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自然升起与休息--对中学入学考试写作与评分的思考_日出·印象论文

万物自然升起与休息--对中学入学考试写作与评分的思考_日出·印象论文

万物兴歇皆自然——中考作文阅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万物论文,自然论文,兴歇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一万多篇中考作文,就仿佛眼前站着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一个个、一排排少男少女,小伙子、小姑娘。那是一个多么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世界啊,因为在这个花季的年龄里,他们对未来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对生活抱有了太多的幻想;因为在这个充满梦幻的年华,“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单纯与复杂交融。

一个星期的阅卷过程中,考生的一篇篇作文,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事例材料到思想内容,文里文外,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

一、读书与作文,初中生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多少蹒跚的脚印?

评卷中,最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发现了好文章——自鸣得意地当了一回回伯乐。一批高水平的考场作文,展示了新一代中学生的风采。其中,浓郁的书卷味,倍受阅卷教师青睐;文中表现出来的广博知识面,令人叹服。我们一起来欣赏两篇优秀作文。

一缕哀伤的阳光

厦门一考生

喜欢在夜晚读张爱玲的作品,因为这样才能和她无束缚地融合在一起,进入她似梦非梦的世界里,等待着两个陌生的灵魂彼此撞击,擦出火花。

出名即热闹。年轻时的张爱玲似乎就是这样。她才情洋溢,跋扈地自恋着。爱玲就是如此恣情地活着。她与胡兰成恋爱,与赖雅结婚。她就是这样纯粹的女子,从不矫情和做作。

爱玲是空前绝后的。

她的文字是那么精致,精致到只有中国文字才表达得出来;她的文字是那么迷惘,迷惘到只有40年代的中国才具备;她的文字是那么冷静,冷静到只有她自己才写得出来。人们把她称为“40年代中国沦陷区的废墟上绽开的罂粟花”。正当人们对她的过去锱铢必较的时候,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孤单地独居,不接受访问,也不接任何电话。

1992年她在立遗嘱时曾说过希望自己的骨灰撒于干净清澈的旷野中。1994年她出了一本有告别意味的《对照记》。1995年,她在睡梦中逝去。她走得很从容。自始至终,都是干净凛冽,从无杯盘狼藉。

爱玲就这样香消玉殒了。她的一生绚丽多彩,却也终究要严淡沉寂的。她的一生承载着多少浮华哀寂。她是一缕阳光,一缕哀伤的阳光,令人惋惜的。

晨曦尽头,浮华落尽。爱玲的作品有着直指人心的疼痛,是自己喜欢的文字。

她的文字,要思想升华后才能够用心感受到。

她的文字,使那些染满尘埃的心灵得到洗涤。

她的文字,使迷失的人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她的文字,像充满梦幻的羽翼,使幸福复印,重叠在心中。

她的文字,是一缕哀伤的阳光,淡淡的照着心灵深处的某一角落。

她的文字,是让时间望尘莫及的,我们会记住她。

张爱玲——一个谜一样的女子。

张爱玲——一缕哀伤的阳光。

一名初中毕业生对一位上世纪40年代出名的作家如此熟悉,就张爱玲的生平性情、作品风格及后人的评价,信手拈来,不能不让人惊讶;把张爱玲喻为“一缕哀伤的阳光”,准确、形象、深刻,而且切合题意,选择了考生自己独有的视角来诠释、表现话题。语言老到、凝练,恰当地用了一些从课外阅读中学来的成语,如:锱铢必较、香消玉殒等。

由此笔者联想到中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教师应该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既注意适当地引导,又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读物,充分拓展阅读空间,弥补生活阅历的单薄,丰富储备,开启智慧,促进读写互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阳光狂想曲

厦门一考生

我喜欢静谧的月光,它给我以宁静,赐我以慎思;但我更喜欢热烈的阳光,它赠我以温暖,给我以力量。

每当畅想于林间的小路上,总是喜欢捕捉那从树间洒下的带着点点翠意的赤金。春之勃发,夏之热情,秋之绚烂,冬之肃穆,伴随着阳光点染的颜色,随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遐想,随着春樱缤纷,秋天香山红叶,北国白雪飞舞,以及简媜那“平平仄仄平”的蝉音,留于我的画布上。

不由自主,我又想起了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迷蒙的海雾中,天色因为晨曦而显得淡紫。近处的小船也因灰蒙蒙的雾气而仍有若无,仿佛是摆渡于银河之间的天舟。一切是虚幻的,只有那画面正中的那轮红艳艳的朝阳,跃然于观者眼帘中,以灿烂的阳光,征服了所有观赏者的心。作为印象派画作的开山鼻祖,《日出·印象》这幅画是当之无愧的。莫奈一生都追求他所热爱的光和影,作为一个业余绘画爱好者,我欣赏他的画风,欣赏《日出·印象》,更欣赏他孜孜不倦研习技艺的精神。

