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美美学研究现状及趋势——对英美两种美学杂志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英美论文,两种论文,个案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上半叶,在英语世界中,分析哲学是主流。而《英国美学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和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就创刊于美学领域掀起语言分析革命的风口浪尖。两种杂志的宗旨都是以艺术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注:英国杂志的宗旨表述如下“英国美学杂志旨在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史学、艺术评论以及教育的角度,推动美学及其相关类经验的研习、研究和讨论。”美国杂志的宗旨表述如下“学会的宗旨在于推进美学和艺术方面的研习、研究、讨论和出版。”),旨在厘清美学研究中的“混乱”和“晦暗”,自创美学研究新局,代表了英美美学研究的主流话语(注:请参看P.拉马克《英国美学杂志40年》,载《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9期。虽然拉马克的分析针对的是英国杂志,但是,其中某些现象的描述显然具有普遍性。)。本文将以统计学的方法,以这两本杂志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沉积理论”,我们不需要知道杂志的整个历史和全部文章,只需要根据其最近的文章就可以知道杂志的基本趋向和理论架构,所以本文截取了两种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管窥当下英美美学研究的现状,分析英美美学研究的结构和基本走向。最后文章将简要比较英美美学与国内美学在论域、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一、两种杂志的总体分析
在这一部分,为了勾勒英美美学的基本架构和趋势,笔者将根据每篇文章的研究内容 及其问题域,将所有的文章分为六大类:美学理论、艺术门类、人物研究、流派美学、 国别美学和跨学科研究。(见表一及其比例图)
说明:表格中的比例是指每一年,每一类别占全年总数的比例。如,1990年美学理论 的计数是57篇,在全年总数156篇中占37%。杂志类别比例图就是按照表格中的比例数所 作。下面各表中的比例同理。
美学理论是对于一般的美学与艺术性质的研究和探讨,包括美与艺术的本质,审美活 动的一般规律,美感,审美范畴,审美主客体以及美育等等。人们对形而上的本质和深 度追问模式的消解和置疑,并不能取消人们生活当中真实的审美活动,而艺术界定和创 作的繁荣,都说明美学理论探讨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从表一中可以看出,1990—2000 年,论及美学理论的文章总共有543篇,占32%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门类。每年论及美 学理论的文章在39—61篇之间,比例徘徊于27%—37%之间,其中1990年的比例最高,19 97年则最低,处于低谷。而比例图的曲线显示,美学理论研究在这10年中是比较稳定的 ,除了在1996、1997、2000年三年中低于艺术门类研究之外,一直是英美两国美学研究 的重点和主导。
艺术门类是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根据两种杂志的界定,对于艺术我们应该做开放 的理解,既包括传统的音乐、文学、绘画、舞蹈、戏剧、建筑和雕塑,也包括更多新兴 的艺术门类,如电影、摄影、表演艺术、装饰艺术、电子制作、手工艺、大地艺术以及 流行文化的各个方面。表一的统计显示,11年间两种杂志共有481篇文章是研究各门艺 术的,占28%,仅次于美学理论研究。每年论及各艺术形式的文章有35—51篇,所占比 例在24%—38%之间波动。从比例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艺术门类研究在1990—2000年间非 常稳定,并且在1998年之后曲线逐步上扬,颇有赶超美学理论之势。
人物研究是对各个时代重要美学家、艺术家的整体思想或思想片断的研究,如对于席 勒美育思想的研究,对于康德崇高思想的研究等等。这些人物的思想不断激发人们的灵 感,为现代美学研究提供思想来源。1990—2000年间,人物研究的文章共有312篇,占 总比例的18%,居第三。对人物思想研究的文章11年间有11—37篇,所占比例跨越9%—2 5%。曲线图显示,1997年之前,人物研究山平水稳,但此后呈下滑趋势。
流派美学是对于现代出现的诸多美学流派的研究。20世纪西方美学失去了统一的本质 规约,在欧洲大陆和英美世界出现了各种美学流派,争奇斗艳(注:参看张法:《20世 纪西方美学史》绪论部分,对此有精到洗练的说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如现象学美学、解释学美学、女性主义美学、实证分析美学等等。在两种杂志中,20 世纪以来的比较重要的美学流派都有论及,共有247篇文章,占15%。从曲线图中可以看 出,每年的研究比例在11%—20%之间波动,起伏不大,也就是说,11年间,英美世界对 于流派美学的研究不愠不火,平心静气。
