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关于加强论文,德育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完整科学体系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求是,开拓创新。要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即: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把情理交融作为入手点,把面向社会作为突破点,把党员发展作为着力点,把队伍建设作为立足点。情理交融主要解决德育的实效问题,面向社会主要解决德育的深化问题,学生党员发展主要解决德育的提高问题,队伍建设主要解决德育的保证问题。
一、把情理交融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入手点
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要用真理和真情教育学生,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情和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基本点。两者互相渗透,互为依存,密不可分。没有理论的穿透力,就不能建立起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没有情感的震憾力,就不能激发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看,近年来,德育工作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较好地发挥了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但仍存在说理不透、情理脱节的问题。社会的急剧变革,使大学生接触到大量感性直观的现象,急需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分析,社会实践对理论的呼唤更加迫切。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用带有强烈时代感和浓郁感的活生生的材料,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同时,坚持精而管用原则,把理论讲深讲透,拨开纷乱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通情达理,以理服人。
从德育对象的心理特征看,大学生基本处于青年的中期,其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和理论储备,但还比较单纯,是逐步确立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喜欢比较、喜欢多样、喜欢新颖。德育工作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既给学生以激情的感染和经验的积累,又给学生以冷静的思考和理论的启迪。
从德育工作的内容看,学校德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既要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必须运用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情理交融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入手点,又是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的重要指导原则。情理交融的基本要求是使我们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易于接受,逐步改变某些简单化、老面孔的状况;情理交融的基本做法是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听进去,看进去,写出来,唱出来”。
所谓“听进去”,主要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做到入耳入脑,把真理融于真情之中,使情与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中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讲授和报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讲授和报告必须注意方法,必须达到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沟通,不能无的放矢、对牛弹琴。检验讲授和报告的效果首先要看学生是否能听进去。同时,也可采取课外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与学生谈心交朋友。近几年来,我校校级干部坚持到系、年级和教学班直接向学生作报告,效果就比较好。学校强调,讲授和报告要“选准人”、“选好题”。学校多次请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英模事迹报告团到学校作报告,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所谓“看进去”,主要指既重视指导学生读原著,又重视对学生进行形象化教育。大学生已具有相当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就是指导学生自学,并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及时加以引导。要十分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并逐步完善音像资料库和电化教育室。我校学生主管部门和部分有条件的系建起了音像资料库,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效果。学校还积极向大学生推荐优秀影片,并多次组织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展映活动,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学生们说:“这些电教片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所谓“写出来”,主要指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受到的教育化为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以多种形式表达出来,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近年来,我校组织开展了“大学生人生格言征集”活动,吸引了几千名学生参加。广大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青春和理想、自我和社会、创业和成才、生活和修养等问题,把自己的体验提炼出来,在反复筛选的基础上,我们出版了《大学生人生格言》一书,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教材。学校在组织学生考察省情县情的过程中,提倡“用多彩的笔描绘时代的画卷”,并把他们对改革开放的讴歌汇集出版了《山东135》一书。学生对出自自己之手的成果倍感珍贵。
所谓“唱出来”,主要指重视校园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育人功能和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应该认真贯彻我们党关于宣传和文化工作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校园文化又根植于校园,是具有鲜明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应当遵循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规律,适应青年人爱唱、爱跳、爱乐的特点,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爱我中华”歌咏大会、革命先辈诗词朗诵会、“校园文化大家谈征文”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要做到情理交融,德育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人、关心人。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惘、误解,能以谅解宽容的态度,采取疏导的方法,循循善诱,达到心灵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关怀体贴,用真诚的帮助、热情的服务温暖人。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我校建立了接待学生来访和定期召开学生恳谈会制度,设立热线电话,倾听学生呼声,解答学生问题,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对特困生问题,学校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通过生活补助、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师生互助、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帮助他们安心求学,顺利完成学业。全校上下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把面向社会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点
情理交融可以初步收到德育的实效,在这个基础上,德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在新的形势下,应当放开眼界,面向社会,跳出原有的某些庭园式的德育工作模式,建立起全方位的、开放式的、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高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高校德育工作面向社会,是由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高校和社会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深刻交汇。社会的变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新情况,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变化给学生思想上带来的种种新问题。
其次,德育工作面向社会,是由高校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离不开社会的沃土。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在服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作用。要相应地加强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沟通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引导青年大学生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真实本领,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使高等教育的“产品”能够适销对路,实现其社会价值。
再次,德育工作面向社会,也是由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的。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热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已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势。大学生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放和活跃。他们处在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上有什么风,学校里就起什么浪,学生中的热点日益与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离开产生思想问题的社会源头,仅仅在校园里开展德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思想的开放,要求德育工作的开放;在社会中产生的思想问题,最终还应通过社会实践去解决。这就需要依托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的社会力量介入高校德育工作,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和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冶炼思想,走向成熟。
