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支持论文,中小学论文,教师职业论文,状况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1.1 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job burnout)是近20年来在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Freudenberger(1974)[1]和Maslach等人(1981)[2]提出的定义,可以把职业枯竭看作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
(3)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
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这一职业枯竭的三维模型提出之后,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同,绝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都沿用了这一模型,且证明其具有跨文化、跨行业的稳定性[3]。本研究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因而本研究在参考西方职业枯竭模型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本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结构。
1.2 职业枯竭与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与枯竭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3]。拥有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更不易枯竭。许多研究者都发现,提高教师们可用的社会支持是防止教师枯竭的有效策略。但是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支持,什么来源的支持最为有效,还没有达成完全统一的结论。
从支持的来源上讲,西方许多研究都发现,来源于领导(如校长)的支持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4~6]。而Schwab,Jackson和Schuler(1986)[7];Burke,Greenglass和Schwarzer(1996,1997)[8]则发现来自同事的高社会支持与教师的低枯竭有关,来源于同事的支持在教师压力和枯竭之间所起的缓冲作用比来源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支持作用更大。
从支持的类型上来讲,Sarros和Sarros(1992)[5]发现,实际支持(如提供反馈、建议)比情感支持(如倾听、表现出关怀)对于减轻教师的枯竭更有效。不过Keith和Elizabeth(1996)[9]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群体,做进一步的检验。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取样
2.1.1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问卷预试的被试取样
本研究在参照西方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中国教师特点的职业枯竭问卷。为了验证其有效性,在正式施测前,先在北京的两所中学里进行了预实验。被试共193人,其中男性68人,占35.23%,女性121人,占62.69%。
2.1.2 正式研究的被试取样 正式研究选取的被试主要为来自北京、黑龙江、新疆、江西等地几十所中小学的教师(553人),还有部分为参与“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www.k12.com.cn)”网上调查的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老师(126人)。总共回收问卷765份,保留有效问卷679份,有效回收率为88%。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 由于国内目前并无测量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有效工具,在本研究之初,研究者对部分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形式有一对一面谈、网上讨论)。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教师们所描述的由工作压力导致的身心俱疲状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情绪上的疲惫感,二是人际上的疏离感,三是工作上的无意义感,四是知识上的耗尽感。其中前三个方面的表现与Maslach等人(1981)[2]提出的枯竭三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相吻合,而知识上的耗尽感是中国教师特有的表现。
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老师和学生同时在体验社会的巨大变迁,有很多东西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学习,教师的绝对权威已经不明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入,一个班学生的信息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老师若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汲取新观念、新知识,就会失去敏感性和明智性。另外,在新形势下,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课程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日益变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由于先行教育体制的限制,有一些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长期得不到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进修,他们无法从自己以往所受的教育和训练中找到帮助自己和变化了的孩子的良方。于是不少老师开始不适应新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非但不能准确地把握住孩子的心态,反而还会受他们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两方面原因结合起来,有些老师就会体会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新型问题的方法的枯竭。研究者将其命名为“知识枯竭(Intellectual burnout,IB)”,界定为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能力差,体验到知识上的枯竭感。
基于访谈的结果,研究者开始建立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测量工具。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借鉴了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开发出的测量教师职业枯竭状况的工具——Maslach Burnout lnventory(MBI-ES)[10]中的项目。
在“知识枯竭”维度上,依据访谈和资料分析得到的典型描述,编制了3个项目(并把原本“去人性化”的一个项目归到“知识枯竭”维度中)。此外,还针对原有的枯竭维度,新编制了4个项目(其中“情绪衰竭”维度2个,“去人性化”维度2个),这7个项目和MBI原有的22个项目一起,组成了初测用“中小学职业枯竭量表”。共29个项目,采用力克特(Likert)式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2.2.2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由过往研究使用过的量表[11]中抽取而来,共包含12个项目,采用力克特式5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它可以测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支持的来源,包括有学生、家长、同事、校领导、家人和朋友;一是社会支持的类型,包括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
因支持来源的区分并非维度的区分,故此仅对类型模型的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各拟合指数如下:
