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想人格模型的重构_人性本质论文

论理想人格模型的重构_人性本质论文

论理想人格模式之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理论文,重构论文,人格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理想人格的问题实即做人的问题,即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对此,中国现代佛学巨擘关于如何成佛、如何做人的格言在这里颇有启发意义:“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现实。”学佛的最高目标是成佛,而成佛的过程实即做人的过程,完满人格的过程。我们一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人,而人做得怎样完全在于人格,做好人的过程就是完满人格的过程,其极致就是人格的完满。这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也是哲学的主题。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绪论》中说:“圣人的人格就是内圣外王的人格,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是使人有这种人格的学问,所以哲学家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

但是,究竟什么是人格呢?怎样理解“人格”呢?这是我们重建理想人格模式首先必须澄明的问题。翻开中文辞典,几乎没有关于人格的现成的科学定义,有些词典、甚至像《辞海》这样较权威的大部头辞典都没有收入“人格”一词。从其渊源来说,“人格”是一个外来词,译自英文Personality。19世纪以前的中文文献中查无此词。在西文中,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词persona,原意指古希腊罗马戏剧舞台上演员带的假面具,代表的是剧中人物的身份。后来心理学借用此词,用以表示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人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公众、他人“公开的自身”,如人的穿着样式、行为举止、用言语表露的的心迹,所有这些久而久之就在他人心中内化为关于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印象,即人格形象。当然心理学所理解的人格有特定的含意,侧重人的心理的方面,指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如性格、气质、能力、需要、理想、信念等,简言之指的是人的个性心理。

“人格”一词进入中文后,很快便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在使用中,人们又根据不同的语境赋予它以不同的意义。因此,要理解该词,我们必须到它的实际运用中去分析,因为语言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在它的实际运用之中。有时,人们在描述一个人的反复无常、捉摸不定时常说:“这个人有双重或多重人格”,这里的“人格”指的是人的个性、性格或气质。我们还常说“要尊重人格”,这里的“人格”是法律学意义上的人格,意即人作为权利、义务之主体的资格。而“有损人格”中的“人格”指的则是人的应有的地位、尊严。最后,当我们说“提升人格”、“完满人格”、“人格高尚或卑劣”时,这里的人格是道德学意义上的人格,意指人的品质、品德。上述几种意义的人格都还不是“内圣外王之道”、人格模式之建构中所涉及的人格。因为这一意义上的人格含意更加广泛,包含了上述几种定义的部分内容,但又有新的内容。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哲学意义上的“人格”。从哲学讨论人格问题时对该词的各种运用中,我们不难看出,哲学中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人内在的精神境界、心态品质、思想观念、才智、世界观、价值观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外在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样式、特点和价值。因此像智商、情商一样是衡量人的一种指标,所不同的是,人格这种标尺带有更大的总和性,是反映人的内外状态的一种综合指标体系。

2.哲学关心的人格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的问题:理想人格模式建构之根据,理想人格模式的具体内容或要件,理想人格实现之可能性根据以及具体实施过程。

如果“问题”可以分为“事实问题”和“应该问题”两大类的话,那么理想人格模式之建构或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像伦理学、法律学问题一样,显然属于“应该”问题。既然是“应该”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其根据或依据。不然的话,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自己的观点想当然地建立一种模式,因为每个人都有确定“应该”如何的权利。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认为:我想成就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因为有权就有一切;还有的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有钱的人,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还有人认为:理想的人应该是一个八面玲珑、善于交际和投机的人;当然也有人觉得:自己应成为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成就、能造福于自己和他人的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理想人格模式之建构根据,首先当然是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即是说自己想成就的那种人应能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对自己有某种根本的、最高的利益,具有“自利”的功能。不然就没有人愿意进入这种境界、成就这样的人。当然这里的需要固然包含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因为人首先得生存,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后才能向更高的境界迈进,“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是主要应根据高层次的需要,如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需要等,不然就不成其为人生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理想人格模式根源于人的需要,同时又升华了人的需要,肯定放大了人性中真善美的方面。此外,还要考虑到理想的人格模式有无“自利”的功能,即实现了这种模式的人能否得到“自利”、离苦得乐的感受。当然这里的利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个人彻底解脱、自由自在、无烦无恼、无忧无虑这样的根本利益;这里的乐不是感性欲望暂时满足之后的小乐,而是认识了世界、人生的本来面目“得道”之后的彻底通达、圆融无碍的究竟绝对、无条件、永恒的大乐,因为“有道即富贵,无为是大乐”(注:参阅慧度《智者的人生哲学》,台湾牧村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95-114页。)。

