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流通业集约化经营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流通业集约化经营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流通业的集约化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认为,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经济增长和经营方式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概念,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概念、形成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转化背景等问题。在加强对商品流通各部门和各企业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理论、政策和对策性的研究时,切忌搞“一刀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营方式、粗放、集约、转化

首先,我以为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需要把经济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清楚。就经济增长方式来说,指的是以国家或者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而经营方式则是指以部门或者以经济体如何把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以进行经营的方式。既然如此,在论及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时,就不要用粗放经营、集约经营之类的提法,而在谈论某一部门抑或某经济时,就不要用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或集约化的提法。就商品流通来说,如果把它作为一国或一地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或者说,作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必然阶段来看,它的增长是可以包含在经济方式之内的。但就商品流通的产业部门或企业来看(如商业部门或商业企业),则应是经营方式的问题,不应该称之为增长方式。当然,即使是作为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探讨经济增长时也要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因为发展不仅是产出的增长,而且是在产出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出现了经济向更高阶段前进,发生质的变化(从规模到结构,技术水平,组织化程度和具体制度等)。部门是社会经济的支柱,经济组织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只有产业部门乃至经济组织不断地改进经营,才能确保经济增长,但经营的改进要服从经济增长,同样,没有长期不断地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要服从经济发展。在商品流通方面也是如此。例如,不能为了扩大商品流通而进行片面的、掠夺性的采购,破坏自然资源。相反,必须有“继续农业”和“继续流通”。

其次,要弄清什么是经济增长?它不应该是投入的增长,而应该是产出的增长,然而在以往长期间内,我们却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存在着误区,以为投入必有产出;大投入必有大产出。这样,就出现只问投入,不问产出;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在生产中出现大量的浪费,生产难以适应消费,次品、残品甚至废品很多。在商品流通中也出现大量浪费,供应难以适应需求,大量的商品积压,销售发生困难,商品流通的扩大受到阻碍。从社会经济来看,经济增长本质上应是社会财富的增长,使用价值应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投入的是货币资本,产出的是商品资本,但作为社会财富,它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总得通过商品流通,在消费中得到证实。所以,经济增长的实现无论如何离不开商品流通。当然,经济增长不是指某个短暂时期,而是序列性的时间构成的时期,能够显示出运动和变化的方向、速度和幅度的产出。严格来说,它不应是总量的增长,而应是人均的增长。比如商品流通就不应是销售总量的增长,而应是人均的增长。总之,经济增长所要研究的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企业在某年或某一月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周期中投入能带来多大产出的问题。为此,在各个产业部门或各类企业中(包括商品流通中各产业部门和各企业在内)不仅不要把经营方式称为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也不要把即期的经济效益或经营成果,如流转额的增加,费用的降低,利润的扩大,称为经济增长。

第三,要弄清什么是粗放,什么是集约?粗放和集约原来自农业的两个对称经营方式而言,以后才被引伸为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中,粗放是指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分散地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而集约则是指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生产资料集中地投入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实质上,前者增产靠增加土地面积,土壤的自然肥力和风调雨顺;单位面积投入小,活劳动比重大,凭经验而应用科学技术少。后者增产靠单位面积投入多,有机构成提高,采用科学技术,精耕细作,科学种田,提高抗灾能力。两者相比,集约比粗放是同样投入多产出,或者同样增加投入但要多产出,或者少投入多产出。这两种经营方式同样适应于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银行业、服务业等。按照上述道理来分类,我国的商品流通各部门(包括商业部门在内),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式经营。在这个领域的各部门中经营的成果(经济效益)不高,投入主要靠活劳动,主要靠增加职工人员,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而工资水平都长期压得很低。资金微小而又不足,不仅阻碍人员素质的是高,科学技术的采用,文明的经营管理的推行,而且谈不上现代化物质技术基础的大规模建设。长期以来,销售额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外在因素——供不应求或通货膨胀(国有企业,无论是“外贸”、“物资”、“商业”、“粮食”还是在官办支配下的供销合作社,还要靠统制经济所形成的垄断)。把粗放和集约的道理引伸到社会经济的增长中来,同样适用,这就是整个社会经济长期间内的投入产出采用的是粗放的抑或是集约的增长方式。在我国,建国以来,因为主要抄袭了原苏联的经济发展路线,片面追求超高速度,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因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不讲自明的。作为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必然阶段的商品流通的增长当然处于这种增长方式之下,是没法摆脱的。

第四,粗放或集约的经营方式的形成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受客观的环境和条件所制约的。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例如农业中粗放经营原就是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力的表现。而当社会生产力提高,工业高度发展,市场空前扩大,社会资金雄厚,科学技术发达,农业的经营规模扩大,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日感不足,地价猛烈上升,客观上就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强烈的需要迫使农业的经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智能密集型转化。当然,这种转变还要受各国的国情、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制约。例如原苏联土地辽阔,生产力水平不高,本来容易粗放经营,而在斯大林那一套超高速度和统制经济体制下就更加难堪了。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各产业部门建国以来之所以长期陷于粗放型的泥淖中,上述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是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化、社会化程度低,长期商品供不应求(尤其是与农业有关的产品和某些资源稀缺有关的生产资料),群众购买力不高,消费需求层次低,与群众相关的供求矛盾长期处在数量上的“有无”与“多少”之间,改革开放以来也才上升到价格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上,但还未上升到广泛的品种优化、款式新颖、服务周到上乘与否的层次上,因而市场的推动力和压力很差。另一原因是人口过多,待业的劳动力过多,失业比例有上升趋势,商品流通各产业部门又被迫成为劳动力主要的接纳部门,不仅隐性失业多(工资在国、合企业中被压得更低),而且劳动力素质不高。另一原因是在超高速度和统制经济支配下,政府特别是掌握国有经济所有权的财政等主管机关,严重地重生产,轻流通,不问或很少问商品流通。有关各产业部门投资和补充流动资金不足,对企业的税利负担又过重,竭泽而渔,使之没有什么扩大经营和建设的能力,更谈不上现代化的改造。在体制上,又把企业充当政府收集和集中物力和财力以及控制和严格限制消费的工具(如统购、统一收购、统销、统配、配给制和推行价格剪刀差等)。为此,不能轻易地把以往我国商品流通各部门广泛存在粗放式经营的原因过多地归之于企业主观努力不够。

