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与结构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结构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对转型国家(注:主要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市场化程度的测度,反映不同转型国家之间相对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从而对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进程的现实状况做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找到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本文的研究表明,转型国家的经济绩效与结构转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内在地统一于市场化进程中。通过对转型国家的结构转型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各国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寻求最优的经济转型路径和最佳的转型策略组合,以求得用最小的代价来确保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缩小地区差距,加速市场化进程。
一、相关文献评述:对转型进程中市场化(注:这里的经济市场化特指经济相对市场化。我们侧重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对转型国家之间市场化程度进行分析。)的再认识
就目前来看,反映各个经济学派关于转型中经济市场化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可以归为以下五种观点:
一是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市场机制作用观。新自由主义学派主要以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和弗莱堡学派等为代表,他们主张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希望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促使经济体制的转型。该派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实际上都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市场无疑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在解决经济发展和转轨问题时暴露出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市场理想化;(2)抽象的时间。时间在新古典经济学里是数学的而非历史的;(3)忽视非经济因素。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把效率的技术问题与其他价值体系如政治、教育、文化等割裂开来。
二是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政府干预对经济市场化的影响。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主张政府对市场运行采取相机干预的新学派。就该学派内部而言,其理论观点是繁杂零乱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统一的观点。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才能有效地运行。政府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想像为没有它自身独立利益的明智主体,它能够自觉地从整个社会福利出发,保证社会经济生活中效率、公平和稳定的适当平衡(注: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第292~293页。)。但实际上,政府并不能够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如许多证据表明,世界各国的法院更多地表现出来的却是缺乏效率、受政治势力左右、行动迟缓甚至陷入腐败(Johhson、Mcmillan等,2002;Djankov等,2003)。
三是体现结构功能转变的新古典经济市场次序观。该学派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理念也是积极推行“宏观稳定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只是他们更强调转型过程中的秩序。这种秩序可以理解为一种事物的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以致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特殊部分要素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者至少是有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注:H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Rules and Order(I),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p.36.)。麦金农(1993)认为,虽然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是转型国家改革的目标,但是向经济市场化转换是有最优次序问题,而这个次序的制定和把握必须依赖政府,强调市场体制的建立和成熟需要不断的培育和发展,政府不能、也许不应该同时实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
四是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理论对经济市场化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诺思、德姆塞茨、拉坦和菲尼等,诺思是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诺思(1990)认为,西方以充分界定私有产权为主要特征的制度安排的社会过程,是西方近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以及西方世界兴起的主要原因。在自由市场中,国家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在于认同、尊重和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维持社会秩序。但在制度安排中,仅依靠私有产权的私人秩序是不够的。在某些情况下,私人秩序的确运转得很好,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也会出现“私人规则的黑帮实施”,无序成本的加大,造成有组织犯罪集团对私人财产的侵犯。俄罗斯的转型进程中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五是演化经济学动态进化分析框架下的经济市场演化观。以纳尔逊、温特等演化经济学家为代表,在吸取凡勃仑的整体演进制度经济学和马歇尔的“经济生物学”以及哈耶克的有关知识认识论等经济思想的基础上,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引入时间因素,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并运用“惯例”、“搜寻”和“选择环境”等重要参数来分析经济市场化过程,“市场被描述为以不可预料的变化和计划的不一致为特点的连续过程”(拉赫曼,1943)。
总之,上述观点都只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经济市场化的某一特征。若根据一个方面的特征来界定经济市场化,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对转型国家来说更要考虑市场化进程的特殊性。在转型进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关注政府的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市场失灵,又要关注政府失灵;我们既要关注市场化进程的短期目标,又要关注其动态发展的长期目标。日益扩张的政府行为对纠正市场缺陷和失灵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某些行为也不符合公共利益,有些政策的效果甚至是适得其反(注: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章。)。转型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转换过程,政府如何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改革政府的过程是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的核心。
