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_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_抗日战争论文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日战争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中流砥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提要:●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把广大民众充分发动起来,武装起来,凝成一股谁也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第二,要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始终能清醒地指明夺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和办法。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实现这两个条件的任务真正担当起来。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握有统治权的政党。没有它的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难以形成的。在抗战最初阶段,他们有过积极表现。但他们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就是对民众的疑忌太深,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疑忌太深,生怕民众力量的发展会威胁他们的统治,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打击。他们不可能提出一套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的方针和办法来。

●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表现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能为人民利益贡献出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充分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已具有纯熟的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人们常常自豪地说:这次战争是中华民族在蒙受百年屈辱后对外来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取得这场胜利,实在是极其艰难的事情。

在半个多世纪前,日本是东亚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无论经济实力、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都要比中国强得多。日本军国主义者标榜所谓“武士道”精神,有着浓烈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它对中国的侵略,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周密经营。自以为一旦发动全面进攻,便可长驱直入,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使整个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在中国国内,也有一部分人在长时间内对抗战前途抱着悲观态度。蒋介石在1934年7月对庐山军官训练团讲话说:“依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中国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所以现在这时候,说是可以和日本正式开战,真是痴人说梦!太不知道自己了,太不知道敌人了!”

可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也有难以克服的根本弱点:它的国家比较小,人力、军力、财力、物力都不足以坚持长期的战争;它所进行的是野蛮的侵略战争,必然深深激怒被侵略的民族,在国际上也得不到多少同情。而中国是个幅员辽阔和有着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有着宁死不屈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传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1935年华北事变和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这些,使中国在经过长期抵抗并付出巨大代价后有取得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当然,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要把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至少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把广大民众充分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凝成一股谁也无法战胜的巨大力量。第二,要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下,始终能清醒地指明夺取胜利的正确方针和办法。没有这两个条件,要战胜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是决然做不到的。

抗战阵营中的两大政治力量

当时中国的两大政治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它们中间,谁能够团结人民把这两个任务真正担当起来呢?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握有统治权的政党。它有几百万军队和得到国际承认的外交地位。没有它的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难以形成的。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时,当国民党自身的统治也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时,他们毅然决然改变过去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停止内战,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最初阶段有过积极表现,进行过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会战,以后也始终不曾放下抗战的旗帜,并在湘北、鄂西、昆仑关、滇缅等战场上打了一些很好的仗。这些是值得赞扬的,是对国家民族有功的。但他们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就是对民众的疑忌太深了,对他们心目中的异己势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疑忌太深了,生怕民众力量的发展会威胁他们的统治,总是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和打击。到抗战的中后期,他们的专制和腐败表现得越来越厉害,激起人们强烈的不满。这样,他们自然谈不上充分依靠并发动民众的力量去战胜日本侵略者,而是尽量保存实力和依赖外援。对怎样夺取抗战的胜利,他们也提不出一套正确的方针和办法来。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前只有几万党员和几万军队,但它是充满活力并正在向上发展的,在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又经历了长征的严酷考验后,政治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体分析中国国情,在千变万化的复杂局势下提出一整套足以克敌制胜的正确方针和有效方法,同广大民众建立起血肉联系,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

在近代中国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受尽了外国列强的蹂躏和侮辱,受尽了封建黑暗势力的压迫。人们渴望根本改变这种悲惨的处境。谁能够带领人民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者,谁能够使人民当家作主,并且指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切实途径,带领人们不断前进,谁就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否则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以至遭到唾弃。这是一条谁也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

抗日战争的最初阶段,中国人面对的局势是异常严峻的:日本侵略者依仗它所拥有的那些优势,在一年多时间内迅速攻陷中国沿海最富饶的地区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重要城市。中国军队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抵抗,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随着大片国土的沦丧,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单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害的中国人就达30多万。正在为自己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没有一天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这时大家最关切的问题是:这场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怎么样才能取得胜利?