国别美学是对于包括欧洲在内的各个国家的美学与艺术的研究。这种研究有些是总体 的反思,如对于非洲美学特点的研究;有些是就某一个问题、截取某个时段进行研究, 比如,对于中国艺术中的色彩运用的研究等。国别美学之所以被单列出来,是因为这可 以看出在这个多元和开放的时代,英美世界对于他国美学,有怎样的态度和看法。从表 中看出,总计有63篇文章,占4%。
有些文章涉及的内容,跨越了单纯的艺术研究,并且和其他学科,如哲学、科学,以 及其他理论观点,包括心理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历史学等等交叉,我们将这类文 章归为跨学科研究,如艺术与科学的比较,艺术和伦理学的交叉等等。总计文章45篇, 占3%。曲线图显示,无论是国别美学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始终居于比例图的底层, 二者惺惺相惜,不是两种杂志的主流话语,但11年来,趋势倒还稳定。
大致而言,美学理论、艺术门类、人物研究、流派美学、国别美学和跨学科研究六大 门类,所占比例是依次递减。在比例图中,六大门类呈现为三大层级:美学理论和艺术 门类占据图的最上端,曲线纠结,其优越地位非其他门类可以撼动;人物研究和流派美 学占据图的中层,彼消此长;而国别美学和跨学科研究则在图的最下层,难见天日。可 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美学研究,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门类研究为重点和中心 ,以流派美学、人物研究、国别美学、跨学科研究为辅助和补充,并且,研究领域和研 究热点是稳定的。为什么当今英美美学研究以美学理论和艺术门类为研究重点和热点? 诚然,20世纪初,分析哲学家都希望解决美学领域中的晦暗不明,清除其中的混乱。分 析美学更是把“美”或者“美的本质”追问作为需要沉默的对象,而将之悬置和消解。 但分析美学消解的只是以往的形而上学的美学思考模式,而不是美学本身。客观存在的 审美活动,当代社会的泛审美化,以及各种艺术门类的扩展等现象,都构成当代英美美 学理论思考的对象。其次,各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层出不穷,“虽然20世纪晚期的美学出 现了某种(早些年有所预感的)退避倾向,但人们还是深切地感到需要有一个标志来区分 艺术和非艺术,需要了解这个标志的意义;在面对彻底放弃这一切的企图时,感到艺术 这个概念还是值得保留下来……艺术就是美学的核心。”(注:P.拉马克:《英国美学 杂志40年》,载《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1年第9期。)故此,美学理论和艺术研究成 为英美美学研究的重点。
二、杂志的具体分析
在勾勒了英美美学研究的基本架构和趋势之后,我们将具体统计、分析各个门类,以 探讨英美美学具体论域的走向。首先是美学理论。
2.1美学理论研究(见表二及统计趋势图)
根据每篇文章论述的问题和内容,笔者将美学理论分成五个部分:性质研究,审美经 验,史论研究,审美范畴和美育。性质研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艺术概念的界定和艺 术性质的研究,二是对审美性质、美学学科性质的研究(注:其中对于艺术性质的界定 又是两种杂志的主要论域,可参看P.拉马克:《英国美学杂志40年》,以及彭锋:《从 分析哲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 4期,第34—40页。)。审美经验是对具体的审美经验活动的研究,包括审美活动、审美 主客体、审美心理以及美感等。史论研究包括艺术(美学)通史,艺术(美学)史写作,审 美范畴史,断代艺术(美学)史等的研究,而部门艺术史,如音乐史、绘画史等则放在了 艺术门类中。审美范畴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学研究和审美观念的深层变迁 ,出现了大量新的范畴,如丑、荒诞、媚俗等,与古典范畴崇高、无功利性等争夺自己 的地盘。美育一直是传统美学的重要论域,让平凡的世界讲话、唱歌甚至起舞,忘却苦 难和欢乐,实现人生超越,是美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美学理论的各个部分中,性质研究独占鳌头,有279篇文章,占51 .4%。审美经验和史论研究以107和90篇之数分占19.7%和16.6%。审美范畴(46篇)和美育 研究(21篇),从数量来说,依然娇弱不胜,但又固执地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分别占8.5% 和3.9%。从趋势图来看,就每年所占比例来说,性质研究高于其他研究,除了1991和19 97年处于低谷之外,11年来性质研究在整体趋势上是比较稳定的,稍呈上升趋势。以19 96年为界,审美经验研究和史论研究形成了两个阶段,在1991—1996年中,审美经验研 究曲线低于史论研究,两者曲线比较稳定,基本上呈平行趋势。但96年之后各自分道扬 镳。审美经验研究上升,成为仅次于性质研究的重点,并在1997年达到高峰。而史论研 究下滑。审美范畴和美育的研究曲线纠结缠绵,惺惺相惜。