古诗文中的灿烂阳光,也同样引人入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我仿佛可以嗅到松脂的清香,可以辨识那镶金边的树影。

“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我好像登上了岳阳楼,与范仲淹共享山岚水色,观赏阳光阴暗变化的壮丽景色,倾听潇湘潺潺流水,赞赏中华涣涣大好山河。

白昼耀眼夺目的阳光,像母亲,用温暖的怀抱,包容着世间的一切,爱抚着她的子女。

阳光是希望,是未来。没有了阳光,世上万物都无法生存,无法繁衍。它的绚烂,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热情、力量。

我爱阳光!

这又是一篇文化色彩浓厚的考场作文。作者紧扣话题,从林间“带着点点翠意的赤金”,联想到简媜的诗词、莫奈的油画、古代的诗文,思路开阔,左右逢源,又紧紧围绕着“阳光”这个中心;表达含蓄,过渡自然,多用雅词,整散句兼用,表现出比大多同龄人高出一筹的语言表达能力。美言写成了美文,美文表现了美的内容。对油画《日出·印象》的描述和介绍,近乎专业水准。绘画与文学是相通的,知识面广的同学,写出的文章自然视野开阔,内容丰富。

相比之下,读书不多,缺少课外阅读的考生作文,文思不畅,材料陈旧,认识肤浅,内容单薄,语言也浅白,难得有意蕴。更有甚者,小部分考生的作文或者幼稚化,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拉不开距离;或者低俗化,选材、用语带有粗俗倾向。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生命活动,包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和表现生活等方面。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初中生而言,阅读,可以从中采撷丰富的词语句式,获取生动的写作材料,借鉴成功的表达经验,汲取作家的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熏陶,开拓视野,增加积淀,提高文化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实践证明,多读书是目前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但有的学生也读了不少书,为什么就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还要讲究“读什么”和“怎么读”。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这是阅读的首选。不过,“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漠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若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读书必须多用脑,不能一味地埋头苦读,关键处应当稍作停顿,仰头深思领悟,善于联想、比较和还原,用自己的阅历、知识和思想去补充解读、消化吸收;多写读书笔记,形式可以多样,从摘抄开始,逐步学习写心得、感想、评论,只言片语,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这样,自己的“腹中”逐渐充实起来,笔头也就自然汩汩溢出华美的辞章。

二、怎样看待流行文化在学生作文中的渗透?

文化是指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意义的理解、对人生及世界的信念。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科书对文化的选择是十分狭窄的,在国家文化方面,绝大多数选自苏俄文学;在民族文化方面,多数取材于汉族文学;在时代文化方面,则大量选取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文化内容;对文学流派的选择,则是重现实主义轻浪漫主义。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在作文当中强调对上述文化选择的认同,忽视个性,强调整齐划一的意义和模式,在我们看来,这也是造成中学生作文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课程的展开从很大意义上开始纠正这些偏差,在理念和实践中都有了很多新的探索,首先是对课程理念的拓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在写作的实践中,承认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自由表达的权利。学生不再只是象牙塔中的幼苗,纷繁的社会现实、网络、影视、乐坛、日流、韩流……将中学生浸润其中,受到影响是十分自然的,我们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且看下面这篇文章:

你的阳光

厦门一考生

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寒冷,天气预报说,冷空气南下;妈妈说,要多加几件衣服,多穿一条裤子;同学说,哇,你穿那么多!我说,是啊,天冷。冰冷的寒风可以从窗户的任一小空隙钻进来,刺到脸上冰冰的,而我的心更冰,是因为没有了和你在一起时的温暖吗?

今年的圣诞节很平淡。同学从几天前就互相送起了卡片,五彩缤纷的卡纸上是已形成某种模式的“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HHa HH”圣诞节,这个在我印象中是充满了阳光的一天,为什么今年却充满晦暗,是因为没有了你的那句话吗?记得去年圣诞节,我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那本刚看过的《小妇人》,而后调皮地模仿其中人物的语调说:“哦,亲爱的!圣诞快乐!”充满了令人沉醉其中的笑声,看着你的笑容,仿佛可以感受到和煦的阳光,暖暖的。

中考后或许面临的是分开,这不是我所希望,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或许是初中三年来惟一使我留下记忆的:恒久的美丽和幸福。因为它不曾随我们长大,也不会随风飘散,它便永远停留在那个动人的阶段,就像村上春树写的:水月17岁,直子20岁,永远。

“如果毕业后真的要分开,你还是不是我的好朋友?”

