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郊区化发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州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14X(2006)05-0189-07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指城市由集聚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表现为市中心和建成区的人口、就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先后向郊区迁移,从而构成了景观上和功能上的郊区化。我国自1980年代末开始,城市郊区化现象逐渐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大连、苏州、杭州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出现。广州目前正处在城市郊区化的阶段,城市由原来的向心集聚逐渐转变为离心扩散发展。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已经对广州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进行相关研究将有利于我们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洞悉其发展趋势。
一、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建设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城市化水平较高,预计至2005年将达到81.5%①。广州人也成为我国最早实现小康的群体之一。同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一样,广州是我国进入城市郊区化较早的大城市之一(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大城市人口居住郊区化状况
注:表中带*号数据为根据户籍人口统计计算得出。本表资料来源请参见文末注④、⑤。
(一)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历程
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发展起来的②。笔者认为大致可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
1、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以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广州郊区开辟了员村、鹤洞、车陂、吉山、庙头等工业区③,作为大型工厂及旧城区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地。为了配合工业的发展,政府在这些工业区周边建设了一批新居住区,从而引发了工业从业人员及其家属随工厂外迁而向郊区扩散。但是,由于城市建设未能与工业扩散同步,新居住区的配套设施长期得不到完善,城郊的交通也不方便,对疏散旧城区人口的成效不大。广州在这一时期以工业为先导的郊区化现象与国内许多大城市基本一致,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性。
2、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 这一阶段中,迁居城郊的人群主要受到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市中心工业外迁以及城市局部改造的影响,迁居的被动性仍较为明显。这一时期,广州全市总人口保持平稳增长(见表2),中心区人口年均增长1.24%,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年均增长均大于中心区,分别为4.43%和1.71%。中心区人口低增长和郊区人口高增长的情况与霍尔城市演变模型的相对分散阶段相吻合⑥,表明广州已进入郊区化的初级阶段,呈现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共同繁荣的局面。
表2 1982~2000年广州市总人口分布变动表
城市 1982年1990年 2000年 1982~19901990~2000
地域数量(人) 数量(人)数量(人) 增长率(%) 年均增长(%) 增长率(%) 年均增长(%)
中心区
1908053
2105150 1974338 10.331.24-6.21 -0.64
近郊区
1608977
2275614 5324524 41.434.43
134.03 8.87
远郊区
1676280
1919225 2643160 14.491.7137.72 3.25
全市5193310
6299989 9942022 21.312.4457.81 4.67
来源:根据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城市规划》,2003年第11期)的资料综合整理所得。
3、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 这一阶段中,迁居城郊的人群主要受城市大面积的改造,市政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新区开发的影响,人们外迁仍以被动为主,但逐渐出现主动外迁的迹象。如出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迁居郊外,但多以度假式第二居所为主。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广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作用,致使城市人口保持快速增长,近郊区人口年均增长高达8.87%,远郊区人口年均增长也提高到3.25%。两者的增长率均较上一阶段有成倍的增长,而中心区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充分表现出人口向中心区外围快速扩散的趋势(参见表2)。其中,作为城市新区的天河区经过十年的发展,人口增长了17.65%,达到50万人,是建区初期的1.2倍。伴随经济的发展,天河区已逐渐发展成为广州的新城市中心。
4、新世纪开始以来 199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完成后,随着广州总体规划的调整,城市建设重心南移,番禺撤市建区,南沙经济开发区的战略规划实施,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郊迁,人口的扩散呈现出以主动迁居为主。例如,广州番禺区成了广州人郊迁的首选:2001~2003年,该区的预售商品房成交面积总量均为全市第一,占广州市十区总量的30%以上(见表3)。另据统计,番禺区2005年二手楼成交面积总量达197万平方米,已接近一手楼的水平。郊区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反映了城市居民置业的价值取向已逐渐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可以预见,随着广州南拓的全面展开,基础设施不断向郊区发展(如公路网地铁网向郊区延伸),居住郊区化将越来越明显。