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学理论是英美美学研究的重点,而性质研究又是美学理论 研究的重点。为什么艺术概念的界定、艺术性质的研究等性质研究如此受人关注?一方 面与英美美学界历来的一个相当牢固的观点有关,即艺术是美学的核心,两种杂志的宗 旨就是以艺术为核心。而玄而又玄的本质追问则被认为是无解的伪问题。另一方面,是 由于19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和非再现的艺术的生长壮大,这些新兴艺术的开 创者发表各种关于艺术的宣言,而这些宣言之间又充满了各种对立和矛盾(注:参看爱 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版。现代艺术与其说是艺术形式的创新,不如说是观念的创新。),于是我们需要一个 标志来区分艺术和非艺术,需要了解这个标志的意义。所以,美学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 性质研究上了。
2.2艺术门类研究(见表三和统计趋势图)
说明:一、表中的“景观艺术”包括大地艺术(land art)、风景艺术(landscape art) 、缩微艺术(minimal art),也包括园艺、石艺(art in rock)和雕刻。
二、“其他”一栏包括以下一些项目:表演艺术、电子制作、设计、服装、展览艺术 、装饰艺术、斗牛、甚至纽扣制作等等。
三、表一中艺术门类的总计数为481篇,在这个表中的总计数为492篇,这是因为有重 复计算。
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研究是当今英美美学研究仅次于美学理论的重点和热点。从表三 中可以看出,1990—2000年间,传统的艺术形式依然是学界讨论的主要话题。关于音乐 的文章最多,有149篇,占30%。其次是文学,有115篇文章,占23%。论及这两种传统艺 术形式的文章占据了艺术门类研究的半壁江山。建筑和绘画共计有38篇和39篇,各自约 占8%。而舞蹈则只有15篇文章,占3%。戏剧更少,11年来只有8篇文章,占2%。而新兴 的艺术形式,如电影和摄影,出现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迅速,坚决而强悍地争夺着话 语权和独立权,分别有25篇和27篇文章,占5%。景观艺术也有27篇,占5%。由表三的说 明中可以看出,“其他”一栏中基本上都是新兴的艺术形式,有49篇,占10%。这说明 ,不断有新的艺术形式跃入人们的视线,被纳入艺术范围(注:这也是艺术的概念界定 如此复杂,纠结不清的原因之一。)。
从趋势图可以看出每种艺术形式在这11年间的变化趋势。文学和音乐在1990—2000年 间的发展趋势并不顺利。文学研究呈现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51%到2000年的8%,颇 有江河日下之感。而音乐研究则有大起落,形成1994年和1999年两次音乐研究的高峰( 注:1994年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辟有专栏,讨论“音乐与哲学”。1999年,英 国《美学杂志》虽然没辟有专栏,但连续几期讨论音乐的情感、录制、即兴创作等问题 。)以及1998年的低谷。其他艺术形式,无论是传统的建筑、绘画、舞蹈、戏剧,还是 新兴的电影、摄影、景观艺术等等,11年间发展趋势都较平稳,比例波动在0—10%之间 ,此消彼长,彼消此长,各自曲线呈胶着状态,让人眼花缭乱。总之,在英语世界,人 们对于艺术的各种形式的研究集中在音乐和文学;但也有越来越多的艺术门类跃入人们 的视线,以至于到2000年时,各种艺术门类的研究比例呈接近趋势。
对于各美学流派的研究虽不是两种杂志研究的重点,但是,11年间,哪些美学流派被 研究?地位如何?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英美美学有重要意义。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美学合计43篇,占17%,并且《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在 1990年辟有讨论女性主义美学的专栏。文化研究计有39篇,占比例的16%。分析实证主 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分别有38篇和35篇,占比例15%和14%。解释学美学和心理学美 学分别有18和19篇,占7%和8%。结构主义和环境美学都是13篇,占5%。神学美学只有8 篇,西马美学有7篇,占不大的3%。“其他”一栏是大杂烩,包括符号学美学、自然主 义美学、法国现代派美学、历史主义美学、人类学美学、叙述学、现象学美学,合计18 篇,占7%。
从趋势图来看,各个美学流派曲线纠结缠绕,并且在各个流派的曲线中,断裂随处可 见,说明流派美学研究本身就是零散的,不像性质研究和艺术门类研究那样有着连续性 和一贯性。流派美学的研究比例从总体来说是下降的,比例区间从上半年0—40%下降到 下半年的0—20%。从两种杂志的具体情况以及曲线图来看,英美美学界对流派美学研究 的热情不大。
