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哲学反思与现代性批判-基于西梅尔货币哲学思想的探究论文

货币的哲学反思与现代性批判-基于西梅尔货币哲学思想的探究论文

》文史哲园地

货币的哲学反思与现代性批判
——基于西梅尔货币哲学思想的探究

丁富强*

摘 要 西梅尔认为,货币的本质意义是超越个性,一切对抽象价值的过度追求都会使人类丧失自身。现代社会,货币高悬于穹顶之上,以形式化特征勾勒出的理想世界恰是手段对目的僭越的证明。以货币为代表的现代性问题愈演愈烈,身处现代社会的文明人,不应该听之任之,甘心臣服于资本逻辑,而应当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我救赎。

关键词 西梅尔 《货币哲学》 哲学反思 现代性 评判

西梅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古典主义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货币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其著作《货币哲学》一书深刻分析了货币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以及其对文化生活、个体价值造成的冲击。现代社会,货币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在享受货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沦为其奴隶。就此而言,通过对西梅尔货币哲学思想的探究不仅有助于理清货币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有助于为现代人提供警醒和反思。

一、货币哲学是现代性批判的重要维度

现代社会,人的生存诉求正在被无情打断,货币已然成为维系世间一切关系的核心媒介。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性所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逐渐成为笼罩在人们头顶上的迷雾,现代人正面临着诸如社会动乱、环境污染、人的主体性缺失等一系列复杂、难以弥合的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讲,理性旗帜的高扬,一方面使社会迸发出强大活力,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人精于计算,沦为生产的工具。现代社会在解构“人的依赖”状态,实现人的一次解放之后,又进一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假象统治人,显然“物”统治人的状态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常态。就此来说,虽然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的呼喊一直没有停息,但是反现代性的思潮也没有就此衰落。康德从工具理性的肆意扩张中窥见人的主体性衰落,用“绝对道德”的理念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保留了空间。尼采幻想“超人归来”,在“变”与“不变”的弥合中超脱了虚无主义的藩篱,为“上帝已死”的世界重新树立起丰碑。哈贝马斯洞悉现代社会的危机源于金钱和权力的无序扩张,用“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概念回应了现代生活世界的畸形状态。不可否认,工具理性的膨胀势必导致价值理性的衰微,人类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难免忽略精神家园的建设。一夜之间,“达摩克里斯之剑”从天而降,遭到沉重一击之后的现代人开始觉醒。西梅尔正是看到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精神状态,他试图以一种哲学式的反思来找寻现代性问题的根源。货币哲学以相对主义世界图景为基础,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切入到货币问题,这就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视角。西梅尔认为,“货币是抽象价值的代表”,在构建“现代性生活体验分析新论域”的同时,也进一步阐明货币的积极作用以及其对个体自由、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现代社会,货币的地位如此重要,人的发展离不开货币,货币深刻影响着人,货币和人的互动中又演化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货币的本质与存在意义

货币,“其本质意义是超越个性”,这是西梅尔对货币的经典概述。从一定意义上讲,货币起源于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点并无不妥,究其原因,它既能为人们所需要,又容易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从现实层面探求货币的起源,也佐证了货币应当是具有价值的。西梅尔认为,“货币只有从先前存在的价值中以某种特定方式才能发展出来,”也就是说,不管这种价值是人类赋予,还是自然生成,它都已经存在。以人类交换行为为起点,货币就较早地隐匿于商品之中,当把商品推广到劳动产品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奥秘。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角色转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货币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认为,“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产品的流动性是商品诞生的前提,这一点毋庸置疑。西梅尔从这一逻辑出发,进一步指出“未销售的商品仅仅是可能的商品,只有在售出的一瞬间可能的商品才变成真正的商品。”无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梅尔都对商品的看法保持一致,这就很容易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将自用的物品和他用的物品进行严格区分,因为这本身就涉及到交换的问题。

油田“代储代销”主要以易于集中,更新周期相对短、易损易耗配件为主,如泵配、链条、井控闸阀、油泵、气控原件、钢丝绳、水龙带、井口井下工具及部分钻(修)井配件、化工助剂等。由于代储代销涉及到商品买卖和仓储保管两方面的法律关系,因此对代储代销协议内容的约定,除了要遵循买卖合同的有关要求外,还需注意仓储保管方面的权利义务设定,避免以下情形的发生:可能存在质量不合格的物资被我方代储代销,给我方造成损失;代储物资在代储期间发生质量降低、毁损灭失等风险,供应商向我方主张赔偿责任;未能代销出去或代储代销期间超过安全使用期的物资,供应商处置不及时给油田造成人力、物力损失。

