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媒体的创新发展&以“楚田都市报”为例_楚天都市报论文

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媒体的创新发展——以《楚天都市报》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楚天论文,为例论文,都市报论文,生命周期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诞生在湖北武汉。这家由《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都市报第一次提出了“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定位,明确了“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帮市民之所需,解市民之所难”的办报思路。报纸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全方位报道市民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迅速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报。同时,发行部门摆脱传统的“邮发”形式,建立了三千多人的自办发行网络,运用“敲门发行”方式,使《楚天都市报》迅速走进了武汉地区的千家万户。

《楚天都市报》如一匹“黑马”在沉寂的湖北报业市场异军突起。一是发行数量连创新高:创刊当年发行量18万份,2000年9月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2001年直逼140万份。目前日平均发行量稳居120万份以上。二是经济效益连年翻番:2000年广告收入2.2亿元,在1999年基础上翻了一倍,目前广告年收入已达4亿元。三是社会影响逐渐增强:《楚天都市报》在广大读者中有广泛的关注度,创刊8年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科普、文化、公益活动打造“楚天”文化品牌。

2000年起,《楚天都市报》在全省十余个市县设立分印点,与武汉主印点实现卫星传版,同步印刷。先后在宜昌、襄樊,黄石、十堰等地设立分社,进一步占领湖北全省市场。

《楚天都市报》超常的发展在湖北新闻界被称作“楚天现象”。笔者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这种现象的原由。

任何流通中的产品都有销售周期,因此也必然面临着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验。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媒介营销者一般用S型曲线来分析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附图

图1 媒介生命周期示S型曲线示意图

(A-导入期;B-成长期;C-成熟期;D-衰退期)

媒体是“易碎品”,显然是有产品周期的,很多时候甚至比快速消费品还脆弱,但不少媒体人却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拿武汉地区都市报媒体来说,2001年以前还是《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今日快报》、《市场指南报》同台竞技,现在已经是《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金报》四大媒体逐鹿江城。有人会将之归结为外部形势变化(这个因素确实存在),却鲜有媒体经营者提出存在产品周期调整没跟上时代节奏的问题。

《楚天都市报》在其导入期和成长期通过鲜明的创新,缔造了湖北都市报业的神话。经过8年的经营,现在的《楚天都市报》已迈入成熟期。是走向衰退,还是坚守原有市场,或者推进新一轮周期?《楚天都市报》人面临着最大的抉择和挑战……

一、导入期:瞄准全新消费主体

(一)阶段特征

1.媒介消费者对媒介产品不了解,销量较少。《楚天都市报》1996年11月12日出版发行“试刊”第一期,并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编辑。发行站包括站长在内的30多人,跑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免费向市民赠阅报纸,发行量从几千份到两万份不等。大多市民不了解《楚天都市报》,甚至把免费赠阅人员当作广告推销人员。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创刊,同年12月发行量增至18万份,武汉地区市民开始接受这份“市民生活报”。

2.媒介从产品中获利基本为负。《楚天都市报》试刊期没有广告,1997年2月,《楚天都市报》广告部首次召开大型客户联谊会。1998年发行量增至18万份,零售价0.3元/份,整订每月8元。报纸成本价1.0元/份,每份净赔0.7元。虽然发行量猛增,但由于广告额尚未跟进,经营仍徘徊在亏损的边缘。

(二)导入期创新分析

1.思路创新。

(1)从差位中寻找定位。用《楚天都市报》总编杨卫平的话说:“市民,已经不是一个附属的读者层,已逐步成长为一个单独的报纸消费主体。”

《楚天都市报》试刊第一期的发刊词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楚天都市报》是一张为市民服务的市民生活报。它第一次提出“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定位,以差位求定位。凭借这一思路,《楚天都市报》抓准了大面积中低层市民消费者的需求,打破了湖北报业市场三份机关报打天下,报纸零售市场疲软的僵局。

