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区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开发区建设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人们对其认识并不统一,说其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大创举的有,将其列为阻碍改革开放、干扰经济发展的一大乱源的也有,两种观点、两种评价尖锐对立,莫衷一是。这也是十多年来开发区建设时冷时热、波浪式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随着香港的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开发区的建设,而要抓好这项工作一个首要的就是统一人们对其的认识。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如何正确看待开发区建设
十多年前当全国各地开始创办开发区时,一些同志存在着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举全局之力兴办一隅开发区持否定态度,觉得办开发区既脱离了整个区域经济还不发达的实际,又违背了区域经济发展应循序渐进联动开发的常规,主张要抓开发就抓整个区域的开发,毋需在区域中只选那么一批区进行开发。少数同志甚至把矛头指向各级领导,说开发区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说他们好大喜功,是为了早出政绩、快得名声才下大力创办各种开发区的。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说,开发区的创立与发展不是一个简单偶然的经济现象,也不是凭一两个人的主观意志就可以转移的事物,而完完全全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事这一实践,有着种种内在的合理性。一些同志之所以不赞成办开发区,是因为他们觉得现阶段我们整个区域经济的开发开放度还很低,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宜再劳民伤财创办开发区。应该说,他们这么看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真正的道理还在于:就因为我们整个区域经济不发达,要想在短期内对整个区域实施全面开发几乎没有可能,我们才不得不做出集中优势力量先开发一些小区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开发的决策。我们说,既然全面开发无能为力,那么为什么不能从中选择一些地方率先进行开发呢?至于说办开发区要集中一下力量动员一下老百姓那是自然的。没有哪项经济建设不是如此。所以,开发区的建设从它一酝酿开始实际上就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一些同志主张一切区域经济应走循序渐进、联动开发之路,这种主张从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错,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往往达不到预定目标。个中的问题很明显,就是资金、设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显得过于分散,区域内整体和局部的开发能力都嫌不足。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得打破常规换思路,不能再东一枪西一炮搞什么联动开发了,而须握紧拳头保重点,集中全力办好一批开发区,以此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发。这样的思路才是总结和吸取了几十年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思路,才是实事求是的思路。一些同志对我们把开发区大多办在沿海、沿边、沿江和沿线地区也持有异议,说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本来就比广大内地要好得多,在这些地区办开发区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似乎这么做也是一种好大喜功。其实这又是一种误解。创办开发区不是搞扶贫开发,而是要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构造一块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经济高地。实施这样一项工程自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提供一定的环境。四沿地区各方面的条件较好,其开发的潜力又相当巨大,我们办开发区当然要首选于它。毕竟,我们现在办开发区的目的同五六十年代搞“三线”建设的目的已大不一样了。
二、兴办经济开发区是加快工业化,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少经历了1979—1981年的“洋跃进”、1986—1988年治理整顿和1992年以来的加强宏观调控这样三次大的调整。三次调整寻找了三次“替罪羊”,开展了三次大砍压。开发区是没有哪一次不被充当“替罪羊”和逃脱了被砍压的厄运的。那么,开发区是不是真的就是经济过热的祸根了呢?我们觉得还需要认真加以分析。说开发区导致经济过热。无非是说它投资过大、基建过多、消费过旺、开发过猛,进而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平衡。应当承认,上述现象在开发区确实存在,但这些现象背后也还有一些涵义值得我们玩味。众所周知,现代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灵魂。兴办开发区说到底是为了推进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就需要扩大工业生产规模,提高工业生产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增加投资和扩大基建。也只有通过增加投资和扩大基建,才能促使区内聚集庞大的固定资产,形成新的更大的开发能力。因此可以说办开发区的过程就是一个增加投资和扩大基建的过程。那种既想办开发区又不增加投资和扩大基建的设想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问题是,高投资和大基建是不是真象有的同志所说的弊大于利呢?我们认为也并非那样。基本建设是个关联度颇大的产业,它上去了不仅能直接拉动冶金、建材、机械、轻工、化工和能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二、三产业的勃兴都能起推动作用。再则,基建行业又是一个吸纳力很强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它上去后一个直接的效应就是能大量增加就业,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种种情况表明,扩大基建规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同样,在一个地域投入少量资本与投入大量资本其开发的效果与效率也会大不一样,也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快产出,所以开发区搞点高投资也用不着担惊受怕。一些同志说他们之所以支持对开发区进行砍压,主要是因为担心开发区出现的问题会波及全社会。站在社会这个全局角度看待开发区的问题当然不错,但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全社会不能都象开发区一样来个高投资、大基建、旺消费、猛发展呢?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老是趋于保守和带上压缩控制的色彩呢?深圳、海南等地的实践证明,他们那里那样做了,其经济非但没有出现混乱和崩溃,相反还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带来了空前繁荣。由此看来,是到了我们该为开发区某些做法正名、调整和完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了!
