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的秘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秘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初至30年代末,南亚穆斯林文学界和思想界活跃着一位诗人和哲学家,他的名字叫穆罕默德·伊克巴尔(Muhammad Iqbal)。伊克巴尔用乌尔都语和波斯语创作了11部诗集。(注:有学者统计伊克巴尔的诗集共10部,一种将《自我的秘密》和《无我的奥秘》计为《秘密与奥秘》一部,《自我的秘密》1915年首次出版,《无我的奥秘》1918年首次出版。另一种将《东方各民族应该做什么》和《旅行者》计为一部,《旅行者》1934年首次出版,发行量很少,《东方各民族应该做什么》1936年首次出版时,《旅行者》一诗又附在其后。因此,伊克巴尔的诗集共11部。)乌尔都语是印度北方的主要语言之一,巴基斯坦立国后被定为巴基斯坦的国语。波斯语曾经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宫廷语言,其文学传统一直流传到本世纪。伊克巴尔自幼学习乌尔都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他最初用乌尔都语写诗,1901年4月首次在拉合尔《墨丛》文学月刊上发表了一首题为《喜马拉雅山》的诗歌。1905年伊克巴尔赴欧洲后开始尝试用波斯语作诗,《自我的秘密》于1915年出版。之后又交替出版了6部波斯语诗集和3部乌尔都语诗集,另有一部波斯语和乌尔都语诗歌合集。在伊克巴尔的全部诗歌中,《自我的秘密》最为出色,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20年代即被英国的东方学学者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后来又被译成乌尔都语、土耳其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影响遍及全世界。用喜闻乐见的诗歌阐述深奥晦涩的哲理是印度文学传统之一,也是伊斯兰文化传统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个普遍现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产生过一些影响历史、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诗哲。
一、一本有争议的书
《自我的秘密》出版后,首先在印度穆斯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1915年中至1918年初的两年半时间里,批评、反对《自我的秘密》乃至借此攻击伊克巴尔的人同为伊克巴尔辩护和赞赏这部诗篇的学者和诗人形成了对峙局面,双方势均力敌,你来我往,在当时的英文和乌尔都文“柴明达尔报”、“瓦吉尔报”、“吉哈拉姆周刊”、“哈迪卜杂志”等新闻媒体上连篇累牍,唇枪舌剑。反对派中重要人物有全印苏非大会组织的秘书哈贾·哈桑·尼扎密和乌尔都语诗人阿克巴尔·阿拉阿巴迪,站在伊克巴尔一边的有瑟拉奇·乌丁·巴尔和扎费尔·阿里·汗等。争论的焦点是,反方认为,《自我的秘密》宣扬个我,蔑视安拉,玷污了苏非(注:苏非或苏非派即伊斯兰神秘主义者,不是伊斯兰教内的一个派别,而是一种信仰方式,注重内心修炼,追求人主合一。)的信仰。尼扎密授意弟子祖基·沙在1915年11月30日出版的“哈迪卜杂志”上撰文写道,苏非主义是伊斯兰的灵魂。它表达了伊斯兰教内涵的和解和友善的实际内容,反对苏非主义即反对伊斯兰。正如叙事诗各章题目所示,伊克巴尔的目的是要征服宇宙。然而,伊斯兰教导我们的和苏非主义引导我们的是追求与真主融为一体。(注:见贾维德·伊克巴尔著《永存的流》拉合尔古拉姆·阿里出版社,1989年,第367页。)正方则认为,伊克巴尔的叙事诗并未违背伊斯兰的精髓。1915年11月16日“柴明达尔报”登载的一篇支持者的文章说道,伊斯兰教义的真实意义在于,每一个穆斯林都应意识到自己潜力,在这个范围里运用《古兰经》赋予的责任。而这些正是迄今为止被穆斯林所遗忘,从而造成了目前的伊斯兰世界的衰落局面。伊克巴尔创作这部叙事诗的目的是要穆斯林重温这一课。(注:见贾维德·伊克巴尔著《永存的流》拉合尔古拉姆·阿里出版社,1989年,第366-367页。)
导致这场争论的起因有两点。其一,伊克巴尔在出版《自我的秘密》时为此书作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给“自我”下了许多定义,如生命的感觉,本性的确定,觉悟的闪光点,神秘的东西,观察事物的动因等等,而且认为,伊斯兰民族仅仅把“自我”当作一种虚拟的想象,而只有砸烂这个枷锁,“自我”才能获得解放。他批判了印度教哲学宣扬摆脱现状的唯一方法是遁世的思想,断言这种思想无论对个体还是集体都是十分有害的。他认为,行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唯此才能使生活充满意义。伊斯兰教创立伊始就给信徒带来了行动的信息,近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作用,鼓励个人的志趣,从而摆脱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宣扬的遁世的束缚。