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链动态演化_价值链分析论文

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方式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8)05-0014-1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内多个省份的产业调研中,我们发现,产业链模式的选择和调整,将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产业链模式自身的演进规律是什么,产业链模式的演进规律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却是一个有待探索的新问题。在一些地区,无论是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还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在发展产业中都存在明显缺陷:企业多数是围绕产品抓产业,而不是围绕产业抓产品;地方政府多数是围绕企业抓产业,而不是围绕产业抓企业;在区域产业布局中,地方政府往往是围绕行政区域抓产业,而不是围绕区域间产业关联抓产业;国家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突出地反映出单纯围绕市场偏差抓政策制定和调整,而不是兼顾推动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来考虑政策内容。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产业链割裂、产业发展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影响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与效果,使政府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方法和对策措施出现偏差。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产业链理论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的认识,特别是缺乏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产业链动态演进规律的认识。本文将针对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一个新视角阐述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基本规律,并探讨新时期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产业链动态演进规律。

二、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内涵与模式

1.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基本内涵

产业链不是静态的,它会随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等而动态演进。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分工会出现产业协作和产业融合,在此过程中要产生各种关联关系,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产业链延伸度越长和延展范围越宽,产业关联就越密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市场空间就越宽泛,产业链上的企业扩张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产业链动态演进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反映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贯穿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之中,并通过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表现出来,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产业链演进过程要经历产业链形成初期、形成中期、加快发展期、成熟期和蜕变期五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产业链也有五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纵向生产链、配套协作链、循环生产链、供应关系链、文化价值链(如图1)。

图1 产业链动态演进趋势

2.产业链动态演进的五种模式

(1)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一:纵向生产链。在产业链形成初期,主要表现为“纵向生产链”特征,即在一种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郁义鸿,2005)。即我们通常认为的具体形态的产业链。这个阶段的产业链发展主要在某一个企业内进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可以为企业主营业务获得自给原料,能够有效缓解生产能力过剩和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可以扩大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空间和纵向边界。企业通过沿产业链纵向扩张,可以大幅度提高在原材料或者市场中的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定价能力,从而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这又将激发企业进一步纵向扩张产业链的内在动力,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经过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不断扩张,一定时期后将形成企业内业务共生关系。

图2 纵向生产链

比如,四川四海集团在业务发展中,就充分利用了当地生猪资源优势,沿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实现了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四海集团拥有520万头生猪屠宰能力,但是2005年生猪屠宰量却只有270万头,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2%。因此,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相对稳定的生猪基地,即将产业链从生猪屠宰延伸到生猪饲养。为此,四海集团开展了标准化的生猪饲养基地建设,通过向农户提供仔猪和标准饲养技术,并通过合同方式,将千千万万的当地农民变成四海集团编外的生猪饲养“员工”,形成企业原料供应链。同时,在技术和市场条件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加速向下游延伸产业链,进入食品深加工环节,开展适销对路的熟食品精深加工业务,在企业内实现肉食品加工产品多元化,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如图2)。

根据资产专用性理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所有权控制比市场契约更为有效。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企业在产业和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再体现在它的“大而全”和纵向一体化程度,而是体现在它对核心技术、关键模块、行业标准等的控制。纵向生产链的缺陷就是很难形成市场联盟优势,基本上属于孤军作战的竞争局面,不易与专业化管理企业、营销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构建协作关系,市场空间会因企业管理能力和营销网络的限制难于拓展。但是,在产业基础较差的地区,由于缺乏产业之间的有效协作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能够获得沿产业链纵向延伸的条件和空间,甚至沿产业链纵向延伸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佳选择。因此,这种模式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有着重要作用,是这些区域中的内生性企业发展的有效参照模式。特别是对于拥有资源优势但配套产业基础较差的西部地区,这种模式更具有内在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和不会造成污染的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就比较适合这种模式。

(2)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二:配套协作链。在产业链形成中期,主要表现为“配套协作链”特征,即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或一定的产业集聚区内,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一娘带多子”的地域生产系统。在这个阶段,产业链上主导企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集成、主导技术和终端市场的控制上,其他零部件配套交由其他协作企业完成。较之前一个时期,产业链动态演进空间由一个主导企业向多个配套企业扩散,而且各个配套企业可不受区域主导企业的制约影响,利用其技术和产品的市场优势与其他区域的主导企业形成配套关系,增强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分工与专业化过程,相互结成比较紧密的企业间业务共生关系。

