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四〇四医院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并患有急性左心衰病患72例,采用中心随机系统分为两组,各组例数均等。其中一组选择标准流程下急救措施,归为标准组;另一组则选择院前急救措施,归为特殊组,比对两组病患的急救效果。结果:经比对,标准组病患急救有效率为80.56%,病患及其家属对急救工作满意度为69.44%,而特殊组则分别为97.22%、94.44%,实验数据比对结果区别十分明显(P<0.05)。结论:对于患有急性左心衰的病患,采用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病患的整体急救效率,同时提升病患及其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助于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临床疗效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病迅猛,且病患常常伴随呼吸衰竭,抢救难度较大。近年来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急性左心衰病患的急救时机、急救方式对于整体急救效率具有较强的影响。尤其是院前急救,不但可以有效改善病患预后效果,同时也可极大程度的降低病患的病死率。本院为确切证实院前急救对于急性左心衰病患的临床疗效,拟订并组织了此次研究活动,成果喜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就诊,并患有急性左心衰病患72例,采用中心随机系统分为两组,各组例数均等。其中一组选择标准流程下急救方式,归为标准组;另一组则选择院前急救,归为特殊组。其中标准组病患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47-83岁,平均为(57.23±2.14)岁。发病时间为20-190min,平均为(36.43±2.18)min。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冠心病17例,其他类型心脏病3例;特殊组病患男27例,女9例。年龄为45-86岁,平均为(58.25±3.09)岁。发病时间为10-180min,平均为(33.43±5.24)min。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冠心病15例,其他类型心脏病5例。病患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来我院就诊,并患有急性左心衰病患;排除标准:病患及家属不同意参加研究活动者。
1.2方法
标准组采用标准流程下的急救措施,即由其家属自行将病患送至医院接受治疗。而特殊组则选择院前急救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医院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专门的急救小组,由具有急救工作经验7年以上的医护人员担任组长,2-3名具有急救工作经验5年以上医护人员担任常驻组员,并应提前设定机动小组人员。应经常展开模拟急救训练活动,帮助小组人员得以熟练掌握急救技巧,提高自身急救效率。
2)当接到急救电话后,急救小组应立即出动,第一时间赶至病患家中,为病患提供吸氧及其他急救处理措施。应于病患舌下置入化硝酸甘油,剂量为0.5mg[1]。
3)以坐位或半坐位的方式帮助病患搭乘救护车,并在车上为其提供面罩吸氧。急救小组人员应尽快为病患创建静脉通道,并进行静脉滴注工作。具体为5-10mg硝酸甘油、葡萄糖液250ml(5%),滴速为10-15滴/min。
4)救护车在行驶期间,急救小组人员应实时对病患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等各项数据加以准确判断,对其病情进行初步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对病患的心理疏导工作,使病患尽可能保持平静、放松状态,缓解病患及其家属心理压力[2]。
5)救护车行至医院后,应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并将病患安排至抢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急救小组整体急救工作(从出诊至入院)应尽可能控制在15-30分钟以内,以防错过最佳急救时机,影响预后效果。
1.3疗效标准
1)比对两组病患整体急救效果,具体指标为:病患各项生命体征完全消失,则判定为死亡;经急救,病患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未有明显改善,则判定为无效;经急救,病患临床症状呈现缓解,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则判定为有效;经急救,病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正常,则判定为显效。计算急救有效率,公式为:
2)通过填写院内自拟问卷的方式,收集各组病患及其家属对治疗工作的满意情况,具体指标为:90分及以上为满意,90-60分(含6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计算公式为: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将实验所得数据准确输入,并行卡方检测,得出分析结果。若P值在0.05之上,则表示各组数据无明显区别;若P值在0.05之下,则表示各组数据区别明显。
2.结果
2.1标准组急救有效率为80.56%,而特殊组则为97.22%,实验数据比对结果区别十分明显(P<0.05),见表1。
表1:各组病患急救临床疗效情况[n(%)]
3.讨论
急性左心衰通常与病患自身血压值过高、肺部感染、长期输液等情况具有较强相关性,从临床症状上来看,具有较明显特征,包括发病迅猛、发展迅速等。病患一旦发病,通常将伴随严重呼吸困难、坐位强迫等等症状,若未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则极有可能进一步引发休克甚至昏迷,病情严重者极有可能死亡,因而急救工作的整体效率对于急性左心衰病患具有重要意义[3]。
此次研究活动中,特殊组采用的院前急救法不但可有效把握救治时机,同时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也可进一步提升病患的整体救治效率,改善病患的预后情况,因而广受医疗工作者重视。从表1中可看出,标准组急救有效率为80.56%,而特殊组则为97.22%;从表2中可看出,标准组病患满意度为69.44%,而特殊组则为94.44%,实验数据比对结果区别十分明显(P<0.05)。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急性左心衰的病患,采用院前急救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病患的整体急救效率,同时提升病患及其家属对急救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助于培养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东侠.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9).
[2]李哲哲.10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9):11534-11534.
[3]齐艳霞.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与转运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7).
论文作者:丁亮,刘朝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病患论文; 心衰论文; 标准论文; 家属论文; 措施论文; 疗效论文; 数据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