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岱陵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多目标决策

黑龙江省岱陵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多目标决策

一、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井晖[1](2020)在《基于案例推理和工作流的森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森林作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功能体,在环境资源问题日渐严峻的今天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目前基层生产单位森抚管理较弱,导致我国森林资源每亩蓄积量仍居于国际较低程度,森林经营效果不佳,其多功能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求在2020年国内林业信息化率提高到80%,实现林业信息化率的显着提升,达到林业自动化办公、科学化管理的目标。本文从基层森林经营单位对森林抚育管理的需求出发,以东北地区L林业局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连接各组织层级的森林抚育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为林业管理者在森林抚育经营过程中提供科学有效且兼顾多因素(生态、经济、社会)的决策支持服务。本文首先梳理了L林业局的森林抚育流程,在业务流程中找到抚育管理中的决策点,并使用流程优化的方式对决策流程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以L林业局2015-2018年森抚设计数据为基础案例数据,使用框架式知识表示方法构建了案例库,采用注水算法计算案例属性的权重。最后结合fish-and-shrink算法思想和改进归一化欧式距离最近邻算法进行案例推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管理实际意义出发,研究了案例推理评价模型,分析案例推理结果的科学性。在技术上,本文依据基本业务需求设计系统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使用Activiti流程引擎将决策支持系统与现有的林业业务流程系统(Smartforest)结合在一起,来满足决策者们(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根据业务流程进行实时决策的业务需求。最终基于云计算的Saa S模式,将森林抚育决策支持系统(FTGDSS)部署在符合林业基层单位运行的基本硬件环境(云服务器)中。结果表明,该系统利用大量历史业务数据,辅助管理者针对森林抚育业务作出管理决策,并且解决了不同时空且多人参与的森林抚育业务决策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决策支持系统大数据自动化获取问题,结合大数据推进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在林业信息化中的发展。

赵芸[2](2020)在《金洞林场国家储备林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国家储备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以杉木、木荷、楠木、甜槠、香樟、青冈栎为优势树种的六种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型,结合LINGO软件求解得到了最优规划方案,可为金洞林场国家储备林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编制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六种林分类型的储备林,采用传统方法和非线性度量误差方法分别建立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方法联立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模型方程组拟合出的生长模型与采用传统方法拟合出的生长模型相比精度差别不大,并且比传统方法拟合出的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模型更具有相容性。(2)以木材收获为主要经营目标,同时兼顾森林固碳、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等生态目标,以空间邻接约束、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约束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杉木大径级储备林的0-1整数规划模型。求解得出未来50年的年度采伐规划安排,统计出未来50年共计采伐面积为4707.66平方米,采伐蓄积量129.04万立方米,出材量83.88万立方米,木材收获净现值38623.73万元,碳储增量144525.16吨,水源涵养增量86738.01吨,保育土壤增量4755.96吨。(3)以木材收获、森林固碳、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为经营目标,以择伐强度约束、林下植被种类数量指数不下降约束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木荷、楠木、甜槠、香樟、青冈栎等珍稀树种储备林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各目标不同的权重,得到四种不同的经营方案。求解得出四种方案在未来五个规划分期的择伐安排,从中选择目标函数值和收益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方案1到方案4的目标函数值分别为0.9032、0.9150、0.9074、0.9034,收益净现值分别为5787万元、7633万元、4740万元、5275万元。因此,选择木材收获目标权重为0.4,森林固碳、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等目标权重为0.2的方案2作为珍稀树种储备林经营的最优方案。该方案可以在收获木材的同时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合理的方案。

张会儒,雷相东,张春雨,赵秀海,胡雪凡[3](2019)在《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质量提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并将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林业的目标和任务。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当前迫切需要明确实现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森林质量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如何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经营理论来提升森林质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森林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从森林干扰理论、演替理论、主导生态因子作用、生态位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边缘效应原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质量提升的生态学和林学基础。认为森林质量评价指标存在层次性和目标相关性,核心是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属性,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技术体系,包括立地评价和适地适树、森林生长收获预测、森林经营规划等7个方面,为我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作提供依据。

黄龙生[4](2019)在《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变化与综合效益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和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不断衰退的矛盾激化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力求运用科学手段为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进而完善生态系统管理、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提升人类福祉。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呼伦贝尔市为研究区,首先提出了区域尺度上构建“生态系统格局和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储量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典型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效益驱动力”的研究内容关系框架,然后提出“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变化与综合效益耦合研究”这一命题,最后基于多期遥感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文献统计资料、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长期定位观测的森林生态监测数据以及权威部门公布的社会公共数据,运用GIS的相关工具、结合相关模型,开展了生态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耦合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1990~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综合动态度呈下降趋势(由0.97%下降至0.18%),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动趋于稳定。生态恢复措施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系统变化的首要驱动力(贡献率达53.07%),其次为农牧业开发(贡献率达28.29%)。