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各来源和类型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如表2所示。
表1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
可见“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可以在研究中使用。
表2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
来源
α类型
α
领导 0.7842实际支持 0.7630
同事 0.6115情感支持 0.7472
家人 0.7616
学生 0.6634
家长 0.7845
朋友 0.7216
2.3 数据收集与整理
表4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实测模型拟合指数(n=679)
除在网上直接下载,以书面形式回收的部分问卷之外,其余均采取匿名集体施测的方式收集数据。收集上来的数据由SPSS 10.0及AMOS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结果
3.1.1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包含了MBI的原有项目,以及新编制的7个项目。为了检验在中国进行施测时,MBI原有的三个维度是否还能保持稳定,新假设的第四个维度是否能够得到验证,研究者在预试时对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经过正交旋转后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恰好是四个,且MBI原有的项目与它们所属的维度基本上得到了对应,新编制的项目也各归各位,只有少数几个项目具有较高的交叉载荷。这便初步验证了“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四维度构想效度。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对项目进行了筛选。一个属于“个人成就感”的项目与“情绪衰竭”维度有较高的相关,一个属于“情绪衰竭”的项目与“个人成就感”维度相关较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项目由于在“知识枯竭”维度上的因子载荷较低,且与总分相关较低,也被删除。最后保留下25个项目。
3.1.2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对修改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进行再次施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模型得到了理想的拟合,各拟合指数如表4所示。
3.1.3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 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总体的α系数为0.8106。各维度的α系数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
表5 职业枯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n=679)
维度
α系数
情绪衰竭(EE)
0.8851
去人性化(DP)0.6663
个人成就感(PA) 0.7655
知识枯竭(IB)0.7023
3.2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使用“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测查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业枯竭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各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6。
3.3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职业枯竭虽然是一种个人感受,但是对于特定的人群,应该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特点。此外,职业枯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本研究虽然是横断研究,但也希望能够通过对于年龄、教龄等人口学变量的分析,粗略地描述职业枯竭的发展变化过程。
表3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四维模型的因素载荷表(n=193)
项目
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去人性化 知识枯竭
E1
0.771
E2 0.773
E3 0.733
E4 0.602
E5 0.715
E6 0.670
E7 0.808
E8 0.640
E9 0.522
0.444
E10 0.501
E11 0.436
P1 0.649
P2 0.738
P3 0.656
P4 0.681
P5 0.685
P6 0.605
P7 0.523
0.596
P8 0.637
D10.489
D2 0.487 0.447
D30.467
D40.762
D50.309
D60.424
I1 0.456
I2 0.403
I3 0.859
I4 0.363
特征根5.583 2.935 2.1301.245
变异的解释率 22.264%
12.230%8.875% 5.189%
(49.557%)
注:①E1表示“情绪衰竭”维度的第一个项目,P1表示“个人成就感”维度的第一个项目,D1表示“去人性化”维度的第一个项目,I1表示“知识枯竭”维度的第一个项目,依此类推。
②所有低于0.30的载荷均没有显示。
表6 职业枯竭四个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n=679)
维度M SD
情绪衰竭(EE) 22.488.49
去人性化(DP) 12.924.59
个人成就感(PA)
19.194.55
知识枯竭(IB) 8.10 2.64
3.3.1 性别 对男教师(n=218)和女教师(n=428)在枯竭四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男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知识枯竭”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女教师(F=8.667,p=0.003;F=15.068,p=0.000;F=10.747,p=0.001),而二者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F=2.241,p=0.135)。
3.3.2 教龄 对不同教龄的教师职业枯竭程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7),发现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的主效应显著。经过事后检验(LSD)发现,在这两个维度上,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得分均要显著高于其他教师。在其他维度上,不同教龄教师之间差异不显著。
此外,对小学教师(n=214)、初中教师(n=250)和高中教师(n=201)在枯竭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发现,三者的枯竭程度差异不显著。
3.4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支持对于枯竭状况究竟有何影响,本研究从支持的来源和类型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图1 社会支持类型与职业枯竭关系的模型示意图
表7 不同教龄教师在枯竭四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结果
注:*p<0.05,**p<0.01,***p<0.001
3.4.1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来源对职业枯竭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各来源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显著的作用。从解释率上来看,不管是哪个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人成就感的作用都是最大的(平均解释率为15.1%),而对于知识枯竭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平均解释率为1.33%)。这其中,来源于学生和校领导的支持对于各维度的影响较为突出(总解释率分别为39.8%和29.8%)。
3.4.2 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类型对职业枯竭各维度的路径分析
