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_宏观经济论文

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世纪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8)04-0153-05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新的经济现象,它贯穿了自1870年以来的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过程(Bordo 2005)。有些时期失衡严重,但是调整流畅,比如1870-1914年的情况;有些时期失衡严重还伴随着危机,调整起来也颇费周折,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末期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而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从量上来说已经超过了上一轮的全球经济失衡的规模。早在1999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3.2%)已经接近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最高水平(3.4%)①。而在2000年,美国赤字比重(4.2%)已经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最高水平。全球经济失衡的这一现象一直为学界和政界所关注。

从Mann(1999)向国民经济研究局提交一个《美国经常账户是否可以持续》的报告,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近期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了双赤字理论(Mann,1999),投资组合理论(Cooper,2001等),储蓄缺口理论(Bernanke,2005),美元中心地位理论(Dooley,2003,2004),谨慎性储蓄理论(Marcus,2006)等等。围绕这些全球经济失衡的假说,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尽管对于失衡形成原因存在激烈争论,但是对于美国经常账户的调整,学者们开出的政策单子却相似。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不外乎内部和外部的经济调整政策。内部经济政策是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外部经济政策则是汇率贬值以及督促其他国家进行结构性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国际经济学中调整外部失衡的常识,也是在以往失衡调整中被证明有效的方子。其中汇率调整是诸多经济学家认为最有可能迅速解决全球失衡的办法,美元应该对什么货币贬值以及贬值的幅度也是讨论最为广泛的问题之一(Bergstan and Williamson,2004;Obstfeld,2005等等)。

在学界热烈讨论的同时,2002-2004年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水平一共降低了25%②,但是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攀升的速度却丝毫没有下降。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4%③,这种失衡水平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的。在美元的汇率也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美国的赤字却仍然在加剧,其原因何在?现有的理论文献并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为此,我们将本轮全球经济失衡以来的美国宏观经济分为两个阶段,并从内外部均衡结合的视角对近期美国实际政策做出分析。一个基本结论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在于国内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而非外部经济失衡的调整,这一政策特点,即使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也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二、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次贷危机前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及其原因

对外部失衡的调整,从理论上来讲有两种手段,其一是汇率政策手段,其二是调整国内需求的财政紧缩手段。在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美国治理外部失衡的政策显而易见是以汇率调整为武器的。但是在美元贬值的过程中,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却在一直增加,这一矛盾现象我们认为可以运用如下三种可能的政策组合来进行分析。

1.假设美国已经采取了综合的宏观政策治理手段,但是这些手段需要在长期中取得效果,而在短期中,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规模会持续地扩大。我们所说的综合的手段既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应该包括汇率政策。当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汇率贬值政策共同使用时,经常账户的改善程度是最高的。我们用开放宏观经济的AA-DD模型(克鲁格曼1998)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见图1)。AA曲线移动到AA[,1],同时DD线移动到DD[,2],两线交点由A到B,汇率由E[,0]贬值到E[,1],经常账户平衡恢复。如果XX线移动到XX[,1],即汇率贬值会进一步改善贸易失衡,并使国内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但是,美国宏观经济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我们分析出的这一理想结果。其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种政策组合是一个长期的政策组合,因此,其政策效果需要一段时期才能显现。美国可能采取了这种综合的治理政策,但是这种政策发挥效果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美国自全球经济失衡以来就根本没有采用过这类政策组合。

图1 假想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假设美国政策以外部均衡作为宏观政策目标,其具体手段可能有两种,其一是汇率为主要政策手段来改善经常性账户,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相对不变动,以避免削弱汇率贬值对外部失衡进行调整的效应。其二是选择紧缩的财政政策,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如图1所示,这时DD线移动到DD[,1],而AA曲线并没有发生变动。两线交点从A到D,经常账户有所改善。如果美国的现实的政策组合果然如此的话,那么,美国的外部失衡状况必然会有所改善。

3.假设美国的宏观政策主要针对国内均衡目标,即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即使我们不考虑财政扩张效应,我们也可以从图1中发现,在AA曲线移动到AA[,1],即使DD曲线并没有发生移动,两线的交点也会从A移动到C。这种扩张性的政策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由于汇率出现贬值,经常账户失衡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在上述三种可能的政策组合中,到底哪一种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现实组合呢?由于2001年以来,美国的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美国没有采取针对外部失衡目标的综合政策组合。这一点在所有的现有文献中并不存在任何争论。

而关于第二种可能的组合是否是美国宏观政策的现实组合,则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美国至少运用的汇率手段针对外部经济失衡进行了调整,其理由是在2002年到2004年,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水平降低了25%。幅度如此之大的汇率调整说明了美国对外部失衡状况的重视。

但是,如果从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的角度考察,我们便会发现,美国的汇率政策从强势美元到弱势美元的变化,并不是针对贸易失衡而做出的政策方向的调整,这种调整的目的主要针对的是美国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现实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上述假设的第三种可能最为吻合。

