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形势十分严峻,有些大兴土木的工程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水土流失不仅对当地动植物的基本生存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下游的水生生物、水质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对河流管理等造成麻烦。我国虽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率并不高,并且农业生产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因此水土保持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治理对策
1我国目前水土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水土流失状况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仍需要重点关注。据我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中,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5万平方千米,虽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仍有2/3的面积还需要改善。水土流失了引发了一系列的饮水问题,防洪问题以及粮食安全问题等,因此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2水土流失原因
水土流失是指因为某种原因或地形特点土质疏松,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水土损失的现象,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主要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问题如坡度大。除人类工程建设外,还有人们盲目的毁林造田,开垦土地;对原始森林乱砍滥伐,不惜以牺牲森林为代价发展经济;牧民的过度放牧,地表植物来不及恢复等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类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已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生态失衡,促使了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因此水土流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类造成的。
2.1自然因素
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我国某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黄土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大规模黄土。黄土高原本是茂密的森林,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是其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因素如地形特点,坡度较陡的沟谷也是水土流失现象的高发地区,由于坡度较陡,地表径流冲刷力较大,就造成了土壤侵蚀,发生水土流失。强降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自然因素之一,地表受到过度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2.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造成某些地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对水土资源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水利工程本意是优化水资源分配,利国利民,但是在工程建设中往往由于某些措施不到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常常需要大兴土木,再加上对河流水资源的调节、疏导或阻碍作用,致使原有的水土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地表草木退化,从而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2.3监管不力
我国早在1991年就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依靠。在水利工程工作中由于宣传不到位,工程相关部门的水土保持意识不足,只顾追求当下的工程效益,而忽略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的重要意义,在工作中对施工监管不到位,相关文件成为一纸空文,导致下级部门在施工中也意识不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在施工中忽略某些保护治理措施。因此监管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也要发挥作用,为水土保持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2.4治理不到位
水利工程中某些施工操作、项目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以及工程使用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对水土环境进行治理。然而由于有关部门的工作深度不够、资金不足等问题,有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得不到治理,环境问题不断出现,逐渐累积就超过了当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
3防治措施
3.1工程手段防护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问题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在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施工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些工程手段做好防护。例如在一些水土流失易发生地区设置排水沟引导雨水;还可以在土质疏松的边坡建造挡土墙防止泥石流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免不了就地取材,要注意控制开采量,避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而引发更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
3.2生态手段防护
生态手段防治水土流失是较为经济,长远的措施。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周边种植多种植物,提高生物多样化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这样在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植物根系不仅能很好的加固泥土,防止水力侵蚀,并且上部茎叶能降低风速,防止风蚀侵蚀。生态手段不仅在工程施工时可以很好的保持水土,之后的使用中也提高了该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3.3完善管理,提高意识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还需要相关的施工企业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措施,首先管理层要提高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的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企业应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引进先进施工技术、机械,定时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环保知识,提高整个企业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刻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追求工程的经济效益。
3.4施工单位要摆正姿态,正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在竣工之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对工作场地进行整治。首先,施工团队应当从源头上断绝一切污染,将生产废弃物进行清理。其次,在结束工程之后应当立即将为了工程建设而设置的临时建筑与硬化地面拆除,尽最大的可能将土地还原成工程实施前的状态,以确保这片土地的抗侵蚀能力,保护土地的生产能力。除此以外,施工团队还应当尽快归还所占用的农田与耕地,恢复其本来的土地功能属性,减少水土流失情况发生时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
3.5重视水土保持法制宣传,提升人们水土保持意识
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因此,必须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工作。在宣传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可以利用宣传画、电视以及巡回演讲等方式开展广泛的群众宣传运动。并且要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措施能顾贯彻落实。在宣传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水土保持的相关法律为主要内容进行宣传。对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以及水污染情况进行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强水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从而强化群众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要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水土保持的内容,将水土保持内容形成科普资料。各级政府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这样才能够做到对全民进行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群众的作用,群众可以参与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协作工作。利用群众的乡土知识促进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确保水土保持工作与当地具体情况的兼容性。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教育工作,对当地群众的水土保持能力和技术进行积极培养。这样才能够有效确保水土保持方法贯彻落实,对实现水土保持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4可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策略分析
水利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是解决眼下生态环境愈发脆弱、水土流失现象愈发严重的唯一途径,所以,水土保持工作能否顺利的实施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水利工程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可以使该区域的土壤中的水渗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可以辅助水利工程中的一些具有拦蓄径流作用的设施,在汛期来临时加强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灾能力,削弱洪峰,这样,水土保持不仅使水利工程的寿命得以延长,还增加了工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水土保持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御作用也不容小觑,这些作用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水利工程的成果,使其不会被自然灾害所破坏。
5结语
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并不冲突,企业在施工中要采取相关保护防治措施,做到让水利工程发挥其水资源的调配作用优化生态环境,同时植被为工程保持水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刘璇.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110.
[2]王明明,朱波.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J].江西建材,2018(04):113+116.
论文作者:郭庆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工作论文; 工程论文; 水土论文; 意识论文; 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