其次,理想的人格模式建立的第二个根据是人类的共同的、高级的需要,如人类的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富足舒适的物质生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平、平等、文明、繁荣等,在人类饱受生态危机之苦的当今还应包括大自然、宇宙、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之所决定,理想的人格还具有利他的功能,即能利益全人类、大自然。也就是说,人们想成就的人一定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有利的人,有利于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人。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绝不会选择损害自己根本利益的理想人格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理想人格模式中的具体要求就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意识、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投射。

第三,应根据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理想人格模式当然有超越、超前、超凡脱俗的一面,不然就不理想,就陷入悖论,但又不能是空中楼阁,完全不可企及,一定要具有可实现性、可操作性。而要能够实现,就必须立足于人性,符合人性。因此应从对人性的科学考察出发,建立人们既向往又能实现、既可望又可及的人格模式。理想的人格不是对人性的压制、摧残,而是对人性的尊重和提升,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可能性种子的呵护、培育和发挥光大。

不同时代的哲人智者基于特定的人性观,根据特定时代及其个体的需要,建构出了各种极有价值、可供我们借鉴的理想人格模式。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我们重构当代理想人格模式,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和思想素材。

3.古今中外的人格理论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有一共性,即把理想的人、想成就的人、值得崇拜、模仿、学习的人称之为“圣人”,把成就人格的过程看做是“去凡成圣”或“转凡成圣”的过程。区别在于,对“圣人”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理性、意志、情欲三者处在一种最理想的关系状态中,亦即三者各司其职,把各自的德性,如理性之智慧、意志之勇敢、情欲之节制完美地表现出来。具体地说,就是让理性在心理生活中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使人体现出智慧的品格,并让理性支配意志和情欲,真正做到意志在服从理性时体现出勇敢的德性,情欲表现出节制的德性。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一步,那么在表现出“正义”这一美德的同时也就成了一个完美的人。斯宾诺莎理想的人就是至善、至真、最幸福的人。至善和幸福又要源于至真,即一个人如果取得了与自然一致的真理,那么也就是最幸福、最美满、至善至圣的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格主义把人格的地位突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人格是世界的本原,是社会历史的根本决定因素,社会进步发展或倒退、陷入危机均根源于人格,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就是由于人格的不健全,因此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就是促使人格的完满、“道德之再生”、“精神的自我修养”。

理想的人格更是中国古今思想家乐思不疲的问题。儒家把内圣外王即内有知识智慧、外有福德势力或外施王者之政当做理想人格的两个标准。这两方面细分又包含三纲八目这样的子内容,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成为圣人,人就应乐天知命,不忧不惧,至大至刚,刚健有为,与人同,与物同,达至“会者浑然与物同”的境界。而老庄道家内圣外王之道则把成为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的神人、真人、至人作为理想人格加以追求,为了成为这样的人,便采取一种任性逍遥、自然无为、虚静、坐忘、鄙视功名利禄、不服从于权贵、维护自己的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佛教的理想人格模式包含前述模式,但又远迈其上。天台四祖智者(注:以下关于智者的人格学说的资料,均引自《法华文句》,见《妙法莲华经》(经疏合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3-397页。)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的佛学大师,在阐发自己关于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好人的问题的答案时,一方面不离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博采各家人格学说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理想人格学说。智者明确主张,学佛、修行的终极目的不外是得解脱,入涅槃,得解脱,也就是作佛,而作佛也就是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做一个完成了的人。其起点是现实的人即凡夫,终点是极圣。用智者的话说就是:“始从凡夫,终至极圣。”那么,究竟什么是“极圣”呢?这是一个平常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智者在不同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智者从世俗之人对长者、至圣的追求和理解出发,改造、升华这一理解,建构出一种源于众生的追求又高于众生的追求,并有利于众生去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一般人所崇敬、追求的长者、理想人格形象及其特征不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名上来说,长者“名厚”、“名远”。二是从人格结构的体上说,具有“姓贵”、“位高”、“富足”等要素或德性。三是从用上来说,长者福德广博,因此自己享受福报,受人尊敬赞叹,同时又利益他人。智者认为: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或至圣形象也有这三个方面。第一,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有“名远”的特征或标志,不仅名扬海内外,而且“名行遍此三处”即实报土、有余土和同居土。不仅如此,长者还“名行相称”,即名远行高,有与名相一致的言行、智德、高风亮节,如称机施化,利乐有情。第二,从体、从“正标位号”即人格结构的具体构件、标志上说,佛教的长者像世俗所谓长者一样也具有“十德”’:(1)姓贵:经历了过去无数劫的修行,功德圆满。(2)位高:“功成道著,十号无极”。(3)大富:“万德悉皆具足”,广行善事,福德无量,智慧超凡至极,对宇宙人生有洞彻的把握。(4)威猛:“十力雄猛,降魔制外”。(5)智深:“一心三智”,即一心具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对宇宙人生的实相“无不通达”。(6)年耆:“早成正觉,久远若斯”。(7)行净。身口意三业或三种行为不轻率,此即“三业随智,运动无失”。(8)礼备:“具佛威仪,心大如海”。(9)上叹:“为十方正觉所共称誉”、“上人所敬”。(10)下皈:为普天下人所归。总之,“十德具足,乃名长者”’。只有言行举止、衣食住行中贯彻了这十德,内智广心宽,外仪态稳重庄严,举手抬足堪称表率,为人敬仰,言行在效果上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佛,才是真正进入涅槃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格,才是完美的人。第三,从用上来说,长者不仅自己得福报之果,内有智断二德,外有“赀财”,而且还利益众生,使人无不生敬,赞叹其德业。长者的内德表现在:智德无比,能如实地把握宇宙人生实相,同时得志纯熟具有“断德”,即有能断除烦恼、斩断生死之流的功能性质。须陀洹断,同是无生法忍,因此“内有智断二德”。外德表现在:外有万德,福慧田能养命。而且有能力、力量化度众生,利益一切。

