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情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情绪反应、情绪表达是个体情绪系统的重要方面。情绪反应是指情绪刺激或情绪事件引起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体验或生理唤醒水平,情绪体验或感受是情绪反应的核心成分。引起不同个体情绪反应的刺激阈限或同样的情绪刺激引起的不同个体的情绪感受强度存在着广泛差异[1,2],又由于情绪是行为的重要动机力量,对于个体行为具有准备、启动、组织等作用,情绪反应的特异性就为行为特异性准备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情绪反应的差异,会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与适应。情绪表达[3,4] 是指与情绪体验相联系的个体行为的变化,如情绪反应发生时的微笑、大笑、哭泣、皱眉、发泄等。情绪表达包括正性情绪的表达与负性情绪的表达以及正负情绪表达的强度。情绪表达是一种稳定人格特质,不同个体在情绪表达方面,无论是正性情绪或是负性情绪表达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有的个体的情绪反应显现于言语与行为之中,情绪表达明显而强烈,但有的个体情绪反应相对比较内隐,尽管有同样的情绪感受和体验,但并不强烈的从言行中表现出来。情绪表达的差异,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情绪反应、情绪表达的成熟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初中生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有什么样的特点?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这一问题。同时,情绪表达、情绪反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也需要进行研究。
攻击行为是对他人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伤害的行为,是一种对于群体适应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初中生的攻击行为,无论是身体攻击还是关系攻击(包括语言攻击)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情绪方面的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情绪反应、表达对于攻击行为的影响,目前国内外也有一些研究,研究主要关注了移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成逆反关系,即高攻击行为青少年的移情能力低[5~7]。另外,许多研究者指出攻击行为儿童在挑衅性情境中也更容易有不良情绪唤起,在面临挑衅性情境时,他们更容易体验到愤怒、激动、暴躁等情绪[7~10]。一些研究也初步表明愤怒情绪反应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如Waschbusch[11] 等研究了9~13岁具有毁坏行为的儿童攻击性与愤怒情绪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攻击者在挑衅性情境下心率加速、具有更强的愤怒体验水平。Sukhodolsky[12] 等研究了361名青少年罪犯和206名普通中学生的身体攻击与愤怒情绪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水平的愤怒与高频次的身体攻击显著相关,青少年犯罪者比普通中学生报告了更高的愤怒情绪体验。Spielberger曾提出愤怒情绪有即刻的状态性愤怒和人格特质性的愤怒。[13~14]。状态愤怒(state anger)是指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愤怒的感受或体验,特质愤怒(trait anger)是指在稳定的去情境的愤怒体验倾向,即愤怒情绪诱发的阈限低,对于竞争、拒绝和不公平容易产生愤怒。因此,初中阶段攻击行为学生的正负情绪表达、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尤其是状态愤怒、特质愤怒及其表达是否与普通初中生存在不同,情绪反应与表达是否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一个促发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这一研究拟运用自编《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Spielberger《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通过测量研究以探讨:(1)初中生的情绪反应、情绪表达的特点,(2)攻击行为学生情绪反应、情绪表达与普通学生的不同。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北京四十一中学、十一中学、古城中学、首都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和庆阳市陇东学院附属中学5所普通中学833名学生,男生433名,女生400名,平均年龄14.2±1.2岁。运用班级戏剧的方式进行同伴提名,把学生分为普通组、身体攻击组和关系攻击组。即让学生对班级中“1.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同学;2.经常打架、斗殴的同学;3.善解人意、同情心强、非常善良的同学;4.喜欢骂人、散布流言、说闲话的同学”分别进行非限制性提名。然后以班级为单位,把在2和4上提名人数转换为标准分数,把在2上提名Z大于1的同学确定为身体攻击行为组(53人),把在4上提名Z大于1的同学确定为关系攻击行为组(71人),其余同学为普通组(709人)。
2.2 问卷
2.2.1 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根据情绪基本理论,参照伯克利情绪表达问卷(Berkeley Expressivity Questionnaire)[3,15],自编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该问卷由情绪表达问卷,愤怒、恐惧、悲伤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构成。问卷的记分方式为5点记分,对于每个维度上的所有项目得分加和,再除以项目数为本维度的合成分数,分数越大,情绪表达、反应的水平越高。情绪表达问卷有18道题目,因素分析抽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22.97%和18.34%,总解释率为41.30%。正情绪表达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4,重测信度为0.85(重测时间间隔均为1个月,在首都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抽取初中二年级1个教学班的42名学生,先后测试获得数据计算的重测信度);负情绪表达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2,重测信度为0.90。愤怒、恐惧、悲伤问卷有32道题目,因素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21.71%、16.23%、13.51%,总解释率为51.45%。愤怒因子的α系数为0.77,重测信度为0.84;恐惧因子的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3;悲伤因子的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92。情绪调节问卷有18道题目,因素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23.62%、18.18%,总解释率为41.80%。愤怒调节因子的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5;愤怒发泄因子的α系数为0.71,重测信度为0.88。
在本问卷信效度分析中运用全问卷的数据,但在结果数据分析中,只运用了正性情绪表达、负性情绪表达、恐惧、悲伤四个分测验的数据,没有运用愤怒与情绪调节两个分测验的数据,愤怒与愤怒表达的结果分析运用了《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测验的数据。
