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的亚太经济合作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合作论文,亚太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欧洲和北美相比,有很大不同。它不象欧美那样通过政府间协议建立起统一、机制化、内外有别的经济集团,而是采取极其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这种多样化合作方式是由该地区国家(地区)存在千差万别的国情所决定。因此,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情景,即具有不同功能和作用的各种合作形式同时并存,形成多种多样的经济合作格局。
亚太地区经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亚太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该地区既有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既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既有东方文明,也有西方文化。除此之外,该地区社会制度、经济体制、自然禀赋、历史背景也都存在显著差别。社会政治经济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太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模式和政策取向。虽然经济多样性和差异性有利于各国开展互补性经济合作,但也会对经济合作起牵制作用,尤其对多边经济合作将产生更大的障碍和困难。因此,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必须充分考虑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合作形式要多样化,特别要充分利用互补性强的双边经济合作方式。
亚洲内部贸易蓬勃发展
最近10年,亚洲国家逐渐调整外销市场结构,扩大亚洲国家经贸合作,亚洲内部贸易取得引人注目的迅速发展。但要强调的是这种内部贸易基本上是建立在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上,而不是像欧共体或北美那样通过优惠的多边贸易协议进行的。正如国际清算银行所说,尽管几乎没有优惠贸易协议,但亚洲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几乎占全部贸易的一半,而在70年代,这一比重为1/3。另据台湾《工商》杂志报道,至1992年底亚洲已吸收了43%自身出口,出口至美国的占24%,而输出至欧美的仅占16.5%。这和80年代初,东亚各国对美出口一般占它们出口总额的40-60%相比,有很显著的变化。亚洲内部贸易大部分在东亚地区进行,日本、中国、“四小龙”和东盟国家是贸易的主体并相互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东亚地区内部贸易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日本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贸易占本地区贸易很大比重,对日本的依赖性在增长。据日本大藏省公布的资料,1993年日本对亚洲的经常项目顺差达569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它对美国的顺差。二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发展迅速,日趋密切。它们的出口产品约有1/4至2/5是流向本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三是互补性强。东亚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自然禀赋和生产要素存在明显的差别,有利于生产和贸易的互补合作。这是本地区虽然没有多边优惠安排,但双边贸易合作仍能获得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推动亚洲内部贸易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大量引进外资、经济高速增长,生活水平提高、金融贸易政策放宽和世界经济集团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其中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大量投资对推动本地区经济合作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推动亚太地区生产合作的主要力量
最近10年亚太国家开展生产合作取得巨大发展。国际间生产合作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亚太地区跨国投资主要有三大来源:日本、美国和“四小龙”。资金大部分流入东亚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跨国公司在推动东亚地区生产合作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不仅是本地区最大的投资者,而且已形成了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分工格局,即所谓“雁形”体制。日本对东亚大规模投资开始于80年代中期日元升值之后,1993年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额达73亿美元,比1986年的23亿美元增长两倍以上。日元升值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竞争力,迫使日本加紧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大批日本劳动密集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产业转移到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由日本公司提供资金、技术与当地劳动力、土地、资源相结合,开展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与此同时,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也进一步放宽对外资限制,积极鼓励外资进入,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区域内的生产合作事业的发展。生产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内分工深化,又推动了亚洲内部贸易的发展。
值得注意是,近几年中,亚洲“四小龙”对中国、东盟国家、越南的直接投资有了巨大的增长,有时甚至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成为推动本地区生产合作的一支新兴力量。目前东亚地区呈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区)竞相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生产合作,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是极为少见的。
中国在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15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8年增长一倍,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经济仍可望保持8%至9%的速度增长,比世界经济发展速度高出2-3倍。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中国将成为9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亚太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的巨大市场将成为推动亚太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因素。1993年中国进口额达103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9%。中国已成为亚太许多国家与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政府预计,从1994年至2000年,中国的进口额累计将达1万亿美元,这对各国出口商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公布未来20年作为美国最大出口市场的10个发展中国家名单,中国被列为第一名。据今年6月发表的《太平洋经济展望》年度报告说,太平洋地区经济之所以发展良好,是由于中国自身已成为本地区一个重要的“发动机”。该报告还说,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每年进口增长25%以上,其中从太平洋地区进口的份额也在不断增长。与中国大陆关系密切的香港和台湾,以及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均已感到中国是一个相当大的、增长最快的市场,它们正日益依赖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将为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提供巨大的投资场所。截至1994年6月底,中国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20万个,协议外资金额2660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66亿美元。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投资热土。据联合国公布资料,1993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260亿美元,仅次美国(320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居发展中国家第1位。
