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跨越计划与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计划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16)02-0163-11 当前,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转型是人类正在整体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正在全方位地融入到人类社会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的各个角落。传统社会中的一切人类行为与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交往,都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改变和重构。因此,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紧密联结,人类社会形成了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新的存在模式与社会组织方式,这种存在模式与组织方式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何哲,2014)。 网络社会在重构整个社会结构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类型的经济活动也被极大的重构和改变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以网络经济的一种典型模式电子商务为例,据不同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B2C电子商务总额已经接近1.6万亿美元(阿里研究院、埃森哲,2015),而在中国,B2C与B2B的交易总额高达16万亿(国家统计局,2015),接近当年GDP总量的1/3,且增长率高达59.4%。除了电子商务外,网络金融、网络信贷、网络保险,乃至更深远的网络定制等模式都在飞速发展。 当整个社会在享受网络经济所带来的巨大便利、极高效率和面对其发展的光明前景时,学术界对于网络经济背后的深层次理论问题还并未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和探索。现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探索和分析现有的网络经济的各种模式,包括电子商务(Mahadevan,2000;武志伟、陈莹,2013)、网络金融(Pistor,2009)等;探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网络经济中的不同模式的策略,特别是如何利用网络经济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江宇源,2015);分析网络经济的兴起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Castells,1996;Manyika & Roxburgh,2011)。然而,纵观已有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对网络经济模式本身的内在探索还远远不够,这包括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网络经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经济?它与之前的传统经济模式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由于基础研究和相关实践的缺乏,使得人们在探索网络经济的各种模式和产生的影响与策略时,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框架,而只能在某些具体的领域进行探索。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回答清楚网络经济的本质属性。 在传统经济中,经济体系可以划分为计划与市场两种模式。网络经济到底能否同样归为这两种模式的一种,还是网络经济超越了计划与市场的划分?如果网络经济能够被纳入到传统的模式中的一种,那么对网络经济基本属性的认识以及所采用的相应治理手段就可以延续原先的传统模式,而如果网络经济实现了在模式上的超越,那么产生这种超越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由此产生的相应治理策略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集中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1)网络经济的实质是什么,是否能够归纳为计划还是市场的划分之中?(2)如果网络经济是一种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超越,那么产生这种超越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其内在的逻辑,网络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了更好的分析这三个问题,我们将先从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和模式划分开始,随后探讨网络经济产生的实质性改变,继而再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经济的典型模式——计划与市场 对于传统经济而言,典型的划分是将其分为计划与市场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形式与逻辑上表现迥异,然而深入探索其实质,却可以发现其存在共同的逻辑。这种共同逻辑,也表现了传统经济形态与网络经济形态最大的区别。 (一)传统计划体制的典型模式 对于计划体制而言,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散布在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生产者无法预知消费者具体的需求分布,而消费者也无法定位到生产者并告知整个需求。