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从何读起——语文学习方法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方法论文,课文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翻开一篇课文后,不少同学会有一种老虎吃天似的困惑:从何读起?要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首先得有个对“篇”的认识。虽然,介绍读文章方法的文章不少,但多数是从作家、文论家本身的理论高度来说的,起点高了些。下面,我就中学生的学习实践来谈谈对“篇”的学习。
一.定文体,抓规律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同学们对各类文体课文的特点应该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当你面对这篇新课文时,首先得从单元组织的分类上认识其文体。如果课外阅读,则可从报刊的栏目名称上体会,如《文汇报》“虚实谈”栏,一定是一事(实)一议(虚)类短评或短论;又如散文杂志中“屐痕处处”栏,一定是游记散文,而“往事如烟”栏,该是回忆类写人记事的散文了。
按三大类文体特点的一般规律读课文,这是预习或自读课文的主要方法。如读记叙文体游记类散文,既要按游踪顺序一景一物一事读下去知其内容,更要从所描绘的景物的色彩(是艳丽明快,还是晦暗冷涩)和所述的事件(是褒还是贬,是敬仰还是叹息)中体味作者抒发或寄寓的情怀。再如读一篇议论文,先得在文章开头、结尾抓住作者所提出的观点,然后再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或全部、大部分)中看看作者对自己所提的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论证,继而再研读一下,作者有没有提出“怎么样”,即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等等。此外,如诗词,则应先获得一个总体的形象感觉和情景再现,然后再寻味其文字锤炼的精妙和词句韵味的隽永。戏剧如同小说,一要理清情节发展的过程,二要分析其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主要通过说白或唱词)。总之,先按文体特点通读全文。
二.识词句,窥本意
识读生字难词,扫除文字障碍,这是课文阅读基础工程,是浅层次要求。从深层次要求上说,还应从修辞效果上发掘并体味作者的本意。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荷塘上的月色,以流水比拟,从“静静地泻”、“浮起”、“笼着”的动态描写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作者此时恬淡静谧和轻盈闲适的心境。又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多次表示“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那是对反动军阀暴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极度愤怒;而“我还有要说的话”,那是为了揭露事实真相,驳斥反动文人的造谣污蔑,两者相反相成。
一般说,越是名家的名篇佳作,越是经得起后人的咀嚼鉴赏,而文章的味道和精髓,给我们读和写的借鉴,都由此而来。
三.理结构,知谋篇
前人作文讲究布局谋篇,重视结构的稳妥,这与传统的“义理”说有关。今天我们作文,不必过于讲究,“辞达而已矣”。但众多入选作教材的课文,作者的谋篇还是颇具匠心的。尤其是鲁迅杂文,纵横捭阖,不拘一格。如上述《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从追悼会前落笔,奠定悲愤的基调;然后先写她毅然订《莽原》全年的琐事,突现其个性;继写她在女师大风潮中的态度;最后写其在“三·一八”事件中遇难。中间结合抒情与议论,使其精神逐步升华,而材料又相互勾联,结构层层铺垫,作者强烈的爱憎也自然地融合其间。又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由报上“隐约其辞”的短讯自然地引出对白莽的怀念;再由报上“便来信要和他见面”的不实,自然地引出对柔石的怀念。然后又写白莽,再写柔石,使作者的怀念渐趋深切,悲愤也步步强烈。总之,从结构上去思考,更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妙处。
四.明风格,作鉴赏
这是对作者艺术个性的了解与借鉴,最好读他一组文章。如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绿》,不妨再读读他的《白水漈》等写景散文。你慢慢地会说出其素雅清丽的情趣和飘逸清新的气韵。而读鲁迅的杂文,你会服膺其信手拈来无不可评说的机敏和睿智,会惊叹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深刻与辛辣。至于古代的诗词,更讲究风格了。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沉毅质朴,贾岛的峻峭,李商隐的华丽,白居易的平实等等。研究这些并借鉴学习,一定大有助于我们读写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