(2)摒弃同仁办报。在传统消费者分析中,实际上只研究了一个读者群,即以干部为主的知识分子读者群,市民是作为报纸的附属读者存在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市民们对新闻信息需求日益增强。这种需求与干部、知识分子的需求又有较大差别。《楚天都市报》大胆从只以办报人为中心的“同仁办报”模式中走了出来,转向以办报人与读报人相协调、相统一的双向交流上来,心中想着读者,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新闻信息需求。这是一种立足点的转移,是一种办报思想的突破,也是一种以市民为本的全新传播观念。

(3)降低读报成本。本着“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楚天都市报》突出实用性和信息最,旨在让消费者花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时间,读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楚天都市报》短消息多,长文章少,所有版面基本上做到了短稿当家。每条消息字数一般控制在300字左右,每版发稿不少于10条。文章的信息量大、可读性很强,焦点新闻多,水货新闻少,既有“标题新闻”,“一句话快递”,又有“新闻追踪”、“系列报道”、“纪实连载”。例如《金银花找家》、《东湖拆船治污工程》等连续报道有声有色,影响深远。

对于一些较为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楚天都市报》主张“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用口语化的语言,贴近市民生活。另外,像停水停电,气象交通,煤气供应,蔬菜价格这些虽算不上大新闻,但因为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都安排在相对固定的版面,让市民一目了然。

(4)创造双向沟通。《楚天都市报》从试刊开始,就在一版固定开辟“读者服务热线”栏目,编辑队伍每天24小时受话。各个编辑部门也开辟自己联络市民的渠道。经济部的“与你风雨同行”,社会部的“编辑部来客”,文体部的“文化热线”、“请你评球”等栏目相继开通。这种服务的诚意和力度在武汉地区传媒中独树一帜。

通过这些新颖灵活的沟通渠道,读者的信息能够迅速得到反馈,编辑部可以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方案。与此同时,市民还能成为报纸的消息耳目,源源不断地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拉近与市民的心理距离,使报纸成为市民的利益代言人或知心朋友。

2.机制创新。

(1)发行机制:零距离服务。都市报基本没有财政拨款,也少有公费订阅,靠的是培育强大的发行网络自主发行,靠的是市民自愿自费订阅购买,靠的是广大群众对报纸的亲近、信赖、喜爱而获得的市场。《楚天都市报》在确定自己发行方式时,避开了传统的邮发,采用自办发行的方式,订报上门,送报上门。这种零距离的服务牢牢把握住了读者的消费心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使得发行者和读者产生一种紧密的服务与接受服务的联系,将潜在的消费者转变成为现实的读者。

上门服务包含订阅空间和订阅时间两个方面。在具体操作中,将订阅空间分片划段,要求发行员逐门逐户上门收订,不留死角;从订阅时间上每月组织一次订报活动,巩固老订户,发展新订户。《楚天都市报》每月新增1万余个订户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2)引入机制:快速渗透。依据市场营销学中创新的扩散和采用理论,任何产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引入阶段”,《楚天都市报》在这一阶段选择了快速渗透战略,即在考虑产品价格和促销时,决定以最低价格和高促销水平推出新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渗透市场和获取最高的市场份额,而将利益暂放在次要位置。

《楚天都市报》初期零售每份0.3元/份,整订每月8元,这是经过多次市场调查和同类报纸反复比较后确定的。从单种报纸的相对价格来看,《楚天都市报》价格较低,同类报纸约为零售0.5元/份,整订13元。这种价格优势使得消费者阅读报纸的货币成本降低。

《楚天都市报》创刊之初经费十分困难,但在新闻媒体广告、巨型室外广告、车身流动广告上的投入令报业同行瞠目。牺牲暂时的利益抓住消费市场,是《楚天都市报》实力与胆略的综合体现。

二、成长期:从起步到起飞

(一)阶段特征

1.产品已为广大消费者熟悉,购买量大增。《楚天都市报》经过2年的运作,日发行量从18万份飙升至43万份;1999年日发行量突破70万份;2000年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报纸发行以每月2万份~3万份的超常速度增长,成为湖北省暨武汉市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一度跨进全国报纸发行的先进行列。

