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新品种——京冬13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冬小麦论文,新品种论文,京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京冬13号(原代号京农99-1),系由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其配制的三交组合中,经连续多年选择培育而成,是一个半矮秆,大穗大粒,耐高肥,适应性广的冬小麦新品种。2003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定名为京冬13号。
一、特征、特性
该品种冬性、中熟、长芒、白壳,籽粒琥珀色、穗纺锤形(蜡质较深),幼苗半匍匐,叶片蜡质较深,分蘖力及成穗数适中。植株繁茂,株高85cm左右,抗倒性好。高抗叶锈病,耐条锈和白粉病。抗寒中等,在北部冬麦区可安全越冬。产量三要素协调较好,区试平均每667m2穗数43.3万,穗粒数26.2粒,千粒重45.4g。
二、产量表现
京冬13主要优点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好三者有机结合突出。灌浆速度快,落黄好,粒大饱满,穗粒重高的特点尤为突出。1999年产量鉴定平均产量达606.7kg/667m2,该品种参加2年北京市区试,平均产量415.71kg/667m2,比对照京411增产显著。2000~2001年度在区试12个品种中居第2位。2001~2002年度在参试12个品种中居第1位。历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25.66kg/667m2,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39%。
三、主要特点
1.产量水平高
京冬13比较容易稳产在400kg/667m2以上,高产潜力可达500~600kg/667m2,产量三因素构成合理(40万~45万穗/667m2,26~28粒/穗,千粒重45~50g),是目前新审定推广品种中产量高,粒重大最突出的一个品种,有望成为京郊及北部麦区的继代品种。
2.稳产性好
(1)半矮秆(株高85cm左右),茎秆粗壮,坚韧,富有弹性,根系发达,抗倒伏性突出。
(2)灌浆快,落黄好,抗早衰突出。灌浆强度大且灌浆高峰持续时间也较长,抗干热风、耐旱性均较好。
(3)病虫害轻,植株叶穗腊质深厚,虫害较少,高抗叶锈病,耐条锈和白粉病。
3.适应性强
(1)在高肥条件下,种植较易达到400~500kg/667m2,在中高产种植条件下能达到350~400kg/667m2。
(2)分蘖能力和群体繁茂性、自我调节能力比北部冬麦区主栽品种京冬8号适应性更具优势,利用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简化栽培方式即可获得高产。
四、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以10月1~10日为最适播期,基本苗20万~30万/667m2,每667m2穗数控制在40万~45万穗为宜。
2.重施底肥。注意氮磷结合和配比,高产栽培可施有机肥4~5m3/667m2,一般播种前施20~25kg/667m2磷酸二铵和10~15kg/667m2尿素作底肥。
3.水肥管理。年前打好壮苗基础,入冬前浇足冻水,冬前茎数保持80万~90万/667m2,春季最高茎数110万/667m2。返青后可利用松土、镇压等措施进行保墒,原则上要控制起身前后的肥水以控制基部节间和中上部叶片的增长。返青欠墒可在3月20日浇返青水,要重施拔节水肥。4月15日前后结合拔节水施10~15kg/667m2尿素。抽穗后及时浇好扬花及灌浆水,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大粒、饱满及增产性强的优势。
4.及时除草和防治蚜虫。
五、适应范围该品种适宜北京、天津、河北(廊坊、唐山、保定、沧州地区)、山西(晋中和晋东地区)、新疆等省市高肥、中肥地区种植。
联系电话:010-5150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