近几年中国虽然吸收了较多的外资,但与中国巨大的建设规模相比,这点外资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可以为世界投资者提供最广阔的投资市场。据预计,到本世则末,仅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有400个大中型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总耗资将达7000亿人民币。此外,农业、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部门都有极其广阔领域供外商投资。
事实将会进一步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亚太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东亚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诚如李光耀资政所言,“当中国建设了连接主要沿海和河滨港口城市与内地的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时,当内地获得资金和技术时,中国的增长将是爆炸式的。这将强有力地、持续地推动东亚及世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
生机盎然的小区域经济合作
亚太地区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合作的多样性、渐进性和不平衡性。毫无疑问,双边经济合作仍然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多边经济合作呈现出大中小三种形式,即所谓泛亚太区域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次区域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小区域合作(各种“经济增长三角”)。目前无论双边或是多边合作都在蓬勃发展,它们之间并没有相互牵制、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显示出极大的兼容性,这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多样性的一大特色。
目前,亚太地区各种多边合作中,比较容易推行又能较快见效的,是小区域经济合作。小区域经济合作是由若干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在生产要素上具有互补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构成的经济合作开发区,区内国家或地区通过开展投资、贸易和技术转让,在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最早提出“增长三角”概念的是当时任新加坡副总理吴作栋在1989年12月建议由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尼的廖内省组成一个三角形的经济合作区,把新加坡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同柔佛州和廖内省的土地、劳动力、水资源、天然气优势结合起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目前该设想已在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特别在开发工业园区和发展旅游方面效果尤为突出。
新、马、印尼“增长三角”计划的成功大大鼓舞了东盟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纷纷加以效尤。目前正在形成或拟议建立的“增长三角”有五六个,如“中国华南增长三角”(广东、福建等省与台湾、港澳);“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中国吉林省、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东北部);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北三角”;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增长三角”;湄公河流域开发区;“黄海增长三角”(中国环渤海湾地区、韩国西海岸和日本的部分地区)等。“增长三角”不同于欧共体、南美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经济共同体,它不是由政府谈判签约后形成的,而是由参与各方在各自经济利益驱使下自发逐渐形成。亚洲开发银行一份研究报告说,“增长三角”取得成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经济的互补性、地理位置接近和处在交通枢纽中心。“增长三角”成果“应反映经济增长、人力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增长三角”有其独特的长处:①较小范围的合作能减少经济和政治上的风险,可根据合作的有效性进退自如。②小范围合作能使一个国家同时加入几个“增长三角”,充分发挥其资源与三角伙伴的互补长处。③大贸易集团注重内部市场,“增长三角”则以增加产品出口竞争力为主。④“增长三角”开放性,不排外并注重吸收外资,三角以外的地区和国家亦可通过在三角内投资分享利润。由于这些长处比较适合亚洲国家国情和发展需要,因而得到广泛的推广。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佐藤光夫认为,“增长三角”已成为“亚洲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解决地区一体化的独特方式”。当然,“增长三角”也有不足之处。从性质上看,目前还仅仅停留在一般“合作”层次,更多还是双边合作,远未达到多边一体化的程度;从范围来看,局限于邻近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受到一定限制;从作用和影响看,属于局部性的,难以和大贸易集团相比拟。我们只能说,它是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的形式,它代替不了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和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的前景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唯一具有官方性质的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成员由最初的12个增加到现在17个,人口占世界的40%,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43%。论规模和实力,亚太经合组织可算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权国家的经济联合体。论合作程度和水平又属于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中最低层次。
1993年11月17日至2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第5次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和首次非正式首脑会议,是一次有深远意义的会议。两个会议分别通过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宣言》和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西雅图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推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向亚太经济共同体发展,增进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了解并使世界听到一个强有力的亚太新声音。
西雅图会议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暴露了成员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和发展速度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基本有两种不同看法:一些国家希望迅速采取行动使该组织制度化并使之成为一支主要的贸易自由化力量。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持此看法。另一些国家担心进展过快可能被美国和日本控制,宁可采取慢慢来的做法。在西雅图会议上,美国提出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建议,以促进这一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其实际目的是力图打开亚太市场,扩大美国对亚太地区出口。
但是,“亚太经济共同体”建议被一些国家亚注洲否决,因为他们担心建立广泛的新贸易联盟的建议会导致美国对它们经济的干预。东盟国家从总的来说欢迎同美国建立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但是如果美国性急地迫使东盟开放市场,它们是不满意的。与会的印尼外长阿拉塔斯说,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从一个协商机构上升到拥有谈判权的亚太共同体这一建议“需要重新考虑”,因为成员国之间存在经济和政治差异。泰国副总理素帕差也抱怨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当初规定它只是一个松散的协商体,既不设事务局,也不搞什么协定。可是现在设了事务局,美国这次又提议签订贸易、投资自由化协定,进展是否太快了?”