穆斯林应该运用现代欧洲的理论,改变自己的哲学传统。他写道:“在这篇诗歌里,我试图将这一复杂问题从繁琐的哲学论述中解放出来,涂之以想象的色彩,以便它变得通俗易懂。这篇序言的目的不在于解释诗歌本身,而是给那些对这个深奥问题感到生疏的人们作以引导。”(注:见贾维德·伊克巴尔著《永存的流》拉合尔古拉姆·阿里出版社,1989年,第364-365页。)伊克巴尔在序言中强调,提倡“自我”必须批判和摒弃东方乃至西方古典哲学里普遍存在的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思想,这对当时处在启蒙运动过程中的印度穆斯林中一部分保守力量确实是一个挑战。其二,伊克巴尔在《自我的秘密》中写有一些批评哈菲兹的诗句。哈贾·哈菲兹(1327-1390)是波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他的抒情诗带有神秘色彩,不少人认为他的抒情诗属苏非派诗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苏非派诗人有时也借用世俗诗歌中歌颂情人的诗句歌颂真主。(注:参见张鸿年著《波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在印度穆斯林苏非派信徒中,哈菲兹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他的诗歌经常被作为经典在聚会时引用或吟唱,这更加深了人们对哈菲兹的误解。伊克巴尔认为,哈菲兹的诗歌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评价一位诗人的价值应该看他的诗歌是否对生活起促进作用。如果他的诗歌削弱生活的力量,那么他对于民族则是有害的。由于哈菲兹的诗歌在穆斯林苏非派的心里产生一种麻醉和厌世的作用,所以是极端危险的。他认为,哈菲兹的诗歌总体上说具有引导人们厌世,而不是入世的倾向。
伊克巴尔在激烈争论中没有保持沉默。他在报刊发表文章,给持有不同意见的朋友写信,力图说明伊斯兰教本质上是反对遁世的,入世才符合伊斯兰信徒生活的目的。他于1916年1月15日在“瓦吉尔报”上撰写一篇题为“自我的秘密与苏非”的文章。伊克巴尔认为,人们之所以抱怨他反对伊斯兰神秘主义,是因为在印度很少有人认真研究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和著作,将偏离了伊斯兰教义的内容奉为伊斯兰教的思想。这场争论持续了两年之后,经当时很有影响的乌尔都语文学评论家和古典注释家拉苏尔·米赫尔从中调和终于平息下来。《自我的秘密》再版时,伊克巴尔删掉了序言以及批评哈菲兹的诗句。伊克巴尔作出适当的妥协是明智的,他不希望这部诗歌始终笼罩在争执不休的阴影之下。在他看来,围绕苏非主义展开的争论毕竟是一个对伊斯兰教义的理解问题,是一个属于伊斯兰教内部的理论问题,不应该让这种争论影响他向整个伊斯兰世界传布他的信息,影响他向全人类表达他的心声。
最早把《自我的秘密》传播到伊斯兰世界以外的学者是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尼格尔森。该诗英文译本1920年在伦敦出版,它同样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尼格尔森对伊克巴尔的这部著作推崇备至,写有一篇导言,从宏观的角度一方面充分肯定伊克巴尔的思想为穆斯林开辟了一条重新认识自己的道路,同时也指出,伊克巴尔的思想对穆斯林的影响是深远的、变革性的,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尼格尔森的观点已为后来的历史进程证明。另有一些西方学者抱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关注伊克巴尔的诗歌,他们认为伊克巴尔的思想将引导穆斯林发生现实性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家狄更森认为,伊克巴尔鼓吹人生充满斗争和攻击性,主张个体之间的激烈争斗。他的哲学从性质上说是世界性的,但实际上只对一部分人即穆斯林产生效果。狄更森直言不讳地说,伊克巴尔向亚洲落后的民族尤其是向穆斯林灌输战争的说教,他的每句话里都包含着政治力量。狄更森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在民族独立斗争中,尤其是在亚洲的伊斯兰国家的独立运动中,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最终使这些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伊克巴尔的思想对印度和巴基斯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具有积极意义和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独立后的国家建设中,一些伊斯兰国家应该走怎样的道路,是走世俗化的道路还是伊斯兰化的道路?是应该重视民族国家的个性,还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共性?这些问题也会争论下去,伊克巴尔作为伊斯兰世界认同的一位哲学家,他本人以及他的代表作《自我的秘密》在不同时期也必然会引发出争论来,这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主张历史地看待一位哲学家,科学地评价一部哲学著作,让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高扬“自我”的价值