景观破碎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0.164上升至0.171);人为干扰指数呈先降低(0.506至0.501)后增加(0.501至0.515)再降低(0.515至0.510)的波动趋势,表明研究区景观变化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在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总体较好(平均植被覆盖度为78.97%~85.64%),以增加为主(占全区面积的66.74%),西部林草交错带和西部草原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占全区面积的7.97%)。植被覆盖度的增减对建设征占、退田还湖、撂荒、围湖造田、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等有着不同程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增加主要由于大量的土地转化为未利用地和森林所致。(2)在1985~2015年,基于Biome-BGC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年内日均NPP呈平稳(1~3月)-急剧增加(4~7月)-急剧下降(8~10月)-平稳的趋势(11~12月);不同植被类型NPP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类似,NPP年均值蒙古栎林最大(624.38g Cm-2a-1),草地最小(132.27 g Cm-2a-1)。植被NPP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性较大,增加区域占总面积的53.44%,主要分布在扎兰屯市、阿荣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以及额尔古纳市和根河市的北部一带,而牙克石市南部及鄂伦春自治旗西北部等地NPP下降趋势明显,速率超过1g Cm-2a-1,其他旗市区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速率在1g Cm-2a-1左右。森林植被NPP变化主要受气温控制,而灌丛、草地、沼泽化草甸和农田NPP变化主要受降水量控制。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平均碳储量排序依次为:蒙古栎林>樟子松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林>农田>沼泽化草甸>灌丛>草地,其年际变化和多年均值分布变化幅度均较小,植被多年平均碳储量呈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3)在1998、2006和2014年,鄂伦春自治旗、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和根河市四个旗市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占全市的主要部分,占比分别在67.93%~82.02%(1998年)、68.50%~82.13%(2006年)和67.15%~81.99%(2014年)。不同林分中兴安落叶松林、桦木林和蒙古栎林所贡献的生态系统服务占主要部分,占比分别在91.76%~95.72%(1998年)、91.58%~94.52%(2006年)和87.78%~92.32%(2014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各项功能在1998~2014年的增加量明显大于1998~2006年。1998~2014年,蒙古栎林生态系统服务各项功能呈减少趋势,而云杉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桦木林、榆树林、杨树林、柳树林、经济林和灌木林的各项服务功能呈增加趋势。森林生态系统各功能项之间以协同互利关系为主,且这种协同互利关系比较突出的存在于涵养水源与保育土壤、涵养水源与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与林木积累营养物质、涵养水源与净化大气环境、涵养水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4)在1998、2006和2014年,研究区大部分旗市区社会经济效益分布比重与森林生态效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森林资源覆被好的区域往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效益耦合度数值均≤0.500,表明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与低水平耦合。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森林生态效益耦合度由1998年的0.322增加到2014年的0.328,表明整体上两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影响变化不大。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0.218上升至0.229,但耦合协调水平依然停留在低度耦合协调状态,虽然研究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各旗市区社会经济发展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不协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城镇化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占GDP比重和人均GDP每增加1%,则引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增加0.300%、0.211%、0.169%、0.132%和0.124%。人口数量或道路网密度每增加1%,则会引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减少0.026%或0.022%。(5)基于DPSIR-m DSS模型对研究区2000~2015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影响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最敏感因素为天保工程投资额度、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木材产量、职工年平均工资、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等社会经济指标。驱动力分项呈平稳增加趋势(增加值为0.177),压力、状态和影响分项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增加值分别为0.137、0.093和0.197),综合值在研究期间增加了62%,前期(2000~2008年)波动性增加,后期(2008~2015年)平稳增加,表明研究区天保工程生态效益呈波动上升趋势。就综合评价结果而言,DPSIR-m DSS模型在评价过程中能较好地反应这些波动。

江诗琴[5](2018)在《基于WebGIS的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系统》文中研究指明在现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当前社会的发展正步入有史以来节奏最快、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使得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大,对森林资源的掠夺也更为彻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有效管理是当前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议题。在实现森林资源有效管理和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应运而生。本论文主要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模型,最后基于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系统。(1)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森林活力、更新能力和系统抵抗力5个方面对孟家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森林结构复杂性指标选取冠层数、林龄结构、郁闭度、林分密度和近自然度这5个指标;生物多样性选取了植物多样性指数指标;森林活力选取了生物量指标;更新能力选取了更新幼苗数量指标;系统抵抗力选取了森林病虫害程度和火险等级这2个指标,共10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构建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2)结合样地调查的孟家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选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基于信息熵进行特征量约简,将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引入森林生态健康评价中,并对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提出了改进。使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改进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改进的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构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3)搭建了基于互联网,可实现用户在线实时操作,林业数据信息共享、空间数据展示和输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线评估的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系统。以ArcGIS Server 10发布的地图服务进行二次开发,Tomcat 7.0作为服务器、SQL Server2012为数据库引擎,MyEclipse为开发工具,JavaScript、Java为开发语言对系统进行开发。构建基于WebGIS的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系统,并为用户提供如下服务:地图操作、数据管理、信息查询、专题图、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功能、用户管理等功能。