我们的这种判断是建立在如下分析基础之上。

首先不同于其他的钉住汇率制度国家,美国采取的是浮动的汇率制度,所以美元汇率的变动并不是美国政府直接干预的结果,而是市场本身的自然反应。2001年美国经济遇到了很多负面冲击,包括经济的泡沫刚刚破裂,技术创新带来的增长效应正在消失,私人投资支出水平急剧下降;恐怖主义的袭击以及财务公司的造假事件给市场信心带来很大损害等等,这些都很有可能造成美国的经济衰退。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一系列因素,也使美元吸引力下降,投资者对美元贬值预期的增强。所以,美元的汇率贬值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反应。

其次,与其说美国让美元汇率降低是为了其外部失衡的减轻,不如说美元汇率降低是美国反对经济衰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副产品。在美国受到一系列的负面冲击之后,美联储以及美国政府最大的担心在于内部经济的衰退。为了阻止经济的衰退,美国采取了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财政和货币扩张的程度是很高的④。

我们仍然用AA-DD模型来认识这种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见图2)。假设经常账户收支平衡的XX线不发生变动⑤。由于财政政策扩张,DD[,0]曲线向右移动到DD[,1]的位置。同时,AA线也由于货币政策的扩张向右移动。但是AA曲线移动的位置即移动到图中的AA[,2]线的位置,也已经带来了很好的扩张效果。为什么美国的货币政策扩张程度要高到使AA线移动到AA[,1],从而让货币贬值?

因为美元货币贬值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效应,是不能够忽略的。(1)AA线移动到AA[,1]的位置,是美国宏观经济扩张的实际需要。他们不仅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带来的扩张效果,还需要汇率贬值带来的需求转移效果。因为美元汇率贬值后,国内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降低,所以人们更多地把支出用于本国产品。(2)美国的债务都是用美元计价,所以美元贬值会带来很大的债务缩水效应。2001年时,美国的对外负债水平已经很高,存在一定的债务风险,但是他又不愿意从根本上对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一个最为简洁的办法莫过于让美元汇率贬值。即使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继续增加,债务缩水效应也可以抵消因此而增加的风险。

图2 美国本世纪初的实际宏观经济政策

综合上述的论断,我们认为排除了第一种和第二种可能性,而倾向于第三种可能性。即美国没有给外部失衡合理的权重。他们根本不准备对外部失衡进行调整。而是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以及双边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来转移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成本。使其贸易伙伴国在未来的调整中承担更大的调整成本。

(二)次贷危机前美国宏观政策组合对于外部失衡调整的局限性

用AA-DD模型来分析美国现有的政策组合是直观的,但是也太过宏观,缺乏详细地对经常账户的作用机制。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美国现有政策组合对于经常账户的影响机制以及实际证据,来解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增加。

首先来理解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不断增加对于经常账户的影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是财政支出增加,同时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增加,在美国主要源于军费开支的增加。2001年到2005年,美国军费开支分别增加了103、437、562、510和394亿美元,这推动了美国军工企业的投资需求,带动了整个军工行业的上下游行业。军工行业的整体扩张,对钢铁,石油等等行业产品的进口需求增加了很多,所以这几年的钢铁,石油行业逆差逐渐增大,尤其是石油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数量特别大,仅仅是石油产品的贸易逆差这一项,在2006年就已经占到了美国商品项目逆差的33%。

在税收减少的分阶段实施过程中,他们对于个人和企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2001年减轻了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这可以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个人需求;2002年减税的重点是企业所得税,以扩大企业投资来刺激疲软的美国经济;2003年5月,另一计划减税的重点仍然是企业,不过是由企业所得税转向各种经营利润、股息和红利;2004年的减税方案将扩大到包括投资者、工资收入和个人储蓄等领域。如果说上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只会对部分商品的逆差产生作用,那么税收减少的计划对美国经常账户的影响是总体性的,因为它导致了居民和企业的总体进口需求增加。

货币政策扩张,让长期利率水平很低,居民通过贷款购买住房的成本大大降低。许多居民都通过贷款来购买住房,甚至一些收入水平不高和信用较差的消费者也能够购买住房了,给了房地产投资需求增加以及经济增长很大的推动力。与之相对应,2000年到2005年之间,美国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从4.5%攀升到6.5%。更糟的是,在房地产升值预期下,居民把住房抵押出去,获得银行贷款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于是居民消费需求也同时上升。