《自我的秘密》是一首叙事诗,包括序诗和18章,共871颂,无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诗歌国度里,还是比起诗歌王国伊朗众多的波斯语诗人的作品来,《自我的秘密》篇幅之短小显而易见,但内容却很丰富,是伊克巴尔的呕心沥血之作。他经过长时间的构思和两年的写作,对这篇诗歌的前瞻性充满自信:
我是一首歌,不在意伴奏的弦和琴,
我唱出的是明天诗人的心音。
经历了三年的欧洲求学生活,伊克巴尔回到印度,思潮澎湃。他深切地感到,欧洲各国正处于思想更新的阶段,预示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而伊斯兰民族却仍然处在昏昏沉睡之中。他认为伊斯兰哲学和文学传统趋于保守,没有活力。
我对久远的朋友深感失望,
我的西奈山盼望穆萨降临。
他们的海像露水一样平淡,
而我的水似海洋卷起巨澜。
伊克巴尔坚信他的诗歌将给穆斯林带来新的生活气息。
啊,许多诗人死后复生,
他们闭上双眼,却使我们眼睛大睁。
他们离去,却开辟令人骄傲的旅程,
像玫瑰在墓地再度逢生。
《自我的秘密》从内容上讲可分为六个部分:序诗向读者说明为什么要写这部诗歌;提出了“自我”的哲学命题,指出“自我”是宇宙的本质;阐述“自我”的生命是树立理想,也是增强“自我”的途径;指出否定“自我”是弱者的发明,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武器;论述培育“自我”的要素,时间是检验“自我”的尺度;祈祷真主赐予一位真实的志士。
伊克巴尔认为,“自我”是宇宙、世界和任何个体存在的基础,是生命的内核;它是实在的,存在于一切个体的人之中,还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人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我”作用的结果。“自我”成为伊克巴尔哲学的最高实体。
存在的方式皆因“自我”的作用,
你看到的一切是“自我”的秘密。
茫茫宇宙,生命如何延续?事物怎样运动?伊克巴尔认为,这些都依赖增强“自我”。
宇宙的生命源于“自我”的力量,
生命依照“自我”的增强而增强。
“自我”的生命来自创造和树立目标。伊克巴尔为解决增强“自我”的问题,论述了“自我”、愿望和爱三者之间的关系,“自我”是目的,愿望是动因,爱是手段。
生命由于目的而得以维持,
它的驼队因为目标而响起铃声。
愿望是色彩斑斓世界的生命,
每件事物的本源都存在于愿望。
当“自我”因爱而得以增强,
它的力量征服整个世界。
在伊克巴尔看来,爱是人类各种感觉经验中最重要的内容。爱是奉献,具有征服世间一切事物的力量。与充满爱的情感的人相对的是乞怜、懦弱和无所作为的人格。乞怜是索取,它滞碍愿望的产生,“自我”的意识因为乞怜而被削弱。
由于乞怜,卑微者变得更加潦倒,
由于乞怜,乞求者变得一贫如洗。
……
乞求而得到的海莫非是火海一片,
自己双手捧来的雨露才无比甘甜。
伊克巴尔认为,伊斯兰民族之所以失去往日的辉煌和强者的地位,是因为昔日的弱者以一种否定“自我”的说教毒害了强者,从而使强者失去“自我”。伊克巴尔以伊斯兰衰落的现实为背景,批判古希腊哲学思想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柏拉图哲学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罗马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直接来自柏拉图哲学,对阿拉伯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有很大的影响,他批判伊斯兰神秘主义主张从教义中做出具体结论,规定信徒的行为准则。指出这种经院哲学是伊斯兰教衰落的主要理论根源,告诫人们提防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上说,“自我”具有最重要的价值。他在《自我的秘密》里充分肯定的是“自我”的社会价值,因而也就是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高扬生命的价值,讴歌自主的意义成为这部诗歌的主旋律,所以他遭到了本文前面介绍的来自伊斯兰教保守势力的反对。对宣扬遁世和无所作为的人生哲学来说,伊克巴尔的思想无异于一个巨大挑战;对热爱生活,歌颂人生,追求人类历史进步的人们来说,伊克巴尔的人生哲学态度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称道。这篇叙事诗穿插了许多寓意的故事。在“一只口渴的鸟的故事”一章里,伊克巴尔讲述一只小鸟错把宝石当作水珠的故事,以宝石的坚硬品质比喻坚定的“自我”,若缺乏“自我”就将像水珠一样被吞没。
你一刻也不要忽视保持“自我”,
你应成为宝石,不要充作露滴。
在“宝石和煤的故事”里,伊克巴尔不仅赞颂宝石的品质,而且教育人们不要像煤一样自惭形秽。他还借用穆斯林吻拜的黑石原本不过是一捧泥土,但却赢得了尊严,比喻实现个体的价值首先应具备有所作为的意志。
宝石说道:“呵,精明的朋友!