图3 配套协作链

比如,四川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产业以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几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形成了以“配套协作链”为“骨架”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不但推动了四川德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四川德阳是我国“三线时期”布局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现已形成以第二重型机械厂、东方电气集团等为主体的一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以及改革开放后快速成长起来的与之相配套的1200多户民营加工制造企业。现在,这个产业集群内生产的水电成套设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于世界第一,国际大公司GE都已成为其分包商之一(如图3)。

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或产业内聚集,企业之间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利用互助、市场信息共享,能够在集群内获得物资采购、人才招募、产品制造、物流运输等外部利益,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使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转化为一个区域或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或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但是,这种产业链动态演进的方向仍然局限在某种产品或产业发展方面,没有与更为广泛的侧向或后向产业相关联,受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较大。一旦这一主导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相关联的所有配套企业都要受到牵连,市场风险很大,还有产业链空间形态明显存在地域性。配套协作链的核心是分工与专业化,其形成和发展既要有赖于骨干企业发挥带动辐射力,又要有赖于数量众多的相关配套企业的存在。因此,“配套协作链”模式最容易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制造业内形成。另外,由于配套企业往往容易集中在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主导企业周围,导致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因而“配套协作链”模式在不同区域中都有可能实现。比如,产业基础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部“三线”重点布局地区,就比较适合配套协作链发展。

(3)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三:循环生产链。在产业链加快发展期,主要表现为“循环生产链”特征,即企业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通过技术创新手段使生产要素在生产链各环节中循环利用,形成互为基础、相互关联的上下游链条关系。这是产业链动态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拐点,即:既可以由企业内部按照循环生产链流程组织生产,形成内循环产业链形态:又可以由若干企业按照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标准和流程在一个区域集聚,形成突破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系统的外循环产业链形态。产业链的主导企业可以利用所掌握的技术标准、产品制造规范、市场网络等优势条件,为扩大产业规模寻求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在这个阶段,产业链动态演进不仅是企业内业务共生关系的形成,更是产业链向外延伸和扩张基础上的企业间技术—业务共生关系的形成。

四川龙蟒集团就是采用“循环生产链”模式组织生产的典型代表之一(唐浩,2007)。该集团公司在磷矿、硫铁矿和钒钛磁铁矿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循环生产链”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该产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无法解决的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能耗等突出问题,同时还取得了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川龙蟒集团按照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关系,将上一个环节的产品作为下一个环节的投入品,使资源之间形成了基于特有技术的互补关系,如将硫铁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硫酸提供给钛白粉生产环节,而将铁精粉提供给煤基直接还原冶炼加工环节生产钒钛钢铁,实现了三种不同生产方式的结合、三套不同管理方式的合并。这种生产体系,在企业内形成了基于技术链的内循环生产系统,使原来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产业价值链之间变得越来越关联,并出现了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变化。为了使该模式得以实现,龙蟒集团做了两项重大战略举措:一是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革新,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规范和生产标准,使循环生产链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二是大力推动企业扩张,通过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大获取规模效益,使循环生产链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龙蟒集团不仅在总部所在地建立这类企业群体,而且在总部以外的云南省、攀枝花市等地区也建立了同类企业,还在生产稳定的基础上向国外市场拓展,并把运输、营销等环节交由专业化公司完成,为企业扩展了市场空间(如图4)。

图4 循环生产链

尽管这种模式在产业链动态演进过程中,有承上启下的功效,为推动产业链从低级向高级演进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为一个区域培育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模式不仅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很大,即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延伸仅仅局限于具有技术关联的产业之间,而且外循环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要集聚在一个系统内,需要特定的地域空间支持。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在技术上具有互补关系、上下游关联紧密和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矿产资源业。比如,东部地区的石化产业和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就比较适合该模式的发展。

(4)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四:供应关系链。在产业链成熟期,主要表现为“供应关系链”特征,它突破了产业链的具体形态,涵盖的产业范围较广,包括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体现一种基于创造共同利益的分工合作关系。这里,产业链主要是一种市场形态,可能发生在一个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可能是包含不同产业成分的结构体,以一定的关联体形态表现出来。经过企业间业务往来和分工协作,一定时期内形成企业间利益共生关系。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陶瓷产业集群就是此种产业链形态的代表之一。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在陶瓷产业内集聚了若干各类企业,它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在生产、管理、物流、营销、人力资源、设计等方面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目前,陶瓷生产型企业和其他关联企业都已经顺利进入依托于市场而形成的供应链体系,各自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价值创造。在这种模式中,由于产业链上的利润不能被一个企业所独占,被分摊到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使得各个企业可以将自己在供应链上的业务做得更精、更强。整个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还可以通过若干个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链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并保持市场竞争力(如图5)。

