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适度发展规模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外贸论文,规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3-0031-05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与质量存在的问题
我国外贸发展规模与质量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外贸粗放经营,“静态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外贸出口一直以创汇为中心,粗放经营,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出口制成品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依然很少,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纺织品出口比重过大(2000年高达20.93%),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4.5%左右,发展中国家一般稳定在11%左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000年我国约为27%,发达国家约为70%),甚至也远远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从总体上看,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深加工产品,几乎在我国均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1]。
由于国内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作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供应大国的我国一直以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效益极其低下。服装出口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加工和仿制为主,2000年最好的服装企业出口利润也不过2%左右,平均单件服装创汇不到4美元,仅为日、法、意等国的几十分之一。位居我国外贸出口首位的机电产品,长期以来,出口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极低。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创汇,加上宏观管理乏力、经营秩序混乱,低价竞销恶性竞争、“肥水外流”的现象屡禁不止,国外反倾销指控不断,损失惨重。统计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数量成倍增长,但换汇成本不断上升,外贸出口数量指数一直高于价格指数,而进口贸易则相反,贸易条件明显恶化。
——主要贸易方式单一落后,外贸功能萎缩乏力,贸易“动态效益”甚微。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的主要贸易方式,已成为支撑我国外贸规模的“半壁江山”,到2000年,进出口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了48.45%。但是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加工贸易仍处于初级阶段,这种属于低层次低效益的贸易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加工贸易产业链短,“拉动”效应弱。我国不少加工贸易仍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阶段,产业链短,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小。尤其作为加工贸易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其目的是利用我国的优惠政策,在我国国内采购率较低,对其他企业也没有产生示范和扩张效应,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仅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体外循环”,外贸基本功能难以发挥。此外,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加工贸易一旦形成,其机器设备就会成为沉淀资本,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供应才能维持其生产能力[2]。这势必加大我国原已存在的落后的原材料、种植业与日益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挤占一般贸易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从而引起其原材料价格及生产成本的上扬,削弱我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外贸企业资产质量日趋下降,经营基础脆弱,经营风险加大。企业资产状况是决定外贸发展规模的基础条件。从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发展状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已上升到50%左右,国有外贸企业的境况却每况愈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贸企业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外贸企业预寻求新的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外贸企业自有资本极其有限,绝大部分依靠国家银行贷款支撑,经营基础极差。
——进口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隐患,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是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来看都在增加;进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在波动中扩张,其中主要是成套设备的引进、化工原料、飞机、计算机、电子仪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大量进口的作为生产投入品的原油、化工原料、铁矿砂、羊毛、合成纤维等产品无一不是高耗能的,许多原材料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产生了外部不经济。在此过程中,一些跨国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料性产品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后再出口,不仅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而且还乘机将化工、印染、电镀、橡胶、塑料等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向我国转移,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境内,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国人“内外勾结”,将一些有毒废弃物——“洋垃圾”转运到我国,给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
二、重新认识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进口贸易,而且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出口确实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许多有关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得出了以下结论:从经济增长率角度来看,在对外贸易的各方面因素中,进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没有进口显著。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结论呢?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短期贡献和长期贡献两个角度来分析。从短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三个因素。但是,如果从长期供给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知识进展等。而这些要素则与进口和利用外资有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它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作用,但将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约化增长,从而促进GDP增长率的提高。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的实例也佐证了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高技术贸易进口的增加。统计资料表明,随着美国先进技术进口所占比重的逐渐提高,美国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强,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要归于高科技产业及其进口,高技术产业与贸易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国际比较研究证明,二战后至今,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口贸易的作用也都大于出口贸易。
为什么我国出口增长率对GDP增长的相关性很弱呢?
首先,我国出口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依赖对闲置资源(部分产品、自然资源、劳力和资本)的利用。一国的出口贸易额是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如果出口扩大利用了原有的剩余资源,必然会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从我国出口的实践及相关学者所作的回归结果来看,劳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近年来我国已经放弃了传统出口增长的贸易战略,初级产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场调节机制的,是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因此,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是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并可为剩余资源找出路,故而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其次,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仍然停留在粗放型、数量型的增长上,未能实现刺激技术进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及附加值的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制成品尤其是几大类主要受国家重点扶持的出口商品的增长,长期以来,以价格竞争为主,靠低价取胜。从海关统计数据可知,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主要还集中于为发挥我国劳力和资源优势的一些低层次的产品上,而这些必然导致国内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自相竞争。在国际上,这也必然会面临劳动力和资源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的有力竞争,致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造成增加出口量不增加外汇的恶性现象,这也就表明在制成品出口方面我国并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这样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便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出口增长对于我国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所在。