“是的。”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坏孩子,很坏很坏,你还会不会做我的好朋友?”

“是的。”

曾经你这样的回答,到现在是不是不变呢?也许我是犯了比变成很坏很坏的坏孩子还要大的错误,于是上天惩罚我,让你不再和我在一起。而对于这样的错,我已无力弥补。从那以后,我便再没有感受到你的阳光,等待的感觉让人心酸。

我不知道风是向着哪个方向吹着,但鸟儿的翅膀是永远向着风的。不管你对我的态度如何,我永远把你当作好朋友。你什么时候才会重新赐予我你的阳光,我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你的回来呢?

水月17岁,直子20岁,永远。而我们的友情呢?永远吧。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网络小说的细腻,又有一点安妮宝贝的忧郁,还有一点村上春树的柔美,甚至直接套用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和对白,究竟怎样评价这篇作文呢?一些老师认为这是在用轻飘飘的文字表达一种不太健康的内容,另一部分老师则认为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一种成长的心绪。文章的确有浓重的网络文学意味,但作者的模仿基本上是不露痕迹的,形式为内容服务,至于文中的“我”和“你”之间的情愫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为友情呢?如果真是在写朦朦胧胧的爱情,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再看这一篇:

阳光

厦门一考生

人越是长大,似乎越是不爱阳光了。

儿时的记忆总是明晃晃的,耀得人眼前一片朦胧,依稀间只透着阳光的白色,照入脑海的皮层后又瞬时间折出了七彩的世界。然而却总不是清晰的,偶然间闪现过的是春天漫飞的粉绿色柳絮,夏天倒映着光斑的池塘,秋天飘舞的金色的叶,还有严冬里,哪怕再多寒冷,素白的雪反射的轻脆的阳光,也总将人心照得一片澄清。

儿时的幻象一幕幕顽皮地冲出记忆明朗得直让人睁不开眼,却也不自觉地扬起了嘴角。

少年时,随父母一路觅着阳光,追寻着,来到南国。行李轻得很,像是有意让我忘却穿棉袄,带棉帽的日子。我以为从此便也不再有金色的叶子,不再有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心里的那份澄清。阳光更耀眼了,耀得人想去回避,把自己密闭在阴凉里,回忆过往的五光十色的日子。在树阴下,一个个光点一年四季都在随着风摇曳着,春天的新绿或许会带给人一点快乐。然而,仅此而已了。

少年不该怨阳光,它不曾改变地照着每个人。然而,渐渐成熟的心灵却多了几个背阴的地方,让它不易照进去,阳光确是不那么让人惬意了。

不必说成年人,他们似乎不再享受日光的照耀。懂了紫外线的含义后,无辜的阳光也不得不被人排斥。比起欣赏阳光映出的美妙,大人们似乎更愿鉴赏遮阳伞的花纹吧。

不可回溯,儿时的我在阳光下的笑声不可挽回地渐渐远了;不可否认,年少初长成时,任凭阳光更灿烂,也无法蒸发掉一些莫名的愁闷。不可预见,长成的我,是否也会有意回避光亮的洗礼。

只是阳光不曾改变,人们更愿意赋予它不同的心情罢了。

对这篇文章,也有老师认为语言是不错,但网络文学的味道挺重,没什么内容和思想。

这两篇作文给了我们一个新鲜的命题:怎样看待流行文化对学生作文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流行文学用细腻的笔触、唯美的语言讲述曲折的故事,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深受中学生的青睐,受到追捧和模仿也是自然的。以第二篇作文为例,作者巧妙地以“我”为中心,赋予了从来不曾改变的阳光不同的心情:儿时的阳光——“总是明晃晃的,耀得人眼前一片朦胧,依稀间只透着阳光的白色,照入脑海的皮层后又瞬时间折出了七彩的世界”;少年时——“随父母一路觅着阳光,追寻着,来到南国”,阳光“更耀眼了,照得人想去回避,把自己密封在阴凉里,回忆过往五光十色的日子”;逐渐长成时——发现大人们“似乎不再享受日光的照耀”,他们更愿意鉴赏的“不过是遮阳伞的花纹”,而“我”,“渐渐成熟的心灵却多了几个背阴的地方”,让阳光“不易照进去,阳光的确是不那么让人惬意了”。——有一点追忆,有一点惆怅,有一点喜悦,也有一点愁闷,写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但又被遗忘了的成长的心情。一个中学生有这样的语言功力,不管是不是有网络文学的痕迹,都应当充分肯定。