黑土历久便成为珍宝。
只要向自己的环境宣战,
都将在斗争中炼得如磐石坚牢。
我的外表由于成熟而耀眼夺目,
我的胸膛充满无限的光明自豪。
由于你的存在并不成熟,你变得卑贱,
由于你的躯体柔软,你可以燃烧。
摆脱恐惧、悲伤和不安,
变成似石头一样坚硬,变成珍宝!”
伊克巴尔还借用恒河与喜马拉雅山的对话,赞扬高山拥有强大的“自我”。
多少世纪过去,我仍脚踏实地,
你却推测我离目的地甚远。
我直上云霄与蓝天接壤,
我的山麓点缀着无数星光。
你流入大海无踪无影,
而群星却会集在我的巅峰。
我的眼睛看见苍天的秘密,
我的耳边回响天使的羽翼声。
一粒种子是平淡无奇的,它在土壤里,有了适宜的温度便可以发芽,发出小苗,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司空见惯,毫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在伊克巴尔的眼中,一粒挺起的种子则不一样,它不选择环境,不要求条件,不在意土壤是否肥沃,不在乎气候是寒冷还是炎热。它的唯一目标是要冲破一切阻碍,展示自己的生命。如果它是草的种子,就要撕裂花园的胸襟;如果它是一粒麦种,就要抽出麦穗;如果它是一粒松树种子,就要挺立山巅。培育“自我”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伊克巴尔特别强调实践哲学,反对坐而论道,主张用坚强的“自我”铸造人生,改变世界。
一个具有坚强个性的人,
将以他的性格创造一个历史周期。
如果这世界不合他的脾味,
他将试图战天斗地。
他要挖掉宇宙的基石,
用它的原子铸造新的模型。
……
他要运用自己的力量,
创造令他乐意的苍穹。
三、伊斯兰的赞美诗
伊克巴尔的这部诗歌是为伊斯兰世界而作的。当伊克巴尔构思这部诗歌时,他正在为改善印度穆斯林的地位奔走呼号。1910年冬,他在阿利加尔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穆斯林群体”的演讲。他说:“……伊斯兰对我们来说其意义远远超出宗教的范围,它有着特别的民族的意义,所以,不紧紧把握伊斯兰教义,我们的群体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伊斯兰观念是我们生存和活动的永久家园和国家,它对我们正像英格兰对英国人,德意志联邦对德国人一样高于一切。我们一旦放松了伊斯兰教义,这个群体就将失去统一。”(注:见勒迪夫·艾哈迈德·希尔瓦尼编《伊克巴尔演讲文集》(Speeches,Writings and Statements of Iqbal),巴基斯坦伊克巴尔研究院,1995年版,第124-125页。)他提出穆斯林要实现“自我”必须遵从伊斯兰教义,做到顺从、自律和充当安拉的代理人。顺从即顺从安拉的安排,自律即以教义规范自己的行为。《古兰经》是安拉口授的经文,是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每一个穆斯林必须遵从的最高准则。伊克巴尔的这首诗处处渗透着《古兰经》的内容,正如他在《无我的奥秘》中写道:
如果我的心不是闪耀光泽的明境,
我的诗歌就没有将《古兰经》放在心里。
伊斯兰教的“五功”概括了作为信仰者的基本义务记载在《古兰经》里,为信徒所接受。“五功”即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伊克巴尔运用诗歌向穆斯林阐述这些基本的宗教义务。
你一旦牢牢掌握“真主唯一”,
任何恐惧将失去魔力。
祈祷是穆斯林手中的一把匕首,
将邪恶、不顺从和罪孽通通斩尽。
斋戒给饥渴以沉重打击,
将利欲的古堡一举摧毁。
朝觐把信徒的心灵洗涤,
训示信徒远涉重洋,不恋乡情。
天课抹去对财产的眷恋,
使信徒知晓人人平等。
那么,何谓充当安拉的代理人呢?伊克巴尔认为,人是独立于安拉之外的,应该培育个性,追求安拉的属性,在教义的原则下培养优良品德,纠正道德弱点,完善“自我”,塑造完美人格。怎样追求安拉的属性呢?他在诗中列举了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阿里·穆尔达扎和印度苏非圣人胡奇维利作为穆斯林的榜样和楷模以效法他们的品行。《古兰经》强调穆罕默德是一个凡人,是一个接受安拉启示的感悟者和传授安拉启示的先知。在这篇诗歌里,伊克巴尔赞美穆罕默德是全体穆斯林的师表,而不是一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对象。指明穆罕默德作为伊斯兰信徒的典范作用吻合了他关于信徒应充当安拉代理人的观点。安拉代理人的说法源于《古兰经》,伊克巴尔期望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最高阶段便是这种完人:
他的呼唤使身体坟墓里的生命,
像花园的松柏一样复活。
他的个性是整个世界的反应,
他的荣耀使世界得到解放。
他的庇护使沙粒知晓太阳,
他的财富使生存更有价值。
他赐予生命以奇迹般的行为,
他使旧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他的脚印里升起光华,
他的西奈山上再现千百个穆萨。
他给生活作出新的注解,
他给梦幻道出新的诠释。
伊克巴尔对伊斯兰的赞美来源于他对伊斯兰是一个统一民族的认识。他认为穆斯林民族这一概念包括穆斯林群体的组织形式、伊斯兰文化的统一性和人生的准则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用通俗的话说,穆斯林民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以穆罕默德的行为为准则的世界性统一体。他认为穆斯林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与其他民族是完全不同的。穆斯林民族不要求具有统一的语言、统一的祖国和统一的经济目的,而是在穆罕默德创立的教义下继承共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表明其民族性的具体形式是一个具有不断前进和拓展能力的群体。《自我的秘密》充分反映了伊克巴尔的这种伊斯兰历史观和国家观。伊克巴尔曾经是一个民族诗人,他早期的诗歌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喜马拉雅山》、《痛苦的呻吟》、《痛苦的画卷》、《印度人之歌》等是这类诗歌的代表发作品。作于是1908年人欧洲回国之后的《伊斯兰之歌》标志着伊克巴尔的思想开始脱离早期的印度民族主义轨道,主张穆斯林同属一个民族的泛伊斯兰主义。他在《伊斯兰之歌》里写道:
中国和阿拉伯属于我们,印度斯坦属于我们,
我们是穆斯林,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故乡。(注:显而易见,此联诗表达的思想超出了对伊斯兰的歌颂范围。)
真主唯一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抹去我们的痕迹谈何容易,我们将永存。
在世界众多的庙宇中,克尔白是真主的第一座圣殿,
我们是它的卫士,它保护着我们。
我们在刀光剑影里成长,
月牙的刀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宣礼声回荡在西边的山谷,
我们奔腾的洪流无人可以阻挡。
啊,苍天!欺骗不能使我们沉沦,
你已经千百次考验了我们。
啊,安达卢西亚的花园!你可曾记得那些日子,
当我们驻扎在你的营地的时候。
啊,韦季拉河的浪涛!你也认识我们吧,
你的河水至今仍叙说我们的故事。
啊,阿拉伯大地!我们为你曾洒下热血,
你的血管里今天仍流淌着我们的鲜血。
穆罕默德是我们驼队的总领,
他的英名是我们生命的保障。
我们的驼队正整装待发,
伊克巴尔的歌恰似驼队的铃声。
伊克巴尔为了表明他的思想已经完全摆脱了民族主义的束缚。他在《伊斯兰之歌》这首诗中运用的诗韵同他在1904年创作的《印度人之歌》里的诗韵完全一样。在这里,人们再也听不“我们的印度斯坦比全世界都好,这是我们的花园,我们是花园的夜莺”一类的诗文了。《伊斯兰之歌》文情并茂,袒露伊克巴尔的心声;《自我的秘密》正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和概括。追念伊斯兰的辉煌,表达复兴伊斯兰的愿望,是伊克巴尔创作这部诗歌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伊克巴尔像一团燃烧的火,痛感世间无人知晓他心中的秘密,无人感应他那颗怦怦跳动的心脏,无人扑向他那根不安于独自燃烧的蜡烛。他在诗歌的结尾呼唤伊斯兰的团结和统一,祈祷真主赐予一位真实的志士同他一起奋斗。
他知晓我性格的全部秘密,
他拥有激情,充满智慧,
摆脱歪道,驱除邪祟。
我愿把自己的赤诚托付予他,
从他心里再现我自己的模样。
我愿用自己这捧泥土造就他的形象,
我愿成为他的,也奉他为我的崇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