该系统能够实现森林健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可视化管理,并为森林可持续化经营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朴美香[6](2017)在《延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延边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处在长白山区,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自然优势之下,延边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的天保工程,在延边林区实施了天保工程。工程已经实施了十七年,转眼间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现在是二期工程的发展期,从2011年到2017年已经实施了将近六年,工程实施给我们延边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一期和二期出发,对概念进行阐述,了解一期和二期实际情况,根据指标确定计算方法确定各个指标,有效提高选取指标的准确性。通过实际值来得到标准值,计算各个指标效果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讨论工程实施效果,并得出结果,分析一期和二期的成果,有效确保和实施工程并丰富了工程效果。最终利用天保工程实际的数值来计算各个等级,来评价效果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评价体系分为一总目标、三子系统、八个标准、多项指标的四个层次,每个体系有自己的独特意义,本文一共有二十四个指标层,各指标要求符合延边林区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具有现实意义,最终计算出综合得分,并对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本文以延边天保工程区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一期的成果,把一期二期作对比,得到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80.42分和86.43分,评价结果都在80~89之间即为良好,所以一期二期的结果都为良好。根据分数结果,进行科学有效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工程后续实施中的对策建议,为以后工程实施奠定基础。

黄耀[7](2017)在《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功能林业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林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地区中西部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油松人工林样地81块,样地面积为20m×20m,通过调查林分的林学、生态学指标,筛选出水土保持、固碳放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木材生产和游客游憩等5种功能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郁闭度、枯落物厚度、坡度、土壤孔隙度、土壤、乔木和地被层的碳储量、林下植被种类、均匀度指数、香农-维纳指数、辛普森指数、林分平均蓄积量、幼苗更新和游客游憩带来的价值等14项二级评价指标构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体系,计算各样地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贡献率总分,将油松人工林功能等级发挥的情况分为高效、较高效、中效、较低效和低效等5个等级,研究结果为该地区油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在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主要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放氧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森林生产功能和游客游憩功能为辅助功能;(2)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油松人工林生态功能发挥最好、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正宁县等7个县区次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最差。淳化县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分别比原州区高出18.6%和14.4%。在固碳放氧能力上,淳化县和庆阳市的7个县区较好,年均净生产力约为9.6 t·hm·a-1,年净固碳量达到4.8 t C·hm·a-1左右;固原市较差为8.01 t·hm·a-1,年净固碳量约为3.95t C·hm·a-1。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原州区、庆阳市的7个县区、淳化县油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分别为2646元/hm、3444元/hm、3318元/hm。就社会功能而言,原州区人均最大意愿支付约为2100元,庆阳市西峰区等7个县区约为4250元,淳化县约为3450元;三个地区油松人工林经济价值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庆阳市的7个县区、淳化县油松人工林经济价值达到了12.34万元/hm和13.92万元/hm,而原州区约为7.23万元/hm,比庆阳地区、淳化县少了近一半。(3)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功能发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固碳放氧功能>游客游憩功能>森林生产功能。其中陕西省淳化县油松人工林多功能效益发挥比较好,多功能发挥水平高效、较高效、中等、较低效和低效的比例依次为0%、88.9%、11.1%、0%和0%;庆阳市的7个县区次之,林分比例依次为0%、77.8%、22.2%、0%和0%;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等处于中等水平,最低多功能贡献得分为51.433。总体来看,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功能水平维持在中等偏上水平,庆阳市的7个县区、淳化县等地发挥较好,原州区、泾源县等地则比较一般。游客游憩功能和森林生产功能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交通状况越发达地区游客游憩功能和森林生产功能发挥水平高于不发达地区;景区附近的林分游客游憩功能较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油松人工林应该加强多功能管理。

梅光义[8](2017)在《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有生长快、材质佳、种植面积大等特点。在发展生态林业大背景下,开展杉木人工林的多功能经营技术分析,可为杉木林分生态服务价值的景观规划、大径材培育、碳汇交易提供关键技术和数据。本文采用典型样地法、树干解析法和生物量全获法,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获取不同类型(林龄、密度、立地)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数据。在搜集国内外大量的生长与收获模型表达式进行精度对比的基础上,选取了冠高模型、树干削度方程、直径分布模型、树高曲线模型、冠幅模型、直径模型、株数动态模型、立地质量评价模型、林分密度模型、形数模型的最优方程,并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线性模型法等数理统计手段,对削度方程、直径生长方程等进行合理改进。在大量、系统杉木生长与收获模型基础上,结合德国引进的Forestsimulator系统,对杉木林分的蓄积量、生物量和景观质量进行评估和不同经营措施影响模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杉木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中,生长临界点在20 a,杉木的基础年龄应选择20a;树干生长到胸高的位置大约需要2.1 a;数量成熟龄为34a。以树干圆盘横断面几何面积为基础,在几何平均半径、算术平均半径、最短半径和最长半径的统计分析中,几何平均半径统计结果具有最高精度。(2)在生长与收获模型中,描述杉木最优削度方程模型是d/D=(?),研究也表明,削度方程参数越多可能会带会更复杂的结构,容易造成共线性问题。Wellbull直径分布函数中参数a和b与林龄存在明显相关性,参数 c 与林龄无关,改进后得到直径分布模型是F=1-exp(-(d/(10.34*ln(A)-12.61))2.9619)。重构的直径生长方程是:D=137.2830*SI0.0300*N-0.2340*RD0.9840*(1-exp(-0.0935*A0.8180))。通过耦合的方法,耦合单木和林分的直径、树高、断面积和材积(蓄积量)生长与收获模型。(3)在林分调查因子的蓄积量、生物量和景观质量功能模型中,杉木单木二元材积方程为:V=4.798×10-5× D2 ×H0.9137。通过对生物量模型及其参数的分析,发现单木材积(TV)、木材密度(WD)和生物量木材密度转化系数(BECF)对生物量模型的估测精度影响较大,最高精度的生物量表达式是:ln(TB)=-0.3766+0.9685ln(TV)+0.9365ln(WD))+0.1538ln(BECF);单木生物量系数:bi=exp(-0.0703+0.9780ln(TV)+0.0213ln(WD)+1.0166ln(BECF)),那么林分的生物量就可以写成:SB=SV/TV*bi。林分景观质量与林分平均胸径的关系为:SSBE=0.21884*DBH+3.1741;林分景观质量模型与林分平均树高关系为:SSBE=0.2497*H+2.6526;单木景观质量与单木胸径之间的关系为:TSBE=0.4394*DBH2+1.5158*DBH+42.741;单木景观质量与树高之间的关系为:TSBE=3.6784*H1.4128,单木景观质量和林分景观质量之间的关系是:SSBE=2.7076*ln(TSBE)-7.2653。当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树高分别小于8.4 cm和9.8 m时,郁闭度与林分景观质量呈现负相关关系,也就是郁闭度越大,林分景观质量越低;当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树高分别大于8.4cm和9.8 m时,郁闭度与林分景观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类似的,在实验形数中,胸径在8.0 cm附近出现了明显分界点。说明对杉木单木或林分的幼树或幼龄林的划分具有一致性,而且在相关问题的研究结论上具有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杉木树种的研究应以8.0 cm为幼树、幼林分界点。(4)新构建的杉木生长与收获方程具有精度更高、适用Forest simulator等特点,能较好的嵌套于Forest simulator系统中,可以通过Forest simulator系统开展林分生长过程和经营规划模拟。在假定单一变量改变的条件下,通过Forestsimulator系统生长模拟运行,发现株数密度3000株/hm2、间伐模式为生长伐、间伐强度比0.9的林分生长与收获量最大。不同的立地指数对单木和林分平均树高影响显着,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立地指数从12到26,林分平均树高增加了 17.13m。立地质量越高林分平均直径也越大,但是变化的幅度相对树高来说更小,林分平均直径增加了5.35cm。在林分更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从纯林逐渐演替为异龄林,直径分布结构在77a时变为负指数分布,伴生树种也不断增加,逐渐演替为混交林,可在不同时期进行收获一定量的目标树,实现可持续经营。