智者认为,通向极圣的道路就是无上佛道。这些道既是至圣之道,而每一道实质上又是圣人的标志或品质本身。它们分别是:道当清净,秽浊非道;道当一心,多想非道;道当知足,多欲非道;道当恭敬,骄慢非道;道当检意,放逸非道;道当显曜,自隐非道;道当连属,无行非道;道当觉悟,愚惑非道;道当教化,悭吝非道;道近善友,习恶非道。所有这些道,归根结底就是一道,即圆妙实相之道。而圆妙实相也就是无上道。行此无上道就是极圣,或者说通达此圆妙实相就是极圣。

4.尽管用挑剔、苛刻的眼光看,传统的人格学说也都有其合理性,有的甚至可以拿来作为行为的准则,依之做人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事实上,很多英雄、大师、模范人物就是在传统美德包括传统的人格学说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尽管如此,仍有理想人格模式之现代重构的必要性。一方面,历史在前进,社会、人生尤其是人的需要、人的处境、心身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加之宣传教育引导不力,致使一些人物欲膨胀,见利忘义,忽视人格修养,导致人格畸形发展,进而导致社会风气的急剧恶化。如果不重视人格教育,改革开放的成果迟早会葬送。再则,就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许多人尽管物质上很充裕,名利、地位都有了,但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显著提高,烦恼、精神危机并未见减少,结果似乎是:“人生好比采蜜蜂,采北采南采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殊不知,生活质量的高低、幸福与否,固然离不开一定量的物质财富,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理素质、感受结构、心态、价值观。而这些正是理想人格模式建构所要探讨的问题。这说明人格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与个人生活质量高低密切有关的问题。要使生活有意义,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关心人格模式之建构,因为人格完美的人是自利利他的人,他在奉献人生、造福社会的同时,也在造福自己、安乐自己,就像孔夫子在著书立说、劳碌奔波中也享受人生,甚至不知“老之将至”。

依据我们前面所述的建立理想人格模式之根据,借鉴传统人格学说中的积极内容,基于我们对人心、人性、人生的认识,我们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由复杂的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加以描述。

从静态的构成要素来说,人应成为的人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幸福乐观的人,有智有识的人,理智、情欲、意志之间的关系协调、心态平静的人,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人,自由自在的人,自我实现的人。从动态过程看,理想的人格是一个不断从可能的德性向现实的德性的转化过程,或者说是人性中美好的方面实现外化的过程。人来到这个世界,既是一个完成的东西,又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东西,说他完成,是他由可能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说他没有完成,是因为他到处充满着可能性、潜在性,是一可能性之合成,从内到外,“彻头彻尾”,莫不如是。他要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并非一种选择,而有多种可能选择,最后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内在的心理结构、智能结构、思维结构乃至人性结构也不例外。人并非天生的圣贤或恶魔,人最初不过是可用来雕塑形象的泥巴,最后究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既决定于他先天的可能性,因为它们决定了他的可能和不可能的范围,同时又取决于后天的各种条件以及自身的抉择活动与实践。撇开程度不说,人性中既有成圣的可能性,又有成为凡夫乃至恶魔的可能性。因此圣人、理想的人格、高尚完美的人就是人性中潜在的美好德性如仁、义、礼、智、信、常、乐、我、净等的现实化。