表3 广州市番禺区预售商品房成交情况(2001~2005)
2001年2002年2003年
2004年2005年
番禺区成交面积总量(万平方米) 258.48284.73332.58
268.67218.5
广州市十区成交面积总量(万平方米)814 933.63
1046.54 1121.86
1099.97
番禺区成交面积总量占广州市十区的比例(%)
31.75 30.5031.7823.95 19.86
番禺区成交均价(元/平方米)
3199
3369 2970 3742 4683
来源:本表数据是根据《广州年鉴》(2002~2005)、广州市房地产信息中心和搜房网网上资料综合统计。
(二)广州城市郊区化的特征
从广州城市郊区化的总体情况来看,主要呈现出工业郊区化和人口郊区化,且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并引领人口随工业的外迁向城市外围扩散。伴随着工业郊区化和人口的郊区化,广州也呈现出商业郊区化的现象。
1、工业郊区化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在城市中心区建设了许多工业企业。虽然曾采用组团式模式在郊区建设了几个工业区,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人们的生活不方便,工业新区对旧城工业的吸引力不强,只有小部分污染严重的工厂进行了郊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城市部分工业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向外搬迁,工业郊区化开始显现。1980~1989年,广州市中心区工业企业数下降29%,职工人数下降了30%,而近郊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48.6%,职工人数增加了36.8%,城市工业郊区化明显⑦。广州工业郊区化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有学者认为,广州工业郊区化的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市中心区人地矛盾的激化以及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三是政府的政策法规⑧。这种分析比较切合实际。同时可见,工业郊区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对缓解广州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中心土地利用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人口郊区化
广州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入全面工业化高潮时,就已出现人口随工业扩散向郊区迁移的现象,但此时的郊迁带有强烈的行政主导性⑨。自80年代开始,广州才真正呈现出人口郊区化。根据对广州市各市、县、区户籍人口变动情况统计(见表4),1982~1990年间,东山区人口保持稳步正增长,荔湾区人口呈低速正增长;但越秀区人口已出现负增长,而中心区以外的近郊区范围人口则出现大幅增长,天河区达到87.62%,而远郊四县市(包括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人口则只增长了1.05%。人口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扩散的迹象,显示了广州已进入人口郊区化的初期。90年代后,广州中心区人口开始大量向外围地区迁移。1990~1999年间,旧城区中除东山区人口仍保持8.61%增长外,荔湾区与越秀区均出现了负增长;而海珠区、天河区、芳村区、白云区、黄埔区五个区的人口增长幅度均有所回落,但仍保持正增长;此阶段增长明显的是远郊四县市,增长率达45.0%(见表4)。这充分表明人口扩散的范围已逐步扩大到城市的远郊,人口郊区化逐步进入成熟期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市各区人口保持着旧城区低增长或负增长(除东山区外)、近郊和远郊稳步增长或快速增长的发展状况,相信随着广州市总体规划的进一步实施,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将会加剧。
表4 广州市各区常住户籍人口变动情况(1982~2004)
来源:本表数据是根据《广州市志》、《广州年鉴》(2005)综合统计。
3、商业郊区化
随着人口郊区化的发展,广州也呈现出商业郊区化的现象,但落户郊区的商业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日用品商场和超市。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旧城区的商业集聚性非常强:成行成市的北京路、上下九、环市中、天河体育中心等商业圈吸引了大量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其中包括本地人、周边市县以及全国各地的游客。这种客源的优势足以把综合性的商业吸引在旧城商业圈。而且郊区居住区消费力的单一性决定了其商业发展也较为单一化。所以部分有实力的商业机构的郊迁也相对谨慎,压缩经营的规模、针对某一特定消费层的经营成为它们在郊区经营的主要方式。但是缺乏多样化的综合性大型商业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回城消费的情况十分普遍。如当年在芳村花地湾开店的综合性商场东山百货比起总店规模就小很多,且经营品种较为单一,客流量很少,目前的经营十分萧条。而以经营日用品的大型超市的发展也不太乐观:虽然天河东圃的“好又多”目前仍正常经营,但白云区的“万客隆”已易主,番禺北部规模较大的“福特玛”已倒闭,只剩下规模相对较小的宏城超市与众多士多店、小超市混杂在该区域继续经营⑩。由此可见,广州仍停留在规模小、经营范围较为狭窄的中小型商业的郊区化阶段,大型综合性的商业仍然盘踞在市中心。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广州缺乏商业发展规划有很大的关系。
总而言之,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经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郊区化和人口郊区化,由于缺乏政府的合理引导,商业郊区化正处在萌芽阶段。
