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菱形发展战略_增长极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想——菱形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菱形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新构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1.梯度发展战略和T型发展战略的提出

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为了改变旧中国形成的现代工业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工业布局,在协调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及建设“大三线”思想指导下,配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主要实行的是平衡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放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七五”计划根据中国客观上存在着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提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应首先从高梯度的东部开始,然后向二级梯度的中部和三级梯度的西部逐级推进。在这个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政府对东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给予了投资和政策倾斜,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迅速东移。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东部沿海经济区的形成,在梯度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T型发展战略:即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为轴线构成的沿海经济发展区,另一条轴线是:以开发开放浦东为契机,将上海培育为全国经济的增长极,由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出发,通过加快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沿长江向中国腹地纵深推进,这样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就形成了沿海、沿江二条轴线,二条轴线的交汇点在上海。

2.梯度发展战略和T型发展战略的评析

(1)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东部新兴工业区的迅速崛起。新兴工业区是指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五个省份。1978年至1990年和1990年至1995年上述省份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1.62%和16.61%,分别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38百分点和5.67百分点。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地区、杭嘉湖宁绍地区和苏南地区以及山东胶东半岛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

(2)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配合了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化的进程。梯度发展战略是在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国经济的转型首先选择了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突破口,率先在该地区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向世界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其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前沿。

(3)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工业区是以开拓消费品市场,发展高档耐用消费品和加工型贸易作为自己的发展起点。新兴工业区的发展启动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消费革命,这场革命迅速蔓延至全国,又进一步带动了全国轻工业和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过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使中国经济开始以“低收入水平工业化陷井”中走出来。

在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注意的地区差异问题。有关地区差异的论述见《CDI中国地区差异报告:1979-1994年》,这里就不在赘述,本文重点讨论区域发展中的扩散效应问题。

根据缪尔达尔地理二元经济理论,地区不平衡发展可能造成“回波效应”,即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受地区收益差异的吸引,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但当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和外部不经济性扩大的影响下,可促使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这就是所谓的“扩散效应”。从实施梯度发展战略的效果看,东部地带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也即“回波效应”比较明显,新兴工业区对国内和国际上的要素的引力尤为突出,但东部地带对内扩散和带动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兴工业区高速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受市场机制的支配,同时新兴工业区正处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起飞阶段,现阶段还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要素由东向西的空间转移,如果人为地促进这一转移过程,势必以牺牲资源配置的效率为代价。另外,在当前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的条件下,人为地促进这一转移过程也会增大其交易成本。

梯度发展战略的缺陷在于,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划分中国地区经济技术梯度,不能精确地定义中国区域分工格局,因而难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地区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联系。同时,梯度发展战略也未明确地提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由东向西部扩散转移的方式和路线。

T型发展战略主要针对梯度发展战略的缺陷而提出的。T型发展战略的优点是:强化了中心工业区作为增长极的作用,较为清晰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的推进路线,但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通过扩大上海作为中心经济城市的势力范围,实行轴线式梯度推进的开发战略,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菱形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新构想

菱形发展战略是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原有的分工基础,选择若干发展条件较好、潜力大、区位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核心工业区,突出中心城市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多个增长极,建立以水路、陆路交通干线为纽带的区间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空间,采取点状跳跃式的区域开发模式,形成菱形状网络式的发展格局。具体说,以京津作为中国北部的增长极点,以上海作为全国的增长极点;以成渝作为中国西部的增长极点;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的增长极点;以穗深作为中国南部的增长极点,将上述五个极点联接起来在地理空间位置上呈现出菱形状的发展格局,在这个菱形范围之内的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在菱形经济发展核心区内,有五个核心工业区即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发展带、长江下游经济发展带和华南沿海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群即京津沈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渝一线城市群、武汉和九江一线城市群;京广、京九二条铁路干线是联结菱形南北二端的纽带,长江为联接菱形东西二端的纽带。菱形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格局的示意图如下:

津(1) 菱形区域发展格局

在菱型经济核心区外,还有一条贯穿中国东西的沿欧亚大陆桥经济发展带,这条经济发展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将成为下一世纪中国经济大举向西进军的通道,而且是联接亚太和欧洲大陆世界二大经济区的纽带,其发展将会开创世界经济的新格局。

