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婕[1]2003年在《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陕西宗教建筑——教堂建筑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的基督教堂建筑随着基督教在陕西的传播,经历了1300多年的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明清至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陕西的传教,曾在陕西建造了大量的教堂,为我们研究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陕西宗教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此外,由于在专业领域内对陕西教堂建筑的专门性研究目前还属空白,陕西教堂建筑的研究可以弥补目前在这方面研究的缺乏,促进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因此,对陕西教堂建筑的历史沿革、现存状况和建筑型制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论文以陕西教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考证,对陕西教堂建筑的历史沿革、发展过程、分布状况和形制进行考证和论述,试图对陕西基督教堂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和整体的论述。其次,从中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建筑实例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以第一手的实际资料为主,利用相关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研究它们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形制,对陕西教堂建筑的基本状况和建筑形制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陕西与国内其他地区教堂建筑的比较,探讨了陕西基督教堂在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方面的特征。然后论文进一步探讨了陕西教堂建筑所体现的受异域文化影响的特征及其在建筑、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影响。 最后,本文对陕西教堂建筑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概括了陕西教堂建筑所具有的特征,明确了陕西教堂建筑的价值与意义,提出和探讨了今后对教堂建筑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符英[2]2010年在《西安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文中提出近代建筑反映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近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建筑文化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链条。在世界范围内,近现代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的地位和重要性渐渐为人们所认识,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最新领域和课题。中国近代建筑作为受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价值已经被逐渐认识,对它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当前,对相对薄弱的内陆省份近代建筑的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关注,成为当前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西安近代建筑反映了中国内陆一般城市近代建筑发展的特征,也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中的重要链条和西安近代建筑发展的物质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对西安地区近代建筑进行文献研究、实地普查、调研、测绘的基础上,对西安近代建筑的发展进程、建筑类型和实例、建筑特征、价值评估和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以西安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为背景,以对西安近代建筑的考察为依据,对西安近代建筑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划分:萌芽期(1840年-1911年)、发展期(1911年-1945年)、停滞期(1945年-1949年),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与西安近代的地理交通条件和中国近代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其次,对西安近代建筑进行了分类研究:外来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等。对各种建筑类型的发展、现存实例表现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西安近代建筑类型的变化,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转型。第叁,对西安近代建筑在建筑类型、建筑形式与风格、建筑技术(材料、结构与构造、设备)、建筑室内装饰、建筑制度与建筑、施工队伍等方面的特征表现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同西安传统建筑和沿海开埠城市近代建筑特征进行对比,通过纵横两方面的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安近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第四,在对现有建筑遗产评估体系和西安近代建筑遗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HP法(层次分析法)和Delphi法(专家调查法)建立了西安近代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西安近代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全面发掘西安近代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价值、精神情感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环境价值。并运用MCE(现代综合评价软件包)和Excel软件进行评价统计和运算、分析。最后,运用SPSS软件(社会科学统计程序)对西安近代建筑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和交叉分析,并针对其研究与保护所存在的地位不清、研究不足、价值不明、保护不力等问题,提出了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发掘并彰显其价值、进行科学合理保护的建议。
邢倩[3]2010年在《西安近代建筑发展特征及价值定位研究》文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建筑进入了近代发展时期,与沿海开埠城市不同,西安的近代化进程是主动引进西方文化而非被动输入,因此相对缓慢,是中国内陆城市近代化过程的典型代表,同时因为政局不稳,战乱不断的社会背景又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首先梳理了近代西安城市的发展变化。进入近代以后,西安不断变化行政建制,是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混乱的根本原因;因为西京陪都地位的确立,出现了具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西京市分区规划,虽然并未实现,但其对今西安市城市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意义重大;辛亥革命中消失的满城是近代西安城市格局的最大变化,城之东北因此开始发展起来;陇海铁路的开通带来了西安城市发展的高潮,火车站位置的确定对西安城市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城东北部的工业区和东大街、尚仁路一带的商业区。其次综合西安近代历史和城市建设发展状况,以建筑事件和历史时间为依据,提出西安近代建筑发展分为初始期(19世纪60年代末-1911):宗教建筑的传入、工业建筑的初创、教育建筑的革新等;发展期(1911-1945):工业建筑的蓬勃发展、教育建筑的继续推进、居住建筑的多样化、商业建筑的兴起等;凋零期(1945-1949):这一时期城市建设停滞不前,建筑发展也同样如此。之后按照建筑类型,系统整理了包括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商业服务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等建筑类型及其主要实例的资料。从类型、风格、技术、建筑细部以及建筑业和建筑教育等方面分析总结了西安近代建筑的特征。最后通过对西安现存近代建筑的实地调研,了解其现状,并对包括整体分布、使用情况、改建状况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评估西安近代建筑遗产的价值并提出保护意见。
