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创举。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 要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正确把握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实现生产要 素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生产力。本文拟就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 动价值理论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个人意见,以供讨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现实指向性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 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明确的理论指向性。我们只有从特定的背景出发,才能正确把 握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抓住研究中所要解决 的核心问题。
(1)新经济条件下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立论 在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 日 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 竞争力已成为立国强国之本。然而,在新经济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国家财富实在 力的竞争,而且更是创造财富的方式及其能力的竞争。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创造财富的方式 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动,与过去创造财富的方式明显不同,即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 富的核心都是知识,所有经济行为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在所有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 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例如,1992—1999 年间“新经济”起源的新技术领域主要是信息技术、自动化、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 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它们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18.2%、15.4%、13.2%、9.6%、7.3%、6.2%。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来重新认识劳动在社会财 富创造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转变,并适应社会财富创造方式的革命性变动的要求,实行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以迅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共同发展的重要思想认识武器 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在真空中 发展的,而是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并存中发展与壮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 资本主义经济相比有较大差距。为了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 特点,我们不仅需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也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 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主要是揭示了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但资本主义在其后的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发 达的生产力以及为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某些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在其发达生产力基础 上形成了知识取代资本、资本社会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一体化等新现象,从而使其生产方 式呈现新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变化。因此,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将为我们提供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武器,有助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3)贯彻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坚实理论基础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 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由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先进生产力也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因此要敏锐地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及其要求,就必须从生产力中最基本 的要素——劳动及其劳动的价值创造入手,通过对其本质性特征变化、结构性变动等深入分 析来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不同历史阶段先进生产力的演变特征以及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趋势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结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新的实际情况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的研究和认识,才能准确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全面贯彻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
(4)新形势下调整社会关系及其矛盾的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逐渐增加,而且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新的变化,出现 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将使社会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如财产关系、股权关系、债权关系、 信托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以及劳资关系等,并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如收入分配差距、下 岗失业、劳资利益冲突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主 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面对这些新变化和新情况,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 值理论来解释个人财产增加、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等必然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为正确处 理和自我调整一系列社会关系及其矛盾,形成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以充分调 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选择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如何 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因为在目前一些研究文章中存在着一种倾 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来替代劳动价值论,或者试图把效用价值论 与劳动价值论调和起来,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已过时,应该用西方经济学效用价 值论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主张客观价 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后者主张主 观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由需求方的边际效用决定。马歇尔的折衷主义虽然试图融合主、客 观两种价值论,但没有改变效用决定价值的倾向(注:参见蔡志刚、陈承明:《〈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经济学家》200 1年第4期。)。
这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理论,如果要说还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对市场经济运行基本 特征的理论描述,如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波动以及供求曲线变动等。但它们是分别从价值与价 格两个不同层面上展开对市场经济运行基本特征描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除非劳 动生产率发生变化,单位商品价值是稳定的,市场供求造成的价格波动应以价值为中心。西 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供给取决于边际成本,需求取决于 边际效用。生产者对价值的影响是被动的,消费者对效用的主观评判才是价值的决定因素。 由于价值论的差异,使两者在说明供求曲线变动原因时产生了分歧。西方经济学把供给曲线 看作是向上倾斜的,其理由是存在“边际成本递增”效应。因此,随着需求曲线左右移动, 价格会上升或下降,达到新的均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即使短期内因供不应求使价格 上升,但只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化,随着供给量的增加,价格就会回落到原来水平, 从长期看平均价格趋于价值。这两种价值理论虽然都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描述,但其出 发点则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为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剩余价值的秘 密 ,进而揭示资本主义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必然趋势。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以实证主义为 特 征,将资本主义视为永恒制度,是为其不断完善服务的。另外,这两种价值理论是建立在不 同层面基础上的理论架构,所研究的角度及其范畴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讲,这两 种价值理论是无法调和的。
