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设计论文_杨大刚

北京中瑞电子系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3

摘要:通过实地空间观察体验,描述普通观众视角下的长安街新地标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不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新怡,而且室内空间序列丰富,有独特的室内水下长廊,是国际一流的演出圣地,更是为百姓认识世界艺术的大客厅。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水下长廊

1基本概况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图1)

国家大剧院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m,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m,建筑物高度为46.285m,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使国家大剧院这一颗“湖中明珠”,成为长安街上吸引眼球的新地标。

图 1 国家大剧院

2室外空间

2.1文化广场

国家大剧院四周围绕着波光粼粼的人工湖,使这座巨大的建筑变得轻灵,充满动感。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人工湖四周是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2.2门厅入口

图 2 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寻着大剧院的方向,越来越近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低姿态的敞开入口大厅,在向下的台阶上,更能凸显建筑独特并流动着公众的参与性。人们纷纷在此留影纪念,或者干脆沿着台阶往下走,走进大剧院,或者在台阶上坐着休息、攀谈。恰恰是这个低姿态的入口,让普通百姓会觉得这个大剧院很亲切,愿意安静的坐在它的台阶上,享受着与大剧院的融合。

在建设青海玉树康巴艺术中心工程时,著名建筑师崔恺院士去掉文化馆外的围栏,使文化馆二层平台成为对面玉树第一完全小学学生们放学后的乐园(图2);在北京鼓楼旁的一块建设用地上,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创意性的用一条斜线作为空间主轴,把矩形地块划分为两个直角梯形,使得在观众在公共空间任何一处就能观看到鼓楼,(图3)。同样,在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中,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采用了拾级而下的入口形式。我想这些特性应该都是建筑师们不约而同追求的共性,让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给观众提供更好地空间使用及感受,这也是大师作品中那些伟大建筑的生命力所在。

图 3 北京德胜尚城

3室内空间

3.1水下廊道

由北入口进入大剧院,首先通过的就是就是水下长廊,长廊上方为环绕主体的人工湖,长廊采用玻璃顶棚,每当风吹起和太阳照射时,从下面清晰看见湖水波光粼粼,让整个走道光线充足丰富,并与长廊两侧青石板墙壁上疏密有致的气泡状小孔相映成趣,游客犹如置身于海底艺术世界。

3.2枢纽大厅

位于水下廊道的端头,呈椭圆形,空间高度直至穹顶。站在这里,空间引导两种抉择,一是驻足欣赏眼前高大、静止的铜色大门,或是乘坐两侧扶梯步入二层(图4)。

在一般情况下室内空间的体量大小主要是根据房间的功能使用要求确定的,室内空间的尺度感是与房间的功能性质相一致的,过低了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了又会使人感到不亲切。但在复杂的空间组合中,各部分空间的尺度感往往随着高度的改变而变化,例如有时因高爽、宏伟而使人产生兴奋、激昂的情绪。当观众乘坐扶梯向上的时候,多数人的目光都是投向天空的,太阳光透过高高的玻璃穹顶照在观众脸上,仿佛空气都凝结了似得。

图4 国家大剧院枢纽大厅

从低姿态的入口步入亲切而非宏伟的售票大厅、穿过神秘的水下廊道、来到近五十米通高的椭球形枢纽大厅。这一过程,就像保罗·安德鲁预期的那样,完成了空间上的转变,先抑后扬;完成了观众内心的转变,由好奇到豁然开朗;完成了国家大剧院的期待,从生活枯燥到艺术滋养。

图5 观众大厅

3.3观众大厅

大剧院的观众大厅平面、空间形状都不规则(图5),初次来到这个空间的观众,要么忙着寻找演出大厅的入口,要么欣赏着大厅里的艺术展览、倾听着古典乐器流出的音符,忘却了转身看看玻璃外面风吹荡漾的湖水,错失了对这个空间无界限的体会。等到演出结束,耳边回放着古典音乐,慢慢的踱着步出来,依依不舍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里的空间无垠无边。

不同形状的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高直教堂所具有的又窄又高的室内空间,给人以满怀热望和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颐和园的长廊背山临水,自东而西横贯于万寿山的南麓,空间形状十分细长给人以无限深远的感觉和诱力;中央高四周低、穹隆形状的空间,一般可以给人以向心、内聚和收敛的感觉。同样形状但尺度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小空间穹隆显得局促,比如说蒙古包,大空间穹隆则显得谦和,大剧院的观众大厅就是这样的典型(图6)。大尺度的穹隆空间采用透明玻璃采光,观众大厅不仅能凭借它的内聚力量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又凭借自然光的照射削弱空间向上的引力感,使观众在这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没有个人渺小感。这谦和的观众大厅和大剧院超椭圆形的谦和姿态交相辉映,表达着对长安街传统文化的虔诚和对广大观众追求艺术的尊重。

4 自身体验

在这个门牌号为西长安街2号的国家大剧院里,巨型的半椭球形穹顶营造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公共空间。在这里,三座设备最先进的主剧场一字排开,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自2009年投入使用以来,每天都在上演着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艺术,歌剧、音乐会、话剧、舞蹈、戏曲等一应俱全。最完美的演出是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艺术体验,所以,仅得到国际一流的演出乐团的青睐,仅有艺术殿堂这一种职能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大剧院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和发展艺术,向中国人民传播艺术、推广艺术和普及艺术。

图6 国家大剧院观众厅

图 1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听觉——随着音乐响起,大幕拉开,恢弘震撼的演出,让每位走进大剧院的观众都享受着。无论是歌剧、音乐会还是戏剧所带来的冲击,高质量的声学设计,使观众们听到的声音绝大多数是演员自己的嗓音,是古典乐器发出的声响,而不是经由扩音设备之后的声音,纯粹而饱含魅力。

视觉——音乐厅里音质是决定性因素,视觉同样影响着听众的情感和感受。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将所有平凡的视觉效果,如地面、墙和顶棚,都隐藏于无形,犹如在薄雾之中。它保持着白色,除了地面和围绕着乐池的第一道矮墙使用了橘色的木头。它的顶棚是水平的、有不规则凹凸表面的、白色的浮雕顶棚(图7),同墙体一样扩散声音并赋予声音以更丰富的结构。墙壁和顶棚就像是围绕在观众四周的景色,让观众觉得空间宽敞开阔,使他们的情感和感受不受拘束,享受自由飘动的音符。

5结语

早在五十多年前,天安门周边的建设规划中就曾提出在这里建一座剧院,如此微妙的位置,使大剧院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座建筑这么简单。作为一个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作为一个艺术殿堂,它不是一个表演场所而是一个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邀请优秀的指挥和导演,引进顶级的乐团和舞团,打造经典的歌剧和话剧,履行着让普通市民百姓享受到世界一流艺术的建设初衷。

每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在国家大剧院湖边散步的百姓不计其数,这时大剧院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岛,有点远,看上去好像遥不可及,另行人止步于此,看着穹顶优美的弧线遐想。夜幕降临,国家大剧院依靠夜景点式灯光化身为繁星点点,守候着正在上演的一台台恢弘震撼的艺术演出。

参考文献:

⑴[法]保罗·安德鲁著.唐柳.王恬译.《安德鲁与国家大剧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⑵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间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论文作者:杨大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浅析国家大剧院公共空间设计论文_杨大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