这部分考察的是不同的社会支持类型对于职业枯竭的影响,对数据进行路径分析。鉴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经过对饱和模型的检验,删除不显著的路径之后,得到的社会支持类型与职业枯竭各维度关系的模型见图1。
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良好,如表9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实际支持对于个人成就感和知识枯竭的影响显著,对于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的影响不显著;情感支持对于除知识枯竭外的其他三个维度都有显著的作用。而且从总体上来看,情感支持比实际支持的作用要更加显著一些。
表8 各来源的支持对枯竭各维度的回妇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
表9 社会支持类型与职业枯竭关系模型的拟合指数
4 讨论
在中国,中小学教师背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人才的巨大责任,从来都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他们一旦产生职业枯竭感,就会体验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痛苦,可能导致身体能量耗竭、工作热情减退、自我评价下降、情绪烦躁易怒、人际关系恶化、工作效率低下等后果,甚至出现暴力伤害学生或者自己的极端行为,继而有可能造成对教师个人、学生、学校及全社会的巨大危害。
4.1 测量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工具
中小学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是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在国内,针对这一群体的该领域研究正逐渐兴起,获得一个良好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和特点的测量工具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借鉴西方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四维度模型,编制了“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并且获得了统计学上的良好验证,可以作为在国内进行该领域研究的工具使用。
4.2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程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2.1 性别 对于性别差异的检验结果与以往许多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即男教师的整体枯竭程度要比女教师高[3,10]。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中小学教师整天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和少年,工作繁琐而重复,而且需要倾注大量的情感。女性天生的温柔、耐心和良好的共情能力,似乎要比男性更加适合应对这种亦师亦母的角色。男性偏爱干脆决断的办事方式,喜欢大刀阔斧、立竿见影,而教育效果却很可能是长期的,不容易立刻见效,而且会出现反复,因此,从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本身的性质来讲,男教师要比女教师更容易产生厌倦感。其次,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男性的角色应该是事业为上,是家庭的支柱,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在世俗的眼光里,男性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的工作成就及收入高低,而众所周知的是,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向来是女性的“领地”,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也远不尽如人意,自然导致男教师们工作满意感和积极性不高,容易滋生厌教情绪。
4.2.2 教龄 在国外类似的研究中,教龄是一个影响教师枯竭程度的重要变量。一般认为,教龄在5年以内的教师枯竭程度较高,特别是教龄在1年左右的年轻教师尤其容易陷入枯竭状态,是因为最初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太大,理想破灭而导致的[12,13]。本研究也将教龄为1年的教师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进行分析,但是经过分析,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结果。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他们的情绪衰竭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教师,而个人成就感也要显著高于其他教师。这部分教师的年龄一般在30~40岁,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负很容易使得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感觉到穷于应付,筋疲力尽。不过,他们的个人成就感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因为“个人成就感”维度关注的是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度。30多岁的教师多是一线的教师骨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顶梁柱,在学校里,这批青壮年教师应该是很受器重的,因而他们的成就感也相对较高。
4.3 社会支持对职业枯竭的缓解作用
本研究得出,各来源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解释率上来看,各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于个人成就感的作用最大,这说明来自于他人的积极评价和鼓励更能使个体体验到成就感。而相对来讲,社会支持对于降低教师的知识枯竭体验的作用较弱。因为知识枯竭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和内在的力不从心,它需要个体主观的努力和调节才能得到缓解,而不是某一个他人单一的帮助和支持所能够解决得了的。
从支持的来源上看,来源于学生的支持对降低教师枯竭作用最大。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工作对象主要是学生,处理的问题也多与学生有关。如果有了学生的支持,情绪上的疲倦感自然能有所减轻。除此之外,学校领导的支持也是相当突出的。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一校之长的角色还是比较权威化的,是对普通教师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获得了校领导的支持,教师的工作会比较容易开展,压力自然会相应减小。
从支持的类型上看,情感支持对于降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提高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对减缓知识枯竭没有作用。实际支持只对增进个人成就感和降低知识枯竭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都是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提供给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如倾听、鼓励、肯定等等,可以帮助老师宣泄负向情绪,缓解紧张心情,并通过他人的评价获得自信。因此情感支持对于枯竭的前三个维度是很有作用的,但是对于减弱知识枯竭感则甚少有实质的帮助,反而是一些具体的建议、实际的指导,以及行为上的配合,对此作用更大。
5 结论
(1)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包含四个维度: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以及知识枯竭,其中知识枯竭是具有我国特点的枯竭新表现。
(2)男教师、教龄在11~20年的教师,枯竭程度较高。
(3)来源于学生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情感型支持对于降低枯竭水平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