日本对建立亚太经合组织有自己的打算,对美国新建议怀有戒心。日本当初支持成立亚太经合组织是出自三个目的:一是加强同那些由日本政府提供开发援助而建立了密切联系的亚洲国家的纽带,作为日元坚挺的对策而支持日本企业将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的经营战略;二是企盼把倾向于建立北美经济圈的美国拉进亚洲太平洋地区;三是对欧洲共同体进行牵制,遏制经济集团化的潮流。据当时从事这项工作的通产省高级官员说,现在看来,这些目的已经达到。现在日本政府又提出关于亚太经合组织三项基本方针,那就是:1、遵守“开放地区主义”的原则;2、成为补充关贸总协定作用的机构;3、最重要是“充当连接亚洲与北美之间的桥梁”。日本对美国的作用怀有矛盾的心理,既怕美国转向孤立主义,搞它的北美堡垒,又怕美国对亚洲过份热心,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上述三项基本方针。况且,日本对克林顿政府是否借助贸易自由化以撬开日本市场的用心也抱有警惕。因此,在西雅图会议上,日本对美国建议采取随大流态度。
中国对如何发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反映在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5点建议:第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成员之间有许多差别,但共同的经济利益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应该继续坚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这一宗旨。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亚太经济合作才会有前途。第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最显著特点是它经济上的多样性。它的合作方式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区域经济合作的活力正在于把这些多样性变为互补性。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方式符合本地区的客观现实,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第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推进机制化的进程应循序渐进,应同各成员的意愿相一致,并应适当照顾发展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第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应继续坚持开放性的原则。不仅要在内部相互开放,而且要对其它区域合作组织开放。第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区域内其它经济合作组织或机构,它们之间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江泽民最后指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生动活泼的、较为宽松的经济合作论坛和磋商机构,而不应成为一个封闭的、机制化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共同体”建议虽然没有被各成员完全接受,但“建议”对这一地区开放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提出了大胆的设想,给今后地区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蓝图。出席会议领导人把建立共同体作为共同设想写进了《经济展望声明》,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建立亚太经济共同体毕竟还处于构想的初级阶段,这一目标的最后实现还将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据最近报道,亚太经合组织智囊团已拟定一份在2020以前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方案,提供给今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6次部长级会议和第2届首脑会议上讨论。这表明亚太经济共同体正在酝酿起动中。
除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外,亚洲有的国家还提出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作为东亚国家磋商经济合作的另一场所。1990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设想(后改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该设想本质是一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它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潮流,反映了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实际地位,抵制经济霸权主义行径,维护东亚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权益。因此,该设想具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由于参加该设想的成员均属东亚国家与地区,美国被排除在外,故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鉴于东亚国家与美国存在密切的关系,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一些东亚国家对设想是否可行存在疑虑,担心与美国关系受到影响。1993年7月,东盟外长会议经过协商,一致同意建立“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并把它作为亚太经合组织内的一个东亚区域性论坛。美国对此反应比较谨慎,没有像最初那样持激烈反对态度。
中国对东亚经济合作组织一直持理解和支持态度。1993年6月马哈蒂尔总理访华时重提建立“东亚经济会议”主张,李鹏总理再次表示中国“支持马来西亚提出的成立东亚经济会议的设想,愿意和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一道,为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合作做出努力。”
我们认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应该建成一个松散的、磋商性的、非排他性的组织,可以作为东亚国家交流看法、增进友谊、加强合作的场所,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至于东亚经济核心论坛是否会变成一个贸易集团,则完全取决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否堵塞住亚洲国家通向世界市场的通道,如果通道被堵塞,建立贸易集团就成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如果通道依然畅通无阻,就不可能变成贸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