因此,社会通过政权体系,建立完整的生产信息收集与计划分配系统。每个消费者不面对生产者,而是直接面对计划体系。每个生产者也不面对消费者,而是直接面对国家计划体系。整个经济形成这样的循环:(1)国家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并归总;(2)国家收集生产者的生产资源信息;(3)通过归总需求信息与生产资源信息,国家向不同的生产者下达生产指令;(4)国家征集生产者的产品;(5)国家向消费者配给资源。 在经济体系的运行周期中,所有的产品消费者都需要向最基层的计划单元提交需求,然后这一需求信息被层层归类汇总,并最终汇集到最高中央计划机构。中央计划机构根据所掌握的生产资源信息,再通过生产组织体系逐层下达生产计划,并最终发送给所有的生产者(厂商)。随后,厂商组织生产,并将产品按照计划数通过基层的计划体系向上提交。最后再通过计划体系根据实现的需求信息进行产品分配。所以,整个计划体系在经济中扮演着信息—资源—产品上传下达的核心作用:在面对消费者时,上传的是需求信息,下行的是具体实物产品;在面对生产者时,计划体系下达生产计划,上行的是具体产品。最终形成生产—产品—需求的物质循环。这就是典型的计划体系。这种体系在理论上可以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匹配,从而消除由于供需不匹配的经济浪费。 计划经济模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计划体系剥夺了最终消费者的选择权,从而使得最终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产品而不是主动发现和选择自己偏好的产品;第二,计划体系剥夺了生产者的竞争能力,生产者之间由于缺乏竞争,他们没有主动改进产品、促进产品多样化和提高效率的动机;第三,整个计划体系需要收集和匹配庞大的信息,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效率低下。这造成了产品的单一、质量的低下和供给的短缺。 (二)传统市场体制的模式 与计划经济通过直接传输需求数量实现匹配不同,市场经济采取了另外的思路,市场经济没有直接的计划者而是通过构建完整的自由流通体系,通过价格机制来指导整个市场各个角落的生产与需求匹配。 市场经济形成了如下循环:(1)消费者持有一定购买能力的货币;(2)消费者产生了对某种产品的需求;(3)消费者到市场中寻觅物品,通过比较产品质量和价格来购买产品实现交易,形成市场价格;(4)市场价格形成后,传递到生产者一端;(5)生产者发觉市场价格对自己有利可图,从而继续生产并向市场供给产品;(6)产品供给增多、需求相对减弱后,价格会下降;(7)当市场价格下降到生产者无利可图时,生产者停止供给产品。 在传统的自由市场体系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分布于社会的不同区域,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是通过市场形成的,市场可以是由大量销售者聚集并进行产品集中销售的实际集中形式,也可以仅存在于报价与交易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总存在一个市场。在市场中,通过销售者的中介作用,促成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交易。当消费者进入市场选择购买时,面对同样的产品,唯一考虑的是价格。越高的价格,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意愿就越低,而当发现合适的商品,形成交易的时候,就形成了单次交易的价格。同样,当生产者进入市场时,发现在既定价格有利可图时,就会组织生产从而供应给市场。在理想竞争环境下,独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作为市场主体,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单个消费者面对的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而单个生产者面对的需求曲线也是水平的。然而,从整个消费者与生产者而言,就形成了倾斜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无论是消费者一方的需求还是生产者一方的供给,其决策时唯一面对的信息条件是价格,而市场通过传导价格信息,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在一起形成供需匹配。市场体系具有很多优势,如保持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通过竞争产生了对生产者的创新压力;通过动态的进入退出机制保证了市场交换体系的效率。然而,市场体系也有明显的缺陷,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体系中一定有某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在供需曲线的左上方,消费者虽然产生需求,生产者也具有能力,但是由于对价格的分歧,无法形成对这部分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市场中由于存在逐级传递的交易环节,形成信息扭曲,产生明显的生产—需求波动,从而导致生产与需求不匹配形成的周期波动乃至经济危机。 (三)市场与计划的区别与共同性 1.传统市场体系与计划体系的区别 市场与计划这两种经济体系的区别是明显的。传统计划体系是中心决策型的体系,通过逐级收集需求与生产的信息,在决策层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匹配,再通过命令系统实现物质交换。而市场是非中心型的结构,通过以价格为核心实现供需之间的自发平衡。 2.传统市场体系与计划体系的共同性 尽管二者具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它们有高度的共同性,特别是在新兴的经济体系——网络经济系统面前,其共同性表现得更为明显。两者的共同性是,无论是市场体系还是计划体系,都是单通道的信息传递体系,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具体而言,计划体系是以数量为核心信息的单通道传递体系;市场体系是以价格为核心信息的单通道传递体系。 (1)计划体系是以数量为核心信息的单通道单路径体系 由于传统时代信息传输能力有限,因而在计划体系内,最重要的信息是产品的数量信息,而其他的信息包括价格、质量、成色、多样性等等,只能依附于数量信息来传递。