从体用的角度看,理想的人格是体与用的统一。体又有多重维度:(1)心态结构维度,包括开阔的胸襟,宽容、豁达;高尚的精神境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辉;自他不二,自我与自然合一,有强烈的环境、生态意识;有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态,理智、情欲、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协调发展,让理智在心理生活中居支配地位,恬淡少欲,意志坚强,勇敢无畏。(2)理想动机维度,有远大崇高的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各种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居于主导地位,有强烈的成就感、事业心,只要自身的价值能够实现,只要能干出一番事业,只要能造福他人、为社会作出自己的奉献,其他皆可舍弃,甚至能忍辱负重、丧失名利地位。(3)观念维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知宇宙、人生的本来面,彻悟财富的本质与作用限度,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对生命、幸福有科学的理解,热爱生命、正视生命,在观念上,超越生死。(4)法律道德维度,有很强的法律、道德意识,有社会良心,尊重和维护正义、公正、自由、民主、法制等社会价值,解决了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能从奉献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5)才智维度,有智慧、才能,有广博、丰富、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且结构合理,具有开放性、可更新性、变通性。(6)心身维度:心灵平和,身体轻松、安稳、健康,心身协调。(7)关系维度,人际关系和谐,尊重他人,且受他人尊重、爱戴,与大自然打成一片,在热爱自然中得到美的享受。从用的方面看,理想的人格时时处处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走到哪里把真、善、美、福、乐带到哪里。在利己、不使自己成为地球的负担、累赘的同时,积极地利他,为人类谋福利,在自己觉悟、全面发展的同时,积极教化他人、觉悟他人,以实现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统一。

明确了理想人格模式的内容、目标,就有了去凡成圣的目标,当然要真正使自身潜在的成圣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得靠自己的艰苦不懈的、百折不挠的努力。在这里最要紧的就是从自我做起,从当下一念心做起。如果只是挂在口头上,或指望别人去做,那么于己不利,也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自己做不到,不能身体力行,别人当然会觉得可望而不可及,缺乏现实的根据,自然也就不会付诸于行动。其次,必须从当下做起,不能往后推。因为人是有惰性的,今天往明天推,明天还可能往后天推,以致无止境地拖延下去。怎样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呢?切入点何在呢?答案很简单,切入点就在自我的当下一念心中或当下的任一念头、观念、想法中。塑造理想人格,成为完善的人,由凡转圣的奥秘就在心灵之中。因为人的心灵(实即社会化、文化的人脑)既是许多心理属性、状态、功能之体,其本身又是用,而且对于人生具有无穷的妙用。有道是:心能凡夫,心能圣贤,心能天堂,心能地狱。意思是说,人究竟是凡夫还是圣贤,是天使还是魔鬼,生活的质量究竟是高还是低,是在“天堂”享福,还是在“地狱”受罪,完全是由自己的心理(世界观、价值观、心态、心理结构、感受性等)决定的。铸就健康积极的心态,建构出良好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得到高级的生存智慧和科学智慧,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圣人,就是完美的人。即使他生活环境充满着坎坷和艰辛,也会如同生活在“天堂”中一样,反之,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吃的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洋房、豪华轿车应有尽有,但与生活在“地狱”中无异。简言之,人格的升华过程就是心态、精神境界、智识的提升过程,离心求圣,无异于水中捞月。这是否意味着道德实践及行为、社会环境不重要呢?当然重要,但是人的心理与行为是统一的,后者是由前者所决定的,因为人的实践、行为是由人的意志选择的。而环境尽管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之选择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例如有些人走上犯罪道路有环境的影响,但是人的行为最终还是自己做出来的。两个银行职员同样面对着窃犯的枪口,但行为并不一定是一样的,一个可能乖乖交出箱子里的钱,一个人可能宁死不屈。另外,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个体及其行为,如果每个人思善向善,注重人格修养和升华,那么必然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反过来,这种环境又为人格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当今的人格建设乃至整个道德重建的出发点应是每个人当下的一念心念,是好的心念让它更好,不好的心念让它熄灭。不仅是做好事、说好话,更重要的是存好心。

收稿日期:2000-07-20

标签:;  ;  

论理想人格模型的重构_人性本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