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分析_实物资产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分析_实物资产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计委规划司 马焕召)

1993年我国进行的首次第三产业普查,是对我国第三产业国情国力

的第一次调查。普查所获得的大量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

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我国第

三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一、增长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情况

增加值是反映经济活动规模的综合性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看出

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1992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91年

增长26.5%(现价不同),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0.5%的增长速度。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果,也是各地区贯彻落实改

革开放总方针、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体现。分省市看,有些地区第三产

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比如海南省增长速度高达95.8%,天津市增长

63.2%,广东省增长40%,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市增长速度都

在30%以上。这些超高速增长的省市基本上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而发展

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明显的省区基本上分布在西部地区,比如青

海省增长速度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宁夏、山西、贵州、河南等省区

都在20%以下。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增长速度只有14.2%,从增长幅

度上看是全国最低的一个市,情况有些例外。

从劳动生产率方面考察,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据测算,1992年全

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为7960元,其中最高的广东省15414 元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3.6%,其次为上海市14188元,海南省12714元,

北京市10942元,天津市10433元,河北、辽宁、浙江、 福建等都接近1

万元。最低的是贵州省4890元,安徽省494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

.4%,大体相当于广东省的31.7%。

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上的较大差距,反映了第三

产业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第三产业单位分布及其增长

第三产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行政和个体经济几部分组成的,这是

第三产业发展的组织保证。它的发展状况和结构变化如何,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第三产业单位数量(特别是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增长。1992年

全国第三产业单位数比1991年增长12.9%,其中北京市增长40.2%,居

全国各省榜首,黑龙江省增长24.5%,海南省增长21%,内蒙古自治区

增长18.8%,浙江、江西分别增长17.1%和17.5%。从这些地区看,第

三产业单位数量的增长可谓雨后春笋。

在第三产业单位数增长中,企业增长19.3%,快于第三产业总体单

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最高的是海南省,增长47.6%,其次辽宁省增长

42.9%,上海市增长31.4%,增长幅度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仅为4%,

贵州省增长9%。

个体经济单位数增长幅度为14.3%,增长幅度最高的为北京市,达

44.5%,黑龙江省增长31.5%,山西、内蒙、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增长

也超过20%,基本与全国第三产业单位增长快的省份相吻合。个体经济

单位的增长快于全国第三产业单位数的增长,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说明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重视提高了

,各级政府鼓励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三、第三产业发展密度

发展密度以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反映,这是衡量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发展规模,而且从

中也可以折射生产、生活上的方便程度。

发展密度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数计算,全国平均为5.8%, 即

全国每百人中有5.8人从事第三产业。这之中,三大市位居前三名, 北

京位居第一,为14.4%,上海为14%,天津为10.5%,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的省市有11个,其中大部分在东部地区。

第三产业发展密度如何,企业和个体经济起重要作用,这也符合经

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大量人员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有悖于改

革的要求。第三产业有着适合个体经济进入的广阔领域,这也是世界发

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非常高的原因所在。我国也逐步出现了这

种变化,这从普查数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1992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