图5 供应关系链

(5)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五:文化价值链。在产业链蜕变期,主要表现为“文化价值链”特征。“文化价值链”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超越一定地域范围和产业界限,以共同文化、价值观、核心理念等为取向,以供需关系整合的供应链结构体或以价值整合驱动的价值链结构体为表现形式,跨越已成形产业或相对独立的产业单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在相同或不同的产业部门间联结成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产业综合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企业通过“文化价值链”模式可以“使企业边界趋于无穷”(李海舰,原磊,2005)。企业通过基于文化(品牌、技术、管理、制度等)的扩张,一定时期内形成企业间文化融合共生关系。

图6 文化价值链

比如,四川长虹集团以具有国际影响的“长虹”品牌为基础,通过实施“文化价值链”模式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如图6),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四川长虹集团在电视机生产上不仅取得了世界竞争优势,而且形成了具有鲜明自身文化价值的“长虹”品牌。企业一方面不断发展与电视机相关联的多元化产品,另一方面还利用自己的品牌、技术、资金等优势在深圳贴牌生产手机,在安徽重组生产洗衣机,在俄罗斯投资建设电视机生产企业,从而构建了庞大的基于长虹文化的产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长虹集团不仅形成了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战略取向,而且还丰富和延展了长虹品牌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强化了长虹构建家电产业链的基础。

这种模式在企业的应用,是通过长期凝聚起来的文化价值进行扩张。企业基于文化延伸产业链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可以不进行直接生产,而是通过所掌握的技术和品牌,与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协作,构建起以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为纽带包含技术、管理、品牌在内的关联关系。这种模式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一定有一个主导企业;二是主导企业是知名企业:三是主导企业的品牌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市场空间分散,企业管理幅度过大,存在管理控制失效的风险和危机。因此,这种“文化价值链”模式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力要求极高,其规模需要控制在企业能够实施有效管理的限度内。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3.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之间的关系

根据演化经济学的反还原论观点,复杂系统在其不同的层次上呈现出突现的特性,每一个层次都不能被完全地归约到另一个层次,或在另一个层次上得到完整的解释。对更高层次的凸显特性的分析,不能完全还原(归约)到基本的元素的层面上(杰弗里.M.霍奇逊,2007)。一是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之间不完全存在从“纵向生产链”依次向“配套协作链”、“循环生产链”、“供应关系链”以及“文化价值链”动态演进的必然逻辑关系,可能是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不断演进,也可能是几种产业链模式同时存在,尤其是在蜕变期五种模式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四川四海集团在目前的条件下,实施“纵向生产链”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但是,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展,以及周围配套企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四海集团的发展模式就有可能向“配套协作链”或者“供应关系链”转变。当集团发展到具有重要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时候,企业的发展模式又有可能向“文化价值链”转变。二是产业链模式的动态演进不是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的简单转换,每一种模式都有可能向另一种模式演进,而且某一种模式甚至可能会作为主要模式而存在。比如,龙蟒集团主要采用“循环生产链”,但是随着企业主营业务的不断扩大,它正在将运输、营销等环节外包给其他专业公司。因此,“供应关系链”也正在龙蟒集团形成,出现两种模式并存现象,但是“循环生产链”是企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三是产业链动态演进的五种模式之间也存在内在的动态演进关系,总体趋势是从具体模式的产业链向比较抽象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比如,长虹集团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长虹集团在发展的早期主要是生产电视机,采用的是具体的“纵向生产链”模式。现在已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抽象特征的“文化价值链”,实现了企业的低成本扩张。

