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的养殖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殖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乌鳢,俗称黑鱼,是鲈形目、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比鸡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质高,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食用乌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因此,乌鳢深受消费者欢迎,是黑龙江省池塘套养的主要品种,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一、生活习性
乌鳢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沟塘及低洼沼泽的静水水草区。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他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他鱼类难以生存的水域环境,乌鳢也能生活。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最适宜水温为26℃~28℃。当冬季水温过低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在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也能生存下来。乌鳢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其将头斜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乌鳢善跳易逃, 一条1~2公斤的乌鳢可跃离水面1~2米,当多雨季节,食物不足或其他条件不适时,乌鳢跃出水面,发生“过道”现象,因此养殖乌鳢要特别注意防逃。
二、食性与生长
乌鳢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和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鱼苗期主要以挠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达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类为主要觅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个体大小相差悬殊时,乌鳢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乌鳢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是苗种培育阶段,应根据规格大小实行多级分养。在自然条件下,二龄前,生长旺盛,二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乌鳢可达0.2公斤~0.3公斤/尾,二龄鱼可达3.0公斤~4.0公斤/尾。
三、鱼种培育
乌鳢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以便驯食、操作和管理。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以生石灰彻底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食物。投放的鱼苗应为同一批次孵出的苗,放养时水的温差不能超过2℃,一般放养密度为60~80尾/平方米,以后视鱼苗生长情况和培育的时间逐步分稀。也可一次放足40~50尾/平方米,直接培育成大规格鱼种。仔鱼入池后,一方面通过继续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几天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
培育管理:一要及时调节水质。2~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4,先排后灌。另外,在鱼苗池中移植一些水花生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吃食。二要及时分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要及时拉网,过筛,分养,以免弱肉强食,影响鱼苗成活率。三要防病防逃。特别是雨天,要注意巡塘,防止漫池。拉网过筛后,可用0.1~0.2克/立方米的孔雀石绿防治鱼病。
四、成鱼养殖
一般采用成鱼池套养方式。套养密度10~30尾/亩。不用另外投饵。管理与正常池塘养鱼管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