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劳动经济学视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视点论文,社会保障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
社会保障的对象——人,正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要素。健全而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保障公民(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保障和改善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来维持和保障生产要素——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劳动力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依赖于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劳动者及其家庭在生活过程中,可能遭遇各种风险,如失业、生育、疾病、伤害、年老等,并因此而丧失劳动机会或劳动能力,致使其生存状况恶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是要帮助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劳动者及其家庭渡过难关,有效地恢复劳动能力或寻找劳动机会,从而保障劳动力资源的生产效率。
其次,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一个经济系统中存在着多个部门或区域,经济的动态变化导致资源在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边际回报率出现差异。在竞争性的经济体系中,如果不存在制度约束,经济资源会由回报率高的部门或地区向回报率低的部门或地区流动,最终导致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或地区的边际回报率趋于相同。边际回报率处处相同的资源配置,是最为有效的配置状态。
我国阻碍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并实现有效配置的障碍主要有两种:一是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二是制度性约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部门或地区分割成为影响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的重要制度性约束因素。不同部门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扭曲了劳动回报率水平,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九十年代,对国有企业进行存量改革过程中,蓬勃发展的非国有部门成为吸纳国有部门下岗失业职工的重要经济部门,但是由于尚未建立覆盖非国有部门的社会保障体系,许多从国有部门失业下岗职工不愿意进入非国有部门再就业,这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过程,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滞留于失业大军之中。僵化的户籍管理也阻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了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和按计划配置,必须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而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以户籍管理为基础,最终形成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二元格局,导致个人的社会保障不具有可携带性,严重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因此,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有效地促进劳动力从回报率低的部门或地区向回报率高的部门或地区流动,从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增长。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程度启动和促进居民现期消费需求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消费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有效减少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损失来实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个人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预期损失突然增加,老百姓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失业、健康、养老等问题进行大量储蓄,同时缩减现期的消费支出。例如,自九十年代末以来,虽然经济增长仍在持续,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大规模破产和裁员,城镇居民所面临的失业风险增加;传统的医疗、住房以及养老制度改革过程中,在许多地区和居民群体中出现了制度真空,导致居民过快储蓄增长,同时消费需求低迷,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态势。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居民对未来风险的担心,降低其对未来风险损失的预期,进而增加居民的现期消费需求。当然,从长期的作用看,要严格地证明社会保障通过减少未来风险而有利于增加现期消费需求,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如凹形效用函数、理性预期、公平保险等),但在中短期内这一结论是可以肯定的。
三、选择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维持并非是无成本的。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选择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无益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最终会损害保障对象——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社会保障水平必须取决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并为经济发展服务。
首先,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过快,以至于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则增加的社会保障金支出就必须通过提高税率来实现。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提高税率,均会直接或间接地增加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一方面会削弱其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会因雇佣劳动力的成本增加而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如在一些欧洲国家,企业在雇佣职工时需要缴纳很高的社会保障税,在解雇工人时则需要支付高昂的解雇赔偿,导致企业在雇佣工人时十分谨慎。这已成为欧洲失业率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利于劳动力的市场供给。过高的失业保险金可能会导致一些失业者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失业持续时间的延长和失业率的增加。许多学者对美国的失业保障和失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失业的持续时间与失业保障的领取时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对欧洲国家失业率的研究也表明,高失业率也与其较高的失业保障水平和较长的失业保障时间有关。同时,过高的生活保障标准或最低工资标准,可能会导致劳动力的保留工资水平(诱使劳动者参与工作的工资水平)在较高水平上产生向下的刚性,不利于就业的增加和失业的减少。
第三,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意味着较大规模的收入再分配。如果收入再分配规模超出合理的界限,以至于出现收入分配平均化的趋向,将导致劳动付出与收入的联系程度减弱,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和劳动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重视信息不对称,确保社会保障支付能力
一般而言,人们之所以购买保险,是因为担心未来可能会遇到某种风险,使得自己的利益遭受损失。然而,一个人对未来风险损失投保之后,可能会对风险的发生掉以轻心,以至于不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防范,导致风险发生的概率人为地增加。在信息经济理论和保险理论中,这种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发生概率人为增加的现象,称之为道德风险。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特殊的保险种类,其保障的是所有公民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风险(系统性风险)。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同样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人为增加,以至于社会保障支出不断扩张。这是所有社会保障体制所存在的一个内在矛盾。如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的美国,其社会保障支出也在不断的增加,以至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问题已成为政治家和各界学者的重要议题之一。
社会保障是一种非营利性保障种类,具有社会强制性。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育,所缴纳的社会保障税(费)就会高于预期的风险损失,导致过度保障(保障金额高于实际的风险损失)。在强制性的过度保障体系中,当保障对象被强制缴纳相对高昂的保障费之后,更可能借助于信息不对称获取保障金,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普遍发生和系统性风险的人为增加。例如,社会保障水平很高的北欧国家,其社会保障支出GDP的比例不断攀升,以至于达到令人吃惊的水平,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
道德风险与保障水平互动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目前许多福利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由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膨胀和国民经济负担加重,使得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因此,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保障水平选择时,应当坚持公平性和救助性的原则,重视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防止系统风险的人为增加、社会保障效率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五、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最优社会保障水平
综上所述,虽然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是,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成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权衡利弊,比较成本和收益,以确定最优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组织方式。
社会保障改善经济效率的效果,并非是恒定的: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要素配置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会逐渐减小,即社会保障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然而,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增加,即社会保障在经济效率方面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类似于通常的经济决策行为,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相等点上,社会保障水平达到最优。
虽然在理论上,利用福利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可以找到一个社会保障的最优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信息的不完整性,社会经济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很难找到一个经济效率最优的社会保障水平。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仅仅是社会保障水平和组织方式选择的一个标准,它还受到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同时,全面考量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从而树立社会保障的科学理念,选择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组织方式,最终促进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标签: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