产业链不仅局限于某一个特定产业之内,更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环节之中,而是可以涉及某一特定产业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四个基本环节中,也可能涉及某几个产业的四个基本环节。比如,龙蟒集团在“循环生产链”模式中,就涉及磷矿提纯、硫铁矿冶炼和钒钛磁铁矿加工、物流运输等诸多产业或产业环节。在专门技术的作用下,这些产业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中,通过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等环节的有机融合,“循环生产链”模式得以实现。该模式不但实现了节能减排、资源深度加工,而且大幅度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产业链除了能够产生实物价值外,还能产生维系产业及其企业相互得以发展的共生关系,即企业内业务共生关系、企业间业务共生关系、企业间技术—业务共生关系、企业间利益共生关系或企业间文化融合共生关系。由于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会随着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上述五种关系在产业和企业中不是静态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其变化规律与产业链动态演进规律具有一致性。比如,当长虹集团的“纵向生产链”模式演化为“文化价值链”模式时,企业内业务共生关系将向企业间文化融合共生关系转化。

4.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形成和转化机制

市场和计划是配置经济资源的两种基本方式,因此,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形成机制表现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方式。在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社会里,企业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将自发地通过分工与协作来形成社会生产系统,进而形成各种形态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在计划配置经济资源的社会里,国家的计划部门根据产业关联将社会中的各种生产单位组织为一个社会生产系统,并根据预测来组织日常生产,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

通过市场的或者计划的方式,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将会形成各种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特殊组合——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结构。如同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形成机制区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一样,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的形成机制也可以区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类型。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力量在推动新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出现的同时,也推动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转化,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但是,在他组织机制的作用下,不仅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出现是计划的结果,而且一种模式向另外一种模式转化也是计划的结果,从而国家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的形成也是计划的结果。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具有较强的“柔性”特征,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变化。相反,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却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基本不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快速变化。除非国家计划部门因为某种原因作出了显著的经济大调整,否则,该国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中,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得通过他组织方式形成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及其结构,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出现明显的调整,表现为三种基本特点:一是部分原有模式的解体:二是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化:三是新模式的不断出现。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迁,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及其结构就呈现出上述三种特点。但是,在市场经济国家,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重,使得产业发展受到政府影响的程度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及其结构的形成和转化中渗透了政府的意志。因此,除极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国家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及其结构的形成和转化都是自组织和他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历史变迁与趋势

在产业范畴内考察产业链的动态演进,我们会得到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一般规律——五种模式及其关系。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来考察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结构及其变化时,会得到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特殊规律——五种模式的现实组合方式及其变化趋势。在我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呈现出显著的结构差异。而且,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又表现出了新的趋势。

1.我国产业链模式的历史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组织社会生产。在这一体制下,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均由中央政府决定。这一时期,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也由中央政府通过计划(他组织)来统一规划和布局,并且在全国形成了“纵向生产链”模式和“配套协作链”模式占主导的产业链模式。比如,纺织产业中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服装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如何在国内布局、各相关企业之间如何协调生产等,均由国家的各级计划部门通过计划(他组织)来完成,并最终形成了具有显著“配套协作链”模式特征的纺织产业链。而钢铁冶炼企业却采取了“纵向生产链”模式组织生产,从矿石开采、焦炭冶炼、烧结、生铁冶炼、钢材压延、钢材销售等环节均由一家钢铁企业自主完成,比如鞍山钢铁公司。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加之环境保护意识淡漠,因而导致“循环生产链”模式、“供应关系链”模式以及“文化价值链”模式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之后,产业链模式在演进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实施“双轨制”阶段,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计划(他组织)的作用,也受到市场(自组织)的作用,并且产业链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特点。①原国有企业的“纵向生产链”模式逐渐被打破,部分生产环节通过对外协作的方式交由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完成。因此,原有的部分“纵向生产链”模式开始向“配套协作链”模式过渡。②改革使得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发展起来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但是由于这些区域产业基础太差,使得企业只能通过“纵向生产链”模式谋取发展。因此,“纵向生产链”模式在这些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③原来通过计划(他组织)形成的“配套协作链”模式,在市场竞争(自组织)中逐渐瓦解,许多非公有制企业也加入到产业链中,使得该模式的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即“配套协作链”模式在自组织方式作用下实现了升级和优化。④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供应关系链”模式得以快速壮大,而“循环生产链”模式和“文化价值链”模式也开始出现萌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经济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1992年之后,一大批企业抓住时机实现了快速扩张,目前已经成为具备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目前已经不再满足通过“纵向生产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或者“供应关系链”模式实现企业发展,而是开始寻求通过“文化价值链”模式实现快速扩张。比如,海尔集团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东部沿海地区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使得“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突破了国有企业为模式主体的格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模式的核心。此时,“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在构成要素上实现了升级和优化,并逐渐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模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在环境和资源约束下,部分企业开始自主选择“循环生产链”模式组织生产,实现了“循环生产链”模式萌芽的逐步壮大。“纵向生产链”模式在这一阶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在自身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纵向产业链延伸,实现了对资源或市场的控制,以获取更大利润;二是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促使大批企业采取“纵向生产链”模式来克服配套不足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建立在高环境污染、高资源消耗、高耗能基础上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面临诸多困难,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如何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均衡点是我国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循环生产链”模式在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目前,这一产业链模式正在成为我国重化工业发展中的一个主导模式。另外,在市场的自组织作用下,“纵向生产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供应关系链”模式以及“文化价值链”模式也正在走向升级和优化:一是产业集群的大量出现,使得“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的作用得以放大:二是“文化价值链”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采用,甚至部分中小企业也加入到该行列(比如,美特斯·邦威就通过品牌经营实现了快速扩张);三是“纵向生产链”模式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在西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快速解体或者向其他模式转化。

