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在饲料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麦论文,饲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饲料厂要保持产品的稳定性,一般不改变配方中原料组成。但在玉米价格过高、且与小麦价格差别在60元/吨以上时,用小麦替代玉米,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利润。尤其近两年来,小麦产量不断提高,价格相对走低,小麦在饲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小麦的饲用特点
饲料用小麦一般是储存时间长或保存不当,质量下降不能加工食用的陈化麦。小麦营养价值较高,其代谢能是玉米的90%,粗蛋白含量12%左右(玉米8%左右),赖氨酸含量较高(0.30%~0.55%),而苏氨酸的含量与玉米相当;小麦中含有植酸酶,能分解植酸获得无机磷,其有效磷约0.2%,比玉米高约1倍;含钙量为0.10%~0.17%高于玉米;小麦面粉遇水易变得粘稠,有利于制粒;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约为53~64℃,比玉米低(玉米约为61~72℃)。虽然小麦的营养成分较高,但与玉米比较,有其特殊性,在配合饲料中应注意合理使用。
2 配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麦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是非淀粉多糖β-葡聚糖,其溶于水后可形成粘性凝胶,引起胃肠道内容物的粘度增加;在肠道内蓄积,为肠道内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条件,从而阻碍单胃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小麦的β-葡聚糖变化大(1%~10%),其含量与代谢能之间呈负相关。添加小麦专用酶或木聚糖酶后,可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其能把这些非淀粉多糖切割成较小的分子,使粘度降低,从而提高养分的消化率和利用率,畜禽生产性能得到改善。小麦在配合饲料中用量,肉中大鸡100千克/吨以下,可直接使用,不用加酶制剂;100千克/吨以上要加小麦酶;中大猪用量大一些,使用比例高,也可加木聚糖酶。
小麦的能量和亚油酸含量比玉米低,玉米含亚油酸2.2%,小麦中亚油酸仅0.8%。日粮中用50%的玉米,则能满足鸡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而小麦则不能。用小麦取代玉米,配方中添加1.5%玉米油或大豆油或棉籽油,可调节能量和亚油酸到近似玉米的日粮,还可以改变饲料的物理性状 (明显减少粉尘),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吸收利用。这些优势在夏季更为明显。
小麦中不含叶黄素,而黄玉米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22毫克/千克),叶黄素本身没有营养价值,主要是着色,其能沉积在脂肪、皮肤和蛋黄中。叶黄素来源,除市售的加丽黄和加丽红,常用的主要有苜蓿粉(含叶黄素198~396毫克/千克)、玉米蛋白粉(粗蛋白质为60%时含叶黄素253毫克/千克)、红辣椒(185毫克/千克)、大豆油脚(168~260毫克/千克)、万寿菊花瓣粉(6000~10000毫克/千克)等。配方中苜蓿粉、玉米蛋白粉添加量一般为2%~3%。
饲喂小麦日粮须注意生物素的添加。小麦中总的生物素含量比玉米高,但利用率较低。小麦(次粉)型日粮应添加生物素,一般家禽配合饲料应添加50毫克/吨生物素,而种鸡应添加200毫克/吨生物素。
3 换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小麦和使用玉米,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消化酶等)差别很大,必需逐渐换料。有的鸡场大量使用小麦替代玉米时,蛋鸡短期内蛋壳颜色变浅,是由于蛋鸡以前未采食过小麦,短期内胃肠道对小麦的整体消化降低,导致代谢机能紊乱,因而蛋壳颜色变浅(所有应激因素都会使蛋鸡蛋壳颜色变浅)。此情况适应1~2星期即可改善。叶黄素与蛋壳颜色没有明显关系,若逐渐换料,这种情况不会出现。由小麦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蛋鸡饲料,如要换成玉米,过渡期建议15天以上,每天只可低于配合料的5%替换小麦,同时继续使用小麦酶或复合酶制剂,直至换料完毕。
4 加工方式
小麦用于饲料,宜破碎粗磨或压扁。粉碎太细,易粘嘴,不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以粉状饲料饲喂,宜粗磨。建议蛋鸡料使用4.0~4.5毫米筛孔的筛片,乳猪料使用以粗磨粉状为好;牛料以破碎或压扁为好。压扁小麦最好的办法,是使用面粉加工机械,产量高,速度快,细粉少,利用效率最经济。
(831100 新疆天博饲料有限责任公司 杨若玉;831100 新疆天山面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马志忠)
(摘自《养殖技术顾问》2006.12.18
联系电话:0451-8682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