美国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共同导致了美国居民消费需求以及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增加以及企业投资需求增加虽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它也让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过快,以及美国固有的国民储蓄率不足问题恶化了。居民消费支出的膨胀,让其在GDP的比重从2002到2006年一直保持在70%左右,这在日本,德国,法国等七个发达国家中的比重是最高的⑥。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需求增加,以及政府的财政赤字,则共同导致了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见表1)。所以并不是由于外部经济失衡导致了美国的内部经济失衡;而是由于美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了内部经济失衡,内部经济失衡再传递到外部经济。即从国民收入恒等式I-S=X-M来看,是从左边的储蓄缺口导致了经常账户的失衡,而非经常账户的失衡导致了储蓄缺口。近期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没有改善其经常账户,而且还造成了经常账户的进一步恶化。

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理解上述的结论。因为美国采取了极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尽管这种政策组合也会导致汇率的贬值,汇率贬值对经常性项目的调整效应被过度的国内需求增长所抵消,因此造成了在本轮外部经济失衡中,美国汇率贬值的效应远远低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元贬值效应。上世纪80年代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的出口的增长率连续5年都是高于进口的增长率;而在这次的弱势美元阶段,美国的进口增长率在2002到2005年期间一直都高于出口的增长率,只有到了2006年之后这种状况才发生了逆转。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抵消了汇率贬值效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数据,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1985年到1990年季度数据的平均值是7.74,而2004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是1%;另外根据1985年的七国首脑会议的文献,我们知道,美国在1987年之后,其财政政策转向了紧缩。而2001年之后美国的财政政策一直是扩张性的。正是由于在两个不同时期中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才导致同样的弱势美元在改善外部不平衡时的效果反差如此之大。

三、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走向

(一)次贷危机对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影响

2005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明显。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2005年、2006年两年美国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6%和3.1%,而1990年以来的平均值仅仅是2.9%。这说明在极端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带动下,美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预期增长,同时还显示出了某种过热的可能。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国开始了对财政和货币政策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货币政策上来看,美联储在主席换届之后改变了政策调整方向,伯南克上任之后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在两年中从1%上升到5.25%。从财政政策来看,虽然官方宣称将努力实现财政平衡,但是其财政政策并没有紧缩,具体表现就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没有显著下降。同样,这种政策组合表示了美国对于内部经济失衡的谨慎,但是对外部经济失衡并不担心。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已经使国内经济偏热,国内经济不平衡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时,美国适时地调整了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内部平衡。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接近中性的财政政策,必然导致美元升值以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扩大。

美联储没有想到的一个意外后果,就是次贷危机。利率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并引发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在2007年4月2日破产。由于金融机构在次级债券衍生市场交易上财务杠杆过高⑦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反应滞后,次贷危机迅速地波及整个美国金融系统。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从短期经济指标来看,美国经济总量中大约有2/3的经济数据基本上是保持稳定的,而来自房地产或个别行业的1/3经济指标出现了下跌或不景气,总体上不能说美国经济恶化。从长期指标来看,2007年第3季度经济增长率为4.9%,即使第4季度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2007年美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所以总体上说,美国经济还没有进入衰退阶段⑧。

但是受到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市场的预期普遍比较悲观,认为美国的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不对这种市场的悲观情绪做出反应,这种悲观预期可能自我实现,让经济真正走向衰退。美国政府因此在2008年初就出台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因为受次贷危机影响,预计居民的个人消费以及企业投资需求会有大幅度的下降,从而给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布什政府出台了一套减税方案,这套方案最核心部分的个人退税总额大约为1000亿美元,预计全美将有11600万的家庭受益。根据这个方案,每个纳税人将得到600美元的退税,每户纳税家庭将得到1200美元的退税。而对那些有子女的家庭,政府还将给予每个小孩300美元的退税;对收入超过3000美元、但是没有达到纳税标准的人也可以得到300美元的退税。此外,在这套减税方案中,还有大约500亿美元减税金额将惠及企业;政府将允许各种企业不同程度地冲销生产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采购的应缴税款。这些措施已经被美国国会通过,并且最早将于2008年5月开始实施。

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首先是通过向市场注资,解决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缺乏问题。截至2007年8月31日,美国一共向金融市场注资1300亿美元。在2007年11月28日,美联储更是承诺在紧急情况下向市场无限注资。当注资仍然无法改变金融市场中流动性紧缺以及经济衰退的预期时,美联储重新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截至2008年3月18日,联邦基金利率由5.25%的高点,一路下降到2.25%,总计下降了3%。

(二)次贷危机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走向

这次美国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同2001年左右的宏观经济政策惊人相似。它也再次说明了美国政府并不在意外部经济失衡,其宏观经济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国内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价格水平的控制。可以预计,美国这次货币政策扩张的程度甚至可能超过2001年。因为美国这次不仅面临着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同时面临着金融市场上流动性缺乏的问题。根据模型,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之下,美国的外部失衡的规模会重新上升。