郭雪艳[9](2017)在《上海城市森林多尺度生态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森林作为重要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从不同尺度对城市森林结构和功能进行多维度生态质量系统研究及评估,并诊断其制约因素,提出应对措施,将有利于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健全、功能高效的城市森林。本研究以上海市域为研究区域,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森林斑块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市201个城市森林样点,816个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测算主要物种的三维绿色体积绿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净增生物量等物质生产相关功能,旨在从景观、群落和个体水平上揭示上海城市森林结构和功能现状及空间差异,阐明其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及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并据此对上海城市森林在景观空间布局、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多个维度上进行了问题诊断和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探讨低效城市森林的恢复途径和重建方法,以期为上海城市森林后续建设和改造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城市森林空间分布格局基于2015年8月遥感影像和2014年上海森林资源分布图,对上海森林斑块信息进行提取和解译,并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上海城市森林主要以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分布为主;城乡梯度上,森林面积总量呈现出远郊>近郊>中心城区的格局,但森林覆盖率近郊优于远郊和中心城区;景观尺度上,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上海城市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存在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2)上海城市森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类型基于201个样地和816个样方的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126科405属567种,其中原生种246种,占总种数的43.4%;外来种仅22种,且21种为草本植物。不同生活型间,草本植物种数最多,为250种;常绿阔叶乔木虽仅占总种数的5.8%(33种),但累计频率高达14.4%,尤以香樟(Cinanamomum camphora)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累计频率最高。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类型丰富,从森林起源和人为干扰影响角度,归属于自然次生林、近自然林、人工次生林和人工林4大森林类型;其中以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较少,但少数群落类型,如香樟群落,分布面积很广;人工林中群落类型丰富,但缺少在自然次生林中常见的群落类型,如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群落等。(3)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丰富度为1-2种和3-5种的分别占10%,6种以上的占80%,其中6-10种的占27.2%,11-15种的占25.1%,15-20种占15.7%,20种以上的占12.8%;将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归类后发现,原生种的丰富度>栽培种和栽培逸生种>外来种;将森林按垂直结构划分后,乔木层、大灌层、小灌层和草本层丰富度分别为2.49、3.46、3.66和7.64;按森林类型划分,近自然林的丰富度>人工次生林>自然次生林>人工林,人工林丰富度指数显着低于前三者;在城乡梯度上,群落内原生种丰富度由中心城区至远郊逐渐增加。上海城市森林整体群落垂直结构较为完整,以复层性结构为主;但近郊、人工林和防护绿地中乔灌草结构比例显着低于其他类型,且以纯林为主。总体上,木本植物胸径介于7~25 cm之间,属于中幼林;近郊、人工林和防护绿地的胸径变异系数和高度变异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类型。近22%的人工林个体密度偏高,而其他森林类型均处于适宜水平。本研究中71.7%样方其林下有木本植物更新个体,分属于54科102属124种,占林木层总物种数的40.3%;其中混交林和垂直结构丰富的群落中更新物种较丰富。自然次生林中占优势的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青冈、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物种在人工林中较为少见,表明种源是限制林下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此外,CCA分析表明土壤pH、容重、有机质含量及乔木层盖度,是影响更新层物种组成的环境因素。(4)上海城市森林物质生产功能上海城市森林单位面积三维绿色体积绿量为5.79m3/m2,叶面积指数(LAI)平均为35.89,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单位面积年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3.02kg/m2和1.75kg/m2/a;具有复层垂直结构的森林群落其4个指标均大于垂直结构简单的群落。人工次生林在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生物量和单位面积净生物量3个指标方面均为最高,自然次生林的单位面积体积绿量为最高。在城乡梯度上,四个指标均为中心城区>远郊>近郊,反映了城市环境梯度和群落结构城乡差异的综合影响。上海城市森林常见物种的物质生产功能存在种间差异,4个指标均为乔木>灌木>草本、针叶树>阔叶树、原生种>外来种。此外,物质生产功能在种内存在差异,并主要受其所在地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LAI、净生物量(ABM)分别与个体密度、林冠层郁闭度呈显着负相关;落叶树种相较于常绿树种,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其LAI和ABM与大气污染指标,如PM2.5、SO2、NO2有显着关联,且与土壤土壤容重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负相关。(5)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诊断选取上述研究中相关指标,采用主客观赋权法,构建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2个次目标层,其中近自然度目标层包括5个准则层、共35个指标,景观结构目标层包括2个准则层、共8个指标;运用该评价体系对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基于景观-群落尺度,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总体低下,以中心城区最低,黄浦区最差,崇明区和松江区较好。基于群落尺度,近自然度综合评价值介于0.092~0.616,平均值为0.374,整体处于近自然度Ⅲ级,即中度低效水平,其中混交林显着高于其他群落类型,垂直结构丰富的群落高于垂直结构单一的群落;城乡梯度上,近郊显着低于远郊和中心城区;人工林显着低于自然次生林、近自然林、人工次生林3种森林类型;防护林显着低于其他绿地类型;按照近自然度综合评价值的划分标准,自然次生林在近自然度V级(良好)以上高达87.5%,因而可以选择自然次生林作为上海低效人工林近自然恢复的参照系。(6)低效森林生态恢复对策与途径基于上海城市森林近自然度综合评价的结果,针对低效森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恢复对策与途径:首先综合自然区划、森林生态敏感程度以及主导功能定位、环境质量等因素,划分若干生态恢复单元,并基于各生态恢复单元森林的近自然度等级,确定恢复目标;其次,低效森林恢复改造应兼顾"适生境适群落"和"适功能适群落"两个原则,不同生态恢复单元选择适宜性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此外,低效森林恢复改造宜结合多种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和抚育间伐、封育补植和更新改造等森林管理措施。