经济市场化的实质不仅仅包含经济的自由化更蕴涵着经济的现代化。每个转型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以及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习惯,这两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制度秩序的形成具有双重强化作用。同时,这些体制在相互协调的同时,各自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是惟一的,变化更不是同步的。为此,转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要考虑不同国家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整个过程的内在逻辑性,着眼于各国的国情,把转型和发展联系起来,“在转型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转型”。
二、衡量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进程的指标选取与设计
对转型国家市场化进程的研究是通过对转型国市场化程度的测度来实现的。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的前提下构架转型国家市场化指标评价体系,共由48个指标(包括领域层和指标层)组成(见图一),形成一个由目标层、领域层及指标层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其中,目标层由领域层予以反映,领域层由具体指标层加以表征。
图一 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式
目标层的内容如下:
1.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是转型国家反映市场化进程的主要体现,加藤弘之(2003)把这种结构调整的变化称为市场化的第一指标,它体现了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体定位及市场化程度。我们衡量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三次产业变动状况、劳动力分布结构和贡献效率。
2.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我们关注转型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情况,特别是关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是衡量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成为衡量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3.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政府的过程是我们研究经济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对转型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一般来说,人们从事市场交易的成本越低,这种制度就越有效。我们从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和管理效率两方面对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行衡量。
4.市场竞争与发育。市场竞争与发育状况影响着转型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各地区市场、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市场竞争与发育构成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用产品及要素市场的发育、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发育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三方面进行衡量。
5.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从总体上反映转型国家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各转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活动的扩展,即经济增长与发展,反映了各国经济水平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变动和经济景气程度等三个方面。
6.社会保障及福利。经济市场化的核心内容中蕴涵着一个国家的新经济发展观,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罗丝·弗里德曼(1996)在《选择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中强调,批判市场机制的标准不是自由,而是看繁荣和效用。因此,在评价经济市场化指标时也要考虑社会保障和福利状况,主要包括健康安全状况、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人口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等五个方面。
领域层及指标层的构造见表1(见下页)。
表1 反映经济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目标层 领域层指标层指标
性质
工业增长率(0.35)+
三次产业变动状况(0.25) 农业增长率(0.25)+
商品零售贸易增长率(0.4) +
产业结构的调整(0.15) 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2) -
劳动力分布结构(0.3) 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3) +
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0.5)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0.2) +
贡献效率(0.45)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0.3)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0.5) +
市场部门与计划部门的比率(0.4)
+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0.2)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状况 国内对私营部门的信贷占GDP百分比(0.3)+
国外直接投资占GDP百分比(0.3)+
政府支出情况(0.4)
政府经常性收入支出占GDP的比率(0.4) -
政府职能的转变(0.2)
中央政府工资性支出占其支出的比例(0.6)
-
管理效率(0.6)
中央政府非税收占其经常性收入的比例(0.4) -
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补贴占GDP的比重(0.6) +
产品及要素市场的发育(0.3)
要素产品专利权申请文件数(0.5)
+
出口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0.5)
+
市场竞争与发育(0.2) 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发育(0.4)
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百分比(0.65)
+
M[,2]占GDP比率(0.35)
+
对外开放程度(0.3)
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比重(0.4) +
进口关税占税收总额的百分比(0.6) -
经济总体运行 经济增长(0.7)
年均GDP增长率 +
状况(方向) 经济景气程度(0.3)
年均通货膨胀率-
(0.15)
经济与社会健康安全状况(0.1)
医疗保健开支占GDP的百分比 +
发展综合评受教育程度(0.15)成年总文盲率(15岁及以上)(0.3) -
价(方向*力 社会保障及福受到高等教育占总劳动力比例(0.7) +
度)利(力度)就业状况(0.2)
失业率-
(0.1)人口压力(0.35) 人口年增长率(0.6)
-
人口密度(0.4)
-
收入支出状况(0.2)
人均家庭消费(1995年不变价美元)(0.5)
+
最终消费支出及其他年增长率(0.5) +
注:(1)+为正指标,-为负指标;(2)括号里的数字为指标权重;(3)有关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年鉴(2001)》、《国际统计年鉴(1996)》、《国际统计年鉴(2000)》、《世界经济统计(2002)》、《世界发展报告(1996)》、《世界发展报告(2003)》、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www.cei.gov.cn)、国研网财经数据库(http://www.drcnet.edu.cn)、新华在线经济数据特供系统(http://data.xinhuaonline.com)、独联体国家跨国统计委员会、俄罗斯转轨经济学院的常用数据。