开发区是个新生事物。从诞生的那天起,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一直以高速度、高水平、快节奏、高效率而著称。可有的同志并不这么看,他们说开发区也不过是各级各部门抓典型树标兵不惜血本搞起的样榜工程而已,当中照样存在着损失与浪费,如一些土地被抛荒、非生产性设施建得过多和商品房大量空置等就是明证。那么究竟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我们觉得还是要坚持科学辨证的态度,关键要弄清弊端是开发区这个载体本身带来的还是由于人们在办开发区中操作不当形成的这个问题。我们说,开发区这个载体本身不仅不会浪费资源,相反它会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去我们办工厂由于布局分散,不仅一些硬件的配套设施难以兴建和完备,而且无法形成办工业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现在我们办起了开发区,走的是集中连片开发之路,不管是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也好,还是提供社会大生产所需的加工服务也好;不管是科技开发的协调也好,还是职工培训的组织也好;不管是企业的污染治理与环境美化也好,还是企业文化的培植与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也好;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协作联合等等,都可以在开发区内得到解决。这样就无形之中架起了一座集约化经营的桥梁,为企业完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素质奠定了基础。运用这样一个载体来搞经济开发,节约开发成本节省社会资源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开发区这个多快好省发展经济的新载体。开发区之所以存在一些浪费现象,可以说就是因为我们对开发区这个载体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才造成的。一下子圈那么多地、搞那么多非生产性设施、盖那么多商品房,实际上是我们一些建设者沿用过去的老思路处理现在的新问题带来的后果。他们以为现在还要象过去那样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不想开发区推行的是集中连片开发,是社会化大生产。这样一来难免不出现思想错位和决策失误。应该说上述现象不单在开发区存在,社会其他开发建设领域同样存在,只不过是由于开发区一向有声有色而倍受人们关注罢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比如,一些土地被抛荒的问题,现在让其退耕或还林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好的办法应该是进一步加大开发步伐尽快让其变成开发热土。因为退耕或还林带给我们的仅仅是千百年来一贯的有限的农业收益,而变成开发热土给我们带来的将是无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憧景与希冀。又如,非生产性建设搞得过多的问题,现在统统将它们关掉停下来不是办法,正确的办法应该是千方百计让它们运转起来,一方面推动招商引资为开发区的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发挥这部分投资的效益。再如商品房大量空置的问题也是,与其大家现在听天由命被动地等待销售市场好转,还不如自己起来救自己主动创造销售市场。
三、兴办开发区是振兴民族工业的摇篮
开发与开放历来是一对孪生的姊妹。要开发必须得借助开放,而实行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我国推进开发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针就是大规模招商引资,通过吸收海内外的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等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它不仅为我们解决了创办开发区自身实力欠缺的矛盾,确保了开发区建设的顺利启动,而且给我们创下了一批产业,培训了一批人才,为开发区下段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一些同志却不以为然。他们用超前的理想化的目光看待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抱怨开发区引进的是一些传统技术,发展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销售市场又主要面向国内,实际上是花钱买落后,自愿受剥削和轻而易举地割让了国内大好的市场,主张对这种开发赶紧实行刹车。问题是真象这些同志所说的那般严重吗?我们觉得未必。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获得发展都要历经坎坷曲折一样,开发区的建设也需经历一个不断探讨不断摸索的过程。开发区兴办之初确实存在饥不择食、盲目上马的现象,但那是形势所迫,认识所囿,不得已而为之。我们的开发区原来一穷二白,什么优势都没有形成,人家来投资办厂自然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产业贸然带来。他们之所以跨越洲界国界跑到我们的开发区来投资兴业,当然不是乐善好施来的,而是要通过扩大再生产来赚钱发财的。赚钱发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搞剥削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开发区草创时期产品以内销为主也不是哪一两个人做出的决策,而是由国家当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大气候决定的。当初我们的生产无论是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说都难以打入国际市场,而那时国家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带来的商品短缺,市场供应显得紧张,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品以内销为主是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的。还应看到,技术的更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凭空而立,一蹴即就。