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持续发展和计划生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生育论文,持续发展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地将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并在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中详细地阐述了贯彻执行这项基本国策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李鹏总理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都有专题阐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执行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世界资源有限,中国的资源更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得多,要发展,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控制人口增长。但如何深刻认识人口与持续发展的关系却有一个过程,这种认识也还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全球有人定居的国土面积总和约为13600万平方公里;我国国土面积以960万平方公里计,约占全球的7%。世界耕地面积约为137000万公顷,我国耕地以9600万公顷计,同样约占世界的7%。世界人口密度在1989年为38人/平方公里,我国却达到了111人/平方公里,为世界平均数的3倍,人多地少的矛盾在许多地区已成为尖锐的问题。由于人多地少,大量森林遭受破坏,或毁林开荒,或过度采伐,以致我国森林面积缩小到只占全球的3%,远远低于各国的平均水平。
人均能源消耗既是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标志,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当前,中国人均消耗标准煤约为0.7吨,而美国却为9.4吨,就连重视节能的日本也达到3.5吨。但是就连这样的低消耗标准,能源供应也还是十分紧张。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总需求量约为14~17亿吨标准煤,可能达到的一次能源总产量约为13~15亿吨标准煤,缺口较大。由于缺煤,电力就紧张,我国约有1/4的生产设备因缺电不能正常运转,有些地区甚至连煤矿也因停电不能充分发挥生产能力。缺煤造成了缺电,缺电又减少了煤的产量,已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经济建设新高潮而来的必然有一个能源需求的新高潮。可以预料,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还将继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农业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民以食为天”就是自古以来无数历史经验精辟的总结,在当前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对粮食的需求更是急剧增加。对粮食需要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从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猪肉的消费增长了接近两倍,食糖则增加近一倍。根据专家的估计,17公斤的植物蛋白才能转化成1公斤动物蛋白,肉类消费量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饲料粮的需求和人均粮食消费的需求。饮料以及其他工业用粮同样也随人均消费的增长而增加。每年我国要增加150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这就使上述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加速增加。据估计,每年我国增产粮食和肉类的近一半都被新增人口消费掉,能用于持续发展的农业原料有限。尽管如此,我国食物消费结构仍在迅速转变之中,人均肉类消费虽然已有较大提高,仍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因此,未来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仍将继续增加。1953年全国粮食净调出省、区为21个,到1988年减少到5个。自50年代以来每年都调出粮食的省只有1个。粮食产量年年增加,仍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都使耕地年年缩小,每年减少约500万亩最好的沃土,据统计,1957年至今,全国耕地累计减少6.5亿亩,同期开荒造田不足4亿亩、净减少耕地2.6亿亩。这一趋势如继续发展,将形成对长期稳定发展的一大威胁。
对于确定长期发展战略来说,研究最稀缺资源的配置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最稀缺资源造成对发展目标的制约,也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方向和投资的分配。对我国来说,最稀缺的自然资源是淡水和土地。在世界各国自然资源统计资料中,我国被列入淡水资源最稀少国家之列,不管是工业发展或是农业增长,都需要大量淡水。据统计,每生产一吨小麦要消耗1000吨水,生产一吨稻米需要4000吨水,而生产一吨某些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则需要17000吨水。可以算出,若中国人口达到16亿,人均产值一万美元,就需要我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等六大水系的全部水资源。水利部水资源司曾报道,中国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1/4,名列第88位。不但如此,水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利,与土地资源不相配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占83%,耕地占38%,特别是黄、淮、海、辽河流域,耕地占42%,水资源只占9%。1992年黄河下游断流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我们大家都记忆犹新的,这与去年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恰成为鲜明的对比。地面水资源的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尤其是华北地区,地多水少,地下水超采十分严重。许多地方过去清泉汹涌,现在却是滴水皆无。许多大城市的缺水现象尤其明显,不少地区已经形成漏斗形的地下水位。京、津、唐漏斗区水位下降最多处已达40多米。沧州地下水位在10多年内下降了70多米。不少地区发现地面沉降,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上海因堤防随地面沉降,导致防洪能力减弱,不得不投资加高防洪坝,仅此一项就花费8亿元。这些地区人口日增,生产、生活用水都仍在增加,对已经紧张的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许多科学家对中国资源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中国资源所能承载的合理人口数量大约在7~10亿之间。技术进步可能提高资源的承载能力,例如,调整作物结构及耕作技术可以使生产每吨粮食的用水量减少,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可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费量。不少科学家认为,中国总人口若超过18~20亿将可能发生严重的危险。为达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高的人口数量应当保持在16亿以内。由于人口是一个具有很大惯性的系统,过去长期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群在今后会造成新的出生高峰,即使生育率已经降低,但是由于育龄人群十分庞大,出生人数仍然很多。因此,长期目标若设定为16亿人口,就决定了中期和近期的目标,即到2000年约为13亿人,到下世纪的20年代约为15亿人,只有这样,中国人口达到16亿后才会停止增长。过去的20年内我国在控制出生率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抓紧计划生育。从现在起的十年以内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要求我们建立起有利于小规模家庭、提高生活水平的社会经济、环境,使生育率稳定到更替水平左右,并在一段时期内略低于更替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在下个世纪内全国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千家万户真正实现长久享受安定、富裕生活的理想。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不能单纯只看每平方公里有多少人,还要看这些地区有多少资源。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大不相同。以中国和英国而言,中国的人口密度确实低于英国,然而中国的人均耕地却也大大低于英国。中国耕地只占10%的国土面积,而许多国家却都在40%以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各国有不同的具体条件,必须根据国情,具体分析。根据中国的情况,人口与经济发展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1.目前中国出生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但各地区生育率还有较大差别,要稳定低生育率水平仍需作出很大的努力,放松计划生育工作将使生育率迅速出现反弹。地区生育率的差别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等多种因素有关,这种差别还可能保持一段时间,经过努力可以缩小差距。