二、广州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广州城市郊区化是广州城市发展的一部分,其产生的动力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了工业郊区化,从而带动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如改革开放后,广州工业确立了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方向,严格控制旧城区的工业发展,并在郊区建立了新的工业开发区,为工业发展提供发展用地,从而导致了旧城内原有的大型工业(特别是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被迫进行转、并和外迁。工业外迁的结果必然导致原企业的从业人员被迫迁居。目前广州员村、黄埔一带的居住人口,大部分都是由于当年工业的外迁伴随而来的。根据数据统计,1982~1990年期间,天河区和黄埔区的人口出现了急剧膨胀,两区人口分别增长了87.62%和45.53%,这一时期正是广州旧城区工业向郊区转移的高峰期。
2、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迫使产业效能不足的工业企业大量外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扩大了旧城内部不同地段的级差地租,从而导致了商业、办公等功能向市中心集聚,而工业和人口则逐渐向外围扩散。1992年,广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确立,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明显比工业具有优势,产业效能低下、而且占地较广的工业不得不从市中心区迁出,到郊区工业区寻求发展空间。如当时的广州市万宝集团属下的鸿运电器厂就从荔湾区搬到番禺,重新建厂发展。
3、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导致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外迁。例如1993年,广州开始进行地铁一号线的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规模庞大的建设改造对旧城区构成了极大的影响。期间,总拆迁面积达800万平方米,60多万人被迫迁居。而迁居点则主要集中在白云区的棠下、棠溪、黄石和芳村区的花地湾,这些迁居点当时均属城市的近郊区。
4、户籍制度改革导致了郊区人口的增加。1984年国家放宽了户籍管理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控制后,广州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他们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都集聚在城市边缘地带,如白云区、黄埔区,使郊区的人口快速上升。另外,随着目前户籍制度的改革深化,逐渐减少了城乡户口在就业、就学、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也促使了一部分人放弃旧城迁居郊区。
5、住房制度改革成为居住郊区化的成因之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致使单位福利房取消,实行货币分房的新政策。1998年开始,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济收入水平来选择居住地点和居住方式。而郊区住宅无疑在价格上和环境上具有优势,对收入不高的工薪族有较大的吸引力。如90年代中期白云区和芳村区曾依靠低于市区房价一半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市区工薪阶层的迁入。目前郊区楼价仍以低于市区楼价20%~30%的水平吸引着众多购房者。
6、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城郊的交通条件和改变了城郊联系方式,为居住郊区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88年连通广州与番禺的洛溪大桥建成通车,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州和番禺的地域障碍。1999年9月,华南快速干线一期通车从时间上大大缩短了市区与番禺的距离。2000年和2003年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先后开通,也使芳村区和海珠区与市中心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交通条件的改善刺激了人们的“郊区梦”,郊区房地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另外,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移动电话在广州得到普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使办公网络化、家庭化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城郊的联系方式,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使得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将工作和生活的地点重新定位在郊区。
7、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居住观念的转变。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认识,表现出对市中心拥挤的居住环境的不满和对郊区环境优美、宽敞舒适、自然和谐的郊区居住生活的向往,能以市区房价同时拥有郊区住房和家庭小轿车已成为众多城市人新的生活选择。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至2003年,番禺区的预售商品房成交面积总量均为全市第一,占广州市十区总量的30%以上,且买家大部分是广州市区人。可见,选择具有舒适环境的郊区生活已成为广州人新的生活方式。
8、城市总体规划的变动引发新一轮的人口郊区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改变了城市的发展布局,广州新城的设立,南沙成为工业发展的重镇,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地铁线路规划延伸至番禺和佛山,广州新火车站在番禺落户,广州新城亚运村的建设,这一系列的重大市政建设已开始逐渐吸引人口流向郊区。近两年大学老师已成为大学城周边居住区(特别是华南板块)的新生购买力。随着各大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各行各业的人员将逐渐向郊区新的发展中心集聚,从而实现市区密集人口的有序扩散。
因此,广州城市郊区化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和发展的。随着大城市新一轮的向外扩张发展,这一趋势将会不断加剧,更多的城市人口将迁居市郊,新的居住和工作方式将被大众所接受。
三、广州城市郊区化的未来趋势
笔者以为,广州的城市郊区化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会长期持续发展,它的未来发展将具有如下趋势:
其一,广州城市郊区化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近郊扩散。广州市将呈现中心区人口总量维持不变或低速负增长、近郊区人口加速增长、远郊区人口维持平稳增长的局面,而且随着政府对远郊区大型建设项目的投入加大,远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将有可能赶超近郊区。在具体人口分布上,番禺区将随着广州南拓的全面启动,人口增长速度将超过其它各区。由于2010年亚运会的主要设施大部分坐落在天河区和白云区,这两区的城市建设将会得到大力提升,天河区的珠江新城和白云区的白云新城将成为广州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所以天河区的人口将保持快速增长,白云区的人口增长将会提速,其它各区人口将维持目前的增长水平稳步发展。
其二,市区工业郊区化进入尾声,迁移的范围将扩展至远郊区。市中心的工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已被迫迁移到市郊,且主要位于近郊区。由于近年近郊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地价上升很快,近郊区的用地成本已经大大提高。而且迫于环保等其它因素影响,市区工业的郊迁范围已拓展至远郊区。随着广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商品的生产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再是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工业企业选择搬迁用地时运营成本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远郊区的新兴工业区由于运营成本低,将更能吸引市区郊迁工业的投入。
第三,商业郊区化将伴随居住郊区化的发展全面展开。近10年来,居住郊区化的发展对缓解市中心的人口拥挤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由于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得人们的郊区生活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对郊区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情况,广州市商业局会同广州市规划局于2003年编制了广州市第一部商业网点规划——《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年)》,重点建设的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均位于广州郊区,郊区商业网点将得到完善,市区大型商业企业将会纷纷争夺郊区商业这块“蛋糕”。届时,广州商业郊区化将会真正出现,郊区商业将紧密结合郊区房地产的发展进行布局和建设,其中番禺区将是建设的重点。
第四,办公及相关服务业的郊区化将开始出现。2003年,番禺区的华南板块销售大幅下降,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其原因——该地区缺乏整体规划,整个区域的道路交通网络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住宅区各自配套互不关联,缺乏社会性的公共服务设施、缺少各种经济活动设施,致使人们的居住与经济活动分离,几十万居民远离工作、就业地点,造成生活成本过高,从而阻碍了居住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状况也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应的整改措施、各片区发展规划和各镇总体规划也陆续出台并实施建设,除商业设施外,办公、服务业设施也将在一些重点的区域出现,以解决人们工作、就业的问题,改变目前郊区居住区“卧城”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广州城市郊区化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它作为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仍将持续发展。政府在城市郊区化的过程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将是广州城市郊区化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存在着许多跨学科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需要我们的城市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师今后共同协作,加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城市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决策方法。
注释:
①成小珍、穗仁宣、周涛:《广州:人口控制在970万城市化水平将超八成》,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3-09-02。
②广州郊区其实是属于一个动态范围,是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区域。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城区只包括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海珠区北部地区,范围比目前的中心区还小。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参照国内学者陈文娟、谢守红等的研究方法,将广州的老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将芳村区、天河区、海珠区东南部、白云区、黄埔区以及番禺区的北部划分为城市的近郊区,将番禺区南部、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划分为城市的远郊区。
③陈泽泓:《拓展中的都会:广州百年城市建设扫描》,广州出版社,2001年,第60~72页。
④谢守红、宁越敏:《城市化与郊区化:转型期都市空间变化的引擎——对广州的实证分析》,《城市规划》,2003年第11期,第24~29页。
⑤张文新:《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第55~58页。
⑥霍尔城市演变模型的相对分散阶段的表现:非都市区和一般城市的人口向首位城市聚集,首位城市的人口表现为城市中心区人口低速增长和郊区人口高速增长并存。
⑦⑨陈文绢、蔡人群:《广州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动力机制》,《热带地理》,1996年第2期,第122~128页。
⑧郭建华:《对广州工业郊区化的探索》,《热带地理》,1996年第12期,第345~349页。
⑩肖伟华:《番禺社区业态发展现状分析》,《新快报》,200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