因此,传统计划体系是以数量为核心的单通道信息传递体系。这种信息体系由于去除了数量之外的大量有效信息,从而越发导致整个系统的效率低下和生产与需求的无法匹配。单纯的计划体系很难长期有效的运行。严格的管制体系不但导致了信息通道是单通道的,而且整个信息传递也是单路径的,即整个经济信息只能沿着计划部门架构的体系实现传递,而在计划部门以外,信息是难以实现从需求端到生产端的直接传递的。 (2)市场体系是以价格为核心信息的单通道多路径体系 与计划体系相比,市场体系改善了很多,其核心改善是构建了多路径的信息传递体系,然而,其传递的通道依然是单通道的,是以价格为核心信息的单通道体系。在市场体系之内,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依然无法同时传递准确的需求价格与需求数量信息。因此,作为妥协,市场体系首先保障的是价格信息的准确传导,对于市场容量、每种产品的需求和多样性等需求并没有完整的传导。企业进行生产决策时依然是盲目的,其主要的依据是有限的价格信息。客户面对的是销售价格,而产品质量、可用性等信息也只能有限获取。相对而言,市场体系的价格对于需求端是更为有效的,但其代价是在生产端形成了大量的无序竞争和浪费,反映在宏观周期上,形成了长、中、短的经济周期。其本质就在于投资和生产决策时由于信息的无效性在时间尺度上形成了累积。 (3)传统计划与市场体系都非全面有效 传统计划与市场体系的信息容量都有限,都传递单一为主的市场信息。这导致了传统经济模式中的这两种体系都非全面有效。它们都无法同时保障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利益诉求。因此,计划体系侧重于保障生产端的利益诉求,只要满足基本的数量生产就可以,但是牺牲了消费端的充分满足和多样性选择;而市场体系侧重于保障消费端的利益诉求,全力保障消费者的满足,但是以生产端的无效率为代价。究其根源在于,传统市场与计划体系都无法解决整个体系内的多维度生产—需求信息的自由流动问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是都在内部形成了高昂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了整个体系的无效性。 二、网络社会核心属性与网络经济的典型模式 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通讯手段在多维度信息方面的传输困境,从而形成了跨越时间地域的充分的全向交流通路。依托于互联网形成的网络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改变了传统社会活动的根本形态和结构方式。 (一)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 要讨论网络经济,首先要搞清楚网络经济的社会存在基础,即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 1.网络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社会连接 在网络社会之前,受制于落后的社会连接方式,人类无法实现个体之间的长期连接,只能形成庞大的社会组织来实现整个社会的连接。这些社会组织包括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其核心的功能就是实现整个社会的连接、整合、组织和生产交换。在传统社会,为了实现庞大的社会组织的运行,无论从整个社会还是实现社会连接交换的组织都形成了横向中心型、纵向科层型的组织结构。而网络社会改变了这种社会存在的形成。由于网络强大的连接和传输能力,能够实现任何两个个体长时间的在线直接连接,因此,网络社会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强的社会连接状态。而这种社会中个体之间直接连接的基础也改变了必须依赖各种社会组织实现居间性连接的状态,从而形成了非中心型、非科层型的一种社会结构。 2.网络社会是人类社会新的存在状态 网络社会超越了现实的物理约束,创造了人类新的存在状态。在传统社会中,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高度依赖物理世界的资源环境条件,无论在社会活动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限制。而网络社会是人类创造出的新的空间域,在新的空间域中,人类可以高度地实现个体的感知存在替代和群体的社会存在替代,实现了人类社会的新的存在状态。而在新的空间域内,人类也实现了超越现实物理条件的更为广泛的社会交际与社会活动。 3.网络社会是真实与虚拟的混合态社会 在网络社会的早期,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社会。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主流的观点认为网络社会不只是虚拟社会,而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连接方式的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同工业社会并不仅指工厂和产业链一样,而是指以大机器工业、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组织方式的整个人类社会。可以预见,伴随着网络社会越来越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未来的网络社会就是指包括虚拟与现实的完整的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二)塑造网络经济形态的网络社会核心属性与网络经济核心特征 网络社会有很多方面的特征,包括网络技术的特征,如超流动性、超时空性等;网络社会作为复杂系统的特征,包括非中心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其核心特征如下: 1.网络社会的强连接性——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接触 塑造网络经济特征的网络社会的首要性质就是网络的强连接性。对于网络经济而言,最重要的是实现了网络经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连接,不再需要通过传统经济漫长的中间传输环节,形成了信息、资源、资金、产品、技术、服务的接触和传递。 2.