赵进[10](2017)在《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导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的投入,林业技术进步,林业体制与制度体系改革以及相关林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对促进林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除了以上所列因素以外,林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不断优化、不断地提档升级也是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因。产业结构的主动、良性改变能有效的提高林区经济发展速度。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国有林区商品材全面停伐政策相继实施后,木材依赖型经济产业受到重创,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变,林业局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了尽快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林区不能被动地接受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而是需要主动地、有目的性地发挥林区各种有利因素,引导林业局原有的产业结构模式良性转变。本文对于全面停伐前的产业结构演进研究,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有效性的概念,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林业局产业结构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及其权重进行了确定。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出了产业结构有效性数值。通过灰色关联度和动态评价模型得出林业局一、二、三产业与林业局产业结构有效性的关联度大小和变化趋势。对于全面停伐后的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将两者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以科学引导林业局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根据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林业局产业结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能够通过数量化的方式评定每个时间段产业结构的优劣。另外,引用动态评价模型,对林业局一、二、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有效性的关联度进行评价,预测其未来的变化速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二、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案例推理和工作流的森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林业信息化问题研究进展
        1.2.2 林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1.2.3 基于案例的推理问题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3.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软件工程思想
    2.2 基于案例推理原理与方法
        2.2.1 基于案例推理基本原理
        2.2.2 基于案例推理案例检索技术
        2.2.3 案例相似度计算技术
    2.3 均匀度理论
3 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分析
        3.1.1 森林抚育管理决策点的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3.1.2 森林抚育管理决策问题分析
        3.1.3 森林抚育管理决策“to-be”流程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系统功能需求
        3.2.2 数据逻辑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4.1 设计思路
    4.2 系统架构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基础数据信息表设计
        4.3.2 历史信息表设计
        4.3.3 推理规则表设计
        4.3.4 决策业务表设计
    4.4 系统主要子系统模块设计
        4.4.1 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
        4.4.2 推理子系统设计
        4.4.3 综合信息库子系统设计
        4.4.4 业务流程管理子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施与测试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系统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1.1 人机交互接口实现
        5.1.2 综合信息库子系统实现
        5.1.3 案例推理子系统实现
        5.1.4 业务流程管理子系统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应用对象
        5.3.2 测试方案
        5.3.3 测试用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运行算例与分析
    6.1 案例模拟
    6.2 系统运行实例
        6.2.1 林业局层级森抚作业量及资金分配决策
        6.2.2 林场层级森抚区域及作业方式决策
7 讨论与展望
    7.1 讨论
    7.2 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金洞林场国家储备林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森林经营规划方法
        1.2.2 启发式森林经营规划方法
        1.2.3 森林经营非空间规划模型
        1.2.4 森林经营空间规划模型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调查方法
        2.2.2 林分断面积与蓄积生长模型的建立方法
        2.2.3 森林经营规划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和储备林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2 储备林现状与分析
4 主要林分类型生长模型构建
    4.1 数据资料
    4.2 结果分析
        4.2.1 基于传统方法的模型拟合结果
        4.2.2 基于非线性度量误差方法的模型拟合结果
        4.2.3 林分密度指数模型拟合结果
5 森林经营目标与经营类型组织
    5.1 森林经营目标
        5.1.1 木材收获
        5.1.2 森林固碳
        5.1.3 水源涵养
        5.1.4 保育土壤
        5.1.5 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保护
    5.2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
6 杉木大径级储备林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
    6.1 采伐年龄与采伐方式
    6.2 采伐原则
    6.3 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
    6.4 求解方案
        6.4.1 小班空间位置分布情况统计
        6.4.2 木材收获情况分析
        6.4.3 碳储增量、水源涵养增量、保育土壤增量分析
        6.4.4 采伐规划安排示例——以规划前5年为例
7 珍稀树种储备林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
    7.1 采伐年龄与采伐方式
    7.2 采伐原则
    7.3 规划模型的建立方法
    7.4 求解方案
        7.4.1 木材收获情况分析
        7.4.2 碳储增量、水源涵养增量、保育土壤增量分析
        7.4.3 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分析
        7.4.4 多方案分析与比较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变化与综合效益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生态系统服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内涵及分类
        1.2.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1.2.3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研究
        1.2.4 生态系统服务实践应用
        1.2.5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面临的挑战与趋势
        1.2.6 呼伦贝尔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环境概况
    2.2 森林资源时空动态
        2.2.1 森林资源时间尺度变化
        2.2.2 森林资源空间尺度变化
第三章 呼伦贝尔市生态系统格局及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市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及驱动力
        3.2.2 呼伦贝尔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
        3.2.3 呼伦贝尔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3.3 结论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碳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4.1 Biome-BGC模型
        4.1.1 Biome-BGC模型简介
        4.1.2 Biome-BGC模型模拟原理
        4.1.3 Biome-BGC模型输入文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模拟结果精度验证
        4.2.2 NPP日变化趋势
        4.2.3 NPP年际变化特征
        4.2.4 NPP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2.5 碳储量年际变化趋势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基于Biome-BGC模型模拟的NPP值与其他模型模拟值的比较
        4.3.2 NPP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4.3.3 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森林资源及生态监测数据来源