是谁系统而完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正是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长文。他在战争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富有预见地指明了战争的整个趋势和前途。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各有哪些长处和短处,从中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接着,他从双方长处和短处的消长演变,说明中国在这场持久战中将经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战略相持阶段也许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将是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又是转变的枢纽。在这个阶段中,中国方面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为辅,这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战争。要进行普遍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篇重要文章的发表,在全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当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一伙儿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没有和汪精卫一起投降,但由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抗日力量巨大发展的疑忌,掀起了一股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这股逆流如果得不到有力的遏制,中华民族的抗战大业就可能被中途断送。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努力团结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力争时局好转。1941年1月,国民党内的反动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正在浴血抗日的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内战代替抗战,似已接近成为事实。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仍以民族大义为重,顾全大局,既发动强大的政治攻势,严正警告那些玩火者必须悬崖勒马,停止挑衅;鉴于大敌当前,在斗争中又采取十分克制的态度,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注意争取中间势力的同情,终于力挽狂澜,击退了反共浪潮,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全民族的神圣抗战得以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坚持下去。

到抗战后期,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状况却更加恶化:在政治上,加强独裁统治,特务横行,任意非法逮捕并杀害爱国民主人士。当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王世杰在1944年6月8日的日记中也写道:“据查重庆一市,实际上实行逮捕人民之机关现时有18个之多,大半于法无据,且大半为一般人民所不知晓之机关”。在经济上,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大后方的工业生产总指数在1944年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而豪门资本却乘机大发“国难财”。这一切,在民众中积累起越来越大的不满。1944年豫湘桂战场大溃退,日本侵略军前锋直指贵州独山,更使整个大后方为之震动,国民党政府信誉扫地。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立刻得到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响应,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它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波,不仅极大地影响抗战最后阶段的国内局势,而且一直延续到战后。

从这个简略回顾中不难看出,在中国抗日战争阵营中一直有着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指导方针,并且在抗战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清楚地表现出来。那么,历史的主流是按照哪一个方向发展呢?事情很明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团结抗日的大旗下,按照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提出的政治主张向前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牢牢地掌握着政治上的主动权,并且把大群大群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地吸引到自己方面来,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国民党内顽固派那些错误主张和倒行逆施总是受到有力的遏制,无法完全依照他们的意图和设想行事,他们对团结抗战设置的种种障碍大多逐步得到排除。这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几经曲折,但仍能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保证。

坚持敌后抗战

抗日战争的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个原来处于半睡眠状态的巨人一旦觉醒起来,任何外来侵略者都不可能把它征服。日本军国主义者完全没有料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着如此巨大的能力,把它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外,结果使他们的整个战略计划建筑在对情况作了错误估计的基础上,从而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淖中。这是它的致命伤。

但是,民众需要发动,需要组织,需要指导。否则,他们中潜在的巨大能量未必能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在十大救国纲领中就提出要实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国民党当局却出于对民众的根深蒂固的疑忌心理,不愿也不敢放手发动民众,只想用正规军去抵挡日军的进攻,即使在初期它对抗战表现得比较积极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局势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国共两党关于“全面抗战”还是“片面抗战”的争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当国民党军队从前线大规模溃退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向敌后沦陷区域大步挺进。这支军队一到敌后,把自己的力量首先放在什么地方?是放在发动群众上面。他们深入到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当地民众中去,在他们中间深深地扎下了根,把他们组织和武装起来,指导他们到处发动游击战争,打击敌人,收复大片失地,建立起一个个抗日根据地,并且逐步从山地扩展到平原地区。