菱形发展战略强调发展核心工业区,但也不排斥次级核心工业区。次级核心工业区有:以齐齐哈尔——哈尔滨——绥芬河为东西线,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为南北线组成的T字型的远东北经济区;以铜川——宝鸡——西安为顶点的关中大三角经济区;以南宁、防城港、钦洲和北海组成的钦洲湾经济区;厦漳泉金三角经济开发区;有地处南昆——贵昆——黔桂——成昆——川黔“8”字型铁路网轴心的昆明经济区;还有地处沿欧亚大陆桥的二个重要经济区,兰州经济区和乌鲁木齐经济区等。

2.菱形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

菱形发展战略是在梯度发展战略和T型发展战略基础上的一个发展,但与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更为强调地区经济发展中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作用。

所谓增长极就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中心城市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城市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服务中心等多种功能。它一方面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推动自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制度和技术创新带动所有核心工业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建立核心工业区之间、核心工业区与次核心工业区之间、次核心工业区之间的经济协作、优势互补的联系,就形成了网络式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空间,以此途径实现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要素包括制度和技术创新机制向经济不发达地区扩散和转移。菱形发展战略的网络结构如下图:

津(2) 菱形区域发展战略网络结构格局

从全国范围考察,各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在上述五个中心城市中,上海、广州和深圳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最强。

(2)有利于建立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菱形区域发展格局大大缩小了梯度发展战略和T型发展战略划分的区域范围,同时,菱形区域发展战略采取跳跃推进方式,沿水路、陆路交通干线开发,这可减少生产要素空间转移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从而有利于建立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3)有于生产力合理布局。

菱形发展战略打破了按地理要素划分经济发展区和经济技术梯度的模式,突出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为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奠定基础。

实施菱形发展战略的对策

1.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施证明: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其首要条件是成为市场极。市场极的孕育与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生产要素市场。这包括:

(1)在中心城市建立发达的金融市场,成立区域性的融资中心,债券发行和交易中心以及外汇交易中心,打破行政区界限建立区域性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资金集散地。

(2)在中心城市建立发达的物资商品市场,这包括原材料交易市场、商品批发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发展仓储业和运输业,使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物资商品集散地。

(3)在中心城市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中心城市大都是区域的科技、文化中心。技术人才济济、科研成果累累。因此,中心城市应凭借此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实现技术要素在地区间的交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此外,还应建立区域性信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等。

2.对中、西部实行投资和政策倾斜,重点应放在促进中、西部核心工业区和次核心工业区的发育和成长上。

为了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国家应在投资和政策方面加大对中、西部的倾斜力度。但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和政策倾斜不应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遍地开花,而是要讲究投资效益,选择一些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发挥潜力大、能够支持和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核心工业区,首先作为国家的政策和投资倾斜的重点,培养能够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增长带。

3.加速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设,完善区域内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及区域间建立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提供物质基础。

菱形发展战略所建立的区域间经济技术联系的网络框架,是以发达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的。

同时,无论是全国性统一市场还是区域性共同市场,其建立和发展必须以交通运输畅通为基本条件。目前,贯穿中国南北的第二条大动脉京九铁路已经通车、投入运营,这样,菱形经济核心区的交通网络大框架已经形成。同时,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南——昆铁路及成昆电力化改造等一批重点铁路建设工程已经开工,正在加紧施工。这些交通大通道的建成,将为区域间建立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提供了物质基地。今后,除进一步加强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铁路网建设外,还应特别重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速或高等公路网的建设。

4.突破行政区界限,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随着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的形成,区域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将向一体化方式发展。对于同质型地区,应通过区域内的协调和联合,实行区域内水平分工,从而可减少由于过于分散,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对于异质的地区,应通过地区间的协调和联合,实行地区间的互补分工,各展其长,优势互补,充分发展各自的比较优势。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突破行政区界限,应将行政区内的经济发展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政策上应鼓励企业间跨行政区的联合和兼并,并在税收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其向集团化,规模经济方向发展。

(致谢:本文在唐杰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在此深表谢意)

标签:;  ;  ;  ;  ;  ;  ;  ;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菱形发展战略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