        5.1.2 评价指标测算
        5.1.3 基于ESCI指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态和变化
        5.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特征
        5.2.2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异特征分析
        5.2.3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关系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格局驱动因素分析
        5.3.2 基于ESCI指数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态评价
        5.3.3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权衡协同关系原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6.1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
    6.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
        6.2.1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6.2.2 评价方法及模型选取
        6.2.3 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分析
    6.3 基于STIRPAT模型的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驱动力分析
        6.3.1 模型演变和指标选取
        6.3.2 结果与分析
    6.4 社会经济对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6.5 结论与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呼伦贝尔市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驱动力分析
    7.1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1.1 DPSIR-mDSS模型
        7.1.2 灰色关联度法
        7.1.3 综合评价法
    7.2 基于DPSIR-mDSS模型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2 各指标数据的获取及计算
        7.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属性划分
        7.2.4 指标隶属度及权重
        7.2.5 敏感性分析
        7.2.6 基于DPSIR-mDSS模型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7.3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和综合评价法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3.1 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7.3.2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结果
    7.4 DPSIR-mDSS模型与传统评价方法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比较
        7.4.1 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7.4.2 评价结果比较
    7.5 结论与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基于WebGIS的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2.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基础
        1.2.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3 WebGIS在林业中的运用
        1.3.1 WebGIS概述
        1.3.2 WebGIS技术在国外林业中的应用
        1.3.3 WebGIS在国内林业中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文档结构
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 森林健康监测指标研究
    2.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尺度的选择
    2.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3.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2.3.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2.5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3 孟家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1.2 研究区森林资源概况
        3.1.3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基础
        3.2.1 基础数据
        3.2.2 标准地的选取
        3.2.3 外业数据的调查
    3.3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测定
        3.3.2 计算各指标的归一化值
    3.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3.5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的研究
    4.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提取
        4.1.1 基于信息熵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约简
    4.2 梯度提升决策树在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应用
        4.2.1 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
        4.2.2 对梯度提升决策树的改进
        4.2.3 改进的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的实现
    4.3 BP神经网络在森林健康评价的应用
        4.3.1 BP神经网络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森林健康评价模型
        4.3.3 对传统BP算法的改进
        4.3.4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现
    4.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4.4.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森林健康评价模型建立
        4.4.2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WebGIS的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系统的实现
    5.1 ArcGIS工具介绍
        5.1.1 ArcGIS Desktop
        5.1.2 ArcGIS Server
        5.1.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的介绍
    5.2 系统需求分析
    5.3 系统结构设计
        5.3.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 数据模型设计
    5.5 系统的实现
        5.5.1 评价模型调用
        5.5.2 系统登录界面
        5.5.3 系统主界面
        5.5.4 信息查询
        5.5.5 专题图管理
        5.5.6 数据管理
        5.5.7 森林生态健康评价
        5.5.8 系统用户管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延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天保工程
        2.1.2 天保地区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资源价值理论
        2.2.2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2.2.3 协调发展理论
第三章 延边天保工程实施情况
    3.1 延边林业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
        3.1.4 土壤
        3.1.5 植被
        3.1.6 野生动植物
    3.2 延边天保工程建设情况
        3.2.1 一期天保工程
        3.2.2 二期天保工程
    3.3 延边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构建指标体系的依据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筛选的原则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筛选方法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4.2.2 筛选评价指标的思路及方法
    4.3 评价体系构成
        4.3.1 效果评价体系的结构
        4.3.2 生态效益指数B1
        4.3.3 经济效益指数B2
        4.3.4 社会效益指数B3
第五章 延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综合评价
    5.1 指标赋权
        5.1.1 权重计算
    5.2 指标评价值
        5.2.1 确定指标实际值
        5.2.2 确定指标评价值