英美美学界研究的很多美学流派并不是英国或者美国的原产,而是来自于欧洲大陆。 与英美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相异的欧陆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形成了与英美不同的美学局面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尽管欧陆美学界的主要流派在两种杂志上都有介绍和讨论,但总 体来说并未形成气候。对此,拉马克解释道:“不可否认,二战后欧陆哲学家、理论家 论及现象学、解释学、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论、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的文章 一直未在本刊精彩刊出。这也许是由于主编有偏见,也许是这些领域的作者还不想顺从 ……,也许这些来稿被认为太技术化或还不够技术化而被退回。”
2.4人物研究(见下表)
古希腊罗马 亚里士多德(7)、柏拉图(6)、贺拉斯(1)、普洛丁(1)、苏格拉底(1)
(—3世纪)
中世纪(4世纪
阿奎那(1)、奥古斯丁(1)
—13世纪)
文艺复兴(13世 莎士比亚(2)、乔凡尼·贝利尼(1)、菲利普·锡德尼(1)、
纪—16世纪)米开朗其罗(1)
近代(17、18世 休谟(15)、哈奇生(6)、威廉·布雷克(4)、温克尔曼(2)、尼古拉·普
纪—启蒙运动
桑(2)、托马斯·里德(2)、洛克(2)、其他(11)
近代(18世纪康德(44)、尼采(13)、黑格尔(6)、克尔凯郭尔(5)、Cézanne(5)、叔
末—20世纪初) 本华(3)、席勒(2)、理查德·瓦格纳(2)、罗斯金(2)、其他(8)
现代(20世纪初 阿多诺(12)、柯林伍德(10)、维特根斯坦(9)、海德格尔(6)、马塞尔
一)·杜尚(5)、贡布里奇(5)、古德曼(5)、罗兰·巴特(3)、F.R.李维斯
(2)、卢卡奇(2)、本杰明(2)、布尔迪厄(2)、贝尔(2)、勋伯格(2)、
Glenn Gould(2)、M.C.Escher(2)、沃恩海姆(2)、福柯(2)、斯坦利·
卡维尔(2)、马奈特·纽曼(2)、John Cage(3)、Meyer Schapiro(4)、
摩尔(2)、保罗·德·曼(2)、波德莱尔(2)、Heinrich
Schenker(2)、Bakhtin(2)、其他(45)
说明:表中括号所列数字是指文章篇数。近现代涉及人物太多,栏中只是将文章数在 两篇以上的人物列出来了,表中的“其他”包括那些只有一篇文章提及的人物,这些人 物包括理论家如卢梭、德里达等人,也包括各种艺术家,如康斯坦布尔等,建筑师柯布 西耶等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美美学界对古希腊罗马美学的研究依然集中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德。柏拉图对于艺术的思考,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的论述,以及对于小说的情感反应的思 考契合了当下英美两国对于艺术性质以及虚构作品的情感反应的思考。对于亚里士多德 的讨论集中在他的悲剧观,诗学与修辞学上。中世纪有阿奎那和奥古斯丁。而休谟、哈 奇生、温克尔曼以及大量的艺术家推动着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其中尤以休谟为重点 。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造就了很多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有康德、黑格 尔、尼采、叔本华、席勒等。其实,从康德中经黑格尔一直到尼采,都在解决一个问题 ,即在上帝死后,通过审美主义诉求,建构一个现实的皈依之所,以审美主义代替宗教 的救赎。出现在人们话语中的现代美学思想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阿多诺、海德格尔、 维特根斯坦、柯林伍德、古德曼、贡布里奇等人身上。对于现代的人物,人们的讨论倾 向于争鸣,毕竟现代的流派作为新兴力量,是非曲直尚未有历史的定论。阿多诺、海德 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的“高上镜率”来源于现代的审美文化的变迁以及人们对于美学 与艺术性质的思考和重建,这些人的思想都是现代美学研究和建构的源泉。
综观英语世界美学的人物研究,康德依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人们对他的思想倾 注最多。这一现象,很值得关注。
2.5国别美学研究(见下表)
从表中看,研究欧洲各国美学与艺术的文章有(3 + 1 + 8 + 5 + 2 + 1 + 16 = )36篇 ,占(5% + 2% + 13% + 8% + 3% + 2% + 25% = )58%。其次是亚洲,有(6 + 4 + 1 + 2 + 2 = )15篇,占(10% + 6% + 2% + 3% + 3% = )24%。美洲有10篇,占16%,居第三。 只有2篇文章介绍非洲的艺术和审美特点,占3%。在对欧洲各国美学的研究和介绍中, 又以英国和德法居多,分别有16篇和(8 + 5 = )13篇,占25%和(13% + 8% = )21%。美 洲大陆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有文章9篇,占14%,另有一篇涉及到印第安审美文 化的特点。亚洲的研究以日本(4篇)和中国(6篇)为主,占6%和10%。四大洲中,英美两 种杂志研究的兴趣和重点在欧洲大陆。
