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政治学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学论文,经济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经济政治学,又称国际政治经济学,或世界经济政治学,或世界政治经济学①,是本世纪70年代后期形成, 随后得到迅速扩展的一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把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政治学揉合起来,对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由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重心转移的新变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新趋势,并据此提出“相互依存”、“国际合作”,“低级政治”②等理论, 在冷战时代提出了冷战后时代国际社会日益面临的课题,不乏一定的前瞻性和合理成分,因此,国际经济政治学不仅代表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方向,而且引起西方各国政府的格外关注。
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政治学虽然还不到二十年的历史,其理论成熟度(包括理论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不及赫赫有名的权力政治理论和体系理论,但从学者们的论著中,还是可以梳理出这一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关于定义和研究对象
关于国际经济政治学的定义,罗伯特·吉尔平的概括是“简而言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权力双向的动态的交互作用”③, 这一定义抓住了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核心问题即财富和权力;苏珊·斯特兰奇所下的定义是“研究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分配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安排”④;丹尼斯·皮雷奇斯则认为, 国际经济政治学是“研究世界经济的政治化问题的学说”⑤。
关于国际经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皮雷奇斯认为是“世界经济、生态、技术、伦理等问题”⑥,包括人口政治学、环境政治学、 粮食政治学、能源政治学、矿产政治学、技术政治学、发展政治学和国际经济秩序等,非常具体;基欧汉把国际政治和经济密切联系的事实归纳为财富和权力的“互补关系”(Complementarity),并认为, 正是这种互补关系构成国际经济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基本出发点是对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分析
国际经济政治学是从对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革故鼎新中产生的。它把人们的视线从“权力的世界”拉回到“财富的世界”,并强调权力和财富的交互作用,强调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因素,这与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学构成了明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权力政治学
经济政治学
主要问题 高级政治:安全、均势势力 低级政治:自然资源、能源、
范围 粮食、人口、环境、福利
行为角色 国家(主要是第一和第二世 国家(主要是第一和第三世界
界的国家)的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
国家关系 冲突的国家利益
共同利益、国际合作
行为法则 冲突:"你之所得即我之所
合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失"
权力形式 双边关系 多边关系
权力作用 强制 报偿
武力作用 大
小
组织方式 等级制
接近平等
前景 基本不变 根本变化
* 此表引自John Spanier:Games Nations Play—— Analys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Fourth Edition,1981.P.563.
马丁·斯坦尼兰德(Martin Staniland)认为,单说政治学极少注意经济学(如现实主义)或单讲经济学极少注意政治学(如自由主义)固然是不够的,但只认识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同样是不够的,这正如体会到在扑克牌游戏中打牌与赢钱之间的关系,不等于知道如何打赢一副牌⑦。针对这种情况, 斯特兰奇试图提出一个把政治学和经济学综合起来的方法,即“集中研究权力机构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着眼于分析安全、财富、自由和公正这四种基本价值观念”⑧。
这就是说,国际经济政治学是一种总体的综合分析理论,反映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的总体变化。它所研究的世界政治,是指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权力分配关系,世界经济则是指国际经济实力对比和财富分配关系。国际经济政治学就是要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既分析国际经济过程中的政治作用,又研究国家关系中的经济影响。
三、中心主题是国家和市场(或权力与财富)
斯特兰奇曾编造了一个发生在荒岛上的政治经济学故事,以说明权力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荒岛上生活着三个团体,他们分别追求秩序和安全、财富和效率、公正和平等,它们分别代表着政治学者关注的现实主义模式(封闭社会)、经济学家研究的经济模式(市场社会)和社会学家考察的理想主义模式(公社),这三种互相竞争的模式又分别代表了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处理权力机构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方法⑨。我们当然对这种划分是否科学和客观持怀疑态度,但有一点却得到肯定,那就是“权力机构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⑩。斯特兰奇因此还将“国家和市场”写进她的书名——《国家和市场——国际经济政治学导论》。在书中,她通过区分联系力量和结构力量,用四个基本权力结构——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及四个次级权力结构——运输、贸易、能源和福利——这种新的模式综合分析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剖析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进一步得出一个国际经济政治学的基本结论:不同的社会在处理权力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对安全、财富、公正有不同的价值偏好,会作出不同的政治经济安排。
吉尔平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更为直接了当,他把财富和权力双向动态的交互作用视为国际经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它的基本出发点是:第一,权力分配影响财富分配,生产力及财富的变化反过来影响权力关系;第二,权力、财富本身经常处于变化状态,并且趋于剧烈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是一个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一个权力运行体系;市场是一个社会财富分配机构,是一个财富流动体系。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权力与财富的关系。国际经济政治学就是要把这种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扩展到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探索国际社会中权力和财富的运行、分配和流动状况。
四、理论基础是相互依存
国际经济政治学的崛起又是以整个70年代相互依存理论的兴盛为基础和背景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Robert Keohane &Joseph Nye)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存——转变中的世界政治》(1977)和约翰·斯帕尼尔(John Spanier)的《国家运用的策略——分析国际政治》(1981年第4版)。
