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基本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代持续农业的内涵
现代持续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新概念,是以全面实现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文明的农民、良好的生态为基本目标,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促进农业生产率高效增长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使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既弘扬传统有机农业技术中维护有机物质循环利用的精华,又以大量吸取可持续性的现代高新技术,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手段管理农业,通过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构建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体系,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兼顾”,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提高”。
二、国外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
1.美国模式:以环境保护为主攻目标的购买性资源低投入型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美国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很重视土地、劳动力与资本的三项基本农业投入。他们把种类繁多的农业投入资源概括为两大类资源的投入:一类是购买性资源的投入,如机械、燃油、化肥、农药、除草剂、购入或租赁的土地与雇工等;另一类是非购买性资源的投入,如自有土地、家庭成员劳动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美国农场的购买性资源的农业投入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其结果造成农场主的生产性支出增加,国家财政负担重,而且全方位地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90年代开始,美国农业部提出了一种购买性资源低投入的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其主攻目标是建立一种能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并以立法手段予以公布和实施。经过10多年努力,目前已初步探索出若干个具体模式:农作物合理轮作模式,如玉米——大豆——小谷物——红三叶草轮作等;种植业与畜牧业综合经营模式,如养牛、喂猪与种玉米、小麦、高梁等综合经营等;利用农场内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培肥管理模式,如利用作物秸秆还田、畜禽粪便、绿肥等并配用少量必需低毒高效化肥以改良土壤;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管理模式,如利用害虫的相应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利用作物轮作与机耕措施防治杂草模式等。
2.日本模式:以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型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日本为人多地少国家,人均拥有资源相对较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他们把用于农业生产的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农场(农户)外部资源,如人工光能、人工供水、人工合成肥料、化学农药与除草剂、购买的种子与机械、雇工、借贷资金与有偿管理等;农场(农户)内部资源,如自然光能、天然降水、生物固氮、生物防治、自产种子与自有机械、家庭成员劳动力、自有资金与自我管理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日本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场(农户)外部资源的投入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而农场(农户)内部资源的投入则呈逐步缩小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使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日本积极探索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环境保护型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在这条发展道路中,日本试行的是一种“自然农业”模式。它的基本思路是,农作物的栽培,建立在不施用化肥、农药、其它化学制品与人粪尿和只用落叶枯草为原料制作的堆肥基础上,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以获取必需农产品,简言之即利用土地本身的生产力来提高土壤肥力。
3.印度模式:以减轻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的成本低、能效高、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的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印度政府于1986年颁布了一项《环境保护法》,1992年又提出了一份重要报告,名为“印度持续农业的发展途径”。其基本内涵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多方面领域,所有这些领域都必须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既适合当地的特点,又能取得发展,并且还能持续不断。实际上,这就是一条以减轻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的成本低、能效高、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的持续农业发展道路。具体说,印度目前正在实行一种“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求生存与探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4.泰国模式: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发展动力的自然有机型的持续农业发展道路
泰国是亚洲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而且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且各种污染日趋严重,政府制定了一条以科学技术为主导发展动力的自然有机型的持续农业发展道路,目前正在试行一种“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的模式。
三、广东现代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1.中山模式:渔、牧、农综合经营模式
以鱼塘为中心,投入现代科技,改良养鱼的技术结构,提高塘鱼亩产值。在鱼塘水面上,建舍饲养畜禽,在鱼塘周围的基面土地上,种植农作物,与水果、蔬菜、花卉、甘蔗、牧草、鸡、猪等配置成多种结合形式,有渔牧果、渔牧菜、渔牧花(卉)、渔牧蔗等。利用猪禽粪养鱼,节省养鱼精料,降低成本,养鱼肥了塘,利用塘泥肥基面作物。
2.罗定模式:林果草牧渔结合的立体综合经营模式
山区要着力防止水土流失,应发展山坡地立体综合经营,以经济林、果为基础,与农、牧、渔业相结合。山坡地果园草生栽培保育系统,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推行林、果、草、牧、渔结合的立体综合经营,“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竹种果,山脚养禽放牧,山坑筑塘养鱼”,形成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系统,使资源可供永续利用,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
3.东莞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绿色世界”地处东莞市。总体规划成中心广场、农科园、旅游度假区、动物园、园艺区、森林公园、畜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等9大功能区。全区四周群山连绵,林径环绕。景区内绿树成荫,瓜果满园,猪肥鱼欢,鸟语花香,随处都呈现出一片丰收的田园风光景象,自然景色十分优美。与别的旅游景点不同,“绿色世界”所设的各个浏览功能区均以农业作为主题,人们在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就是了解农业、认识农业、接触农业的过程,这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可以了解到农业不但可以提供生活的物质产品,更可以作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能美化绿色环境,使人赏心悦目,从而增强对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热爱农业,珍惜大自然,自觉保护我们生态环境的意识。
4.深圳模式:沿海防风林带和农田林网模式
广东沿海年平均有4个台风登陆,1949年到1988年已登陆158个,占全国总数的43%,在珠江三角洲登陆的台风占广东总数的26%。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台风危害大,建造沿海防风林带和农田林网不仅可减少台风对作物和人畜的危害,而且可以减少春秋冷空气对作物的危害,防护林本身也可以通过树种选择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林网建设结合道路、水利建设还可起到巩固路基、改善景观的效果。
四、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珠江三角洲耕地资源大量减少
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过程中,受产业间的比较利益和城乡间交换利益的影响,加之我国现阶段农业“弱质”的特性,使珠江三角洲一些地方出现轻农、甚至厌农思想。部分县(市)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工业化、城市化,一度出现大片农田被占,弃耕开办开发区,城镇无限制、无序、无规划地发展。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削弱最多的就是农业,主要表现是耕地面积大大减少。珠江三角洲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04.5万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63.1万公顷,减幅占全省同期耕地面积减少量的60%。
2.发展不平衡状况仍然严重
虽然我省经济发展总体速度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在大农业内部,农、林、牧、渔现代化水平也不平衡,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的现代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粮食等种植业现代化水平仍较低,使我省整体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难度加大。
3.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广东农村的科技水平仍然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专家测算,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0%,即使经济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也只有50%左右。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是与工业化时期的轻农思想、投入不足以及农民素质低下密切相关。