2.6跨学科研究状况(见下表)
跨学科研究是美学发展与获得新生的路径之一。威尔施在《重构美学》中就强调跨学 科研究美学的重要性,詹明信更是身体力行进行跨学科研究。两种杂志的跨学科研究的 文章总数不多。科学与艺术的纠结就像一场打不清的官司,关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比较 ,关注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审美判断,有8篇论文,占18%。文化中的美学研究以及美 学与艺术中的文化意含,也有8篇文章,占18%。艺术以及艺术制度都脱离不了政治的氛 围影响,有4篇,占9%。伦理学有5篇,占总数的11%。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各占7%和11% 。社会学是当今学界新宠,有6篇,占13%。研究审美反映的神经学原理的有1篇,研究 宗教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有1篇,生物学的美学研究有1篇,各占2%。还有1篇文章论及 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去除笼罩在美学与艺术研究中的迷雾,占2%。
三、英美美学与国内美学的比较
通过对英美两种杂志1990—2000年间文章的分类、统计和分析,我们对当代英美美学 研究的基本结构,重点和热点,以及研究趋势有了大致了解。在这一部分,笔者将对英 美美学研究和当下国内美学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以有助于当下国内美学建构。
首先,就美学研究的总体架构而言。英美美学研究,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门类研究为 重点和中心,以流派美学、人物研究、国别美学、跨学科研究为辅助和补充。在美学理 论中,英美美学又以对艺术的概念界定和艺术、审美性质研究为主(注:分析哲学进入 美学,其雄心勃勃的目的就是清除美学研究中“无意义的呓语”,清楚界定艺术概念。 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进入美学的路径,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参见彭锋:《从分析哲 学到实用主义——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新方向》,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第34—40页。),其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是稳定的。而国内美学研究,是以美学理论研 究为主。国内的美学理论研究包括美的性质研究和美学学科性质研究,各种理论话语体 系都是围绕美学理论展开和建构的。和英美美学研究相比,国内美学研究对于具体的艺 术门类关注较少。
其次,英美美学与国内美学在美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差异。英美美学界认为美学就是以 艺术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围绕这一界定,英美杂志的主要任务就是,厘清因现代艺术 实践的样态多元性和时间短暂性而导致的艺术概念的混乱和艺术边界的模糊。表现在具 体的论域中就是艺术的概念界定。其研究方法遵循英美的经验主义传统,是具体的艺术 研究,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而在国内,美学就是美的哲学,关注美的本质和美所蕴涵 的形而上意义,研究美的性质。表现在具体的论域中就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其美学研究方法自然是自上而下的,努力建构强大包容性的体系,期许美的救赎。
伴随着西方现代性进程,美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学科体系,并且形成两种美学的研 究方法。一种是导源于英美经验主义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认为“艺术经验在理论上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并没有什么不同。”另一种是欧陆理性主义传统中的自上 而下的方法,“一般把审美经验和宗教以及形而上学经验划归为同一类型。”(注:见 莫里斯·盖茨:《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20世纪初,当王国维等人尝 试建立现代美学体系时,主要接受了欧陆理性主义思想资源,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所 以,国内的美学体系研究和建构与英美美学研究相比,具有浓郁的乌托邦气息和形而上 色彩。
