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_道德教育论文

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_道德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生活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试论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传统教育与大学生生活相脱离的原因

(一)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综合式的道德教育

儒家文化以天人一体,物我不分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主流,强调物我统一,天人和谐。它成了封建伦常道德之形而上的根据,成了服务于人之伦常、协调人际关系、建构封建社会秩序的政治和道德观念,成为统治阶级把其统治规范、阶级秩序诗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在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双重作用下的大学道德教育,其中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色彩逐渐增多,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来应有的位置。“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大学道德教育的主题,“促进学生的德性现代化”成为现代大学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道德教育突出了“人的发展”的观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就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就是重视大学生自身生存素质和生活素质的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这些以现代道德理念灌注的大学道德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人合一”传统道德观。

(二)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压抑学生的具体的个性和谐

以人伦道德为本位的儒家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以抽象的共性和谐否定具体的个性和谐,以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否定个体的精神自由,以封建专制压制民主。在儒家文化笼罩下的个体既没有个人的人格独立,更没有自由与尊严。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中,还仍然有一些教育思想在对学生的个性思想进行压制和诱导其服从,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起着毁灭性的作用的。因为它遏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发散的思维,他让学生在旧有的框框中不停的打转而无法探究框框之外的事物,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破坏了学生的个性和谐,一个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是由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占有的知识量的大小来决定,而是由每个人的创新性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决定的。而这种创新性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却恰恰需要教育去培养,去发现,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空间、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而不是压制具体的、生动的个体性。

二、道德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生活是过程,现在的生活本身就是生活,它并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我们关心学生,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的智力发展如何,还应该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因此,我们不应只是在学科上下工夫,在智力的发展上下功夫,而应该在整体的人身上下工夫,着眼于学生的完整的、独特的自我完善。生活是过程,现在的生活本身就是生活,它并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如果人专注于未来生活的完满,并把现在的一切看成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那么它就必然会遗忘现在就是生活,无法倾心于现在的生活,以获得现实生活的充盈。“现在永远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去和现在都是我们的手段,唯有未来才是我们的目的,因而我们永远也没有在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并且既然我们永远都在准备着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重视现在,重视学生现在的生活,意味着强调学生现在的兴趣和能力,意味着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欢乐与哀愁和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

(二)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是通过某些实际体验来实现的

“人的亲密情感、兴趣、动机的形成,则又是一种方式,不同于掌握某种知识、规则和技巧。譬如,可以对学生讲解某个算术规则或语法规则,让他们做相应的例题和习题,结果他们就会掌握这个规则。但是,假定以善良和同情为题进行谈话,然后布置相应的作业,指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那是不可能的。”由于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因而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生活者,而生活正是道德教育赖以发展的真实背景。

三、建立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体系

(一)构建信息畅通、内容丰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和谐道德教育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学的模式发生改变,知识的垄断、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教师将逐步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将大大增强。网络文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社会道德的挑战与冲击已不可等闲视之。

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以受教育者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为基础,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习惯,从事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形成富有个性的道德状况。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抽象的道德教育理论直观化,现实化,让道德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具时代气息。

(二)要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构建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的和谐道德教育体系

道德教育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低估,当然,对美育的重视,绝非轻视道德教育或其他教育,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审美意识具有直观性、非知识性、非道德性等特点,它不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知识的充实、功利的牵饶、善恶的规范,但又与这些事物紧密相连,是对他们的克服与超越。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美育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长期以来,传统美育形成了一套以自我修养为主的美育方法。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美育常常同道德教育相结合而进行,在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美育被置于重要位置。为此,无视甚至鄙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是不足取的,须知传统、现实与未来三者绝非孤立的三点,它们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传统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永远的,不断的存留在现实之中。审慎地研究传统,积极地面对召唤,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

(三)德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德育生活化过程中与学生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的关系

1.坚持德育生活化与德育知识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德育知识,使学生学会在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捕捉德育知识,并用学到的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自己获得的德育知识升华为自己的德育生活化的发展目标。

2.坚持德育生活化与德育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实践活动相脱离的、单纯的德育理论,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与内化,无疑是空中楼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完善,在完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形成独特的、具有个性的人格魅力。

3.坚持德育生活化与德育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德育方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悟、体验德育内涵,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获得自我教育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取向等得到更好的建构和提升。

收稿日期:2009-03-02

标签:;  ;  

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