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探讨论文_孟凯中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探讨论文_孟凯中

四川华睿川协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何科学解决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为当代人艰巨的历史使命。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生态补偿

引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保护环境与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并具体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任务目标,不断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与生态的污染和破坏是目前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瓶颈,阻碍了环保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目地是协调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则为促进建设活动及生态保护统筹发展。

1环境生态补偿原则

生态补偿是近年来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将环境资源作为关注对象,希望通过相关研究和管理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其本质是对生态环境服务的付费行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保护者得到补偿、破坏者受到严惩。除对水源地地区保护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补偿和奖励外,对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是滥砍、滥挖、盗猎的行为,坚决从严、从重、从快予以打击整治。相比于“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奖惩分明,更加合理化。(2)扶贫与生态补偿必须同步但有所区别。由于地区发展受到区域条件的制约,相对落后,因此应以生态补偿的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帮助,减轻他们在保护水源地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但是生态补偿不是扶贫,其目的是对水源地居民的保护行为进行激励,应根据当地集体或个人的保护行为进行补偿,从而维护生态利益平衡。(3)补偿机制要多方式、长效、稳定。单一的生态补偿方式既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以多方式、长效、稳定的政府财政转移方式为主,辅之阶段性的、灵活的市场补偿措施,参照生态补偿标准,共同作用以实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2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2.1补偿的主体

根据环境法及生态补偿理论中的“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原则确定生态补偿对象的方式,是目前生态补偿研究中最常见的做法。补偿机制中主体包括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资源的使用者对资源持有人员的生态补偿以及生态受益区域对建设区域的补偿等。有些主体能够被非常明确的加以认定,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企业等即为资源的使用者。而有一些主体,或者是主体的受益多少,却无法非常明确的进行划分,比如,上下游的补偿等。而对于主体的明确程度和所采用的补偿方式存在着直接性的联系。

2.2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对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很多,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方法:国外一般采用补偿意愿的调查,或通过利益相关者协商的方式确定补偿标准;我国则一般把补偿标准进行量化规定,以保证补偿的可操作性。因不同地区情况不同,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多结合其地区自身情况进行确定。在目前国内相关的生态实体研究中,大多认为应通过利益多方的协商和博弈来确定补偿标准,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操作性强。

2.3补偿方式

按照实施主体的差异,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分为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补偿、以市场为主体的市场补偿以及以环境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NGO补偿三大类型:(1)政府补偿。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权限实施者,以区域或地方政府等为补偿对象,以财政转移为主的补偿方式。支付方式分为横向补偿,即国家财政转移;纵向补偿,即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税收返还,国家和地方在建项目等方面扶持。这种补偿方式的优点是易于操作,并产生额外的社会效益,不足之外是不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目前,该方式是最直接且最易于实际操作的手段,成为中央平衡地方发展和补偿的重要途径。(2)市场补偿。以市场交易或支付为主要运作机制,市场自主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模式补偿方式。支付方式为一对一的流域生态服务受益者与保护者的产权交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补偿方式的优点是具有直接性、激励性等特点,有利于公众的参与;不足之处是对交易条件要求高,难以避免“搭公车”的现象,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保障。目前,该方式的国内大区域的市场主导补偿机制研究还未完善,小区域内的市场补偿实践仍在积极尝试中。(3)NGO补偿。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为主体的转移支付方式,协调政府部门与营业机构以及个人,实现流域的生态补偿方式。支付方式为通过现金补偿、实物补偿或技术补偿等手段。这种补偿方式的优点是公益性、法制性强,对于跨国界项目有统筹国内外资源等不可替代的优势,缺点是对生态补偿法制性依赖强,NGO涉及国际参与,情况复杂。目前,NGO参与流域生态补偿的程度与规模较小,多作为政府补偿及市场补偿的辅助模式加以运用。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措施

3.1完善生态补偿立法

就生态补偿问题来说,虽然环保单行法中有一些相关制度规定,但是我国现在还缺乏一部对该制度进行综合规定的法律。包括生态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责任等,都应该尽快形成总体思路和立法框架。在制定法规的同时可以借鉴国际及国内在实践方面做得成功的经验来解决区际生态补偿制度面临的问题。

3.2完善生态补偿措施

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政府财政拨款、税收以及一些破坏环境的罚款都可以作为此项基金的资金来源。并且此基金又可以作用于污染补偿领域和保护补偿领域。将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划分好,同时作为一项基金,就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拨付、使用制度来管理资金并进行监督来确保资金使用效率,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长效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作用。

3.3增强宣传力度

要不断的增强对资源节约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民众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到生态保护所具有的意义,促使人们形成生态保护的观念,让更多的人都能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环境保护实力,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监督力量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避免污染行为的发生。

3.4广泛进行调研

进行补偿工作中,应当将不同区域的环境保护与破坏调研工作进一步细化,并深入实地考察。在调研过程中,应当全面的分析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性、水土流失状况以及土壤沙化情况等环境问题,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3.5加强技术整合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技术体系,无论在分析调查、预测还是评价方面都取得极大进步与改善,由最初的定性分析逐步发展为定性、定量结合。将其与生态补偿进行融合,有利于将更多的技术依据提供给生态补偿,确保生态补偿范围、生态补偿对象以及途径等在环境影响评价下更为明确。再如生态补偿落实中,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开展也可对其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并利用环境影响后评价,验证生态补偿的实施情况。

结束语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实现开发建设、生态保护、经济利益三者的统一,不仅拓展了环境影响的内涵范围,同时能够提高我国生态补偿执行效果。进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时,除了应当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外,还应当强化对群众的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以更好的保障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朱铁才,葛仙梅.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4)

[2]王贻锋,席莎.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3)

[3]陈树鹏.有关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3(16)

作者简介:孟凯中(1982—),男,山西吕梁人,注册环评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

论文作者:孟凯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探讨论文_孟凯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