为了综合比较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发育状况,首先用等距法把反映经济市场化指标的48个三级指标分成正指标和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正指标和逆指标进行汇总,采用连加法的方法得出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指标的综合得分,再依次进行排序。这样,就能得出部分转型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经济市场化的总体情况,从而了解各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的进展状况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所有指标得分情况均按如下公式来计算:
第i个指标正指标得分μ[,t]=((V[,i]-V[,下限])/V[,上限]-V[,下限])×100
第i个指标逆指标得分μ[,t]=((V[,上限]-V[,i])/V[,上限]-V[,下限])×100
得分=正指标∑+逆指标∑
其中,V[,i]是某个国家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V[,下限]表示i指标的下限,即所选取的样本国家中市场化程度最低情况下该指标的赋值;V[,上限]表示i指标的上限,即所选取的样本国家中市场化程度最高情况下该指标的赋值。u[,t]为某个国家正指标(或逆指标)得分之和。关于指标测度的标准,主要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权数的确定可以通过构造主观比较矩阵的方法加以计算(注:(a)构造主观比较矩阵M=[M[,ij]][,nxn]当指标i比指标j重要时,m[,ij]=1,反之m[,ij]=-1;当i=j时,m[,ij]=0;(b)建立感觉判断矩阵K=[K[,ij]][,nxn]其中,k[,ij]=d[,i]-d[,j],d[,1]=m[,t];(c)计算客观矩阵R=[r[,ij]][,nxn]其中,
,k[,y]=max(d[,i])-min(d[,j]),p为自定义的标度扩展值的范围;(d)客观矩阵R的任意一列元素做归一化处理,即为n个指标的权重向量。)。
三、影响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进程的主因素分析——以结构转型为视角
(一)部分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综合评价
从转型国家的实践来看,转型进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上,各国相对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有所不同。通过采取横向比较的方法对部分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价。选择的时点为1995年和2000年,这是因为1995年是俄罗斯及整个东欧中亚地区的经济形势走出大幅衰退,发展相对平稳的时期。2000年是中东欧和中亚地区国家经历了十年转轨,经济体制转轨初见成效,经济持续增长或稳定增长的新千年的良好开端。从市场化进程上看,这两个时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总体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新纪元的前期各国相对市场化程度在排序上变化幅度较大。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的排序回升趋势波动较大,其中阿塞拜疆上升到前五位;而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的排序下跌幅度较为突出,其中罗马尼亚由1995年的第7位跌至2000年的第16位;捷克在评分变化上略有下降趋势,但在排序上仍稳居首位,说明捷克的相对市场化程度在这些转型国家中是最好的。中国的排序紧随其后,排序变动的幅度稳中求升,相对市场化程度发展势头良好。经过五年左右的市场化转型,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的得分值变动幅度略大,上升趋势较明显;相反,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塔吉克斯坦的得分值呈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略高,表明相对市场化进程有放慢的趋势;其他转型国家的得分变化始终以零为轴心上下波动,说明在经济转型中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综合指数的评分变化幅度不是非常显著。以1~10分为计量尺度,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综合指数的得分值在5~6分的居多,换算成百分比,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程度的范围大体上集中在50%~60%之间,说明转型国家相对市场化程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针对转型的不同阶段,制定经济转型期的发展战略要顺应现代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需要,推动这些国家相对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见表2)
表2 部分转型国家经济市场化综合评价指标的地区差异排序和评分
国 家 1995年 2000年 排序
1995年 2000年
评分
排序排序
变化评分评分变化
波兰 54 1
6.756.43-0.32
捷克 11 0
7.866.99-0.87
中东欧 匈牙利
43 1
6.786.52-0.26
地区斯洛文尼亚
27 -5 7.166.03-1.13
罗马尼亚 716-9 5.594.43-1.16
保加利亚 810-2 5.475.43-0.04
俄罗斯
96 3
5.216.08 0.87
亚美尼亚 611-5 5.665.31-0.35
阿塞拜疆 10
5 5
4.976.21 1.24
摩尔多瓦 11
13-2 4.885.00 0.12
乌克兰
16
142
4.544.83 0.29
独联体 哈萨克斯坦
13
9 4
4.835.70 0.87
地区吉尔吉斯斯坦 14
19-5 4.813.49-1.32
塔吉克斯坦
19
154
3.784.82 1.04
白俄罗斯 15
123
4.755.03 0.28
土库曼斯坦
17
8 9
4.325.76 1.44
乌兹别克斯坦 18
171
4.314.40 0.09
东亚中国 32 1
7.156.60-0.55
地区越南 12
18-6 4.854.30-0.55
(二)转型进程中的地区内部差距与结构转型
不同国家的经济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业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以部分转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为例(见表3,下页),部分转型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进入新千年的时间间隔中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情况的排序和评分变化较大。其中,波兰的评分变动幅度较大,相对市场化程度有下降的趋势,这和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波兰虽然在经济水平上属中上,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这主要和其结构转型密切相关。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波兰农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进口饲料出口肉”的畜牧业。波兰的第二产业中采矿—冶金业所占比重很大,在传统重工业时代曾经是波兰的骄傲,但在“后工业”、“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时代它却成了“夕阳产业”的代表。夕阳产业比重大、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改造与产业重组等结构性问题,成为波兰转轨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初曾经是波兰比较优势的畜牧业和采矿—冶金业并没有给波兰带来持续的经济发展绩效,进入新时期甚至影响了主导产业的转变,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得分上看,虽然俄罗斯由1995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位,塔吉克斯坦由1995年的末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13位,相对市场化进程呈上升趋势,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从长期经济发展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表3 部分转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市场化的地区差异排序和评分