2.媒介产品基本定型。1998年《楚天都市报》由四开8版扩为四开16版,1999年周一到周五改为24版,2000年首次日出40版,此后常规版数稳定在32版,主要内容为:要闻、经济新闻、生活服务、证券新闻、科教新闻、健康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楚天关注、荆楚各地、市民之声、气象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中国新闻、中国视点、国际新闻、国际视点、讲述、连载·电视、热线新闻、新闻现场。

3.媒介成本大幅下降,利润显著增长。1999年《楚天都市报》零售价调至0.5元/份。报社员工只增加了20人,发行量和利润却成倍增长,成本明显回落。全年广告现金回款过亿元,雄踞武汉地区报业广告之首,给湖北日报社新闻改革、报纸改版扩容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4.竞争者出现,甚至抄袭复制。自《楚天都市报》的创新思路取得巨大成功后,其他纸质媒体也不甘示弱,想在市民报市场大捞一笔。1999年上半年,《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子报——《武汉晨报》和《今日快报》,加入到报业市场竞争的行列,并且全部“沿袭”《楚天都市报》的市民化路线,独占的市民报市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二)成长期创新分析

1.资源优势创新。

(1)信息资源——大树底下好乘凉。市场信息资源对报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楚天都市报》在《湖北日报》旗下,充分利用人才、设备、信誉、公共关系、舆论权威等多种优势,变“单一竞争”为“集团竞争”。在用稿上,《楚天都市报》全面利用集团所有信息渠道。每有重大报道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时,总是热情支持并主动配合母报,与之形成合力,共造声势。《湖北日报》的庇荫无疑给了《楚天都市报》充足的滋养。也在关键的快速成长期为《楚天都市报》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使其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傲然矗立。

(2)人力资源——流水不腐。《楚天都市报》从一开始就实行采编人员招聘制,公开面向社会招聘,靠第一流的人才创办第一流的报纸。在众多高校云集的湖北省,这样的做法无疑为《楚天都市报》注入了一股又一股的活力。在绩效考核上,实行业务公开,每日由值班总编评稿,将稿件的数量与质量科学统计,真正做到按劳取酬。

1999年初,报社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由编委会聘部门主任,各部主任聘任副主任,然后公布各部门额定岗位,由编辑记者挑选,实行双向选择,末位淘汰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停地流动,保证整个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

2.技术创新。

(1)全程控制——尽在掌握。《楚天都市报》在技术方面力求一步到位,编辑记者每人一台电脑,全部用电脑写作、组版,校对。运用专业的媒介管理软件,使得从采编到印发全过程无纸化。这在电脑尚未完全普及的1997年就显示出极高的战略眼光。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总编可以对报纸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避免了重稿等内部失误,内容质量大大提高。

(2)卫星传版——保证“新鲜”。从1999年起,《楚天都市报》一步步在荆州、襄樊、宜昌、十堰、鄂州、孝感、荆门等地设立分印点,并成功建成卫星传版系统,实行卫星传版。该系统运行比传统电话传版速度提高10倍,使得报纸在全省各地分印点开印时间与武汉同步,外埠读者可以及时看到当天“新鲜”的报纸。

3.策略创新。

(1)广告代理——三位一体。在媒介广告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楚天都市报》在省内市场打破常规地推出了独具特色的累积递进广告代理制;在外埠市场,独创了对广告公司、广告主、经销商实施三位一体的公关策略。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锻炼出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敢打敢拼,作风过硬,整体素质较高的广告队伍。1999年全年广告现金回款过亿元,居武汉地区报业广告之首。

(2)自办发行——服务到家。报纸的发行,面向的是市民自费市场,走自办发行之路,一方面,要避免与大报市场重合,避免冲击母报;一方面要建立高速高效的运作体制,真正摆脱邮发的桎梏。因此,《楚天都市报》在整个经营方略中,将发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武汉三镇《楚天都市报》已建立起1000多个报摊点,形成了3000多人庞大的发行网络。同时,发行部门大力开展征订业务,读者一个电话,发行人员马上上门。这些固定用户也成为《楚天》最为稳固的读者群以及潜在的广告消费群。

