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的效果观察论文_赵岩

(南开大学医院 天津 300071)

【摘要】目的:探究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到我院就诊的72例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两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行温针灸足三里,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痊愈率86.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1%(P<0.05);治疗前,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但治疗两周后,两组的Portmann评分均有显著上升,且研究组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效果显著,能够迅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特发性面瘫;温针灸;足三里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58-02

特发性面瘫是一种由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神经受压或面部血管痉挛缺血的非特异性炎症,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表情肌无力,严重的还会完全瘫痪,其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1],中医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笔者为进一步明确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的效果,特选择72例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作分组研究,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72例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2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有19例男,17例女,年龄在17~60岁,均龄(45.28±10.33)岁,病程0.5~5.5d,平均(2.81±0.97)d;研究组有16例男,20例女,年龄在19~63岁,均龄(46.71±9.60)岁,病程0.5~6d,平均(2.69±1.05)d,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服药后《实用临床神经病学》[2]中有关急性特发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且病程少于7d,排除因中耳炎、腮腺炎、中枢性面瘫等疾病造成的面神经病变患者,或有晕针史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予以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和营养神经药物,共治疗10d。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进行温针灸足三里治疗,具体方法:对患者的双侧足三里穴(即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的位置)进行消毒,并应用无菌针灸针(0.3×50mm华佗牌)以指切进针法进针,得气后小幅度、缓慢地以补法提插捻转毫针,然后将艾绒搓团捻裹在针柄上并点燃,与皮肤距离2.5cm,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使用2壮艾绒,每日1次,共治疗10d。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临床痊愈率。疗效评定标准[3]:痊愈:面部相关症状、体征消退,H-B评级达到Ⅰ级的标准,双侧表情肌运动时均对称;显效:治疗后,病患的面部症状、体征基本消退,但其在微笑时仍见口角有轻度歪斜,或其患侧皱眉、鼓腮功能仍未完全恢复,H-B分级达到Ⅱ级;有效:面部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有缓解,H-B分级符合Ⅲ级、Ⅳ级的标准;无效:症状、体征无好转的变化。(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功能缺情况。应用Portmann量表进行评估,指导患者进行闭眼、微笑、鼓腮、吹口哨、皱眉、动鼻翼等动作,将其患侧与健侧作比较,两侧动作基本对称得3分,患侧较健侧稍弱得2分,患侧略微能够活动得1分,患侧完全不能动得0分,总分18分,分数愈高,代表病患的面部神经功能愈佳[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假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的痊愈率86.11%,较对照组的61.11%要高,差异明显(χ2=5.791,P=0.016),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面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Portmann)评分(5.06±1.41),对照组为(5.37±1.12),组间对比,t=0.627,p=0.096,差异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的Portmann得分(15.31±2.64)分,较对照组的(12.97±2.05)要高,差异显著(t=5.390,P=0.000)。

3.讨论

相关数据显示[5],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若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约有10%~25%的病患会伴有不同程度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鳄鱼泪综合征、面肌痉挛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其社交生活。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6],急性特发性面瘫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面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流经中耳时与大气有所接触,若受凉后就会造成周围血管发生痉挛缺血,并会向面部上方行走进而影响面神经的主干而出现症状。以往临床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等西医方法进行治疗,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西药治疗的并发症较多,且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其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中医学里,急性特发性面瘫属“口眼涡斜”的范畴,其急性期发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素体气血虚弱,若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则会使经络失养,面部肌肉松弛不收。对于本病的治疗,有学者认为[7],急性特发性面瘫患者在急性期的正气尚未完全耗损,其病邪入侵尚浅,若此时针刺治之,并予以温灸就可达到温经脉,通经络的目的,使邪气外泄。鉴于此,本研究对研究组患者予以温针灸足三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的痊愈率较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要高,且患者治疗后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效果显著。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该经络在面部是向上行走行至额角,与督脉在神庭穴交会,故此穴具有疏通面部经脉,益气活血的作用。再加上温针灸是借助艾灸火的热力使毫针发热,再通过毫针针刺穴位以发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从热力学观点上看,温针使热能增加,增强了经络感传效能,进一步加强针灸效果。

综上,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效果显著,能够迅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武文兵.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42):8333-8335.

[2]董为伟.实用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784.

[3]刘金,张柳燕,刘芳,等.牵正散联合温针灸足三里对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50(4):50-52.

[4]刘铭,马晖,富晓旭,等.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86-89.

[5]丁云.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1,54(2):163-164.

[6]王学义,邹卿,王露.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14,29(8):1413-1415.

[7]杨建英,郑士立,葛佳伊,等.温针灸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47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6):440.

论文作者:赵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瘫的效果观察论文_赵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