要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仅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有着极大的艰巨性。日本侵略者原来的算盘,是要把他们侵占的地区变成继续扩大侵略的后方基地。当发现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争对他们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时,立刻掉过头来,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封锁、分割和“扫荡”。他们侵入根据地后,惨无人道地见房便烧,见人便杀,推行所谓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大搞什么“铁壁合围”、反复“扫荡”等等,制造一个个“无人区”。一次“扫荡”的时间往往持续到三个月或四个月。由于这些根据地同后方几乎处在隔绝状态,它的困难自然更可想而知。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如果没有能在复杂环境中独立地分散作战的那种主动精神,特别是如果不能同当地民众建立起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联系,从他们中间得到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是根本没有办法站住脚跟的。这便是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在敌后抗战中取得成功,而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却难以做到的奥秘所在。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艰难的,把它坚持下去并得到发展也许更加艰难。做到这一点的重要条件是:在这些抗日根据地进行广泛的民主改革。这方面的政策在1941年以后更一步步得到完善。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使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在政治上,进行普选,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成立参议会,把一切要求抗日的人们最广泛地团结起来。在军事上,形成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自卫队三位一体的结构,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作战形式,不停顿地袭击日本侵略军,使它日夜不得安宁,并积极准备大反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了真正坚持抗日和实行民主的模范区。正是这些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的政策措施,造成了任何力量也无法摧毁的人民战争的真正基础。兵力严重不足的日本侵略军只是占领了一些城市和交通线,华北和华中广大农村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控制之下。

到1945年4月,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宣布:抗战七年半来,八路军和新四军共对敌作战11.5万多次,使敌伪军损失136万多人,创造了遍及华北、华中、华南十九省的抗日根据地,共有人口9550万人,正规军增加到91万人,民兵达220万人以上。这就在日本侵略军背后出现了一个他们原来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战场,牢牢地牵制了他们的大量兵力,使他们难以扩大对华侵略的军事行动。

当然,应该肯定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在抗日阵营中,在一些战场上进行过顽强的抵抗。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起着相互支持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态度是保存实力和期待外援,他们的军队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地区。正如胡绳在《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中所说:“在正面战场上,只是在日本侵略军发动局部进攻时才发生比较激烈的战役,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进行了英勇的作战,但这种战役一般都以日本停止进攻而结束。”像湘北和鄂西的几次战役都是如此。这种消极避战的做法,换来的却是它自身战斗力的削弱和丧失,以致在1944年出现了令人震惊的豫湘桂大溃退。

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艰苦卓绝的战斗业绩,在很长时间内并不为外人所明了。直到1944年,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国民党当局才允许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去采访。这些记者写了大量报道和评论。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延安和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六个月的采访后,写出一本《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他一开始先说明:“我们新闻记者多半既不是共产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在描述了大量亲眼看到的事实后,他这样写道:“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他们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又写道:“他们不仅能够坚持抗战,而且确实能够向侵略者发动攻势。”“在延安他们把战果告诉我时,我真不敢相信。但当我和八路军在敌后共同作战两个月后——真正地去参加占领和摧毁这些据点和碉堡,我所见到的一切证明了共产党的叙述并无夸大,只是进攻受到武器和环境的限制。”《新民报》记者赵超构所写的《延安一月》,在大后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报道和评论,使许多人看到一个全新的天地,觉得耳目为之一新。在那里,昔日遭人贱视的奴隶变成了自己国土上的主人,到处充满着生气和活力,创造着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这就使越来越多人的心里对中国的未来燃起了新的希望。

事实是最好的证人。当日本宣布投降时,长期在东北战斗的,在华北、华中等地包围各重要城市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国民党军队要开到这些地区去争夺胜利果实时,只得靠美军帮助,从遥远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出发,进行长途的空运或海运。看一看战争结束时国共两党兵力分布的基本事实,他们在抗战过程中各自处在怎样的地位,实在已用不着多作说明了。

结语

抗日战争的胜利,到今天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这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坚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支撑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凡是在这场战争中为了保卫祖国而进行过英勇抵抗和作出过重大牺牲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而不能忘记的。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人不仅表现出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能为人民利益贡献出自己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而且充分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已具有纯熟地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在8年抗战的惊涛骇浪中,有没有这样的中流砥柱,历史的进展也许会有相当大的不同。这8年里,国民党的政治地位一步步地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地迅速壮大起来。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对这场战争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的周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到重新振兴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