在国内,人们非常重视对于美育的研究。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到蔡元培的“美育 代宗教”,再到鲁迅、朱光潜等人的积极倡导,美育研究的传统由来已久。当下的美育 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对素质教育、人格培养以及现代性建构方面的作用,并且积极挖掘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英美美学对于美育的研究没有国内繁荣,所占比重很少,研究主要 集中在艺术对于人的陶冶塑造作用,艺术教育的内在机理,现代艺术、现代性等对人的 影响等也是思考的对象。总之,他们关注的问题很实际,如研究现代艺术中存在的“从 极端的且几乎不顾一切人的向冷漠的无动于衷的非人性化转化”(注:爱德华·卢西· 史密斯著:《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第4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的 趋势是否具有美育作用,等等。
在范畴研究方面,国内美学界出现的审美范畴有悲剧、喜剧、格调、和谐、荒诞、趣 味、虚静、中和等,英美美学的审美范畴讨论集中在趣味、反讽、恐惧、无功利性、风 格、媚俗、隐喻、表现、幽默、崇高等。可以看出,两种美学传统之间的美学讨论有交 叉也有差异,交叉缘于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传统的吸收,差异则缘于中西两种美学传统 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也说明,国内美学研究的很多论域,都来源于西方,自身还缺乏基 于当代中国现状的问题意识。
其次,关于流派美学研究。英美美学对于外来的各种美学思想虽有介绍,但心底有些 拒绝接受。其实可以这么说,在英美美学界,分析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与其说是两个美 学流派,不如说是从生活世界出发建构美学的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欧陆美学自 上而下的美学建构方式。英美杂志介绍的很多流派都来自于欧陆,而且英美美学界对于 来自欧陆的各个美学流派心情很复杂,感觉非常暧昧。英国杂志的主编就明确表示对欧 洲大陆美学思维方式的不满。而中国学界对于西方的各个美学流派都有介绍,并且像一 块海绵,怀着一种客观平和的交流态度吸收它们的思想。国内的很多种美学思想都是开 放视域下的话语产物,比如环境美学、生命美学、审美人类学等等,就是接受西方美学 资源的产物。当然,有的时候,人们急于建构某种理论,生吞活剥某些思想资源,因为 缺乏消化,而造成理论自身的薄弱。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最后,英美美学研究中的中国美学和国内美学研究中的英美美学。首先应该肯定的是 ,对于西方美学的研究一直是国内美学研究中仅次于理论研究的重点,译介西方经典作 家和主要流派的思想及著作,积极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注:关于国内的西方美 学研究情况,笔者另有文章介绍。)携分析哲学的余威,英美美学研究也是国内重视的 对象之一。周宪、彭锋等人曾专门关注分析—实证美学(注:周宪有专门的《美学语言 学转向纵论》,彭锋积极译介和评述分析—实证主义美学,见《人大复印资料·美学》 1998—2001年。)。并且,作为英美两国美学界的主流杂志,《美学杂志》和《美学与 艺术批评杂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01年中国美学年鉴辟有域外报导一栏,王 祖哲对2001年美国《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的内容做了综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 中心·美学》2001年转译有P.拉马克的文章《英国美学杂志40年》,对《美学杂志》40 年的风雨做了一个回顾。比较而言,英美美学界对于地处东方的中国美学了解甚少,阿 恩海姆(Rudolf Arnheim)、舒斯特曼等人虽然对中国美学有兴趣,但也不过是泛泛了解 而已。在英美美学界中,中国美学是模糊一团的,缺乏清晰的表述。英美美学与国内美 学在相互对待的问题上存在的巨大反差,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因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体系,最早是在西方确立起来的,这赋予了西方美学以明显的优越感。另一方面 ,国内美学正处在风云际会之时,各种美学体系的建构需要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资源。这 样一来,与理性主义传统异趣的英美美学当然就引起国人的关注。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 代,有很多的问题不是属于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思想传统的,而是具有普遍性。对于 这些问题,局限于国内自身的研究远远比不上将目光投向“它者”,借助一个“它者” 我们可以更好地自我审视和建构,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