图3 美国商品和服务项目赤字的增长率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

我们可以通过2002年左右美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前后,商品和服务项目赤字的增长率变化来支持美国外部失衡将重新上升的推论(见图3)。2001年的各种负面冲击,使得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于是居民消费支出以及企业投资支出都有所下降,造成总需求的萎缩。总需求的萎缩反映在经常账户上,则是进口数量减少和赤字增长率下降。美国商品和服务项目赤字增长率由2000年第1季度的20%左右,迅速下降到第2季度的0.4%。在2000年第4季度,2001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连续3个季度美国商品和服务项目的赤字都是在负增长的,这是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经济现象。在2002年美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之后,其商品和服务项目赤字增长率,迅速地从2001年第4季度的-20%,上升到2002年第1季度的22%。此后虽然有轻微的反复,总体上2002年之后美国商品和服务项目赤字都是正增长的。

同样,2007年次贷危机虽然还没有让美国经济衰退,但是它给美国国内居民消费支出以及企业投资需求以很大冲击。从居民消费来看,2000-2004年,居民消费增长中60%与住房在融资有关⑨。因此,在房地产价格上升期间,其居民消费也会因为财富效应而稳步增长,反之则反是。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下滑⑩,而房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负面财富效应将减少居民消费。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美国制造企业收到的居民消费品订单价值总量在2007年9月到2008年1月之间月均下降11亿美元(11)。居民消费支出需求以及企业投资需求下降,导致了对进口品需求的减少。此外,美联储估计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也大幅下降(12),进口加权价格指数在2007年持续上升,这进一步减少了对进口品的需求。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美国的商品和服务项目赤字连续3个季度下降,2007年美国全年的经常账户赤字在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

可以预计,只要美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期推行,2007年以来美国经常账户好转的势头可能会被逆转,2002年的历史可能重演。因为布什提出的减税方案主要针对对象就是居民,个人退税总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之后,其消费支出总量必定上升。而美联储利息下调,则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企业投资需求也会增长。伴随着总需求水平的重新上升,刚刚有好转迹象的美国经常账户可能会重新恶化,全球经济失衡再次加剧。

四、结论

新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扩大以及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的重要原因。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其根本的目的都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而不是内外均衡同时实现。次贷危机发生与否,都没有改变美国的政策取向。在次贷危机之前,虽然美元汇率一度大幅下降,但是其政策组合的总体效果却必然导致外部失衡的扩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提高了国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需求,通过支出扩大形成政府消费需求;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企业的投资需求也增加了。于是美国总需求大大超过了国内供给能力,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经常账户赤字的总量也一路上升。美国让美元贬值而不进行干预的目的并不在于调整外部经济失衡,而是为了国内经济复苏及债务风险规避。因为美元贬值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国内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提高本国产品的需求,即支出转移效应;另外一方面,美元贬值让其外债大幅度缩水,降低债务风险。美元贬值虽然被众多学者认为是迅速解决全球失衡的手段,但事实上汇率贬值并不能够单独发生作用,必须在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配合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次贷危机的发生,改变了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走向。在美国经济复苏甚至偏向过热时期,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调整到较高水平。次贷危机发生后,一方面居民消费受到冲击,经济衰退预期增强;另外一方面,美国金融市场由流动性过剩转向了流动性紧缩,于是美联储货币政策重新走向扩张。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同2001年左右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惊人地相似。因此,我们可以预计,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也必然会给刚刚有好转迹象的美国经常账户蒙上阴影。

注释:

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得出(网址http://ifs.apdi.net/imf/)。

②数据来源,美联储纽约分行网站。

③数据来源同注释1.

④财政扩张,不外乎税收减少和支出增加。布什总统提出在10年内共减税13500亿美元,同时美国政府的支出,特别是军费开支迅速增加,其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3%上升到2006年的4%,到2007年预计会达到4.2%。在货币政策上,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1%左右的历史最低水平。

⑤因为上述分析说明了美国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水平可能不需要政府干预就会变动。而且市场的预期可能是主导美国的汇率贬值的最重要力量。这样假设会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不影响分析的结论。

⑥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六个国家,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是56.8%,58.4%,57%,63.7%,55.7%和59%(数据来源同注释)。

⑦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N].中国证券报,2007-10-22.

⑧谭雅玲.降息可能挫伤美国经济[N].中国证券报,2008-1-23.

⑨尹中立.次贷危机与房价下跌可能使美国陷入日本式衰退[N].中国证券报,2008.

⑩根据美国商务部2008年1月28日公布的数据,2007年12月份预售房价值中值较2006年同期下降10.4%。

(11)该数据来自美国一家非营利性研究机构2008年3月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The Conference Board)。该机构定期发布经济周期指标,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其报告下载网址是http://www.conference-board.org/.

(12)在2007年第1季度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是101.79,到了第4季度贬值到94.21(数据来源同注释)。

标签:;  ;  ;  ;  ;  ;  ;  ;  ;  ;  ;  ;  ;  

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