三、成熟期:同质化中的徘徊

(一)时期特征

1.媒介产品销售量基本稳定。2000年9月,《楚天都市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大关,2001年日售量突破130万份,此后《楚天都市报》的发行量日趋稳定。2002年至今稳定在120万份以上,标志着《楚天都市报》在销售方面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期。

2.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平稳状态,竞争者大量涌现。2001年,《武汉晚报》和《湖北日报》对其旗下的子报作出了重大调整:《今日快报》从市场上彻底消失,其母报《武汉晚报》放下“机关报”的架子,改“大报”为“小报”,亲自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指南报》更名为《楚天金报》,其经济专业类报纸定位改为全面克隆式的市民生活报,与《楚天都市报》在同一屋檐下展开竞争,不仅利用了“楚天”这个文化品牌,还瓜分了《楚天都市报》的独占资源。其发行量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也在2001年底2002年初对班子作出调整,强化了和《楚天都市报》竞争都市报市场的定位。四大都市报走向了同质化竞争的道路。

3.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据2001年读者调查显示,《楚天都市报》的发行以订阅为主,订户在总发行量中的比例高达82.2%,其中尤以长期订阅为主,半年以上订户达75%,平均传阅率为3.8人。以此计算,《楚天都市报》已拥有500万人的庞大读者群。

在影响广度方面,《楚天都市报》的影响力已超出武汉地区及周边郊县,延伸到宜昌,荆州,襄樊,黄冈等地区及所辖的20余个市县。市郊及市外读者占读者总数的50.1%,且与市内读者一样显示出相近的高订阅率。这说明《楚天都市报》已经在湖北省范围内形成了稳定的读者市场。

4.形成了较稳定的广告消费市场。《楚天都市报》2001年广告收入超过2.2亿元,在1999年基础上翻了一番。2004年目前广告额已达4亿元,除了每日固定的广告版面外,《楚天都市报》紧紧抓住时下热门的房地产和车市,推出《家园》房地产专刊,《都市车风》专刊,在提供全面产业咨讯的同时,稳住了巨大的广告市场。

(二)成熟期创新分析

1.内容创新。在江城报业日益同质化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特色机制还是办报思路,都已被竞争对手克隆甚至在一些方面贯彻得更为彻底,而《楚天都市报》本身还是在靠几年前练出来的“三板斧”在市场上进行搏杀。面对严峻形势,追求内容个性化,破解同质化同题化成为提升媒介竞争力的核心。

(1)品牌栏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2004年10月23日、24日,《楚天都市报》“楚天关注”版,连续刊出了“欧亚视点”、“平川眺望”两名优秀记者的“新闻名片”。由此,楚天都市报5位优秀记者面向读者的“挂牌经营”服务陆续推出。

此次《楚天都市报》推出“挂牌主持人”虽不是首创,但也算是对品牌栏目领域的新探索。在受众关注度日益集中的今天,受众对媒介产品(观点)多样性的需求不断增强,见表1。

表1 成熟市场环境下的SWOT分析

 内部环境

长处

短处

定位准确

市场份额

本埠新

内部

品牌活

服务性

 政策在

广告、发行与

  组合 走市民化

高,相当一 闻全面

机制

动做到

强深得

 具体落

编辑部脱钩,

  策略 路线,发行 部分为固

深入,内 相对

家,形象 受众信

 实时粗

导致对市场

量大定用户

 容取胜

完善

口碑好

赖 糙外反应迟钝

武汉:有浓厚市民化

 通过内部资源整

色彩的城市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根据4C理论,以受众为中心;加强服务意 合,减少决策层,以