网络社会的跨时空性——形成完整统一实时跨地域生产体系 网络社会的跨时空性的作用是使得网络经济成为可以在整个全球各个角落实时同步配置生产—服务资源的经济体系。尽管传统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趋于形成完整统一的生产体系与市场。然而,无论这一市场如何整合如何扩展,其核心的问题在于传统经济体系无法实现整个市场的同步实时跨地域资源匹配与调动。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做到了这一点,形成了统一、完整、实时、跨越地域的同步经济体系。 3.网络社会的非中心性——分布式经济与不依赖于第三方的动态调控体系 网络社会的非中心性既包括静态结构的非中心性,也包括动态运行的非中心性。在静态结构上,网络经济的非中心性改变了工业时代经济体系集中化、规模化、统一化的形态。而在动态运行上,它改变了传统经济体系必须通过第三方调控机构实施调控的经济模式,从而建构了分散化、个性化、充分竞争与退出的动态经济体系。 4.网络社会的信息丰裕性与超流动性——多维度大容量的经济信息传递 网络社会延展和改变了人类知识与信息围绕中心节点分布的态势而呈现出分散、平均的特点,并且信息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极为迅捷的大容量传递。首先,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在其进行经济决策时的信息会极大丰裕,将更有利于做出更理想的决策。其次,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第三方调控机构的依赖更少,甚至不再需要第三方经济调控机构就可以实现较优的经济行为。再次,网络社会实现了从生产方到决策方的多维度信息传递,从而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同步掌握价格、需求、品质、特性等信息的状态,将建构出精准、多样、定位明确、无浪费的生产—需求匹配模式。 (三)网络经济的典型模式 本文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分析网络经济的个体与整体行为。 1.网络经济的微观模式 所谓微观经济模式,就是指经济行为中具体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经济决策与行为。因此,网络经济的微观经济模式可以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两个方面界定。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在网络经济中,生产者面对充分的网络市场信息,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实现更为精准的定位:一是精确的需求调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更为精确地估算市场容量,发现产品需求和客户偏好,从而在产品设计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这在传统时代是不可能做到的。二是通过预购的方式,通过产品展现+网络预购的方式,事先锁定客户,从而在生产之前就完成交易,减少生产者浪费和市场推广消耗。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网络社会拓展了消费者的选择视野,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生产者之间进行比较;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和企业联系下单,表达个性诉求,从而形成针对性的生产,使得产品更加贴近需求。此外,消费者在产品选择和使用时,由于可以看到之前使用者的评价,并将自己的使用体验不断在网络中扩散,从而形成对某种产品的评论体系,通过直接影响后续消费者的进入,也有助于生产者改进产品与服务。 2.网络经济的宏观模式 从宏观经济模式而言,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由于信息传输的大容量即时性和低成本,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实现一对一的接触,并形成同步设计、同步生产、同步消费与服务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经济要么通过命令调度系统实现生产与消费传递的计划系统,要么通过中间市场竞争匹配实现生产与消费相匹配的模式。而通过这种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经济系统不能同步满足价格、偏好、质量、需求数等多种信息的传导。而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匹配,同步交换数量、偏好、质量以及其他个性化需求,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连接的网络经济宏观模式。 (四)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对比 除了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具有区别外,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在主体、中介渠道、信息、产品形态、决策、供需平衡、生产周期与波动方面,都形成了实质性的差异。 就主体而言,传统经济是典型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的经济形态,生产者与消费者形成严密专业化区分的态势,生产者通过庞大的生产体系将产品制造出来后再通过市场或者计划系统分配给消费者。同时,生产者之间也根据专业和环节不同形成严密的分工。而在网络经济中,无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还是消费者之间的界限都逐渐模糊。一方面,生产者在生产初期就与消费者互动,形成共同设计、客户化定制的生产模式;甚至由于新的3D打印技术、柔性生产、共享制造等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可以直接购买生产者的电子图纸实现自我生产或者调度远程的生产设备实现自我设计制造。