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梅[1]2003年在《恭维及其反应:英汉对比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恭维语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交际行为。中美两国语言都有丰富的恭维语,他们起着问候、鼓励、致谢、开启话题及缓解矛盾等作用。但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美两国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以往一些学者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本文拟从中美恭维语的语言形式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的差异,指出跨文化交流中,只掌握语言本身是不够的,谙习语言背后的文化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恭维和接受恭维造成误解的原因,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关于恭维及恭维应答的简单介绍。首先,本文把恭维语的话题分成叁种类型:(1)外貌仪表,(2)成就或能力,(3)个人素质;其次,介绍了恭维语的功能;最后作者回顾了以往学者对恭维及恭维应答的研究历史并且提出了作更深层次研究的出发点与必要性。在第二章中,作者比较了恭维及恭维应答在汉语和美国英语这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是汉语还是美国英语,在语言<WP=8>形式方面,恭维语都是一种非常程式化的语言行为,有限的词汇和少数的句法形式就能构成人类常用的恭维语。但是美国英语中的恭维语缺乏创造性,不如汉语中的恭维语具体和多样化。在恭维语应答方式方面,本文揭示出在两种语言中,恭维应答方式都可以分为两大类:拒绝和赞成。美国人并不象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接受恭维,他们有时也会拒绝恭维。中国人也不是人们公认的那样对于别人的恭维总是表现为拒绝,他们也接受别人的恭维。只是美国人对恭维语倾向于接受,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虽然中国人同样也爱听到恭维的话,但在口头上,多数人的应答还是倾向于拒绝。究其原因,本文总结出美国人在回答别人的恭维时,奉行的是Leech的赞同准则,而中国人遵守的是Leech的谦虚准则。在第叁章中,作者把恭维及恭维应答在汉语和美国英语中的这种差异追溯到两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除了文化这一因素,本文还探讨了其他影响人们施行恭维这一言语交际行为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亲密程度。第四章是作者对于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分析。通过一个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本文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障碍的方法。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恭维及恭维应答在汉语和美国英<WP=9>语这两种语言中的比较,总结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努力掌握彼此之间的语言以及文化背景,才能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少出错误,这不仅对恭维语,对其他言语行为也是同样重要的
高媛媛[2]2005年在《恭维及其应答:英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往中,恭维语的使用较为广泛。中美两国语言中蕴含丰富的恭维语,它们起到问候、致谢、鼓励和道歉等作用。恭维语这种言语行为很适合在对比研究中使用,因为对其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每个民族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这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内容。中美两国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因此在恭维语的使用和应答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通过对比以往对美语恭维语进行研究的学者的数据和问卷调查得来的汉语恭维语的数据,本文从语义、句法和应答策略叁个方面对中美恭维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另一方面,恭维行为会受到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还对教育背景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试探性研究,在具备低学历和高学历的汉语恭维行为参与者进行了对比。 本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介绍了恭维语研究的基本方面,包括恭维语的定义、结构、功能和分类。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发展状况,接着在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第叁章探讨了恭维语在语义方面的程式化倾向。结果表明中美恭维语都具备这一倾向,只是在具体选择积极的语义载体时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水平的汉语恭维者在这方面非常相似。 第四章在句法层面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中美恭维语都使用有限的句型,只是采用的句型有所不同而已。两组不同的汉语恭维者的对比表明他们对副词性恭维句型的使用频率有所差别。 第五章是从应答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是本文最具启发性的一章,因为在这一层面上差距最为显着,这差距即包括中美恭维之间的,也包括不同学历背景的汉语恭维参与者之间的。 第六章探索了恭维言语行为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其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层次的分析了恭维这一行为。 第七章是对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了恭维语研究对
杨志刚[3]2013年在《俄汉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恭维的辞典释义和与毗邻言语行为的对比,我们为恭维言语行为做出了较为全面、审慎和准确的定义。通过引用大量俄汉语示例,对俄汉恭维言语行为及其应答方式的差异进行更全面的阐述,并得出结论:俄汉恭维言语行为及其应答方式都具备高度程式化的特点,其在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高频词汇和常用句型的不同;在语用层面的差异主要是恭维话题、功能、情境和表达策略的不同。俄汉文化在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俄汉恭维表达和恭维应答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本文的对比与分析,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恭维类言语行为的内涵,更对日益频繁的俄汉跨文化交际,以及当前我国的俄汉双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黄芬[4]2016年在《跨文化语用视角下的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通过对英汉恭维语进行跨文化语用视角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英汉恭维语在使用群体及频次、话题、句式及词汇、应答语用原则的异同及其跨文化语用理解,分析得出将跨文化语用学知识融入英语教学能培养学生对恭维语的跨文化语用意识、提高语用能力从而避免恭维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以期启发英语教师对跨文化语用教学进行思考和深入探索。