        5.2.3 综合评价值
        5.2.4 评价等级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生态效益评价分析
        5.3.2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5.3.3 社会效益评价分析
第六章 延边天保工程实施综合效益的对策
    6.1 生态效益的对策措施
        6.1.1 提高森林蓄积量
        6.1.2 保护好森林资源
    6.2 经济效益的对策措施
        6.2.1 调整产业结构
        6.2.2 提升改革
    6.3 社会效益的对策措施
        6.3.1 应解决民生问题
        6.3.2 加强政府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森林多功能的概念
    1.2 国外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2.1 森林多功能的研究方向
        1.2.2 森林多功能评价
    1.3 国内森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3.1 国内森林多功能内涵
        1.3.2 森林多功能评价
    1.4 森林多功能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环境特征气候条件
        2.1.3 植被状况太简单
        2.1.4 土壤类型
    2.2 研究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AHP)
        2.2.2 样地设置
        2.2.3 评价指标的获取
    2.3 油松人工林样地基本概况
        2.3.1 庆阳地区油松人工林样地基本概况
        2.3.2 淳化县油松人工林样地基本概况
        2.3.3 固原市油松人工林样地基本概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油松人工林生态功能
        3.1.1 油松人工林水土保持
        3.1.2 油松人工林固碳放氧
        3.1.3 油松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3.2 油松人工林社会功能
    3.3 油松人工林经济功能
    3.4 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评价指标的遴选原则
        3.4.2 指标的筛选标准
    3.5 评价指标权重等级划分
        3.5.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5.2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3.6 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一

(8)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森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进展
        1.2.1 混合效应模型在林业上应用进展
        1.2.2 生物量预估模型研究进展
        1.2.3 树干削度及方程研究进展
        1.2.4 影响木材干形要素研究进展
        1.2.5 森林景观质量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1.2.6 直径分布模型研究进展
    1.3 国内外森林经营规划研究进展
        1.3.1 森林规划系统
        1.3.2 规划目标及变迁
        1.3.3 规划策略设置及选择
        1.3.4 经营规划约束条件
    1.4 Forest simulator模拟系统研究进展
        1.4.1 系统发展历程
        1.4.2 系统工作流程
        1.4.3 系统模块分布
    1.5 经营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概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森林资源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GIS几何测定法
        2.2.2 削度方程法
        2.2.3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2.2.4 非线性模型构建
        2.2.5 数据收集与整理
        2.2.6 模型检验及优劣评价
3 树干生长过程与统计分析
    3.1 树干生长过程分析
        3.1.1 胸径生长过程
        3.1.2 树高生长过程
        3.1.3 材积生长过程
    3.2 直径统计方法比较分析
4 生长与收获基础模型构建
    4.1 冠高模型
        4.1.1 冠高定义及模型表达式
        4.1.2 冠高数据准备
        4.1.3 冠高模型拟合及检验
    4.2 树干削度方程
        4.2.1 基础表达式选择
        4.2.2 基础模型改进
        4.2.3 削度方程因变量结构选择
        4.2.4 随机效应参数估计值策略与选择分析
    4.3 直径分布模型
        4.3.1 Weibull分布模型及参数估计
        4.3.2 三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改进
        4.3.3 二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改进
        4.3.4 直径分布模型分析
    4.4 树高曲线模型
        4.4.1 模型的选择
        4.4.2 最佳模型的确定
    4.5 冠幅模型
        4.5.1 模型选择及拟合
        4.5.2 模型检验
    4.6 带皮与去皮直径树皮厚度及其与树高关系模型
        4.6.1 带皮直径与去皮直径的关系模型
        4.6.2 树皮厚度与树干高度关系模型
    4.7 算术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的关系
        4.7.1 算术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模型拟合
        4.7.2 算术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胸径模型检验
    4.8 株数动态模型
        4.8.1 未来林木株数预测模型拟合
        4.8.2 未来林木株数预测模型检验
    4.9 立地质量评价模型
        4.9.1 地位指数表编制
        4.9.2 地位指数曲线模型
    4.10 林分密度模型
        4.10.1 最大密度林分方程N-Dg
        4.10.2 林分密度指数
    4.11 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模型
        4.11.1 胸高形数
        4.11.2 实验形数
    4.12 胸径生长模型
        4.12.1 基础模型选择
        4.12.2 模型再次参数化
        4.12.3 模型拟合及评价
        4.12.4 模型检验
5 生长与收获基础模型耦合
    5.1 单木生长与收获模型
        5.1.1 单木树高生长模型
        5.1.2 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
        5.1.3 单木材积生长模型
    5.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5.2.1 林分平均胸径生长模型
        5.2.2 林分平均树高生长模型
        5.2.3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5.2.4 林分蓄积量生长模型
6 多功能模型构建
    6.1 二元材积方程
        6.1.1 模型表达式结构
        6.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6.1.3 模型检验
    6.2 生物量方程
        6.2.1 立木生物量基础方程选取
        6.2.2 单木生物量模型改进
        6.2.3 林分生物量模型改进
        6.2.4 树干生物量模型
        6.2.5 生物量通用模型优势分析
        6.2.6 单株生物量预估参数比较
        6.2.7 削度生物量方程积分系统构建
    6.3 景观质量预测模型
        6.3.1 单木景观质量与林分景观质量关系
        6.3.2 景观质量与调查指标关系
        6.3.3 林分景观质量随郁闭度和林分平均直径变化规律
        6.3.4 不同模型结果对比
7 生长过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
    7.1 系统模拟基础设置
        7.1.1 系统模拟条件设置
        7.1.2 系统模拟数据选择
    7.2 不同经营措施样地数据模拟
        7.2.1 不同林龄下林分参数模拟
        7.2.2 不同间伐强度比设置下林分模拟
        7.2.3 不同间伐方式设置下林分模拟
        7.2.4 不同立地质量设置下林分模拟
        7.2.5 含有更新模型设置下林分模拟
    7.3 不同初植密度随机数据模拟
        7.3.1 林分平均直径随初植密度变化
        7.3.2 林分平均树高随初植密度变化
        7.3.3 林分平均蓄积量随初植密度变化
        7.3.4 林分平均生物量随初植密度变化
        7.3.5 林分平均景观质量随初植密度变化
        7.3.6 林分平均株数密度随初植密度变化
    7.4 杉木林分最佳经营模式模拟
        7.4.1 林分直径分布结构随林龄变化
        7.4.2 林分平均直径随林龄变化
        7.4.3 胸径树高曲线随林龄变化
        7.4.4 林分平均树高随林龄变化
        7.4.5 林分平均蓄积量随林龄变化
        7.4.6 林分平均生物量量随林龄变化
        7.4.7 林分平均景观质量随林龄变化
        7.4.8 林分平均株数密度随林龄变化
        7.4.9 林分年采伐蓄积量随林龄变化
    7.5 生长过程与经营模拟效果评价与技术分析
        7.5.1 国内外分析对比
        7.5.2 杉木林分质量精准提升途径
        7.5.3 景观尺度多数据融合经营规划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8.3.1 模型改进升级
        8.3.2 研究对象多类