上述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的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经济较不发达阶段,“纵向生产链”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在经济快速成长阶段,“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逐渐取代“纵向生产链”模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模式;而在其之后,“循环生产链”模式和“文化价值链”模式将逐渐成为主导模式。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自身及其结构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链动态演进的相互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链动态演进是相互动态影响的过程。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要求相应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与之相适应,旧有模式被淡出的同时,新的动态演进模式会进入;而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实施则会推动或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效果;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多种模式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多个时期,但不同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和力度却有所差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改变传统产业链动态演进轨迹。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或不同阶段都客观地存在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多种模式,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模式都处于同等位置,总有一个或两个模式在某一时期居于领导地位,其地位随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而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约束条件变化,以及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国际产业承接,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改变在这个阶段上的主导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地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并不突出,此时主要以“纵向生产链”模式为主;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时期,对能源、矿产等资源需求不断加大情况下,则主要倡导“循环生产链”模式;在信息化后工业时代则以“供应关系链”和“文化价值链”模式为主。

(2)以产业链动态演进为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着产业链动态演进在全球化中成为一种趋势,促进了各国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着产业链横向纵向分工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业链纵向深化演进和横向跨越演进成为产业链全球化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在资源与环境形成强约束的同时,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实现路径。产业链的不同演进模式必然会对经济发展的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产生影响。“纵向生产链”模式可促进经济的集约式发展,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产生规模效应与互动效应,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化和综合收益的最大化。由于产业链由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到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组成,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对资源深度加工,推动产业链螺旋式动态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循环生产链”模式实施不但能有效节约资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可以增大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泰格林纸集团从造林、高得率制浆、废纸造纸、水循环、废弃物利用等几个方面实施“循环生产链”模式取得的成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配套协作链”模式既是真正实现专业化分工,又是实现产业链完整化的有效途径。每个企业专注于自己最优势的生产环节,使其处于产业链的不同层面,将低成本竞争转化为差异化竞争的同时,加速了多条产业链的完整化,即产品专业化、生产工艺化和配套服务化等链条的集成,从而以产业链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此外,继续向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关系链”和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链”的高附加值演进模式推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的协作分工,突破传统资源束缚,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有力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新时期产业链动态演进的趋势

在一个时点上,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不仅仅表现为一个个独立的特有模式,也表现为多种模式的特有组合,即国家或者区域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及其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会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各种变化,不仅每一个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自身会发生变化,而且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及其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1)“循环生产链”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链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此而产生的资源不足与环境污染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主体功能区划分等政策措施,并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放在了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目前,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变革,正在引导或者强制微观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选择指向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等方面。另外,市场也正在通过价格机制(资源严重短缺而导致的资源高价格)约束和调整企业的行为,使其在生产中厉行节约,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制度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得大多数资源型企业具有采用“循环生产链”模式组织生产的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循环生产链”模式在我国的扩散速度。在资源环境约束和资源高价格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之前,“循环生产链”模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可能是我国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主导模式。