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技术的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和仅仅是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的开发,不但没有阻碍和影响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相反构成了开发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其后的超常发展、全面腾飞是不可能的。试想一下,不通过传统技术的开发,能赢得高新技术的发展吗?不先搞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资本和增加知识,又哪来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国内市场都不饱和,产品连国人都不欢迎,又怎能大批出口、占领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所以,不能把有些问题看得过于绝对。事实上,这些年在兴办开发区的过程中,我们的建设者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当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开展了一场以增加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的集约化水平和扩大经济的外向型程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创业。从实施的进展看是相当喜人的。一批企业已经告别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开始迈向高起点嫁接新技术、大规模拓展生产能力和在巩固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全力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阶段。不少开发区已经实现了经济结构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理论或许是抽象的,但只要我们联系生活的实际去体验就会发现它并不难把握。
四、兴办开发区是体制不断创新的天地
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泵和加速器。只有不懈地推进改革,才能不断地获得发展。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它不但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搞好自身建设,而且还担负着封闭试验为整个区域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探路的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全国各个开发区普遍做到了把改革放在首位,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大胆向旧体制发起冲击,不断破禁区闯难区探盲区,使得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局面,真正做到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但有的同志却不这么看,他们说开发区这么多年来并没有搞出多少名堂,许多改革都是面上搞起来的,特区不特、开发区不开风气之先的情况在不少地方不少时候都存在。一些同志进而断言深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应该大刀阔斧齐头并进,而不需要采取办点求突破的办法在开发区搞什么改革探索与试验。我们觉得这些观点未免过于片面和偏激。回顾十多年建设历程,我们看到,无论是企业改革,还是城市综合配套改革;无论是市场流通体制改革,还是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无论是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还是计划投资体制改革;无论是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还是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无论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没有哪一项改革离开了开发区的试验和探索。当中许多改革的题目还是开发区直接提出来的,路子是开发区自己闯出来的。如实行股份制;建立劳动合同制;试行年薪制;发行股票和债券;组建地方银行;放开外汇管制;开展资产流动与重组;允许土地有偿转让和整体批租;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进城落户收取配套设施费;开辟保税区;取消企业行政级别;重奖科技人员和拍卖基础设施经营权等等,这些改革今天看来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当初在开发区却是几经周折、历尽艰险才搞起来的。如果不经过建设者的努力,没有当初的这些探索,那么可以说就形成不了今天的改革局面,我们至今仍要摸着石头过河。还应看到,开发区的改革不仅在时间上超前,在实践中领先,而且其力度很大,效果很好,是其他地方无法与之比肩的。一些改革政策在其他地方贯彻落实也许会变形走样,在开发区却不会。一些改革措施在其他地方出台可能会受到习惯势力的顽强抵抗,但在开发区习惯势力却难以形成气候而不会受到干扰。正由于此,这些年开发区的改革才沿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轨道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深入。所以,不看到开发区改革所取得的这些业绩,而一味地指责它推进改革不力是不公正的。当然,从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高度我们有理由对开发区的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也有理由提出对国家整个改革战略加以调整的思路,也就是说积二十年改革开放之成果和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将单个的渐进式改革战略调整为全面的攻坚式改革战略。因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改革系统工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体制瓶颈”,它们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一些同志感到近年来开发区乃至整个全国的改革似乎都有些停滞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