《权力与权互依存》从理论上论证了世界政治中权力与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在对现实主义的理论进行修正的基础上解释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因而在学术界有“70年代的《列国政治论》”(11)之称。基欧汉和奈在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他们从权力论角度阐述了相互依存,认为相互依存就是国与国之间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者之间,有赖于强制力或要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从此定义出发,他们认为相互依存存在于双方都要为相互影响的交往活动付出代价(虽然不必对等)的场合;相互依存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的分配;相互依存有对称和不对称、平等和不平等之别。在此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他们论述了权力与相互依存的关系,指出不对称的相互依存是权力的一个来源。为说明相互依存中权力的作用,他们还区分出敏感性相互依存(如70年代初美、日、欧对世界石油危机的敏感反应)和脆弱性相互依存(指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和为此付出较高代价)。针对传统的权力政治理论的局限性,他们提出“复合相互依存”概念,认为相互依存反映了当代世界一种进程。这个进程有三个基本特征(或条件):①多渠道的国际联系;②多样化的国际议事日程;③运用权力力量的手段复杂化。
如果说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纳入权力政治的轨道,构成以权力政治为基础的相互依存,即所谓复合相互依存,证明冲突不仅不可避免甚至会加剧的话,那么,约翰·斯帕尼尔则把权力政治与相互依存作为对立的两个趋势来看待,并带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他说,“相互依存将日益把各国连在一起,把各国纳入它的体系,使它们各自的安全,尤其是他们的经济财富必须依赖于其他国家”,并断言相互依存“将导向一个更为和平与协调的世界”。
不难看到,相互依存已成为我们所处时代和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战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等因素的作用,使全球的经济、政治相互依存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相互依存成为国际关系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许多国际关系学者的共识。国际经济政治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和理论基础上,认识到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和相互依存的世界,只有通过对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分析,围绕国家和市场这一中心主题,才能科学地把握国际关系发展的脉搏。
五、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和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是国际经济政治一个新课题
70年代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发展,必然形成经济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经济化两种趋势。如何认识这两种趋势是国际经济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斯佩罗在《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一书中从“国际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政治意图与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就是国际政治”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问题:首先,政治体系影响经济体系,因为国际经济体系的结构与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与运行,生产、分配和消费都受外交和战略因素的影响;其次,政治意图影响经济决策,经济制裁和禁运常常是政治斗争的经济武器,贸易政策(低关税或贸易保护主义)首先考虑到一国的政治需要,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往往是实现一国战略和外交目标的经济手段。总之,经济政策的制订通常受压倒一切的政治利益的支配,成为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第三,国际经济关系本身构成了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的相互作用与国际政治的相互作用一样,都体现为“谁”、“什么时候”、“如何得到”、“什么”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成功或不成功地控制它们之间的冲突,成功或不成功地进行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财富和市场或权力与主权)。斯佩罗把这种经济关系政治化的现象称为“国际经济学的政治原动力”。
关于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课题,国际经济政治学是以经济现实决定政治的传统思想为分析基础的,这种思想认为:经济资源决定战略和外交实力;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国际贸易和金融地位决定该国的军事实力,一国的经济实力决定该国的政治权力;政治要求归根结蒂由经济利益的需要引起,国际政治冲突往往需要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等。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以上述理论为基础, 提出著名的世界政治的周期理论,论证现代世界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节律和霸权循环以100年为一个周期,如16—17世界的航海技术,18—19 世界的工业技术和20世纪的科学技术分别使葡、荷、英、美在各自周期内取得世界领导地位;皮雷奇斯则从社会变革模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宏观角度分析了经济现实对政治的影响;斯佩罗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更具总结性,她认为,从历史上看,17—18世纪的重商主义、19世纪的自由贸易到20世纪的帝国主义经济分别代表国际经济关系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权力的最重要源泉”。
六、国际合作是国际关系的主流
皮雷奇斯曾说,相互依存“提出了国际合作的新问题”。确实,全球相互依存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国际合作不仅成为一种可能和必要,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潮流。
国际经济政治学对国际合作的论述有一个过程:
1、 霸权合作论:由吉尔平在《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1981)中提出。他认为霸权意味着物质上(尤科学技术上)占优势,完全控制原料、资本、市场。一国霸权有利于结束历史上列强争斗的局面,是实现稳定的世界经济与和平的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从而能实现国家间关系的合作。这种论调与当时里根政府采取的“遏制”和强硬政策真是“不谋而合”,而且在冷战后重新受到一些人的青睐,但多数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
2、 霸权后合作论:由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合作与争斗》(1984)中提出。他针对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现实政策与战略调整,强调“最关键的问题是组织好在霸权不复存在条件下的合作,即霸权后合作”。并提出霸权后合作的三种基本形式:合作、和谐、争斗。基欧汉预测霸权后合作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主要形式。
3、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论:1985年10 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世界政治》,专门讨论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理论、策略和机制问题。理论上,他们认为由于美国霸权的衰落,新生力量的崛起,国际社会正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为此要建立一种在相互依存的国际体系中寻求共同目标的指导理论;策略上,要进行“反霸权战争”,阻止任何国家谋求霸权的企图,创造国际合作的先决条件;机制上,使国际体系制度化,以确保国际合作的正常发展。而要实现“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关键是要谋求参与者现实利益的一致性,寻找参与者未来发展的共同性和不断平衡参与者的数目。
几点评析
一、国际经济政治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的现实状况