2.2.2 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 修订了Spielberger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13,14],该问卷有57个题目,三个分测验:状态愤怒问卷15个题目,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1,重测信度为0.90;特质愤怒问卷10个题目,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3;愤怒表达问卷32个题目,经因素分析表明,愤怒表达问卷又可抽取两个因子,即愤怒表达与愤怒控制。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为39.72%和17.33%,总解释率为57.04%。愤怒表达因子的α系数为0.79,重测信度为0.78;愤怒控制因子的α系数为0.93,重测信度为0.89;该问卷采用4点记分,分数合成由各项目得分加和除以项目数得出,分数越高,愤怒水平越高。
2.3 测试过程
测试过程采用班级集体测试的方式进行,测试人员均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
2.4 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5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
3 研究结果
3.1 正负情绪表达、恐惧、悲伤的性别、年级、分组类型差异(见表1)
进一步的主效应比较表明,女生在恐惧和悲伤方面比男生报告了更高的水平(图1),即女生恐惧感、悲伤感高于男生。对于正负情绪表达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初二年级女生的负情绪表达显著地高于初一与初三年级女生(图2),即初中女生在初二年级时负性情绪表达是一个显著变化的时期。
图1 情绪表达、恐惧、悲伤感的性别差异
图2 负性情绪表达的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分析
3.2 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控制、愤怒表达的性别、年级、分组类型差异(见表2)
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多重比较(Tamhane'T)表明,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学生在状态愤怒方面显著高于被同伴提名为关系攻击的学生和普通学生;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学生在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而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图4)。
图3 愤怒与愤怒表达的性别差异
图4 愤怒与愤怒表达的分组类型差异
4讨论
4.1 情绪反应、表达的性别与年级特点
研究表明,初中女生报告的恐惧感、悲伤感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Zeman[16,17]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报告的愤怒表达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特质愤怒方面,男生报告的特质愤怒感显著高于女生。这说明悲伤与恐惧感的性别差异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但Zeman的研究并未揭示愤怒与愤怒表达的性别差异,而本研究发现女生报告的愤怒表达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报告的特质愤怒显著高于女生,预示着愤怒的性别差异可能存在跨文化上的不同。
研究表明在初中阶段,情绪表达、情绪反应的其他方面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只在负性情绪表达方面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会受到性别的影响,存在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即在负性情绪表达方面初二女生报告了比初一、初三女生更高的负性情绪表达,而男生的负性情绪表达不存在年级差异,说明初二女生在负性情绪表达发展方面可能存在一个转变期。
4.2 攻击行为学生愤怒与愤怒表达的特点
研究表明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的学生在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被同伴提名为关系攻击的学生在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也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11,12],大量的研究都指出[8,9,18,19],愤怒情绪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种重要原因或者就是攻击行为本身。Anderson[8] 的一般情感攻击模型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必然有一个诱发情境,诱发情境中具有挑衅性的事件,会引发个体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唤醒过程三个系统的活动,这三个系统的活动会影响对于最初输入信息的理解。如果最初输入的信息是含糊的,不能做出明确的理解,个体可以做出不同的初始理解与推断,初始的评价会使个体倾向于把这种模糊信息理解为不友好或会带来伤害,这种不确定感受的体验会成为愤怒线索,而愤怒的线索会成为攻击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Berkowitz[9]的认知——新联结主义理论也认为,愤怒情绪反应对于攻击行为,特别是对于身体攻击行为会起到一种引发作用。这一研究发现:无论是暂时的状态愤怒还是稳定的特质愤怒以及愤怒表达,身体攻击学生都报告了比普通学生更高的水平,关系攻击学生在特质愤怒和愤怒表达方面也报告了比普通学生更高的水平,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Anderson的一般情感攻击模型和Berkowitz的认知——新联结主义理论的观点,支持了以前研究的结论,即愤怒情绪反应及其表达是引发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一研究并没有发现攻击行为学生在正负情绪表达、恐惧与悲伤上与普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普通学校的学生身上,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学生的情绪反应与表达的缺陷主要在愤怒情绪及其表达方面。对于普通学校攻击行为的学生的教育,要注意促使学生认识自己的愤怒情绪,认识愤怒情绪在许多情境下的不适应性和造成的不良结果,从而减少或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
5 结论
(1)初中女生报告的恐惧感、悲伤感高于男生,女生报告的愤怒表达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特质愤怒方面,男生报告的特质愤怒感显著高于女生。在情绪反应与表达的大多数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只在负性情绪表达方面初二女生报告了比初一、初三女生更高的负性情绪表达。
(2)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学生在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被同伴提名为关系攻击的学生在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也显著高于普通学生。攻击行为学生的愤怒情绪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