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中心小学 514000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102-0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初看起来明白如话,略加挖掘,便会悟出一番深层信息。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挖掘、领悟才能使学生真正欣赏到作品的滋味,从而提高阅读水平。课堂主体是生成资源的好时机,课末也是。让课末春风化雨般地成为课堂的闪光点,使教材精神得到升华,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若能把握得当,则可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的发展最大化。
(一)巧妙总结让课末情理交融
课末总结让学生参与可以及时了解学情,此时教师要认真听学生的发言,一字一句都可以体现出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课堂上进行平等、无权威的交流,不但能“生成”一个个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生成”一个没预设的、事后也不能被重复的情理交融的课末。我们要随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如《穷人》课末,我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后的感受。在学生静思以后,我放手让他们谈:
生1:桑娜真善良啊!自己有五个孩子,还毅然抱养西蒙的两个孤儿。
生2:对。自身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心真大呀!我为桑娜的未来担忧。
生3:渔夫也很伟大。从他质问桑娜“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渔夫也害怕妻子反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但他也很乐观,我从他的话语“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中可以体会到的。
生4:渔夫知道自己家都已经很穷了,差不多揭不开锅了。但他认为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扛下去。
生5:我赞成。渔夫未来可能要更频繁地冒险出海打鱼,会更加忙碌,更加危险,更加拼命。
生6:嗯。连桑娜、渔夫这么勤劳能干的家庭都难,可以想象其他穷人的命运会更悲惨。
生7:这使我想到了学过的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做的最多,吃的最少,打的最多。
生8: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合理,不公平,是吃人的。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
师:是啊,生活富裕的人收养穷孩子我们会觉得是人之常情,他们有这个能力。可是,一个经济困难,儿女成群,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家庭,为了他人还去收养孩子,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其中包含了人性最闪光的一面——善良。同学们,让我们再读渔夫进屋后的内容,体会桑娜夫妇的善良心地吧。
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课文。
腾出学生自由总结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学生的讨论,老师给予巧妙的总结,引导朗读,读出了桑娜的试探、担忧直到轻松、欣喜的语气,读出了渔夫豪爽、正直、关心他人胜过到焦急、渴望得到妻子的赞同的情感。整个课末,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学生感悟到了“穷人之穷”,通过入情的朗读体会到“穷人之富”,轻松地完成了体会中心这个教学任务。
(二)引导质疑让课末情理交融
课堂上学生质疑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这是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在解读课文、建构新知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落差,由于小学生同龄群体在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往往使某些质疑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若能抓住其中有价值的质疑组织教学,让“教”与“学”更和谐共融。
《商鞅南门立木》课后质疑,学生问:课文十一段中,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其中的“嘟囔”可以换为“唠叨”吗?“对呀,可以吧!”许多同学都在窃窃私语。我再让学生读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个句子讲述的内容。
生1:嘟囔是指小声、连续地自言自语,带有抱怨的意思。
生2:唠叨是指没完没了地说,絮叨。反复说一件事或一句话。
生3:小伙子憋着一肚子不相信的怨气。不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抱定了左庶长是在戏弄百姓的信念。
生4:当时的政令朝令夕改,大家都不信任朝廷,心生怀疑。
生5:人老了才会唠唠叨叨,小伙子应该不会,只是对告示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师:大家都认为还是嘟囔比较恰当。日常生活中你用过这两个词语吗?请造句。
生6:我嘟囔着:“我不要吃青菜。”
生7:妈妈唠叨道:“吃青菜!吃青菜好。多吃青菜才能长个头……”
生大笑。
生8:周末,看着妈妈给我买的资料,我嘟囔:“我不要题海战术。”妈妈说:“这算什么题海战术?才多少题目?也没有让你全部做完,快点,做一题算一题……”她一直唠叨着,直到我动笔。但我知道唠叨的妈妈也是为我好。
……
适度将“课堂留给学生”,适度的点拨,理性的分析为近义词的区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境。通过两个词的造句,把全班引入了体会父母之爱的港湾里,成功地进入了情理交融的境地。
课末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能抓住时机利用好,拨动情感之弦,它能使整课的教学效果产生质的飞跃,但它需要教师细心的发现和平等的教学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结构和内容上都要注重自主生成, 点亮课末的教学明灯,它也能实现情理交融的课堂氛围。
论文作者:王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渔夫论文; 情理论文; 课文论文; 的人论文; 青菜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