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空前加快,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而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诱发原因是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失稳,其根本原因是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交通拥堵造成经济的巨大损失、促使了交通事故发生几率升高及城市污染加重等,由此伴随而来的相关社会问题日趋显著。因此,提出正确处理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关系的方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机理
1城市交通拥堵机理分析
1.1道路交通“拥堵”的定义
道路交通拥堵是指道路交通需求(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道路的车辆数)超过某道路的交通容量(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超过部分交通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我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km的状态。
1.2交通拥堵的特性
1、时空性
在时间上,交通拥堵表现为时段变化特性、日变化特性及月变化特性。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运动,因此,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和傍晚,这一时间段是出行量的高峰期。日变化特性是指交通拥堵在工作日和节假日时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工作日,人们的出行时间较规律,交通拥堵时间也比较固定。而在休息日,人们的出行时间不规律,交通拥堵出现的时间也就相对分散。月变化特性是指交通拥堵随季节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此外,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交通拥堵出现时间以及持续时间也有所不同。城市道路一般分为不同的等级,交通拥堵经常发生在由大通行能力道路向小通行能力道路的转换处。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相对较弱,也是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区域。当交通拥堵出现时,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管理,就会导致拥堵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整个道路甚至区域性的交通拥堵。
2.偶发性
偶发性交通拥堵是突发性的,是由于一些特殊事件的发生导致通行能力下降。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偶发性交通拥堵是没有规律、无法预测的,属于非周期性拥堵,且拥堵的持续时间具有不稳定性。
3、常发性。
常发性交通拥堵是由于交通流量超过正常流量而引起的。通常在固定的交叉口和固定的时间内反复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测性,是一种周期性拥堵。。
1.3城市交通拥堵形成机理
从城市道路交通流形成的运动状态来看,根据物理法则,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不可能有两个物体的存在,所以,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诱发原因是城市道路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失稳,而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道路交通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交通拥堵的实质即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两者缺乏平衡性所引发的后果。城市道路交通流的具体状态受外界干扰的影响,即供求缺乏平衡性,道路交通流出现了两大变化趋势:其一,从干扰到失去稳定性到稳定,即位于供需缺乏平衡性的背景下,促使道路交通流出现不稳定状况,经由道路本身的调节功能或者进行疏导,位于相应时限可变回以往的稳定状态;其二,从干扰到失稳定性到拥堵,即供需缺乏平衡性期间,经由道路自身调节、或进行交通管控以后依旧无法将拥堵的交通情况改善,不能达到其稳定性以至于造成拥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是影响道路交通供给与需求的主要因素。城市规划和建设决定了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的形式,影响交通需求,而道路网络规划和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影响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二者是否平衡决定城市道路交通流的状态,同时交通管理设施与控制也对道路交通流的状态有直接的影响。
2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机制
从城市交通流形成状态来看,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需求与供给失衡,而城市交通拥堵的诱发原因则是城市交通流运行状态失稳,如果两者同时出现则引起严重的堵塞。
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和交通发展战略的综合而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影响分析和效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道路交通运输总成本下降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做到正确处理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关系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确立公交优先战略
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具有其他交通方式无可比拟的优点,如占用空间小,载客量大。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将使道路交通流量大为减少,交通拥堵减轻,由此而产生的交通污染得到改善,故在我国目前现状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拥堵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应该从政策、规划、管理上多重并举,发展多元化公共交通,包括普通公交、有轨公交、导轨公交及地铁等。我国交通方式结构处于转型期,城市交通机动化明显,公共交通因其乘坐不方便、速度慢等在市民中渐渐失去吸引力,这是公交系统没有实现良好匹配的结果。
(2)确立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理念
交通拥堵主要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不平衡引起的。车辆过多是引起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在扩大道路交通有效供给的同时,应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多种手段并用的需求管理体系,使道路交通需求与供给的能力相互适应。同时应从城市土地利用着手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的可达性,减少道路交通需求;要尽量使道路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更加均匀;鼓励和保护高效率的交通方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从而达到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
(3)发展智能化交通系统。
加大智能交通建设力度,加强信息采集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将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车联网等运用到交通管理上来,建立交通动态采集系统,实现道路资源优化配置,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4)完善城市布局,进行路网规划。
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路网,满足居民日常学习工作的要求,减缓老城区的交通压力。将路网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充分挖掘现有道路潜力,完善路网系统。要合理配置各个等级道路的比重,不仅要看到主干路、快速路的运输效率高,而且要注重次干路和支路的分流作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不同等级道路资源的作用,提高道路通行率。同时,注重路网总体功能的提升,增强道路疏散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减少交通拥堵。
3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遵循交通工程原理,科学制定交通拥堵对策体系来解决。综合协调机制的建立、完善的法规和规范、持续的交通建设投入、深入的交通理论研究和对学科交叉的交通工程人才等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胡少荣.城市道路交通供需平衡理论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4:6-7.
[2]陆化普.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王教文,房居政,张晨香,于欣怡,吴云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交通论文; 道路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通流论文; 道路论文; 城市交通论文; 需求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