第五,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化,这是近代以来任何市场化部门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不是一蹴而就,一个早上就可办成的事。问题是要适应这种趋势的必然要求,主动地和积极地创造条件去加速这种转变。对之商品流通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来说,更应该如此。(1)其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不断在提高,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乃至现代化是必然趋势,不可逆转。就我国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不仅生产发展提供了越来越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产品,而且群众生活也是基本上完成了温饱型而正在向小康水平前进。购买力和消费需要的提高越来越不满足于粗放型经营的供应和服务,越来越明显地促使这些部门向集约化经营转化,这在东南沿海一些大型的、外向型城市已见端倪。在本世纪,西方有的国家曾经出现过采用现代机器和片面追加化肥以掠夺地力和恶化土壤结构方法来进行农业的粗放经营,遭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这种教训,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同样应该吸取,人们不要以为只有生产部门才需集约经营,而在商品流通部门可以长期粗放经营下去。特别是政府,不要以为这个领域仍然可以不投入或无需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智力投入,只需劳动投入就行。那将违反客观规律,使之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商品流通的任务,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就将架空。(2)其所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是因为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需要有许多主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要不懈的努力。为此,商品流通各部门和各企业不能搞运动,限期立即完成这种转变,不能以为扭亏增盈了,抑或当年经济效益大增就可宣布经营方式已从粗放转变为集约,更不能因为供不应求、物价上涨或实行政策性行业垄断就误认为是集约经营带来高产出。(3)这种转变不是短期的,并不等于可以以此为借口而不去努力尽快地扭亏增盈,或变低效益为高效益,更不等于不去努力创设条件逐步转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就商品流通来说,无疑有一些条件是可早些转变的。现阶段,关键在于根本扭转重生产轻流通的偏向,在于放弃片面追求高速度而转到追求经济效益优化的、合乎按比例要求的速度上来。要深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善政府决定为市场决定,坚决使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要制止大赤字财政,加速银行商业化;要拍卖国有小企业,组织国有大商业,提高其组织化程度,按照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补足其自有资金,并使之真正能独立自主地进行依法经营。要依靠市场增加自身积累,扩大集资,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善人员结构,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现代化水平等。

第六,要加强对商品流通各部门和各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理论、政策和具体困难对策性的研究,不搞“一刀切”。商品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特殊的、中介的地位。商品流通的部门和企业的产出,不仅在于自身的投入要取得经营的直接效果,取得经济效益,即取得盈利,而且要在客观上取得社会效益,即通过组织商品流通来为生产、为消费、为社会再生产服务。为此,对这类部门的集约经营要区别于生产部门的集约经营来研究。此是其一。其二,集约经营不同于粗放经营,它固然要提高资本、技术和智力在投入中的比重,但不是看单个要素投入的产出,而要看综合的产出。因此,不能忽视这些要素与劳动力要素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率或效益。不然,在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中,就会误认为只需追加资金、技术和智力的投入就行,而不问产出如何,造成高投入低产出,抑或因忽视与劳动力因素相结合而造成低综合效率或效益,与集约经营相抵触。其三,第三产业包括商品流通的部门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因发展速度大大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比重大增,因而能大量创造新的劳动岗位,容纳大量劳动力,但这并不是说它可以不提高有机构成,可以放松资本投入,技术投入和智力投入以追求高效益。迄今为止,我国的商品流通部门资本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甚小,物质技术现代化刚刚起步,智力投资更少,教育落后,必须有总的全局性的评价。这方面关键不在投入增加,而在投入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带来更多的产出。现在有一种误解,以为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城市大百货商店近年销售不够旺,经济效益下降,而这类企业建设投资增多,就误认为商品流通领域投入过多了。其实这个领域资金、技术和智力投入的滞后状态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仍需创造条件增加投入,大城市大商店建设一时过多,只是投入在结构、层次分配上不合理而已,但也没有那么严重,随着群众购买力提高,只要约束这方面的新投入,矛盾是可以缓和的。其四,在商品流通各部门,特别是商业部门的经营中,智力投入具有决定意义。因为在这些部门中经营能力如何,在同样的市场环境和客观条件制约下,对经济效益作用的力度最大。为此,在向集约经营转变中,商品流通部门更要重视经营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更要重视智力投入。其五,在商品流通各部门中,要以大型的企业和公司为研究重点,因为这些组织不仅在商品流通举足轻重,对于这个领域经营水平的提高能起带头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也是最有条件率先进行以粗放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的部分。

标签:;  ;  ;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流通业集约化经营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