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这些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在80年代末的国际社会得到证实。90年代以来,这些特点、变化和趋势依然在继续并得到进一步深化。仅就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来看,冷战后国际政治活动和国际经济活动的界限日益模糊,完全用政治手段来保证国家安全和纯粹用经济方式谋求世界市场在国际关系中已不多见,或者收效不大,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政治力量为一国增加财富和通过经济途径来实现一国权力的现象在国际社会日益普遍。冷战后的外交官们首先面临充当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推销员这样的角色转换,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异常活跃等等就是明证。
西方一些国际关系学者敏锐地觉察到国际社会的新发展,即政治和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依存普遍存在,权力和财富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经济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经济化的趋势凸现,国际合作构成国际关系主流等,从而提出国际经济政治学这一新学科。它从对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分析出发,以相互依存理论为基础,研究权力和财富这一中心主题,讨论经济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经济化的课题,最后提出国际合作的种种方案。国际经济政治学的这种基本理论框架与国际关系现实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因而有它的客观必然性和科学合理性。
二、国际经济政治学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不可避免地带有理论局限性
从它对政治和经济的综合分析来看,把政治学和经济学沟通起来,将政治和经济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作为一种研究和观察方法无疑是对的。问题在于,综合分析不等于政治和经济的简单相加。国际经济政治学的学者们多停留在政治和经济的宏观关系研究上面,至于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而不仅仅是如何反映),经济的根源(而不仅仅是表现),政治为什么有那种影响和作用(而不仅仅是作用的方式),这种相互作用与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自身职能和环境有何联系等重大课题,尚未有重大突破。
从它的相互依存理论来说,国际经济政治学并没有揭示出相互依存所包含的内在规律,也没有为人类提供在相互依存条件下解决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规范性论述多于实证性分析,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1)对相互依存不能一概而言,不同类型国家之间、不同的国际关系领域,相互依存的性质、程度和方式就不同;(2)相互依存也不能概括当今国际关系的全部特征,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相互斗争依然大量存在;(3)在如何认识第三世界国家在相互依存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时,他们要么忽视其应有作用,要么夸大其实际地位。
从它对权力和财富的论述来看,尽管它抓住了国际关系的中心主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去揭示权力和财富的性质,较少揭露国际社会现有权力分配结构(国际政治秩序)和财富分配结构(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部分,更不可能站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提出解决方案。我们认为,只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共同参与世界政治过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权力和财富的分享,才能建立理想的国际关系秩序。
从它对经济关系政治化和政治关系经济化的分析来看,注意到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这是可取的。但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共性,忽视两者的特性,甚至将经济关系等同于政治关系,将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这不仅违背了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也是与当今国际关系现实不符的。
从它对国际合作的阐述来看,也缺乏实际内容。虽然以相互依存为基础的国际合作,对于打破国际社会某些方面的等级控制体系,解决共同面临的一些全球问题起有益作用,但他们提到国际合作,又往往与霸权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从根本上否定某些大国的霸权和支配地位,真正持久的国际合作是无从谈起的。
三、世纪之交研究国际经济政治学对我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1989年以来,世界格局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动荡不安和风云变幻的世界,是一个处在“过渡时期”的世界;而自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同样处在一个“过渡时期”,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仅引起世人的瞩目,而且前所未有地把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中国经济正更深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文化正更广泛地与世界文化交流,中国政治正更大限度地参与世界政治。
身处世纪交替的时代,心系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以更加博大和精深的理论把握这个世界,国际经济政治学也许能在其中起到非常直接的作用。
注释:
①“国际经济政治学”(Internatonal Ecopolitics)与“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di ticel Economics)在侧重点上略有不同。前者主要是由政治学者将国际经济因素引入其政治分析,后者则主要是由经济学者将国际政治因素引入其经济分析,但就把政治和经济揉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这一角度来说,它们具有共同点,在国内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论著(包括国外论著的翻译)中,人们较多地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一词。考虑到本文所论述的主题,同时为了避免与传统理解的“政治经济学”相混淆,笔者在这里使用“国际经济政治学”。
②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倾向于把涉及国家安全、 势力范围等方面的权力冲突称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 而把涉及自然资源、能源、粮食、人口、 环境等方面的经济合作视为“低级政治”(Lowpolitics)
③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sny——C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P.18.P.10.
④⑧⑨⑩[英]苏珊斯特兰奇著:《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和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第25页、第1—7页,第4页。
⑤⑥Dennis Pirages :Global Ecopslitics ——the New Context of Internatisrnal Relations,Duxbury Press,1978.P.5,P.30,P.40。
⑦Martin Staniland:What is Political Econom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转引自苏珊斯特兰奇著:《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6页。
(11)《列国政治论》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奠基人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关于权力政治理论的开山之作。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学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