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 西城区 100050
作者简介:孙静,性别:女,服务单位: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刘大新以清肝止眩饮治疗耳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期间诊治的耳眩晕患者中抽取65例作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组,观察组(n=32)采取清肝止眩饮治疗,对照组(n=33)采取乘晕宁复合烟酸及维生素B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主要症状、伴发次要症状观察,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刘大新以清肝止眩饮治疗耳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清肝止眩饮;耳眩晕
【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9-0164-01
耳眩晕,是一种内科疾病,由耳窍功能失衡所致,以突然晕眩、睁眼感觉天旋体转、闭眼感觉脑转身荡、耳聋耳鸣和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可为患者身心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烟酸、乘晕宁等常规西药,但其疗效不尽如人意。伴随祖国医学在医学界地位的提升,耳眩晕患者日益倾向于中医药治疗。本研究为明确刘大新教授清肝止眩饮治疗耳眩晕的临床效果,对65例耳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行清肝止眩饮、常规西药方案治疗。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65例耳眩晕患者均为医院自2014年7月到2015年6月治疗,已经CT、X线片等检查和病史明确诊断为耳眩晕,并排除颈椎病、高血压、颅脑占位性病变等诱发的眩晕症状,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是32例和33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为25~62岁,平均年龄为(39.82±4.17)岁;病程是8个月~2年,平均病程是(1.04±0.25)年;发病次数:初发11例,复发者21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为25~63岁,平均年龄为(39.83±4.18)岁;病程是9个月~2年,平均病程是(1.04±0.24)年;发病次数:初发13例,复发者20例;两组患者均在参与本次研究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就年龄、性别、病程和发病次数等资料进行对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应用清肝止眩饮治疗,其基本药方如下:葛根30g,柴胡、栀子、夏枯草、菊花、川芎、钩藤、白纸、草决明各10g;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予以辩证加减治疗:合并痰浊中阻者,眩晕时伴随胸脘痞闷、咽喉痰多而黏、脉滑、舌苔白腻症状,则增加加砂仁、木香、香橼、佛手;合并脾虚气弱者,疲劳时有眩晕症状,食欲不振且大便溏稀,发病时头晕无力,则增加加党参、茯苓;合并肾阴亏虚者,即存在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症状,增加川牛膝、黄精、女贞子、旱莲草;合并血瘀者,伴随头痛、夜甚、舌暗患者,增加丹参、桃仁、红花;以水煎服,取汁400ml,每日早晚各口服200ml,坚持治疗14d。
对照组采取乘晕宁复合烟酸及维生素B1治疗,即口服乘晕宁片(生产厂家: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0mg*12s;生产批号:150628)1片/次、烟酸片(生产企业: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mg*100s;生产批号:150920)1片/次、维生素B1片(生产厂家: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规格:10mg*100s;生产批号:150326)1片/次,上述药物均每日服用3次,坚持服药14d。
1.3观察指标
(1)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2)检测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听力变化。
1.4疗效判定标准[2]
①临床治愈:患者晕眩、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眼震,且听力基本能恢复到发病前状态;②好转:患者晕眩、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且听力明显提升;③无效:患者晕眩、耳鸣耳聋等临床症状和听力等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其组间率(%)对比则通过c2检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正态计量资料对比则通过t检验;P<0.05表示2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耳眩晕,属于非炎症性内耳疾病,包括西医学中的内耳疾病引发的眩晕病症,比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药物中毒性眩晕以及迷路炎等[3],可导致患者站立不稳,表现为头痛脑胀、肢体麻木颤抖、腰痛耳鸣等。关于耳眩晕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上主流观点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内耳毛细血管痉挛,形成迷路微循环功能障碍,而局部缺氧可增加血管壁的渗透性,并导致毛细血管内血液滞留,从而引发内耳膜迷路积水,最终形成耳眩晕病症。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通过维生素、扩张血管等方式治疗,然而疗效不甚理想,且患者容易复发,不足以作首选疗法。
耳眩晕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范畴,主要是因情志不遂导致肝郁化火,或者由火热之邪侵入,或者因其他脏器火热牵累肝脏,导致肝经气火上逆所引发[4]。同时,患者也有可能是由于素体阳盛,加上性急多怒,导致肝阳偏旺所致。此外,《伤寒论条辨·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中云:“眩,目眩转而昏运也,少阳属木,木生火而主风,风煽摇而燔灼,所以然也。”,据此可知耳眩晕病理机制是邪犯少阳、胆气被郁、邪热内炽并随经上攻患者经气经脉,风助火势,而火助风威,导致邪热上扰其清窍,最终表现出头昏、目眩、耳鸣症状,并伴随胸闷欲呕、食欲不振、苔白腻和舌质淡暗等临床表现[5]。结合中医学界前辈医者相关理论,考虑耳眩晕病机在肝阳上亢、痰热瘀阻上,因此其治疗关键是清肝疏风、通络止眩。本研究所用的清肝止眩饮中的夏枯草、菊花和栀子具有清肝泻火之功效;柴胡可疏肝升阳,川芎性辛温香窜,可上至头巅、下到血海,具有止痛散风、行气活血的作用;钩藤则具备平肝清热、镇痉熄风的作用;白芷可通窍、祛风、活血,而草决明有泻火清肝、养阴明目等药效,葛根能够降火、清热和升举阳气,因此诸药共用可奏疏风清肝,止眩通络之功效。另外,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症状进行药物加减,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如对痰浊中阻者增加木香、香橼、佛手和砂仁,有理气和胃作用,对脾虚气弱者增加党参和茯苓,可发挥健脾利湿作用等[6]。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其治疗后的伴发症状,如不寐、烦躁、胸闷、胁肋胀满、口苦更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清肝止眩饮在耳眩晕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清肝止眩饮可显著改善耳眩晕患者,并最大程度改善伴发症状,体现中医药治疗特色,可作为耳眩晕患者理想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琪,郭喜华,陈晓燕 . 疏血通联合丁咯地尔治疗耳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9(27):22—23.
[2] 张瑞方,郑举东 . 针刺、中药并用治疗耳源性眩晕1例[J]. 中医临床研究. 2012,4(7):63.
[3] 陈岑,官兴荣 . 通心络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常见耳源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 2013,25(3):144—145.
[4] 薛源,花锦超 .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的疗效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15,17(12):2146—2147.
[5] 钟卓霖,胡建华,翟吉良,等. 伴随颈椎病颈性眩晕的手术治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25):2014—2017.
[6] 蒋子栋 . 从耳鼻咽喉科医生视角看眩晕或头晕[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9):815—816.
论文作者:孙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两组论文; 病程论文; 疗效论文; 烟酸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