人数绝对值有5个省区超过该省区企业的人数,即浙江、福建、山东、

广西和西藏等,有河北、河南、四川、贵州四省则接近或持平,这说明

个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已经走在前面。

四、第三产业实物资产分布状况

如果说,人员和单位是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组织保证的话,那么实物资

产则是第三产业得以发展的物质保证。普查资料分析显示,1992年全国

第三产业企业实物资产增长17.5%,个体经济实物资产增长22.1%。

在企业的实物资产增长中,海南省位居榜首,达76%,超过全国平

均增长幅度的三倍多,天津和陕西也超过一倍,新疆、辽宁、江苏、福

建、山东、广东、青海、宁夏等省区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这些

省区市在发展第三产业上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了比较

坚实的物质基础。

每个企业占有的实物资产的多少,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装备水平和

发展的潜力所在。据计算,全国平均每个企业占有的实物资产为103 万

元,其中山东省最高,为185万元,北京市次之,为170万元,上海市1

50万元,福建省140万元,湖南、海南、河北、云南、天津、河南、广

东、新疆等省区市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省不足30万元,仅为最

高水平的六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实力存在着很大的

差距,另一方面也说明第三产业中企业的实物资产分布极不平衡。

个体经济实物资产增长22.1%,高于企业实物资产增长幅度。其中

最高的首推北京,增长1.2倍,其次为海南,增长幅度为50%,天津、

黑龙江、浙江、江西、西藏、新疆等也在30%以上。在个体经济中,每

一经济单位占有的实物资产全国平均为8277元,其中最高的天津市为2

.6万元,其次广东省为1.82万元,超过万元的还有福建、海南、黑龙江

、山西、北京等省市。最低的只有1800多元,高低相差14倍。这种差异

,一方面说明个体经济结构上的差别比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个体经

济之间资金实力的差别。

五、经济效益状况

经济效益如何,反映了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以税金率和营业利润

率指标对企业和个体经济两个部分考察,可以大略地看出各地第三产业

发展状况。

税金率,1992年全国平均,企业为6.3%,个体为7.4%,个体经济

高于企业。分地区看,企业税金率河南省最高,为9.6%,其次青海省

8.3%,广西区8.2%,最低的为山西省,只有4.5%, 高低相差五个百

分点。个体经济这一指标,全国最高的为湖南省,达19.2%,其次上海

市为17.1%,最低的北京市为3.0%,比企业这一指标还低3.3个百分点

营业利润率,1992年全国平均,企业为17.4%,其中海南省最高为

23.7%,其次宁夏23.4%,河北、云南、浙江、山东、广东等都在20—

22%之间。最低的吉林省只有6.2%,高低相差17.5个百分点。 个体经

济这一指标全国平均为36.4%,超过企业这一指标的一倍多,最高的西

藏为60.7%,其次辽宁45.8%,天津、河北、浙江、 福建等省市也在4

0%以上。最低的为北京市,只有17.0%,不足个体经济成分平均水平

的一半。根据分析,在利润率上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受

成本费用的影响,1992年企业的营业成本费用率为77.3%,个体经济为

55.2%,两省相差21个百分点。从企业方面看,海南省利润率最高,也

是成本费用率最低省份之一。个体经济中西藏、辽宁利润率最高,这两

个省区成本费用率也是最低的。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应把降低成本作

为主要努力方向。

每一第三产业单位向国家提供的税金绝对额与前述税金率不完全吻

合。从企业方面看,1992年平均每个企业提供的税金为3.49万元,最高

的北京市为10.95万元,其次上海市,10.83万元,最低的为江西省,2

.0万元。从个体经济方面看,1992年平均每一个体经济单位提供的税金

为1373元,最高的湖南省达3054元,上海市次之,为2586元,低的为云

南省838元。每一经济单位提供税金上的差异, 最少可以说明这样几个

问题:(一)产业结构不同,反映在纳税率上必然不同;(二)各地在

发展第三产业上采取了不完全相同的税收政策,一些省市采取了让利于

企业(个体经济)的倾斜政策;(三)税收征管上存在跑冒滴漏问题,

应当收上来的税金而没有收上来。

几项指标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各地区第三产业在国家整体中的

地位。以税金比重和单位(企业和个体经济)比重衡量,北京市第三产

业企业以其占全国企业1.5%的比重,创造了占全国4.8%的税金,上海

市以2.4%的企业比重创造了7.5%的税金,广东省以9.2 %的企业比重

创造了12.8%的税金,其它如辽宁、黑龙江、海南等省也都以较低的企

业比重创出了较高比重的税金,说明这些地区的企业整体经济实力比较

强,经济效益比较好。从个体经济单位看,湖南省个体经济单位在全国

个体经济单位中占4.7%,提供了占全国个体经济税金的10.5%, 广东

省以6.5%的比重提供了占9.3%的税金,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

天津、山西、海南等也都以较低的企业单位比重提供了超过这个比重的

税金。企业和个体经济单位综合起来看,广东、海南、上海、黑龙江、

辽宁等省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质量好一些。

六、几点看法

1.第三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我国第三产业首次普查,1992年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4.2%,

基本达到了到本世纪末占35%—38%的低限目标,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十

多年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

部分。但各地区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无论从增加值数额、实物资产规

模、从业人数,还是利税总额等指标都可以看出来。1992年第三产业增

加值多的广东省达1136亿元,低的只有十几亿元或几十亿元,相差几十

倍。说明在有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认真处理好

与一、二产业发展的关系,使三大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但潜力仍然很大。

据测算,1992年第三产业提供的税金占全国税金收入的29.3%,是

全国的主要税源之一,但各地区之间差距仍然相当大。这种差距尽管原

因不尽相同,但不应继续下去了,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

高经济效益来改变这种不平衡状况,使第三产业整体效益有一个比较明

显的提高。

3.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经济

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容纳社会劳动力达70%左右,我国目前还达

不到这个水平,但也处于稳步提高的阶段。引人注意的是从事个体经济

的就业人员发展比较快,1992年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43%,成为容纳

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一些省市第三产业的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已经超

过第三产业企业就业人数,这说明人们的择业观念已经起了变化。第三

产业规模的扩大,减轻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保持社会稳定、增加人们

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产业中个体经济成分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十分显著的变

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五个省市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超过企业

人数,十个省市个体经济营业利润绝对额超过企业。从发展趋势看,最

近几年还将有一些省市个体经济超过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个体

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应提到议程上来,以确保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4.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要注重量的扩展,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状况

既包括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诸如从业人数、固定资产、产值数量,也

包括第三产业的质量,诸如人员素质、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如果说

在发展的初期,以量的扩展为主是必要的话,那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第三产业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就应当适时转到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轨道上

来。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是以效益的提高为目的的,这方面的工作

还相当艰巨。*

标签:;  ;  

我国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分析_实物资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