“货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交换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人类的群居式生活在保证种族延续的同时,也形成了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公共领域”。但是这种“公共领域”并非如哈贝马斯所言“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它更多像一种满足生存需要的联合体。这一时期,人们还没有“公”、“私”的概念,公私之分至少在有了食物的盈余之后才开始出现。一旦有了这样的盈余,需求的萌发便会接踵而来,并在此过程中诞生了商品交换的最初形式。货币和商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直接的物物交换不能给予人们方便的时候,货币的诞生就显得极为迫切了。可以说,外部条件的成熟为货币打开了出生的大门,从此世间便多了一种让人们既爱又恨的东西。在西梅尔看来,货币的价值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是货币本身的“质料价值”,外在价值是货币的一系列用途。前文已经讨论了货币本身应当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更多偏向于内在的价值形式,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悖论”的出现,比如货币在行使价值尺度时是不需要内在价值的。这其实涉及到“去质料化”的问题,现代社会货币本身的物质内容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原有的质料价值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符号化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社会货币已经过多表现为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这也使一些人误以为,唯有如此才能保持货币不偏不倚的“中性”。事实上,西梅尔予以坚决否认,他反对将货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并给出了两个相当的理由,第一,货币的交换使命,决定了它不能丢掉质料价值的残余;第二,尽管货币交换职能的发挥可以通过纸币实现,但是无法保证它不被滥用。现实中,通货膨胀的例子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货币的符号化特征使其偏离原有轨道,人们开始重视货币的数量而轻视货币质量的时候,就会“无意”间导致一种随意性行为的产生。

现代性的建构过程本质上就是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工具理性的泛滥与价值理性的式微导致了现代性的内在危机。今天,世界被看成是一个庞杂的市场,每一件事物的意义只有在它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才能被理解,货币所展现出的世界图景使其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的尺度,其他事物只有与货币发生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西梅尔正是看到货币用途的极度扩张对个体价值造成冲击,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和停滞状态,他以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对货币问题作出反思,并由此引发对现代性的批判。

取选定量的矿废水,加入次氯酸钙粉末、次氯酸钠溶液、双氧水、高锰酸钾、氯酸钾等强氧化剂,监测分析水中COD浓度变化情况以及添加氧化剂后COD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三、西梅尔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纸币作为一种价值符号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公信力作保障,它就无法发挥出货币的一系列职能,这也解释了新政权建立后旧的纸币即刻被废止的原因。尽管如此,人们对货币符号化特征的认同和对质料价值的忽略却已经成为事实,流通中的货币量和商品总量也总以一种相向的关系被展示出来。可以设想,如果我们拥有的货币只对一种商品发生作用,那么其他一切对商品价格的争论就没有意义了,同样货币的用途一旦受到限制,它的存在也就微不足道。如果货币的内在价值依赖于自然的恩惠,那么它的外在价值则完全是人类赋予的结果。货币符号化特征的出现,暗含了对货币物质内容的放弃,同时也使得货币在经济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货币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的交换需求,也促进了人的自由解放。以货币为起点,人类摆脱了形式上的束缚,并获得一种现实的满足感。以货币工资为例,它不仅使雇主与雇工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变为客观的合同关系,而且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并加速了人的主体性活动的解放。从这一意义上看,货币的作用十分明显,人们终于在形式上变成了自己的“主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完全解放。历史进程中一种新的“异化”形式逐渐凸显,货币正以席卷一切的态势对现代社会发起冲击,现代人深陷其中并难以自拔。

(一)货币对个体价值的颠覆

第三,强化督促检查。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各项规定,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的管理,管好用好水利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水利建设投资,要严防用于不符合规定投向、不符合管理要求的项目,严防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防滞留、挤占、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全面推行水利重点工程纪检监察派驻制,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关口前移、主动介入,实行全过程监督。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当货币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时,它就无形之中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和标准。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事物本身的好坏,道德之塔正在金钱的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货币与成功挂钩,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营造出一种“拜金主义”的氛围。西梅尔看到货币尺度的无限放大,对个体价值造成的强烈冲击,便试图用哲学式的反思为现代人的生存指明路径。正如荷尔德林向往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样,我们同样知道“人”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事物,并且人的价值不可能以任何量化的标准来测度。现代社会,货币的极度膨胀导致原有的评价体系从预设轨道上偏离,现代人已经感受到金钱对自我的奴役,并由此产生想要逃离的冲动。