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的形成使得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基于地域、专业、流程形成的工业时代的生产者间隔也逐渐模糊,形成统一、高效、异地同步的生产网络。 2.中介渠道 从中介渠道而言,无论是传统的计划模式还是市场模式,都需要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中介体系围绕整个生产消费过程服务,即,通过庞大的中介系统来实现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传递和连接。传统计划体系是用政府出面组织并通过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这一功能,而市场体系是用利润诱导的方式形成庞大动态的中介渠道来实现这一功能。就网络经济而言,则是通过网络直接形成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连接,从而跨越传统的中介体系。 在信息方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信息容量;二是信息成本。从信息容量而言,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典型的单通道为主的信息模式,传统计划体系以传递生产—需求数量信息为主,而传统市场体系则以传递价格信息为主,或者需要通过其他手段进行间接分析。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网络连接的直接性与信道的大容量,因此可以就具体的数量、价格、质量以及其他个性化实现在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直接传递。从信息成本而言,传统经济模式需要较高的信息成本,而网络经济可以实现几乎为零的信息交流成本。信息在这两个层面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由于信息的原因,直接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生产组织模式、经济波动性、生产的方式等。 4.产品形态 无论是计划还是市场模式都是以实物为主形成的生产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系统与服务系统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产品+服务”的生产服务系统(孙林岩等,2008)。然而,无论怎样改变,由于传统经济模式无法超越漫长的中间环节的传递,很难形成生产者与客户之间长期而有效的接触,从而没有改变以物质为主的经济模式。而“产品+服务”的模式依然是将服务依附在产品上。而网络经济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由于网络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实时远程直接连接,因此服务者可以远程给予消费者以直接的长期在线服务。如设备的远程监控、调度、维护,实时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形成服务活动的全时间全地域覆盖,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以产品为导向和核心依赖的经济模式。 传统时代由于信息成本和连接方式的制约,经济决策时总是存在信息迷雾,只能通过其他辅助性手段来实现信息补充。因此,传统时代的决策总是呈现出巨大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计划体系中,生产计划的决策者很难对不同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和成本形成准确地控制,也很难形成对消费者的全面满足。因此,传统计划体系的经济决策牺牲了消费者的多样性选择和需求满足。在传统的市场体系中,由于生产者在做经济决策时只能得知较为准确的价格信息却无法得知全局性的需求信息,因此往往出现了大量生产者同时进入退出的现象,引发周期性的生产波动。 6.供需平衡 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网络经济,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有效实现经济体系的供需平衡。然而,在传统经济中,由于庞大的中介体系、狭窄的信息通道和高额的信息成本,供需不平衡都会产生。对于计划体系而言,为了试图消除生产浪费,短缺成了一种常态(Kornai,1980)。而对于市场体系而言,则处于生产过剩与生产衰退的波动中,这都是供需不平衡的表现。而网络经济则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从而在生产开始就完成了消费过程,消除了消费与生产在时间上的延迟导致的经济波动。因此,网络经济消除了供需之间的差异和波动,在经济循环一开始就形成了宏观上的供需平衡。 三、网络经济——一种跨越计划与市场的新经济形态 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传统经济模式中的计划体系还是市场体系,都无法解释和囊括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而反过来,网络经济则是一种跨越传统计划体系与市场体系的新体系,它充分吸纳了传统经济不同模式的特点,形成了人类经济体系的新状态。 (一)网络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网络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第一,网络中合法的主体可以自由的选择进入经济体系。第二,在网络经济中,合法的经济要素流动是高度自由的,不存在强制性。第三,网络经济中商品的定价是自由的,不存在价格管制者。第四,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决策是自由的,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是由生产者自由决策的。第五,网络经济中的购买与销售行为是自由的,销售给哪些消费者或者从哪个生产者购买,都是自由的。 (二)网络经济也是高度发达的计划经济 第一,网络经济是典型的按需生产。