        8.3.3 景观数据融合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个人成果清单
致谢

(9)上海城市森林多尺度生态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森林概念与分类
        1.2.2 城市森林空间分布格局
        1.2.3 城市森林结构和功能
        1.2.4 城市森林生态质量评价及恢复重构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上海城市森林空间分布格局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城乡梯度划分
        2.2.2 景观信息提取
        2.2.3 景观格局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总量与空间分布
        2.3.2 景观格局指数
        2.3.3 小结
    2.4 讨论
        2.4.1 上海城市森林空间分布格局成因
        2.4.2 上海城市森林布局合理性诊断
第三章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类型及结构
    3.1 研究方法
        3.1.1 城市森林分类
        3.1.2 样地设置
        3.1.3 群落调查
        3.1.4 土壤因子测定
        3.1.5 数据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种类组成
        3.2.2 城市森林分类体系构建
        3.2.3 群落结构
        3.2.4 更新层特征
        3.2.5 土壤环境特征
        3.2.6 小结
    3.3 讨论
        3.3.1 更新层物种组成环境成因
        3.3.2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环境适宜性诊断
第四章 上海城市森林物质生产功能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物质生产功能相关指标测定
        4.1.2 环境因子测定与整合
        4.1.3 数据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异速生长模型构建与整合
        4.2.2 物质生产功能物种和群落间差异
        4.2.3 物质生产功能城乡梯度上差异
        4.2.4 与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4.2.5 小结
    4.3 讨论
        4.3.1 群落结构和城市环境对森林物质生产功能的影响
        4.3.2 上海城市森林物质生产功能诊断
第五章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与生态恢复
    5.1 研究方法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5.1.2 评价指标标准化
        5.1.3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分级标准
    5.2 研究结果
        5.2.1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5.2.2 森林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5.2.3 森林近自然度综合评价
        5.2.4 低效森林生态恢复重建
        5.2.5 小结
    5.3 讨论
        5.3.1 上海城市森林低效成因
        5.3.2 上海城市森林生态质量诊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上海城市森林主要植物名录及频率
附录2: 上海城市森林近自然度综合评价为Ⅴ级和Ⅰ级的植物群落
附图 上海城市森林群落聚类图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10)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林区产业结构
        2.1.2 林区产业演进
        2.1.3 林区产业结构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现代化理论
        2.2.2 层次分析理论
        2.2.3 灰色系统理论
        2.2.4 动态综合评价模型
        2.2.5 林区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1 LX林业局的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资源状况
    3.2 LX林业局的社会经济概况
    3.3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3.1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总体分析
        3.3.2 LX林业局第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3.3 LX林业局第二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3.4 LX林业局第三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3.5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演变轨迹
    3.4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
        3.4.1 产业结构变动对森林资源消耗控制的分析
        3.4.2 产业结构变动对林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3.4.3 产业结构变动对林区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3.5 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导向分析
    4.1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1.1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有利因素
        4.1.2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不利因素
    4.2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有效性分析
        4.2.1 产业结构有效性的内涵
        4.2.2 产业结构有效性的评价模型
    4.3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关联分析
        4.3.1 灰色模型关联度的选择
        4.3.2 产业结构有效性与三次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4.3.3 产业结构有效性与三次产业灰色关联趋势分析
    4.4 林区产业结构导向框架分析
        4.4.1 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宗旨
        4.4.2 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4.4.3 林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导向升级措施
    5.1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导向的整体思路
    5.2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的产业升级措施
        5.2.1 LX林业局第一产业的产业升级措施
        5.2.2 LX林业局第二产业的产业升级措施
        5.2.3 LX林业局第三产业的产业升级措施
    5.3 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整体导向升级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案例推理和工作流的森抚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D]. 井晖.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金洞林场国家储备林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研究[D]. 赵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森林质量评价及精准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J]. 张会儒,雷相东,张春雨,赵秀海,胡雪凡.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5)
  • [4]呼伦贝尔市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变化与综合效益耦合研究[D]. 黄龙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5]基于WebGIS的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系统[D]. 江诗琴.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6]延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D]. 朴美香. 延边大学, 2017(02)
  • [7]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研究[D]. 黄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8]杉木人工林生长模型与多功能经营模拟研究[D]. 梅光义.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上海城市森林多尺度生态质量评价研究[D]. 郭雪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LX林业局林区产业结构演进及导向研究[D]. 赵进.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黑龙江省岱陵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多目标决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