 机

庞大的、有阅读习惯

 识,展开多种公益活动;强攻本埠新闻的同时扩大国内外时事新加强对市场的反应

 会

的读者群闻报道,“一报在手,什么都有”;通过服务信息的合理化搭配,使

能力,完善内部机

外 广阔的广告市场 广告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服务读者;完善招聘、激励、考核制制,建立现代企业

部 高校云集、人才济济

 度,吸引高级人才加盟

制度

环 《武汉晚报》:前身为机

境 关报,经过内部重大调

整,获得巨大成功;

 突破管理模式瓶

《武汉晨报》:定位格

坚持市民化路线;破解同质化同题化,在共性中寻求差异化,并颈,以全面创新为

 威

调高,有相对固定读

 保持自己的个性;巩固原有的、固定的读者群,并积极开拓新的核心,将触角深入

 胁

者群

市场,如高校等;以内容和服务取胜,提升业务竞争力;实行品牌

 市场的各个层面,

《楚天金报》:同属湖

营销战略,打造江城一流的纸质媒介品牌

及时抓住市场动

北日报报业集团,市

 态,出奇制胜

民化路线,发行量激

一方面,虽然个人化栏目只是把媒体观点包装成个人观点推出,但还是能让读者感受到枯燥观点市场中个性化的亮色。媒介以此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集中受众注意力,创造媒介产品新的诉求点。另一方面,熟悉品牌栏目能通过观点让消费和栏目主持产生心理契合,消费者根据栏目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与之契合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消费者阅读报纸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2)经营性专刊——细分市场的产物。2004年10月29日,《楚天都市报》宜昌版推出“2004宜昌秋季房地产交易会特刊”,并且打出了“领舞地产传媒,搭建市场平台”的响亮口号。《楚天都市报》“经营性专刊”的制作再掀高潮。

以下是2004年10月23日至29日《楚天都市报》版面安排表,见表2。

表2 《楚天都市报》版面安排表

武版面安排及内容

 汉

常规版面

经营性专刊

 版

常规

副刊(周刊)

部分

内容

版面

  版面

  内容

周六

32

1—32

 无 无 无

周日

24

1—24

 无 无 无

周一

40

1—32  33—40 玫瑰周刊

无 无

周二

48

1—32  33—48 健康周刊 健康产业专刊 41—48

周三

56

1—32  33—48 百姓周刊 都市车风

 49—56

家园房地

 39—40

产专刊

中部论坛

 49—56

周四

64

1—32  33—38 阳光周刊 特刊Ⅰ

中部论坛

 57—64

特刊Ⅱ

男性健康

 41—48

手册特刊

家园房地

 40—41,

周五

56

1—32  33—39 城事周刊 产专刊49—56

3C专刊45—46

招聘专版

 48

从该表可以看出,在一周320个版面中,经营性专刊达有55个版,占到17.2%。由此可见,“经营性专刊”已经成为报纸一个不小的组成部分。

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不再是单纯的新闻载体,它承担着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播任务,经营性专刊从传统专刊中分离出来,正是细分消费者市场策略,媒介靠它来实现信息与广告的双赢。其对商业领域的深入性一方面受到商家欢迎,另一方面也为需要专业信息的读者提供了方便。新闻、广告和“经营性专刊”的分离既是对媒介双重消费者需求的整合,又是对媒介双重市场的细分。

2.模式创新。

(1)集团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2001年下半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在经过激烈争论后,最终决定走上“集团化经营”的道路,2002年初,广告与发行和编辑部脱钩。一方面编辑与广告的分离杜绝了有偿新闻,另一方面,专业化的发行公司使发行向着更为规范化、整体化方向迈进。但是,分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编辑部与市场的直接联系,使其对市场变化感觉迟钝。其广告增长的势头与外地同类媒体相比,也有一定距离。

(2)从迎合市民消费口味到培养市民阅读习惯。《楚天都市报》在导入期和成长期使出浑身解数“迎合市民的口味”,甚至自诩是“有小学文化就能看懂的报纸”。这种策略在迅速占领市场方面曾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产品市场和消费者的成熟,简单迎合的思路已经无法进一步打开市场。