网络经济由于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所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什么价格生产、生产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为生产者所获知,从而实现精准的计划生产。第二,网络经济通过透明公开的信息传递消除了无序竞争,从而减少了经济浪费。第三,网络经济存在高度的指令性与计划性。在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中,生产者由于网络的连接形成了合作有序的严密生产网络,当消费者下订单后,订单会根据最近、最优、最节省等原则传递到最合适的生产者手中,形成最快速的生产。第四,网络经济中所有的物料都被纳入到统一的网络经济计划中。虽然所有的经济资源并不如同传统计划体系一样都被计划体系所控制和掌握,但是在网络经济中,其都是被统一纳入到网络的整体供需体系之中并且是有迹可查的。 (三)网络经济:一种跨越计划与市场的新的经济形态 正是因为网络社会兼具了传统计划与市场经济体系的众多特征,使得网络社会成为超越了传统经济计划与市场体系的新的经济形态。 网络经济既充分竞争又高度计划。从充分竞争的角度来看,网络是一个开放、包容、低门槛的平台,由于更加整合资源,为所有新的进入者的进入提供了方便和敞开了大门。因此,网络经济以包容、自由、广域的形态实现了经济活动的充分竞争。从高度计划的角度来看,一切的供给与需求,一切物料乃至服务资源,都被充分展现在网络之中。在此基础上,网络要么形成严密组织的计划体系,由一个核心企业形成严密的生产网络,形成若干核心生产网络之间的充分竞争;要么没有核心企业,而是基于若干网络平台形成松散的协作联盟,实现供需的匹配和交易。无论何种形态,都消除了无序竞争形成的经济浪费。一切生产资源都为有效的需求服务,这就是网络经济最终实现的理想状态。 从内在原因而言,网络经济所形成的跨越传统计划与市场体制的原因有很多,如直接连接性、跨时空地域性、低成本大容量的信息通道。而从抽象意义来讲,其本质原因在于网络经济是一个交易成本几乎为零的经济体系。也正因如此,网络经济超越了传统时代受制于交易成本形成的计划或市场的制度安排(Coase,1960)。 四、网络经济的前景与展望 随着网络经济不断扩大规模并向实体领域延伸,网络经济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包括非网络时代的服务型制造、网络时代的分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后到物联网(图1)。 图1:网络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 (一)服务型制造 所谓服务型制造,是指面向服务的制造与基于制造的服务。其核心思想在于三者:一是生产与服务的融合,形成产品加服务的生产服务系统;二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实现传统时代的参与式生产与客户化定制;三是生产者之间的服务,形成生产资源的重新整合。服务型制造具有整合、增值、创新的特点。而国务院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就指出了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战略。可以说,服务型制造是典型的网络时代早期将原先链式生产模式转化为网络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 (二)分享经济 所谓分享经济,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将原先受制于技术和模式约束无法再利用参与生产和经济循环的资源重新投入到经济生产和循环的经济模式。具有天然的节约性、环保性、效率性、便利性等特点。分享经济是网络经济进入发展期的初级模式,其核心的思想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沉睡资源的再次使用,并且主要是将原先的消费品重新变为生产资源,如网络约车实现家用车投入到运输生产中,家用发电实现分享式发电。 (三)工业互联网 随着分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经济将消费品重新利用分享的模式投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形成工业生产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具有高度的资源整合功能,通过将异地跨界实现不同属性的工业资源相连接,形成广域分布统筹调度的生产资源网络。通过在全网络的生产资源调度和优化,实现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需求的最优生产和满足。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网络的计划属性也将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物联网 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就是物联网。物联网整合了分享经济将分散消费资源的连接和工业互联网将生产资源的连接,实现了所有物质材料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的连接。在完善的物联网时代,所有可以利用的物质资源都被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实现在网络的映射、追溯和控制。通过物联网,人类网络社会的发展也完成了从网络设备到使用网络设备的主体(人)的连接到万事万物的连接的过程,所以物联网不仅是网络经济的完善阶段,也是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图2)。 图2:网络社会的不同演化阶段 总之,网络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受制于信息约束所形成的计划与市场割裂,而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整合。网络经济在超越计划与市场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过程和治理结构。标签:网络经济论文; 信息消费论文; 经济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网络计划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