论的思考。再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们近来关注较多的问题,一些地方大学的学报就不失时机地在这方面开设相关栏目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我们上述所列的六种情况当然不能完全反映出目前地方高校学报所开设的具有特色的栏目,但这些栏目的开设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当地所独有的历史文化而展开,从而形成了学报所刊载的文章人无我有的状况,在学术界独树一帜,这可以说是地方大学学报在日趋激烈的报刊竞争中所走的一条发展之路,生存之路。
二、学报区域特色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性大学学报因种种原因所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强调地方特色而遇到的困难也较多,这就使地方大学学报在质量上上等级、上台阶面临重重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术支撑力量较弱。我们知道,地方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不可能与全国有名的大学相比,其对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往往较小,所以地方大学所获取的学术信息也较少,在地方大学中几乎没有大师级的人物,视野的不开阔导致其在研究的领域开拓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容易走弯路,也造成了其学术影响远远没有著名大学的波及力。而且在地方大学中,因为同行较少,所以可以交流和商讨问题的人也不多,更多的地方学者是处在孤军奋战的状态,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地方大学学报的区域特色的形成就面临着稿源不足的问题。有鉴于此,我认为除了学校等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正确引导以外,学报编辑部也应当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着力培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当然,这里我所指的是本校和本地区的学者,对于他们所撰写的稿件,特别是研究该地域的文章优先发表,同时给与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其二,稿件质量偏低。由于地方大学学报的地理位置限制,学术水平有限,投寄给编辑部的稿件大多存在学术质量不高的现象。许多地方院校的科研人员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研训练,究竟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大多处于一种摸索的过程,至于说学术规范、学术自律等等有关科研论文撰写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他们或者不清楚,或者不熟悉,这就导致了许多发表的论文似曾相识,或者引用他人的论文观点不注明出处,或者论文就是其他人曾经发表的几篇论文的重新拼凑,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既有抄袭的嫌疑,又不可避免地制造了大量学术垃圾。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地方大学的学报要想有特色创新,除了严把质量关外,还要引导教师从各个方面提高论文的学术品位。其中首要一点我们认为应当利用学报对外交流刊物较多的特点,使教师充分利用学报的相关资料,获取学术界最新的学术信息,不至于出现所发表的论文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等现象。另外,编辑还可以利用自己所了解的学术信息,坚决地将低质量的稿件拒之门外。
其三,稿件的随意性较大,不利于形成整体优势。地方大学受学术水平的限制,在有关研究领域很难说有一批学者从事这方面专门研究,许多人没有固定的研究领域,而是赶风潮、追求时髦的课题,看到学术界关注西部大开发,他就写西部大开发的文章;学术界讨论环境问题他也站出来发表所谓的见解;而当妇女儿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在报刊杂志上也可以看到他所发表的文字。我这样说并非反对学者应当具备宽阔的学术领域,而是深深感到如果一味地赶时髦、追风潮,势必丢掉自己原有的专业,到最后也许会成为一个杂家或者多面手,但不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说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地方大学的学者中有不少这样的人。过去曾经说某某人是某某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而今天有些学者则不知他们是什么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所以在许多学术讨论会上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这其实是地方大学所面临的一个通病。对于这一现象学报编辑部应当严格把关,对于随意发表所谓稿件的关系稿、人情稿坚决予以制止。
其四,建立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学者队伍是地方大学学报的当务之急。为了使地方大学学报在全国林林总总的刊物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办出学报的特色、办出自己刊物的优势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地方大学学报应当有自己的作者群,这些作者既可以是校内的作者,也可以是校外的作者,只要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学术道德高尚,热心于对地方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的研究,就可以吸收到这一群体中来,只有打出自己的精品,形成人无我有的特色,就一定会在学术界站稳脚跟,当然我这样说似乎是过多地强调区域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失掉了这一特性,地方大学学报很难形成优势,与重点大学的学报去一争高低的。曾经有学者指出:“学报如果注意刊登有价值的反映本地区特点的文章,不仅可以形成学报的特色,而且可以大大推动地方史、志、典籍、文物、民俗、历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研究,因为当地人写这类文章是近距离考察研究,得天独厚。许多论文发掘采用了未为人发现使用的史料、实物、资料,所以这些论文常常比一些名家的论述更确切,更深入可信。甚至实际上为一些名家补了缺,改了错,因此也就出了新观点,带来了新意,从而在学术上有了新突破。”[5]这一看法可以说是颇有见地的,如果地方大学学报能够站在这样的高度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地方区域文化的研究,努力发掘地方文化中的瑰宝,就一定能够独树一帜。
收稿日期:200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