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是要揭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运行中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中寻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源。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要从劳动价值论的层面来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沿着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来拓展研究领域及其内容。从这一意义上讲,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 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不能用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来塑造其基本的理论构架。但西方经 济 学效用价值论中关于消费者对效用的主观评判及其在价值关系中的作用等个别观点,对于我 们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是有启发与借鉴意义的。特别在知识经济时 代,随着商品价值链的拉长和延伸,生产者与顾客共同创造新价值的现象已经显现,更需要 我们把消费者主体引入劳动价值创造中来。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总体上讲,我们要沿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体系。但由于事物在 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所以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 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 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 马列主义者。因此我们既不能完全撇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另起炉灶”,也不能禁锢在马克 思劳动价值论中“兜圈子”,而要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
目前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即仅仅停留在马克思劳动 价值论的基本框架内,结合新的情况作一番发挥性的阐述,或是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个别 观点放大到社会主义社会来论证,进而在原有理论框架基础上形成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 劳动价值理论。这种研究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真正实现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础上 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因为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有其历 史的规定性,它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取得统治地位,尚未完全 展开其历史画卷的历史时期。当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基本工业部门中,机器大生 产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明显优势。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导致社会生产力的高 速发展和社会繁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社会矛盾和危机。因此,怎样才能解决 发展与危机、文明与灾难、繁荣与差距等社会矛盾;如何解释和认识剩余价值的产生、量的 决定、分配现状等现象以及它们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如何说明生产价格和价格形成的内在规 律及其与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等,就成了人们无法回避和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 问题。然而,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最基础性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阶 段,经济生活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出现的社会大分裂:资本家变成了生产资料的占有 者,而劳动者变成了除自己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因为正是在这一点上,既产生 了当时社会的繁荣进步,也带来了当时社会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危机。而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势必涉及到劳动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
古典学派早就意识到研究劳动价值学说对完成上述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通过对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文明、 繁荣及财富,完全归功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发达的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劳动。因为劳 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大分裂,导致两者以新的形式相结合。在这个新的结合体中,劳动者 不得不为维系和再生产自己的劳动力而拼命工作;生产资料所有者则完全是为了实现利润最 大化而选择和经营某种劳动,并对其进行极其严格的管理。因此,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下那 种田园诗般的劳动相比,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价值。 由于他们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步的一面,却忽视了其必然导致的过分不平等和消极 的一面,所以他们所提出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命题,也正是从证明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显然,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引 申出来的一系列观点,是难以回答和解决当时一系列尖锐而重大的现实问题的。
马克思顺应了历史的需要,并肩负起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任。马克思认为,研究财富的 生产和分配是重要的,但对政治经济学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生产方式而不是生产内容,是 生 产和分配借以进行的社会条件和形式。因此,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 关系和交换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他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进行严历批 判和刻苦研究中,以其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社会生产力巨大发 展,带来新的文明,同时也带来过分不平等和消极面。而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矛 盾及回答剩余价值的秘密,就必须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
李嘉图在阐述其价值理论时曾遇到一个难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如果商品价值由劳动决 定,等量资本就得不到等量利润;反之,如果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商品价值似乎不能简 单由劳动决定。这一难题实际上就是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两者能否同存(注:参见胡寄窗主编:《西方经济学说史》,立信会计出版社1991年版。)。因此,如果要解 开这一难题,就必须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剩余价值产生问题。马克思就是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创立了科学劳动价值 论的新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的劳动都形成价值,只是在商品生产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由于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 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36页。),从而回答了古典学派不可能从根本上弄清楚的价值和 劳动等一系列问题,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从而引起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 变革。
事实上,马克思并不是对新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步性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相反 ,他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财富和生产力比以前的人 类历史所能创造的财富和生产力的总和还多予以高度评价。但马克思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大分裂,使受雇于资本家的劳动 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秘密 之所在。为此,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主要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过分不平等和消极面。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像任何一种理论一样,也具有明显 的历史规定性。这种历史规定性给出了诸如“所需解决的问题、何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解 决到何种程度”等一系列客观现实条件,从而对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划定了相应限度的可选择 空间。马克思创立新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在这种相应限度的可选择空间中进行的。深刻认识 这 种历史规定性,将十分有助于我们把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 来加以理解和把握,而不是将其作为形而上学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 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十分注重从前人的著述中汲取营养,他对古典经济学的 研究不在任何西方经济学家之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有许多观点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直接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提出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辩证统一,就 是首先吸取了古典学派正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合理性,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交换价值的分析出发,从交换价值中引申出价值,并把价值视为商品经济的最根本的基础, 从而有说服力地批判了古典学派把价值和交换价值混为一谈的观点。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古典 学派提出的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命题,并吸取了其中的合理性,然而通过 劳动二重性来说明商品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只是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抽象劳动才形 成商品价值,“第一个彻底研究了劳动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特性”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0页。)。马克思完成对劳动价 值论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发现了商品的二重性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为 此,马克思自己曾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 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5页。)