于金翠[4]2007年在《鲁西北地区运河段外来宗教建筑及其文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鲁西北地区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属于内地偏僻地区,儒家文化深入人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与准则,比起大型城市及沿海城市更根深蒂固一些。人们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但京杭大运河的开发使得沿岸城市拥有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在河运发达的明清时期甚是繁华,大量的商贾移民来此做生意或定居,大大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表现出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一面。外来宗教建筑的形态特征充分体现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交流继而融合的过程。鲁西北的外来宗教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二者在传播过程中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性。作为外来文化,二者都不可避免的和本土文化产生碰撞和冲突,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走向平衡。传播时代的不同使得二者交流的过程也有差异。基督教是伴随着近代侵略战争而进入到中国的,与本土文化相比属于强势文化;而伊斯兰教大量进入鲁西北地区是在元明清时期,与本土文化相比属于弱势文化。因此,相应的建筑形态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研究了外来宗教传入鲁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并总结了本地区基督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形态特征。笔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文献挖掘、实地调研和人物访谈为基础,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构建研究平台。本文的目的正是通过对建筑基本形态特征的分析总结,研究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对建筑的影响,希望能对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建筑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马丽飞[5]2010年在《近代陕西地区基督教本色化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基督教本色化,指的是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与异质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整合,从而融入异质文化的过程。从本色化视角研究基督教在近代陕西地区的传播,能深刻反映出基督教在陕西地区的文化融入状况及实际生存境况。但据笔者所知,对此问题除县志资料中有零散记载外,目前学术界系统研究几乎为空白。近代,基督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传入陕西,从主观上讲,它与陕西本土文化相遇于一定程度的民族矛盾中。从客观上讲,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相遇必然会产生各种冲突,同时也会相互产生影响,形成文化冲突、交流、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觉与不自觉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了近代基督教在陕西境内的实际传播境况,分析了基督教与陕西本土文化在信仰及习俗方面的冲突。面对这些冲突,传教士们作了一些本色化努力,主要有:(1)因地制宜的传教方式;(2)教会创办了各类社会事业;(3)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4)圣乐的创作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精髓。上述种种努力,逐渐改变了民众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拒纳、排斥,使基督教在陕西得以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本色化成果,教义教规深入到了信众生活中,信徒创建了一些地方自办教会。但是,此时的基督教仍处于本色化的初始阶段,面临着信仰阶层单一、缺乏本土神职人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基督教会必须要构建本色神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基督教在陕西地区的本色化。
高彩霞[6]2006年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宁夏教堂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播,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在宁夏的传教,曾在宁夏先后建造了教堂,为我们研究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宁夏宗教建筑提供了参考。 此外,在专业领域内对宁夏教堂建筑的专门性研究目前还属空白,因而研究宁夏教堂建筑可以弥补目前在这方面研究的缺乏,促进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发展,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因此,对宁夏教堂建筑的历史发展、现存状况和建筑特征等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论文以宁夏教堂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考证,对宁夏教堂建筑的历史沿革、现状、发展程度、建筑特征和形制进行考证和论述,试图对宁夏教堂建筑进行较为全面和整体的论述。其次,从中选取几个比较典型的建筑实例进行实地调研,以第一手资料为主,利用相关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研究它们的历史沿革和建筑形制,概括总结宁夏教堂建筑的基本状况和一些建筑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宁夏与国内其它地区教堂建筑的比较,探讨了宁夏教堂在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与结构技术方面的特征。然后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宁夏教堂建筑所体现的受异域文化影响的特征及其在建筑、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具有的影响。 最后,本文对宁夏教堂建筑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概括了宁夏教堂建筑所具有的特征,明确了宁夏教堂建筑的意义,提出和探讨了今后对教堂建筑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汤开建, 曾金莲[7]2011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史研究现状与史料》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西北地区的基督教史,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基督教在西北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唐元。