国
家
1995年 2000年排序 1995年 2000年 评分
排序排序 变化
评分评分
变化
波兰 4 7 -3 6.935.87
-1.06
捷克 2 3 -1 7.186.48
-0.7
中东欧
匈牙利1 2 -1 7.466.56
-0.9
地区 斯洛文尼亚3 4 -1 7.126.38
-0.74
罗马尼亚 10 16-6 5.314.50
-0.81
保加利亚 5 9 -4 6.485.56
-0.92
俄罗斯6 1 5 6.406.930.53
亚美尼亚 7 10-3 6.365.53
-0.83
阿塞拜疆 15 114 4.305.230.93
摩尔多瓦 11 17-6 4.734.46
-0.27
乌克兰16 151 4.074.530.46
独联体
哈萨克斯坦8 5 3 5.716.260.55
地区 吉尔吉斯斯坦 17 19-2 4.013.77
-0.24
塔吉克斯坦19 136 2.554.732.18
白俄罗斯 9 6 3 5.395.940.55
土库曼斯坦12 8 4 4.545.851.31
乌兹别克斯坦 18 144 3.564.601.04
东亚 中国 14 122 4.354.900.55
地区 越南 13 18-5 4.383.91
-0.47
本文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着重动态分析一下中俄两国1991~2004年的14年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得分情况(见图二)。
图二 中俄两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得分情况
在2000年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评分情况达到14年以来的最高点,主要是因为2000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适逢油价上涨与卢布贬值带来的双向拉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恢复性增长。中国则在1995年和2002年有两个波峰,相较之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波动的幅度小于俄罗斯的总体波动幅度,说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较之相对平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渐进式的、逐步推进的。俄罗斯从前苏联经济中继承了庞大的重化工经济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落后,重轻工业比例失调。在经济转型中俄罗斯试图对这种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但成效均不明显。畸形的产业结构并没有改善,反而向着更加畸形的方向发展,即由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从短期看,畸形的经济结构会拉动经济增长,但长期下去,产业结构不进行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对俄罗斯经济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港台资本纷纷将其劳动密集的加工业转移到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区,港台资本、沿海地区的土地和农民工的结合创造出极大的生产力(注:卢迈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劳动力流动》2003年第4期,第9~11页。),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服装、鞋类、皮革制品等加工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逐步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但与此同时,金融开放却较为缓慢,投融资改革严重滞后,仍以传统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府配置资源方式为主,所动员的社会资金额并不能满足经济现代化对科学技术的需要。由图二可知,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得分值较之改革前期有所下降,表明相对市场化进展有放慢的趋势,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了投入的推动,而忽视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较低。
尽管转型国家的结构转型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涉及到一国产业和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为此,要充分注意到全球环境下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即新的商品和劳务市场以及获取新知识、资本、组织能力及企业家精神的机会,使其与制度的安排——结构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应该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有选择地利用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郭克莎,2004)。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日益融合、高度开放,也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购并和重组的方式进行技术升级,在各产业之间相对容易地进入退出,大大缩短了产业升级换代的时间,为转型国家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在短时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目前,俄罗斯政府积极地把“工业政策”定在“优先发展处于科技进步领域领先地位的部门”。从现实条件看,俄罗斯选择技术突破型战略来调整工业结构是可能和可行的。因为,俄罗斯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大部分科技网络,积蓄了强大的科技潜力。俄罗斯军事工业在向民用工业的转变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将技术和市场相结合,就能创造极大的生产力。而中国要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好过度竞争问题。大多数有效的策略都是微观主体在不断试验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取得的,任何主观建构和国外的照抄照搬模式往往都是行不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崛起也是这样。
因此,要立足国情,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通过给微观主体留足尝试制度创新的试验空间,并在政策和财力等方面多给予支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确保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同时,与之相协调,还应当大力发展中小银行,解决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改变四大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构架出一套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可以说,金融改革的成败对中国结构转型能否顺利“闯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转型国家经济绩效与结构转型有着密切联系,内在统一于相对市场化进程当中。不同的转型国家由于初始条件、转型方式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必须看到,现代经济的发展在于它强化了学习曲线的扩张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因而在制定转型期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注意到全球环境下不断涌现的新机遇与结构转型的结合,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进而推动一国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进程,为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