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些目标的实施都需要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去享受语文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词句,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突出重点、读中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
在课堂上,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五壮士的言行来品味其英勇豪壮、宁死不屈的鲜明特点。文中对五壮士“顶峰歼敌”这一部分写得尤为精彩,我紧紧抓住英雄们奋勇杀敌的有关句子、词语,通过品读,读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读出五壮士的视死如归之感,读出五壮士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学生以声传情,随着课文的悲壮情感,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进入与英雄们心灵相通,与课文感情相融的境界。
二、推敲探究、潜心会文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用心感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要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词句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穷人》一文,作者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多元解读、激发情感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象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比较、揣摩、感悟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文字”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论文作者:罗振方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语言论文; 课文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之处论文; 情感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