另外,德育工作面向社会,还是由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德育工作习惯于照本宣科,坐而论道,把德育教育的思路限制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圈子里。现在面对眼花缭乱的新事物、新现象自然会感到应接不暇。所以,高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不断了解社会,学习社会,补充新的知识,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高校德育工作在面向社会、改革创新方面逐步探索出几种好的形式:一是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课堂在社会上得到拓宽和延伸。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有三类,即寒暑假集中性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平时开展的经常性社会活动和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种形式融为一体,互相促进。二是聘请一部分富有长期斗争经验的老红军、老干部和工作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领导干部、劳动模范做校外辅导员,发挥他们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使这些宝贵的社会教育资源在高校产生效益。这是加强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生学习历史、了解现实的重要渠道,也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内容。三是集中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军训,借助解放军大熔炉锻炼学生,使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在高校发扬光大。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全面加强素质建设,为严格的学生管理奠定良好基础。四是组织教职工,特别是从事德育工作的青年教师参观考察、挂职锻炼、参加社教等。几年来,我们学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如“百县考察,千人挂职,万里追寻”、“踏遍齐鲁山山水水,追寻英模闪光足迹”和黄河中下游考察等。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开展家教活动;选准校园与社会的结合点,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联系所学专业,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全校聘请校外辅导员100多名,连续9年对新生进行军训并重视巩固军训成果,组织上百名青年教师到基层学习锻炼,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好。
实践证明,面向社会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方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向社会,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高预见性,认真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和其它渠道的关系。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努力搞好“两课”改革。而两课改革应当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这无疑需要校内和校外其他教育渠道的支持和补充。也就是说,要立体地认识德育工作,全方位地发挥德育的功能。一方面,主渠道的改革要面向社会。教学的目的要适应社会,教学的内容要反映社会,教学的形式要沟通社会。另一方面,其它渠道又是主渠道的拓展、延伸和必要补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体。
第二,校内经常性德育教育和校外社会实践的关系。校内经常性德育教育越来越呈现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呈现出社会性特征,急需从社会实践中汲取精华、提炼观点,而广阔的社会舞台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使其更生动、更形象、更具说服力。经常性的德育工作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实践又使经常性德育工作的效果得到检验,使其内容更丰富、更充实。
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关系。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面向社会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面临着社会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问题。面向社会,是指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主流,看到社会向前发展的光明面,同时也不掩饰社会的阴暗面,积极地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不断进取。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任何因为社会消极面的存在而轻视社会实践、放弃社会实践的态度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当然,对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应当准确预测和认真防范。
三、把党员发展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在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效和深化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抓好学生党员发展就是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层次的重要一环。
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的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应当教育引导每一个大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输送大批合格人才;同时,还应当站在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高度,为造就一批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保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做出重要的贡献。实现这个基本目标,高校德育工作应当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党的后备军,及时把那些具备条件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要把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和高校德育工作有机统一起来,用党的建设的有力措施和有益实践进一步带动整个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总体水平。
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是提高整个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需要。优秀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高文化、比较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分子,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可以进一步改善党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党组织在新形势下用科学理论把握全局、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还是做好学校当前德育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学校德育教育需要一大批为之倾注热情、自觉奉献、积极工作的学生骨干队伍,这支队伍既是“两课”成绩优秀者,又是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实践者,是德育工作者密切联系青年学生、实行有效德育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德育工作者通过他们团结更多要求进步的积极分子,促进教学相长和课外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推动学校整个工作的开展。
做好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应当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高校党的发展工作不同于工矿企业和农村。大学生有在校时间短、年龄轻、可塑性大的特点。要根据这些情况,逐步探索发展大学生党员的特殊规律。要把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工作实践看,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培养、发展和继续教育等具体工作环节。把培养的过程作为重点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把发展的过程作为德育工作升华的过程,把入党后继续教育的过程作为德育工作提高的过程。
一是抓培养,突出一个“早”字。“早选苗”:从新生一入学,就多方考察,及早将本人要求进步迫切、各方面表现突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选拔出来。“早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要及时组织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采用集中授课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讲解与电化教育相结合、党的基本知识和形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早培养”:党支部指定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重点培养,并形成有关的工作制度;在工作学习中压担子,使他们受到锻炼和考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学习状况等进行动态考察。
二是抓发展,突出一个“严”字。严格推荐,建立并坚持团组织“推优”制度,凡未经团组织推荐的不上报,不发展;严格筛选,建立并坚持组织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汇审制度,凡意见不一致的不发展;严格考察,建立并坚持对发展对象的深入考察制度,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党务工作者组成考察组,采取直接到学生和教师中听取意见的方式,对每个发展对象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凡师生认为不合格的不发展;严格审批,建立并坚持组织部门的学生党建议事制度,及时研究处理发展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手续不完备、材料不齐全的不发展。
三是抓继续教育,突出一个“恒”字。对已入党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入党后的再教育。通过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及时召开新党员座谈会等方式,认真上好入党后的第一课;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求学生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毕业离校时,组织部给每人发一封鼓励信,要求他们牢记入党誓词,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近年来,我校按照上述思路,认真抓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目前,在校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占全校学生的40%左右,学生党员占在校生总数的5.3%;本科毕业生中学生党员占10%左右,研究生中党员占15%。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小组、条件较好的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形成了一支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以党员为核心、以积极分子为骨干的学生德育工作积极分子队伍。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中起到了榜样和导向作用。许多学生党员说:“在大学期间能够入党,不仅使自己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找到了可以支撑一生的政治信念,为今后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坚定地举起火红的党旗,锤炼永恒的信念,收获辉煌的人生。”
四、把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立足点
(这一问题已在另文专门论述(注:《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第12页。),内容略)。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好,但只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继承传统,不断创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就一定能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