(二)货币对现代社会的冲击

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远比人们预想的多,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将有助于认清货币的“异己”本质。首先,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权力领域的认知已经十分明确,即所有参与这一领域活动的行为都应该保持公正无私,然而随着货币潮流的不断涌入使其不可避免地受到私人利益的影响。货币天生具有对其他事物的选择权,这样就诱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地占有,对其顶礼膜拜、甚至出卖灵魂。公共权力领域监管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使货币有了可乘之机,人在货币的引诱下腐化、堕落并出现一系列腐败事件。现代社会货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共权力领域沉闷、僵化的状态,但也不可避免地消解了该领域的神圣和权威。其次,现代社会在货币的刺激下形成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判断,个体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以攫取更多物质财富为目标,他们误以为改善现实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一切办法获取货币。问题在于,即使通过一切“不择手段”的方式,普通人也很难聚集起相当的财富,货币早已经被在社会上拥有各种资源的人所掌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局面的发生,那些渴望通过货币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猛然发现,他们渴求的物质财富已经被瓜分的所剩无几。虽然货币在形式上给予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的权利,但是实质上却将上升的通道进一步封锁。人们到头来终于发现,“财富通向自由之路”的说法不过是一场造梦的神话,整个社会陷入迷茫,货币的粘合作用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加速了社会分离。

从国内水权交易市场的实践来看,我国的水权交易市场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水权交易市场中政府的角色定位,现行的水权交易市场中市场机制尚未发挥重要角色,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二是水权交易出现侵害相关利益主体的现象,出现成本承担主体与利益享有主体不匹配的现象,相关利益主体保护机制不健全乃至缺失。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页,第156页,第2页。

四、当代启示

现代社会,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西梅尔通过对货币的反思和批判来阐发自己对个体命运、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其货币哲学思想为现代人理解所处时代提供了独特视角。《货币哲学》的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它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西梅尔自己也宣称,唯一能使他区别于别人,并代表他立于世间的作品就是《货币哲学》。现代社会,价值理性式微和工具理性膨胀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事实,货币在众人的吹捧下已然成为形塑现代文明的内核。现代人对财富的渴求使货币具有了更特殊的意义,现代人必须自我超越才能走向救赎。

(一)外在超越:承认物质财富的推动作用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所描述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今天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使现代人享受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舒适的生活,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科技、琳琅满目的商品使这个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也正因如此,现代社会也悄然流行着一股反“物质主义”的思潮。现代性的反“物质主义”思潮是在人类经历了整体的心灵孤寂后对自身作出的反思,并渴望回到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前进,人类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心理的“寄居”自然也无法从当下脱离。正如货币一样,尽管它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烦恼,但是人们还是无法将其舍弃,个体追逐金钱的过程不仅获得对事物的选择权,而且也相当程度上推动社会前进。货币在满足个体对事物占有感的同时,也导致其对物质财富需求的增多。从一定意义讲,个体向上攀爬的动力,其直接来源就是相关利益,利益越大,动力就越多。因而,可以说适当的物质追求是有益的,它不仅推动个人成长,而且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长久不息的动力。

(121)丛生光萼苔心叶变种Porella caespitans var.Cordifolia(Steph.)S.Hatt.杨志平(2006);余夏君等(2018)

启蒙运动以来,“资本逻辑”成为社会主宰,以赚钱为志业的现代人在重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无意间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拜金主义”的氛围。几乎在同一时期,工业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并将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将货币与工业革命置于同一语境,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二者的关系,货币对生产力的作用简直难以想象。可以肯定,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并不等于道德的泯灭,相反,今天看来我们对货币的追求无可厚非,因为它本身就代表了我们为之奋斗和体验的价值。趋从于人类立场和观点的货币,正因此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现代人所要完成的外在超越,不应只局限于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货币财富的获得,同时也应该考虑对社会发展要承担的责任。毋需讳言,现代人以货币为驱动的外在超越,必然带来对物质财富的承认、甚至崇拜,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受它驱使,毫无反手之力。现代社会,任何对货币财富的盲目崇拜和过度鄙夷都是不正常的,我们唯有保持客观理性的状态,既不忘乎所以,又不妄自菲薄,这才是现代人完成外在超越的首要条件。

(二)内在超越:提升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

①③④⑥[德]格奥尔格·西梅尔:《货币哲学》[M],于沛沛、林毅、张琪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9页,第79页,第68页,第88页,第354页。

现代社会,货币以绝对优势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不断迷失自己,货币俨然成为衡量个体价值的唯一尺度。西梅尔认为,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它与货币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然而现代社会人们却越来越多地将个体价值与货币价值等同起来。作为人类高贵特质的个人情感,在货币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如果说前资本主义时期它还表现为对他人的关切和同情,那么现代社会它就更多地表现为关注主体谋取经济利益的方式,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人类情感世界的空虚。在西梅尔之前,马克思就已经清楚地看到货币高度膨胀后对家庭关系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他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产阶级的弊病已经深入骨髓,货币正以超越一切事物性质的“无特性”将人类情感异化为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好奇为何文明社会的情感竟如此脆弱?答案惊人相似,金钱奴役了人类,货币充当起情感的粘合剂。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为了获取有限的工资,必须要将自己作为生产的一道工序投入到工作中,这样他在其他方面的个性就会被掩盖,社会需要他的仅仅是做某一方面的工作。在货币的引诱下,机械性地劳动非但没有增加个体的成长价值,反而还会导致他在其他方面的特征被忽略甚至埋没,而这些被忽略和埋没的部分恰恰又是构成一个人最基本的因素。显然,人的个性被完全破坏,货币驱动下的社会分工朝着更精细化的目标迈进,人在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只是被当作一道工序。