然而,从长远眼光来看,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有赖于民族工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因此,根据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虽然我国现阶段重点扶持的许多制成品出口产业,对当前的经济增长会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眼前利益受损,但只要这些出口产业能在国际竞争压力下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体制,从而使已经占我国出口总额85%以上的出口制成品不断提高技术与资本含量,提高附加值,实现由低效型向高效型产业结构的升级,那么,我国的出口贸易就能真正通过刺激技术进步的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在新的增长方式下,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获取更大的长远利益。
三、我国对外贸易适度发展规模的预测
凡事必有度。过度出口可能造成国民经济“贫困化增长”,而过度进口则会导致国内竞争部门的“投资挤出效应”和社会就业下降。因此要充分、有效地发挥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
(一)对外贸易适度发展规模的上限——保证国家处于经济安全状态
一国开展对外贸易的目的就是实现贸易利益最大化,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本国经济所承受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对外贸易适度规模的上限应保证国家处于经济安全的状态。而通常经济安全是通过产业经济安全体现出来的。产业经济安全与一国的对外开放度相关联,产业风险与威胁随对外开放的扩大而增加,产业经济权益总量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减少。由于开放度提高,产业经济权益总额增加呈边际递减趋势。
当边际开放收益的增幅为零时,表示开放市场让渡的权益为产业经济增加的最大值。再让渡市场(过度开放)将使国内的产业权益份额下降。当一国的经济获取最佳权益总额与所让渡的经济权益的组合,就是一国的最佳开放度。而要想达到最佳开放度,必须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完全开放和放任状态下的国民经济产业状态和国民产业的最佳安全状态的差距。这个差距取决于国民产业与外国产业的表现因素的差距。表现因素的差距又取决于国民产业与外国产业的构成因素的差距。因此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就是要使国民产业在完全开放和完全放任状态下能自行缩小与最佳安全状态的差距,也就是使国民产业在国内市场的权益总量和份额能自行接近最佳状态的要求。要达到这种境地,必须不断改进国民产业的各个表现因素,根本的途径是要从改进产业竞争力的各个构成因素做起。
(二)进口的适度规模——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要与GDP增长率基本一致
进口增长速度与规模取决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二是有一定的出口创汇作为财力保障。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目前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进口的适度规模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进口的增长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对国民经济不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用△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M表示进口增量,则边际进口效益E=△Y/△M,必须大于零;二是进口的增长速度与规模要使贸易差额为正,即外汇收支基本平衡[3]。适度增长规模这两个基本标准,是对进口量特别是对进口总量的限制。
具体到某一产品、某一行业和某一地区,其进口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一个上限:总体而言,进口增长率△M/M和出口增长率△X/X,应该与国民经济增长率△Y/Y基本一致。若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造成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通过回归分析看我国进出口的适度发展规模
为了在量上预测我国外贸的适度发展规模,我们选取了1980-2000年的有关数据,对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和检验。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我们考虑对GDP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取对数,即用lnGDP表示GDP的增长率,lnX表示出口增长率,lnM表示进口增长率。见表1。
根据表1的有关数据,对我国1980-2000年的出口对数增长率、进口对数增长率与GDP对数增长率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GDP=0.830+0.605lnX R[2]=0.559 (1)
(2.907) (4.911) F=24.114
lnGDP=0.696+0.666lnM R[2]=0.622 (2)
(2.529) (5.589) F=31.235
表1 我国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回归分析表
资料来源:GDP年增长率摘自《2001中国经济年鉴》;进出口增长率1980-1999年摘自《2000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0年由作者参照2000年进出口额计算得出;lnGDP、lnX、lnM由作者计算得出。
从回归方程(1)可以看出:出口每增长1%,GDP将增长0.605%。
从回归方程(2)可以看出:进口每增长1%,GDP将增长0.666%。
经验表明,如果GDP增长低于7%,将带来严重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如果GDP增长超过9%,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增大。GDP增长8%-9%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空间(李红、颜波,1998)。所以,如果我国GDP保持8%-9%的理想增长速度(这和我国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的发展速度基本吻合),根据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出口应保持13.2%-14.9%的增长速度,进口应保持12.0%-13.5%的增长速度。这就是通过回归分析预测得出的我国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适度发展规模,它与理论阐述基本是吻合的,即进出口应保持基本平衡且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一致。
四、寻求我国对外贸易适度发展规模的途径
(一)建立技贸相长机制,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技贸相长”就是要使一国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这一关键因素。一方面,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推动本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使技术和贸易融合互动,实现“贸易——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新的贸易”这种良性循环。这里“新的贸易”指比起步时的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有较大发展。
(二)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一是拉紧、拉长出口产业链,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例如重点发展高档纺织品面料和高新技术纺织机械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工业和相关产业;二是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建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点的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出口品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奠定产业组织基础;三是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由中央和经济管理部门牵头,外贸、科技主管部门参与的产业结构升级领导体系。
(三)切实提升加工贸易的质量和层次
要有效提升现阶段加工贸易质量和层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宏观上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较变,把一味追求数量扩张的目标转变为依靠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经济效率、产品质量和技术附加值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中观上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中上游产业,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以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关联度。应扶值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使国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在质量、规格、技术等方面适应加工贸易出口的要求[4]。微观上通过加强海关监管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适度提高进口增长率,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从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果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今后出口创汇已不是最根本的任务,出口增长也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必须服从宏观经济目标的要求。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进口和出口的作用同等重要,甚至比出口更重要。所以,根据“贸易动态利益论”,出口基本成为进口的服务手段。我们应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并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以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要转变观念,认真分析我们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切实地把握已有的优势并努力创造竞争优势,重新审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将国际竞争引入国内,在“技术外溢”和“边干边学”效应下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五)按照统一政策和竞争条件的一致性原则,逐步实现外贸经营体制的转变
由于外贸经营权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的种种限制,我国外贸经营还未形成充分自由竞争的多样化格局。长期垄断经营的优越环境也就造就了外贸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内在体质”。为此要加快完善外贸企业的经营体制,创造多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目的,应当赋予更多的生产企业综合经营权,最终实现外贸经营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专业外贸公司应当加强自身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在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5]。总之,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和各类外贸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将会培育出新的外贸增长点,提高外贸经营的质量、效益、信誉和优化产业结构等,从而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收稿日期:2002-10-20
标签:加工贸易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经济学论文; 进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