当然,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其受到的负面影响,我们看到中学生习作中弥漫的过重的香水味、充满华丽的服饰、肤浅的爱情和异域语言、网络情调,如果中学生的习作中充斥的都是这样一些语言:你真是天才——天生的蠢材;你是英雄——英国的狗熊;你真聪明——冲厕所的第一名;你好可爱——可怜没人爱;其实你长得很不错(长成这样不是你的错),妩媚(武大郎的妹妹)又动人(动不动就打人),整一个天生丽质(天生没利用价值)……那么,语言除了在极小的范围之外,已经丧失了其基本的交流价值,更不用说弘扬汉语言所蕴涵的特有的民族的、文化的内涵。语文说到底应该是一种文化之根的教育,中国人的情感应该用一种具有中国气韵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如果我们的中学生只知道还珠格格,只知道《第一次亲密接触》,只知道《我的野蛮女友》,只知道村上春树,只知道安妮宝贝,只知道好莱坞……还有肯德基和麦当劳,如果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屈原《离骚》、有李白杜甫、有苏轼李清照、有关汉卿和元曲、有曹雪芹和《红楼梦》、有鲁迅、有一大批优秀的现当代作家……如果他们不知道当我们已经在唐诗宋词的时候,欧洲人还穿着皮裙在沼泽中追逐野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又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泥塘。

教师应该做一种引导,引导学生从流行文化中去糟粕取精华,培养对自身文明的认同,了解我们与西方重理性、重技术的物化文明主题不同的强调和谐、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观,培养心性和人格——毕竟,我们离不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三、两道作文题,为什么选择后者的优卷少?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1)晴朗之时人们赞美阳光,黑暗之时人们渴盼阳光。灿烂的阳光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晨曦”“夕照”入诗入画的不可胜数。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阳光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励我们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不同的人对阳光有着不同的感受。

请你以“阳光”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情感,或表述说明,或阐述观点,考生可根据情况加以选择。②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③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代替。

(2)题目:____家事

要求:①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③题目或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者,请用××代替。

(2003年厦门市中考试题)

阳光,本义指自然界的日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之光,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人们几乎每天都与它接触,对它再熟悉不过了。由于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境遇,对阳光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心理,因此,“阳光”又滋生出许多比喻义,例如:希望、温暖、光明、活力、公开等等。这个话题有实有虚,触发了考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引起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

半命题作文“____家事”,平实、朴实、实在。家事,即家里发生的事情。它重在写实,主观想象、发挥的空间相对狭小。固然,“家”也不必局限于“家庭”,可以把一个小集体(如班级、小组)比做“小家”,把国家比做一个“大家”;还可以用拟人化手法写动物的家事。不过,这样独辟蹊径的考生为数甚少,反映出考生们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有所欠缺。

“家事”这个作文题,写作的文体也没有限制,写如何认识或怎样处理家事的议论文也行。然而,一来,写议论文是初中生的弱项;二来,考生年纪还小,对于家事,感性认识、体验大体则有,但难以上升到理性概括、抽象的高度。

从两道试题本身来说,前者(话题作文)的引语充满感情,富有文采,有助于考生理解话题,较好地起到了启发考生文思的作用;后者则没有引语(命题、半命题作文题目一般没有引语),考生未能得到像前一题那样的有效提示。

评卷结果,优卷(满分或接近满分)绝大部分都是写前一道题目的作文。从写作学的角度考量,像“家事”这样纪实的题目学生为什么反而写不好呢?写实、状物、记事、写人不正是小学和初中写作教学的主要训练内容吗?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可以作为写作理论研究的个案。一者,说明写实、纪实并不容易,就如绘画的素描、写生,不仅初学者要反复练习,夯实基本功,多少大画家成名后仍然不敢懈怠。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的也是家事,几代人的家事,时间跨度很大。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把各个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怀念亲人的真挚情感。这般高超的写作技巧,不露痕迹的表达艺术,固然不可以此要求我们的初中毕业生;然而,从答卷情况看,不少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不遂人意。记叙方式单一,描写不生动、形象,词汇(特别是形容词)贫乏,缺少细节,详略不分明,不善于渲染、强调,记叙中未能结合恰当的议论、抒情。叙述家事,要么平铺直叙,要么零碎繁琐,缺乏感染力。因此,大都为二类、三类卷,一类卷凤毛麟角。——初中生的语言表达基本功亟待提高,因为写作表达思想感情凭借的是语言文字。

二者,这为教师作文命题如何把握“实”与“虚”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作文试题应当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找一个最恰当的“度”,既充分给考生施展的空间,又有所限制,防止信马游缰;为教师作文指导提出了一个课题,即学生应当怎样实题虚做,虚实相生,相映成趣,才不至于使文章趋于“板结”。

阅卷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

标签:;  ;  ;  ;  ;  

万物自然升起与休息--对中学入学考试写作与评分的思考_日出·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