4.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土地的过度垦殖、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乡镇企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水资源受到污染,已严重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水源的污染问题已变得日益严重。农业是最大的用水和耗水部门,水源污染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及农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健康以及影响农产品的出口创汇。
五、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1.树立人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走高度集约资源、先污染后治理付出沉重代价的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道路,充分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以有效解决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为前提,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动力,以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既能保证满足当代人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又能保证后代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及生态环境基础。
2.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技术创新可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提供新的可利用资源。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转化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减轻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同时,实施体制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以市场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和纠正市场缺陷,禁止滥用资源、竭泽而渔等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立分三步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步为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与速度的非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最终控制破坏规模与速度的增加,使人口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第二步为准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使地域内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规模与速度呈明显的下降,在农业科技进步的强有力支撑下,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不依赖于农业自然资源开发量的扩大。在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基本停止发生,人口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大体平衡。第三步为农业持续发展或强持续发展阶段。其战略任务是地域内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现象基本不再发生,本地区的农业活动不对周围地区造成任何明显破坏,非农经济也不再对农业环境构成威胁,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及资源的深度开发,最终达到农业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人口同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实现全面的协调与平衡。
4.利用中国加入WTO的契机,让广东农业进一步走向世界
广东农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是畜禽养殖、水产品、乳品及蛋品、蔬菜与水果等。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给广东农业带来的机遇多于挑战。在WTO的框架下,发达国家将削减包括关税化后的关税等值在内的农产品关税的32%,其中热带农产品的关税削减43%,这对广东农产品出口极为有利。同时,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的下调,也对广东这个粮食消费大省有利,因为可大量减少小麦等粮食的消费成本与外汇支出,粗粮的进口成本也将大幅下降,这会有利于广东畜牧业的发展。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水果品种多样,且多属优稀特产品,具有较好的贸易竞争优势。考虑WTO框架下发达国家的水果和热带水果的关税税率下调36%和37%,将为广东水果扩大国际市场提供有利机会。因此,广东可以利用入世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及国内农业资源,以世界农产品市场为导向,根据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使农业资源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得到优化配置,并在竞争中优化结构与提高质量。
六、实现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1.要提高对实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的正确才能保证行为的正确和措施的合理运作。提高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形象、生动、深刻地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宣传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及其重大意义,紧密联系实际,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进行反思,理顺农业和农村今后发展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可采取以下果断措施:第一,要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中的首位,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政策,消除长期以来对农业发展不利的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保证。第二,把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培育资源摆在重要位置,尤其要节约和保护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要有计划地开发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继续加快开垦荒地、山坡地、浅海滩涂的步伐,脚踏实地做好查荒、灭荒复耕工作。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社会对人口的沉重负荷;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应抓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第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农村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第五,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求达到的社会全面进步,既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又有丰富的精神文明,是两者高度融合的产物。
3.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
实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没有科技的支持,可持续发展便是一句空话。推动科技进步具体要解决以下六个问题。第一,要实行制度创新,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科技进步机制,即实行两结合:一是农民在利益驱动下对科技的自觉追求和政府对科技推动两者有机结合;二是科技与生产、经济相结合。第二,要进行科技开发,从三个方面完善科研开发体系:一是加强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力争在生物遗传多样性、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及抗性机理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长远发展提供科技储备;二是紧密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三是跟踪世界农业高科技发展趋势,加快国际先进农业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第三,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壮大和提高农村科技队伍。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除继续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大幅度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外,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大力推开“绿色证书工程”,逐步把农民培养成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较强的接受反馈信息的能力,既能掌握科学经营管理方法,又能熟练掌握现代工农业技术操作的现代农民。第四,建立国家、集体、企业、农户、外资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新体制,保证科技投入的资金来源。第五,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科技进步的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进步。第六,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的领导,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组织保障。
4.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为保证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加快人们生活质量可持续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活诸方面全面实行法制化。为此,要建立、健全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行为规范,融合于各项法律、法规之中。要把国家和省已出台并在实践中证实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健全完善,使领导者、决策者和广大群众在各项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有序的法制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执法机构、执行队伍的建设,完善执法手段和执法监督机制,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纳入法制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