调查显示,在读者需求方面“了解时事”比例最高,达88.8%,要求增加新闻版的比例高达44.7%。可见,成熟的读者已不再满足于生活琐事的报道,这就需要媒介产品本身与消费者需求进行再一次的契合,将市民的长期订阅转化为一种阅读习惯,主动寻求对市民文化的引领。

3.从市场占有率到心理占有率。绿色营销是营销领域一个热门的话题。广义的绿色营销除了环境保护外最重要的就是在营销过程中体现社会价值和伦理道德观,在进攻市场的同时,通过更高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长期攫住消费者心理。

《楚天都市报》首先利用“楚天”文化品牌,打造了一系列“楚天都市之夜”文艺演出活动,利用媒体的宣传优势使每场演出座无虚席,紧接着请名人“作客《楚天都市报》”,利用演出的高关注度反作用于媒体关注度。另外,组织“扶助贫困大学生”、“新闻扶贫”、“楚天关爱行动”、“楚天科普夏令营”、“百万市民学英语”等社会公益活动,力求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爱”营造媒体的社会伦理形象,提升其品牌文化内涵,也直接作为“媒介事件”吸引了社会的眼球。

(二)视野创新

1.瞄准成熟市场的产品差异化。进行产品定位时,最传统的手段就是瞄准某一性别、某一年龄段、某一收入水平的人士,即仍然用“人口统计”来作为产品定位的变量。而实际情况是已经有数家媒介企业推出的产品正在瞄准该人群,看似“瞄准目标”的产品定位已经失去了现实的意义。

在江城数家媒体同时瞄准“市民市场”时,《楚天都市报》则在悄悄扩大其受众面。以2004年10月23~29日的《楚天都市报》为例,其对高校内容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见表3。

表3 《楚天都市报》报道高校内容一览表

时间内容

所在版面

篇幅

23日

350份简历敲不开就业之门

6教科文化

500字

24日

创业经送进大学

 头版头条

200字

创业并不神秘——周汉生真情告白

 4教科文化

整版

25日

考研“高考化”:背离本科教育宗旨

6教科文化

450字

谁来监督“导师录取权”

 6教科文化

400字

26日

地大48位教师被调离教学岗位 6教科文化

350字

华科大成立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6教科文化

250字

(计算机)一级三个科目全部取消

 6教科文化

250字

27日

笔试

高校出现网球热 专业学生当陪练

 6教科文化

200字

28日

研究生网上报名突破十万

 7教科文化

170字

29日

“营销大师”卢才武(华师报告会)

7教科文化

350字

据调查显示,《楚天都市报》读者学历构成中高中、中专大专占68%,本科及以上只占18.6%。显然,要开发高校这个广大而稳定的市场必须以特色化的新闻产品抢占高校师生的视线。

另外,笔者认为在“市民”这个大概念中也有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区分,针对细分的消费者群,提供差别化信息产品更有利于开发和稳住武汉市民报这个成熟的市场。

2.瞄准次主流市场的抢先占领。武汉四家市民报正在中心城市主流市场血腥拼杀之时,湖北周边城市的次主流市场被《楚天都市报》看中了。现在宜昌分社已经经营得红红火火,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武汉的新闻,还实现了宜昌本埠新闻90%以上自采,开办了专门的地方版。

湖北其他大中型城市报业还属于幼稚型市场,因此消费受价格与内容影响较大,没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与实行差异化战略,而关键在于用宣传引导开发市场和用优质低价的产品广泛占领市场。另外,乡镇居民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强烈的模仿大城市居民的倾向,这一点从乡镇的高订阅率上可见一斑。因此充分利用居民这一心理,加大生活服务类报纸消费的宣传与引导,针对特定人群设置产品内容,抢先占领乡镇、甚至农村市场这块处女地是大有可为的。

标签:;  ;  ;  ;  ;  ;  ;  

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媒体的创新发展&以“楚田都市报”为例_楚天都市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