该地区交通不便,环境相对恶劣,而且信仰状况复杂,民族语言多样。基督教在西北地区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中西交流的丰富历史图景。不过,目前西北地区基督教研究仍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薄弱,对中西文史料缺乏深入挖掘上。鉴于此,本文着意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基督教史研究状况(不涉及唐元两代的景教研究),整理西北地区基督教史档案史料的分布情况,并对西北地区基督教史的未来走向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王芳[8]2011年在《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城市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逐步由早期关注沿海的开埠城市进而转向关注中西部的内陆城市。西安、太原作为典型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具有发展的滞后性、不平衡性以及近现代化程度的局限性等特点。在保护的过程中,面临保护不力、破坏严重、遗产价值认知存在误区等诸多困境,导致城市历史文化凸显传承危机。因此,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遗产及其价值,进而进行适宜的保护,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论文基于历史文化的视角,将近现代建筑放在城市文化的时空背景中予以透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西安、太原近现代建筑及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指出西安、太原近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西方化导入”时期延续一元、“近现代发展”时期二元并存、“现代化探索”时期多元震荡的发展演变特征,以及近现代建筑文化自上而下的文化嬗变路径和由内而外的文化嬗变方式。其次,在总结近现代时期西安、太原历史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选择的矛盾性、文化生态的稳定性、传统文化的本位性和文化态度的折衷性等四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西安、太原的近现代建筑与城市历史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提出城市历史文化与近现代建筑的“道器”关系:作为“道”的城市历史文化,决定与引导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外在特征以及意识和行为;作为“器”的近现代建筑,承载与体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内在品格以及信息和记忆。第叁,以国内普适性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观作为参照,结合西安、太原等内陆传统城市自身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提出建立多元、地区、动态和整体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遗产价值观;并构建以“文化情感价值”为核心、以“建筑本体价值”为基础、以“建筑利用价值”为延续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综合价值体系。最后,以太原为例,提出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原则、策略与方法。整篇论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历史文化的视角探讨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厘清近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文化传承价值,对它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遗产保护的框架里,而应将其融入到更为丰富的城市形态中,形成完整而连续的“城市文化链”。
尚季芳, 胡君英, 王梦洁[9]2016年在《近6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基督教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基督教源自犹太教,约起源于公元1世纪,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叁大宗教。广义上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狭义上的基督教仅指基督教新教,于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传入中国。本文所指涉的基督教为广义上的基督教。
王蕊[10]2011年在《西安近代建筑风格与装饰研究》文中提出近代西安的建筑风格不可避免的遭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侵略,中西合璧成为西安近代建筑装饰风格的整体特征。但是与沿海开埠城市相比较,地处内陆的西安受到本土传统建筑势力的影响比较大,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西安近代建筑的创作团体。建筑思潮并结合实例分析西安近代建筑的风格与装饰特征。西安近代建筑的创作团体包括设计者和建造者,主要有西安本地的工匠,西方传教士,行政机构,后来出现了专业的设计者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营造厂和房地产公司在近代西安也已经出现。由于地处内陆,西安近代建筑中仍然有一部分延续传统建筑装饰风格,但大部分建筑由于受到西式建筑的影响而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早期殖民地式建筑的影响和西方传教士在西安的建设活动使西安人开始渐渐接受了西式建筑,并逐渐崇尚和模仿起来,这一时期也建造了一些接近西洋风格的建筑。此外,受到沿海开埠地区的影响,西方装饰艺术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西安近代建筑中都有所反应。然后对反映这些建筑思潮的西安近代建筑的实例进行整体和细致的分析。最后总结了西安近代建筑的材料,结构,构造和装饰细部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陕西宗教建筑——教堂建筑研究[D]. 胡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西安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 符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3]. 西安近代建筑发展特征及价值定位研究[D]. 邢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4]. 鲁西北地区运河段外来宗教建筑及其文化特征研究[D]. 于金翠. 湖南大学. 2007
[5]. 近代陕西地区基督教本色化探析[D]. 马丽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6]. 19世纪中叶以后的宁夏教堂建筑研究[D]. 高彩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7]. 中国西北地区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史研究现状与史料[J]. 汤开建, 曾金莲. 西北民族研究. 2011
[8]. 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研究[D]. 王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9]. 近60年来中国西北地区基督教研究综述[J]. 尚季芳, 胡君英, 王梦洁. 基督宗教研究. 2016
[10]. 西安近代建筑风格与装饰研究[D]. 王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基督教论文; 宗教建筑论文; 建筑文化论文; 基督教文化论文; 陕西文化论文; 陕西西安论文; 西安建设论文; 陕西经济论文; 教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