耿贺[5]2018年在《哈汉恭维语对比及其翻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拜之路》是一部让哈萨克人民引以为傲的诗史,有着哈萨克族生活、娱乐的最真实描写。阿拜学的奠基人也就是这部书的作者—穆合塔尔·阿乌埃佐夫,谨守尊重事实的原则创作出了这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长篇巨着,由此,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了《阿拜之路》中。随着汉语版的出版,汉族读者也通过这本享誉世界的巨着走进哈萨克族。通过对《阿拜之路》中的恭维语对比可以总结出哈萨克语与汉语恭维语的共性与特色,通过《阿拜之路》中恭维语的翻译,能促使我们了解两个民族语言上的魅力,还能领略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可以促进两个民族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更高效地交流,能有效地避免不和谐因素的产生,拉近民族间的距离,对于多民族聚集的新疆来说,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新疆的长治久安。因此,哈汉恭维语对比及其翻译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对收集到的恭维语进行对比时,发现因为两个民族身处的文化大背景相同,使得哈汉恭维语在许多方面相同或相似,尽管在恭维内容侧重点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最终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翻译叁原则,即恭维语翻译单位等值原则、感情色彩等值原则、修辞功能等值原则。在恭维语翻译的研究中发现有错译、感情色彩不对等一些小瑕疵,面对这些瑕疵提出了不成熟的建议。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前言是论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理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简单介绍《阿拜之路》及其作者与译者。第二部分是第一章:恭维语概述,介绍了恭维语的定义、特点、社会功能以及文化背景等基础知识。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论述的是哈汉恭维语的对比,通过恭维内容、恭维语结构模式和恭维策略叁方面的对比,总结出两个民族恭维语的特色。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内容,论述《阿拜之路》中哈汉恭维语的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第五部分是第五章,讲述《阿拜之路》中恭维语翻译出现的小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最后结语部分是对前面章节内容的梳理,对论文的写作过程、写作感受、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汪方方[6]2010年在《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恭维语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礼貌言语行为,国内外对恭维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更注重量化方法的使用。笔者利用问卷调查收集了一手的素材,进而展开定量分析,找出俄汉恭维语中的异同,并分析其深层的文化原因。本项研究是恭维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其成果还可指导俄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恭维语使用。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恭维语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主要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叁章是恭维语概述,介绍了恭维语的定义、分类和功能,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解释了本文使用“恭维语”而非“称赞语”的原因,并就恭维语的定义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四章是俄汉恭维语之表达方式对比,从句型和词汇两大方面对比了俄汉恭维语的表达方式,并阐释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五章是俄汉恭维语之对象、发生情景及话题对比,从这叁个方面来对比俄汉恭维语的异同,其中也涉及到不同性别之间的对比。第六章是俄汉恭维答语对比,在对恭维答语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俄汉恭维答语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作简略的归纳总结,并提出怎样在俄中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恭维语。
陈璐[7]2013年在《基于评价理论的汉美恭维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恭维语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给人类的社交生活增色不少,它保证了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有效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的高速推进,中外交流的频率在逐渐增加,中外文化的融合和对撞也愈加频繁。由于汉语和美语本身的差异,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恭维语的恭维方式和恭维习惯上,中美在语言理解上经常出现歧义,甚至理解为完全相反的意义,对中外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但是,目前对于恭维语的研究局限于行为理论和礼貌原则,因此,我们有必要使用一种全新的理论——评价系统对汉语恭维语和美语恭维语进行更深入、更全面地比较和研究,以此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汉语恭维语和美语恭维语在恭维方式和习惯用法上的差异,使我们能够更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基础,以《家有儿女》和《新成长的烦恼》两部情景喜剧为语料来源,分析了汉语恭维语和美语恭维语在态度系统、级差系统上的异同,得出了两条结论:1、在态度系统中,美语恭维语偏向于使用情感类词语,而汉语恭维语偏向于使用判断类词语;2、在级差系统中,汉语恭维语比美语恭维语更经常使用强势语势。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究,旨在加深彼此间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崔佳佳[8]2009年在《英语恭维应答语策略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中国高校在校英语学习者和在中国高校的美籍留学生作为受试者,搜集会话完型问卷,进行对比研究,调查中国高校英语本族语者与英语学习者的恭维应答策略使用情况。为了研究方便,研究者把受试者从叁个层面上进行了分组:英语本族语者组与英语学习者组,英语专业学习者组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组,专业与非专业内部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组(专业高水平组,专业低水平组,非专业高水平组,非专业低水平组)。通过对比研究,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中国高校英语学习者和高校英语本族语者恭维应答的异同有哪些?2.英语专业学习者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恭维应答策略的选用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差异存在,是否明显?3.语言水平对恭维应答策略的选用是否有影响?通过从叁个层面的分析,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原因,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研究共七章。