。马克思劳动二重性这一伟大的发现,则是以人们对劳动 内涵的深化认识为前提的。这恰恰是古典学者对劳动价值学说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即从 现实众多的个别劳动群体中抽象出劳动一般范畴。为此,马克思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 “劳动一般这个抽象是具体的劳动总体的精神结果”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7页。)。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古典学者们关 于劳动一般范畴的重大发现,可以肯定,马克思势必要在发现劳动二重性之前,花费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去事先抽象和概括出劳动一般范畴。否则,他也不可能很快地直接发现和揭示出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那个著名的“枢纽”,更不能据此构建起宏伟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大厦。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完善和发展前人劳动价值学说的同时,并没有终极劳动价值理论的 发 展。相反,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创造,则为后人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倾向性,而不是一 个所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理论体系。它所要阐述的观点都是紧紧围绕通过物与物的交换 关系来揭示其背后人与人关系而展开的,其最终确立的劳动价值观都是为揭示剩余价值的剥 削秘密所服务的。因此在这当中,有些与此不很相关的内容,或一些次要的问题没有得以详 细论述,甚至置而不论;有些地方更多地强调某一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等等,这些问题都 是存在的,而且也是很正常的。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标指向性来讲,一旦它为剩余价 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其自身承担的历史重任也就完满完成了。在马克思所 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水 平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构建,所能运用的现实材料是不完整的、 或是不清晰的,所能借鉴和吸取的人类精神财富也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所谓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理论。在这当中,有些观点只是“点到为止 ”,没有进一步深入阐述;有些方面表述不是很清晰,不够准确;甚至还有个别遗漏的地方 等等。但对于一门真实的科学理论来讲,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无可非议的,并不损害其光辉 形象。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型理论体系,势必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 更新、充实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情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创始 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 论的研究与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根据 现实情况的变化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其基本理论框架进行重大改造与拓展,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范畴体系。
四、深化研究的立足点、基本任务及核心问题
在我们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 就是要用新的眼光来看世界,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回答现实问题,用新的理念来实行变革。正 如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规定性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深化社 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就是要寻求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的动力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开始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特别是新型计 算机及软件的开发、电脑、通信卫星等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 相互渗透和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的产业结构,使经济活 动日益呈现非物质化趋势:一是产品设计技术的变革使产品趋于轻型化,即产出增长、资源 和 能源消耗减少与产品重量减轻三者同步化。二是生产投入中的软件比重上升,使生产更加灵 活、更富效率,经济活动节奏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三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程序 式传输设备和检验监测仪器组成了利用信息系统指挥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克服了传统的生产 过程和分割状态。四是生产过程的同质性增强,某一部门的生产技术可应用于许多附属的子 部门。这种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趋势,不仅表明了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更为广泛和深入 的运用,使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成为全面衡量经济实力和财富的尺度,而且也指明了经济持 续快速增长中缓解资源稀缺性困扰的有效途径,成为自然资源日益稀缺条件下经济社会持续 发展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趋势的发展,生产力内部的要素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些新 的生产力因素(如科技、管理、组织、信息等)在原有因素的基础上孕育和成长起来,作用不 断增强,从而使原有因素(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等)的作用和地位发生或大或小、或迟或早 、或疾或徐的变化。在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生产力状态下,社会生 产力中的智力成分正在变成社会经济领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成本作用越来越低,对 产业主体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经济附加值是由智力而非体力创造出来,劳动能 力耗费越来越依赖于智能,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明显表现出劳动者智能增强及其 加速度发展的特征,呈现出劳动者知识化的发展趋势。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在新的企业 组织中,工人不再是机器里的零部件,而是全部生产流程中的智能化组成部分。因此,在整 个社会生产体系中,大多数人员都从事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处理与分配的活动,其劳动能力 水平主要体现在具有专业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智力型比重居主导地位,体力型比重处于从 属地位,并且白领人数远远超过蓝领人数。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指出 :我们正处在知识发展时代,这时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是资产、自然资源,而将是知识。在 知识 社会中,“知识的运用者与创造者”代替了传统的“资本家”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当知识、信息、智力日益成为核心要素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时,全社会经 济系统中的知识存量由缓慢变动而进入剧烈变动时期,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及不可分割的载 体便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由于人力资源贡献率开始明显高于非人力资源贡献率,从而人力 资源的发掘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转变。随着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劳动者在生产要 素配置中的地位将日益上升。与此相适应,劳动耗费的平均补偿水平将趋于上升,人力资源 投资与开发费用将不断增大。由于知识是人脑创造的产物,知识的本质是创新,因此发挥人 才的积极性就成为这一阶段人本管理的核心,人的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得到这样高的荣誉与 物质的承认,因此实行要素分配的激励,就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就是要结合新的实际情况,通过 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新变化以及劳动价值创造的新发展等问题的深入分析,来揭示社会主 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矛盾运动。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主义 社会劳动的内涵及外延扩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具体涉及到劳动过程中基本要素关系的历史 表现形式变化,个别劳动与一般劳动在社会分工和融合变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劳动过 程的二重关系和劳动二重性基本内容的变化以及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标准的变化 等。(2)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劳动者行为方式的影响,具体涉及到劳动能力构成及其补偿,劳 动能力的变化及其表现形式,劳动者知识化发展趋势,不同生产方式中的劳动力产权,社会 主义社会劳动者的界定及其分类等。(3)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在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 劳动凝结的内容与形态发生什么重大变化,具体涉及对劳动凝结的重新认识,以物质形态为 容器的知识劳动凝结,专利、商标等非实体的劳动凝结新形态,服务形态的劳动凝结等。(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关系的新变化,具体涉及对价值创造的劳动重新界定,科学 技术和经营管理劳动以及商业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价值创造、形成及其实现的新变化, 商品价值构成的变化趋势等。
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提出的较为迫切和重 大的问题,在上述的研究内容及其范围内,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1)非物质生产 劳动创造价值并参与价值分配;(2)智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居于主导地位;(3)科学技术与劳 动 力相结合创造新价值;(4)经营管理作为总体劳动中的高级劳动创造价值和参与价值分配;(
5)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体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影响;(6)劳动凝结的新形态——更 多体现在知识产品与服务上;(7)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及其实现;(8)专利发明的知识劳动及 其价值创造;(9)劳动力产权关系多元化和多重性;(10)劳动收益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共同决定。
标签:价值理论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