微波辅助提取是指将各个成分放在微波反应器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将其从动植物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高经梁等[20]对微波在提取花椒精油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花椒精油微波提取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微波强度600 W,50 ℃的温度下提取2 min,得到的花椒精油的最终提取率为18.56%。与溶剂法相比,该方法精油收率可达到9.96%;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的能耗较少,所用时间短,且提取操作更方便,有效成分的得率较高,是一种较为新式的、具有明显优势的提取方法。

无论采用哪种轴系对中方法,都必须达到质量要求。在系泊试验和航行试验时,通过测量和分析轴系运转时的热态参数来评估轴系校中质量。测量记录见表3和表4。

②张盾:《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当代效应——以西梅尔〈货币哲学〉为案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22页。

注 释:

传统的物质观念已经直逼人心,现代人对货币的渴求几乎上升到一种扭曲的程度,人们只有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选择,才能完成以自我修养为前提的内在超越。相较于外在超越而言,内在超越更多强调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和谐。现代社会,人们对货币的追逐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这并不意味货币就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西梅尔从“相对主义”推断出货币本无所谓好坏,它之所以变成手段对目的的僭越,就在于演化过程中人们出现了无休止地占有和掠夺的念头。现代人时常感受到货币带来的压力,他们虽然向往瓦尔登湖畔的宁静但又无法像梭罗一样转身离开,现实的残酷就在于人被固定在某一具体岗位上,离开这一岗位人就无法生存。货币在诱使人的过程中对其个性进行抹杀,为了不致失去养家糊口的工作,人就必须就像齿轮一样配合整体不断前进,而其他方面个性的丧失使现代人终日感到不安和焦灼。从一定意义上讲,当货币的作用被无限夸大,整个社会就会变成物质奴役人,而现代人往往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

可以肯定,随着货币功能的凸显,人类已经深深为其折服,现代人所要完成的内在超越,不仅是对工业社会下超高物质欲望的警醒,而且要以清理“地基式”的方式为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片澄明。今天,货币正以席卷一切的态势挤占人类的精神家园,现代人终于意识到物质财富的继续增长并不能带给自己先前的那种满足感了。货币的“中性”状态虽然会在短时间内唤起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但它一旦累积到相当的量,人们就会发现自己追求的不过是一堆冰冷的符号。从现实出发,所谓内在超越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物质财富,也不是要回归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而是要摈弃只把物质财富当作生活的唯一意义的看法,当作标识人生价值和卓越的唯一尺度。尼采曾说:“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物质财富的丰足不过是他人给予之物,心灵境界的崇高才真正属于自己。现代人对货币的“祛魅”应该保持高度热情,唯有如此才不致在它的诱惑下走向沉沦、甚至灭亡。

西梅尔认为,“相对主义世界图景”的构建是对货币的无序占有,这种占有使传统的依赖关系被完全消除。正如斯宾诺莎把货币叫作万事万物的清单一样,西梅尔也把货币视为所有各式各样的生产活动的同一副产品。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对货币财富的渴望加剧,生产者已经不能满足于正常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利润,这样就导致一切践踏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出现。今天看来,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同样可以归咎于货币效能的泛滥。如果把货币到资本的转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从马克思那里就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相较而言,货币的无主特性在流通中将以更加清晰的方式显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在为它前赴后继。货币造成的空间分离将个体与其财产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当人们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第三方管理时,却发现自己对财产的运作过程并不了解。就此而言,虽然他只是凭借货币数量就获得了相当收益,而且只是付出较少的佣金,但实际上这很容易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信息不对称、投机行为等都会使投资者的财产一夜之间化为虚无。货币效能的持续泛滥导致现代社会陷入盲目,看似繁荣的经济背景下掩盖不了金钱的“异化”本质,社会分离进一步加速。

⑦马曦:《从观念形态到幻象形态:西梅尔货币哲学的心理学逻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157页。

⑧郑小霞:《现代性批判的两种路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13日。

⑨陈水勇:《从消极自由到积极自由——货币哲学视域下我国的主体性出路》[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2期,第22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3页。

⑪速继明:《货币哲学论争于上海》[J],《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第163页。

⑫黄爱华:《货币哲学:“中性”概念之研判》[J],《探索》2002年第3期,第63页。

⑬卢风:《超越物质主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60页。

中国图书分类号 F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741(2019)03-090-05

* [作者简介] 丁富强,福建师范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2017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向晖〕

标签:;  ;  ;  ;  ;  ;  

货币的哲学反思与现代性批判-基于西梅尔货币哲学思想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