第一章是引言,简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第二章是研究背景,讨论与该研究相关的理论与研究,包括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语用能力,语际语用学,国内外恭维应答研究。恭维应答归根到底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和礼貌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这里首先谈论的是Austin(1962),Searle(1972,1979)的言语行为理论和Leech(1983),Brown & Levinson(1978,1987),顾曰国(1990,1992)的礼貌理论。本研究对比研究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英语专业学习者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间的恭维应答策略使用情况,是从一个侧面对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进行探究。因此,论文紧接着探讨了语用能力和语际语用学理论。最后是关于恭维应答的国内外研究概述以及一些研究成果。第叁章是研究方法和过程,包括研究问题,受试者,研究手段,语料搜集和分类。该研究采用的是会话完型的方式进行问卷搜集。受试者是中国高校的美籍留学生和西华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第四章是讨论和分析。借助于SPSS(12.0)进行分析,回答了叁个研究问题。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均使用接受型策略最多,回避型和不接受型策略次之,请求诠释最少;但英语学习者由于受汉语文化的影响,恭维应答策略的选用与英语本族语者存在差异(例如:学习者使用少于本族语者的接受型策略,而多于本族语者的请求诠释策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只在个别策略选用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对恭维应答策略的选用也存在差异,语言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恭维应答策略的选用。第五章是在第四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寻对比结果异同背后的因素。因素之一是语用迁移影响;因素之二是英语教学的影响。第六章是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提出了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第七章是该研究的结论与局限性。总结了该研究的发现,并提出了存在的局限性。
张亚男[9]2016年在《《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恭维语是社会交际的润滑剂,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近年来,有关于恭维言语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多数集中在不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以某本着作中的对话作为语料来研究恭维言语行为的是屈指可数的。为了拓宽汉语恭维言语行为的研究面,使书面语中的恭维言语行为得到重视,本文以《京华烟云》中的恭维言语行为作为语料,Brown&Levinson的礼貌论和面子观以及及利奇的礼貌观作为理论支撑,对《京华烟云》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进行了归纳分析。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恭维言语行为的概述部分,其中包括恭维言语行为的定义,恭维言语行为和礼貌理论的关系两部分内容。第二部分对《京华烟云》中的恭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功能进行了分析,结合《京华烟云》的使用情况,总结出了六种表达方式和八种表达功能。第叁部分对《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话语结构、会话进程及应答模式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总结出了《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以指导我们的现实言语交际。全文从表达方式、表达功能、话语结构、会话进程和应答模式五个角度对《京华烟云》中的恭维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有关恭维言语行为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根据中外辞书有关恭维的解释以及从恭维和称赞区别的角度来看,汉语恭维言语行为可定义为:由于某种目的(这种目的可以为不单纯的目的或者是单纯的只是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的目的)而对听话者的这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称赞和肯定的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它通过恭维语的使用来实现。汉语恭维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有直接表达、隐含表达等六种类型。这六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京华烟云》中恭维言语行为丰富多样的面貌。汉语恭维言语行为的功能有建立关系、表示欣赏等八种类型。《京华烟云》中汉语恭维言语行为有叁种结构类型分别为:一般结构、缺损型结构和复合型结构,其中缺损型结构中的醒示语+辅助语的形式是前人未发现的。会话进程中,话轮还存在单个恭维话轮的会话及多个恭维话轮的会话。应答模式中,《京华烟云》中的应答模式有言语的形式应答和非言语形式的应答两大类,其中言语的形式应答又有十类:自我贬低、转移、解释原因、夸大接受、赞同、回敬恭维、证实、直接接受、自谦和否定话题。这十类中,自谦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应答模式。由于时代背景因素、阶级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制约,汉语恭维言语行为展现出了两种策略类型:句式策略和礼貌策略。这两种策略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汉语恭维言语行为策略的体系。人们在使用其中一种策略类型时,并不会完全忽略其他的策略类型。
骆越虹[10]2008年在《中西恭维语的文化差异对比》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英汉恭维语的功能、表达形式、英汉恭维语的回应以及涉及的对象与话题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语对"恭维"这种言语行为实现模式的差异,指出造成差异的文化根源,对这些文化差异的认识将有助于人们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恭维及其反应:英汉对比研究[D]. 张永梅. 河南大学. 2003
[2]. 恭维及其应答:英汉对比研究[D]. 高媛媛.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3]. 俄汉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杨志刚. 黑龙江大学. 2013
[4]. 跨文化语用视角下的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J]. 黄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
[5]. 哈汉恭维语对比及其翻译研究[D]. 耿贺. 伊犁师范学院. 2018
[6]. 多维视野中的俄汉恭维语对比研究[D]. 汪方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7]. 基于评价理论的汉美恭维语对比研究[D]. 陈璐. 河南大学. 2013
[8]. 英语恭维应答语策略的对比研究[D]. 崔佳佳. 西华大学. 2009
[9]. 《京华烟云》恭维言语行为研究[D]. 张亚男. 广西师范学院. 2016
[10]. 中西恭维语的文化差异对比[J]. 骆越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