2.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是最大的约束因素。中国的最高人口容量为16亿,经济发展最优人口为7到10亿。技术发展可能使发展力量增加,但现在还看不到新技术投入实用的可能,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略低于更替水平对发展有利。
3.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增长,这是过去高出生所造成的,而不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计划生育使总人口增长变慢,因此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但没有改变老年人口的总量。不管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这部分老年人口已经存在,应当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4.中国存在大量剩余劳力,到2000年,除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部分劳力外,仍将有约1.9亿剩余农村劳动力。城市职工中估计有四分之一富余人员,这将降低生产效率。应当着力加强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各种职业教育,使这些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5.出生率下降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少生孩子节省的各种费用,累计至今约为1万亿元。间接经济效益难以计算,但对社会发展有长期积极的效果。低出生率使父母有更多时间教育孩子,但也要防止溺爱、放纵,在优教、优育方面应当加强指导。
6.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消除贫困,提高收入。目前,中国收入尚属比较平等的国家,但近年收入分配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收入过于平等将降低经济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将诱发社会不安定。亟应加强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实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7.没有一项政策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也会产生社会、经济、人口学的负面影响,如老年人口比重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应当加强研究,研究对策,注意引导。
从总体而言,中国的计划生育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都是有利的,这项基本国策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总结以上所说的问题,可以得到几点结论:
第一,人口过快增长是一种慢性病,短期内症状并不明显,可能只是在幼儿入托困难、小学压力加大等局部问题上反映出来,但是在一二十年甚至数十年内,问题就可以积累起来,迟早要达到爆发点。而一旦爆发就很难在短期内加以解决,过量的总人口使社会负担增加,继续发展的势头削弱,甚至使经济停滞或倒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就业的压力增大,生产效率下降,削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或者增加社会保险的支出;人口数量过多还会削弱我们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增加投资的能力,从各方面影响我们的长期发展力量。一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往往要与问题积累同样长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效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溶化冰层也需要有决心和耐心,不要因为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动摇。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政策主要是对长期利益起作用,近期却需要一定数量的投入,长期与短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因此更需要决策者具有远见卓识,确定在国力所能够承受的条件下,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适应的发展策略。
第二,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制定行动方案。从宏观上看,从全局看,中国人口数量过多已经造成对稀缺资源沉重的压力,降低了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升学等种种社会问题,必须加以控制,否则,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就有落空的危险,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但是,从微观的家庭利益来看,中国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依靠劳力和资金的投入增加产出时期,部分家庭因劳力多而致富,增强了有些地区多生的欲望。尽管不久的将来,随着发展的初级阶段过去,劳动力的质量将成为影响发展生产速度的主要因素,但是,生育行为的转变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比总有一段滞后时间,因此,宏观和微观利益在一定阶段、部分地区存在着矛盾。
第三,根据中国的国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目前我们所确定的人口数量控制目标,即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是既考虑了发展经济的需要,又是经过努力可能做到的。有的人看到近期内个别地区经济发展后劳动力不足,认为在这些地区不需要强调计划生育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快的一些地区都还在发展的初期,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经济效率还不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很快就必须向高效率、高技术要竞争能力。只有高质量的劳动力才能生产出在竞争中站得稳的商品。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中必然会经过的阶段,只有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才能保持本地区的持续增长。何况,即使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还有面积不小的落后地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的剩余劳动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注意生育率快速下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预为之谋,准备好对策。生育率快速下降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逐渐老化,这些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有重要的影响。必须充分重视,加强研究。现在上海市很快将达到人口零增长,北京、天津人口零增长也为期不远,研究这些地区的情况对分析全国趋势有先导意义。
在计划生育服务方面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如何使计划生育的服务与妇女健康、儿童发育问题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计划生育真正成为家庭幸福的保障。只要做好了这些工作,计划生育就可以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在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又总结了“三结合”的经验,这无疑是对控制人口增长意义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飞跃,使人口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相适应,与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努力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着力点。我们可以预期,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有更大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家庭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