(2)各个区域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结构将出现分化。资源不均衡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分布、产业基础不均衡分布以及区域政策的显著差异等,使得我国各个区域之间在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结构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虽然“循环生产链”模式是未来我国的主导模式,但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不同区域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结构却会出现分化。对于东部及沿海地区的产业来说,在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和新劳动法实施等背景下,目前正在进行比较重大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未来,劳动密集产业在这些地区的比重将降低,而低污染、低能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显著提高。因此,“循环生产链”模式可能并不是这些地区的主导模式,而“配套协作链”模式、“供应关系链”模式和“文化价值链”模式则可能是主导模式,纵向生产链模式则由于缺乏大规模分工协作基础而退化到相对较次要的位置。未来,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在东部沿海地区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序将是:“配套协作链”模式、“供应关系链”模式、“文化价值链”模式、“循环生产链”模式和“纵向生产链”模式。

但是,对于具有资源富集特点的西部地区来说,既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屏障范围,又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产业集中区,还是产业基础较差的区域。因此,“循环生产链”模式将成为该区域未来的主导模式。另外,由于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较差,导致企业间分工并不充分,这使得该区域的企业很难依靠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来发展壮大,而只能大量采用企业内分工来实现。因此,在西部地区,“纵向生产链”模式将会在经济发展中大规模出现,而且产业基础越差的地区出现的可能性越大。而“三线”建设期间布局的部分国防军工企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它们使西部地区产生“文化价值链”模式已经成为可能。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也将逐步发展起来。未来,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在西部地区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序将是:“循环生产链”模式、“纵向生产链”模式、“文化价值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

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和西部的过渡地带,因此,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的结构具有不同于二者的特点。①由于中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弱于西部而强于东部,加之资源没有西部丰富,因而“循环生产链”模式的发展强于东部而弱于西部。②因为中部地区的产业基础和分工水平高于西部而弱于东部,因而“文化价值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的发展强于西部而弱于东部,但是,“纵向生产链”模式的发展弱于西部而强于东部。

东北地区具有不同于西部、东部沿海和中部的特点,因此,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的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①东北地区具有相当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且企业分工协作已经到了较高水平。因此,“配套协作链”、“供应关系链”和“文化价值链”模式在东北地区占据重要地位,而且随着东北振兴的实现,这三种模式的比重还会上升。但是,“纵向生产链”模式却会逐渐加速退化。②东北地区在产业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型企业,因此,“循环生产链”模式的比重会在短期内显著上升,并将成为主导模式。未来,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在东北地区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序将是:“循环生产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供应关系链”模式、“文化价值链”模式和“纵向生产链”模式。

四、结论

本文从产业链形成的周期出发,提出了产业链动态演进的五种基本模式,即纵向生产链、配套协作链、循环生产链、供应关系链和文化价值链,丰富了产业链理论的内涵。同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的结构是变动的,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特点。把握产业链动态演进的规律和趋势,对我国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统筹与协调、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人们对于产业发展的认识误区很多。有的区域政府以为抓住一个企业就是发展了一个产业;政府经常出现围绕产品在市场的波动、企业在竞争中的困难等情况调整产业政策,或者制定出台相关调控措施,等等。这种缺乏产业链动态演进理念的政策举措,既可能导致企业或区域的某个产业发展陷入困境,又可能有意无意地抑制或破坏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更可能导致那些潜在的优势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政府需要按照产业链动态演进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沿产业链延伸方向选择和发展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某个重要产业环节,并通过相应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培育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进而增强企业、区域或国家的竞争实力。从上述五种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中可以发现,在促进优势产业形成和发展时,政府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层面:一是在产业内,通过产业链动态演进使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形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综合成本系统;二是在产业间,通过产业链关联作用把不同的产业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产业发展空间,建立起具有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开放运行系统:三是通过实现产业内外两个系统的统筹融合,构建起优势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支撑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个省份都有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每一个省份的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经济和资源特点。复杂的区域现状,决定了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不同特点和要求。因此,在产业发展的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政府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来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才能真正促使优势产业形成。东部属沿海地区,尽管自然资源不富集,但是,具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技术优势、优良的融资环境,并且产业基础好、产业占据价值链的较高环节。因而,东部地区应以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优势产业为主。在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中,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培育“循环生产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供应关系链”模式和“文化价值链”模式。中部和西部地区应以承接东部先进制造业和发展资源特色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中,中部和西部地区要重点培育“循环生产链”模式、“纵向生产链”模式、“配套协作链”模式和“供应关系链”模式。

本文重点研究了产业链动态演进的模式和规律,而以下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产业链动态演进五种模式的生成机制、各种模式之间的转化机制、各种模式及其组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等。

标签:;  ;  ;  ;  ;  ;  ;  ;  ;  ;  ;  ;  

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链动态演化_价值链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