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科技时代的文艺”文艺功能转变的四个方面_文艺论文

论“高科技时代的文艺”文艺功能转变的四个方面_文艺论文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文艺功能变迁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学论文,笔谈论文,高科技论文,文艺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同时代的文艺可以有着不同的功能,如原始部落进行狩猎、战争行为时,用歌舞的文艺形式作为对于胜利的祈祷,这里有巫术功能;宗教活动中往往也要采用音乐、颂诗的文艺形式,这里有仪式功能;而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文艺可能承担青年们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当代高新科技背景下,文艺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迁。

一、引导一规范功能:目标重建

文艺在人们的公众生活中可能起到一种引导思想和行为的方向、规范人们活动的路径的作用。关于这一问题,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诗、乐的伦理价值,古希腊柏拉图对于文学创作的激烈批评,都以这一认识作为依据。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曾经写过一本书《孤独的人群》,书中提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导模式的重大变化。杰姆逊对此有一段评述,他说:“里斯曼认为历史上有三种社会形式,或者说有三个历史时刻:第一是所谓传统的社会,第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则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不管叫什么名称,在每一个社会都有相应的权威,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及动机中,……在论述这三种社会时,里斯曼用了‘引导’这个概念,即什么引导着人们的行动,社会中的人们又是怎样被引导的。”所谓的三种引导,就是工业革命之前的传统社会代代相传的“传统引导”,工业革命之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争取个人成功的“内在引导”,以及当代社会体制化条件下,某种组织的力量取代了过去个人的作用,不太强调个人,从而出现“他人引导”的模式。里斯曼这些说法可能有些理想化,过分强调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差异,不过,他认为社会的引导机制会随着历史演变而发生变化的观点是有合理性的。

文艺对于人们生活的引导,当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引导机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在传统社会中,那种稳定的秩序使得人们感到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以后的指南,而在指南中,圣人的言说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另外也还由于在传统社会教育层次普遍不高,文艺有着一种开导、启迪人们心智的义务,它在表达时常常有居高临下、训诫他人的姿态。

传统文艺有诲淫诲盗的禁忌,甚至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也有一些规范,往往把前代成功之作推到—个绝对尺度的地步,不能违规。而现代以来的文艺创作则竞相追新逐异,一方面是科技革命要求的创新,专利发明制度引发文艺创作的版权制度,一部作品没有能够体现自己独特性的表现,就没有资格跻身于文艺作品的行列;另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的日新月异是一种常态,缺乏能够引起人们讶异的作品,就缺乏商业竞争力,也就几乎没有机会取得艺术上的成功。在这种拉动和推动的作用下,现代文艺有时以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出现。有些作品问世时,批评家根本不能接受;而当批评家注意到这些作品时,产生这些作品的社会环境已经改变。这方面新的科技无疑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信息—交往功能:关系重组

文艺作品还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单就文艺作品传达信息而言,古今艺术都是同样的。不过,在信息的具体性质上已经有了着重点的转移。

关于信息的认识较多地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提出的。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信息要与“知”挂钩。譬如,对于一种称为“抓饭”的食品,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吃法,如果说是把饭送进嘴里,那么谁都知道,就没有信息;只有告诉人怎么动手,才能够释疑解惑,这里动手的程序就具有信息;再进一步,当人们都知道如何动手之后,动手的知识就无须再说,否则也就没有信息了。

传统文艺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那种知的作用过于明显。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百科全书。就此而言,当代文艺就没有这么多的承担,它更多地是以审美、娱乐作为自己的义务。可以说,由求知转到审美的过程也就是由接受的理性立场转到感性立场。但是,在这种感性经验中,也同人们自我的体验有着重大差异。德克霍夫以电视接受的心理经验说明了这种差异:“由于电视用电子束来观察你,所以观察位置就不存在了。电视是一种很具有公共性的观察位置。它需要人们在他们自己的心智之外构建意义:也就是说,从外部接受全部是指定的社会交谈的图像。”这里,电视成为人们观看世界的窗口,甚至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电视节目中,头一条新闻还在报道非洲饥民的悲惨生活,下一条新闻则在演示最新时装潮流,再下一条消息有可能是某地的滑稽表演,观看者的心理根本无法跟随屏幕的变化节奏,结果是非常敏锐的摄像与同样非常麻木的感受交织一体,这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种常态。

如果说电视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变化的话,那么电脑上网和电脑写作还有着更深刻的影响。人类自有文字以来,文字表达就是一种抽象的意义交流,可是电脑上网的交谈却可以复制人们面对面的现场感,譬如网上的符号有一些网虫们自创的表达方式:"_"表示明媚的笑;"*_"表示挤眉弄眼:“>>……”表示一束玫瑰等等。这样一种表达超越了不同语言的差异性,就仿佛图象那样都可以阅读。网络交流由于具有即时性特点,交流者之间的对方成为没有在场的在场表达者,虚拟空间仿佛可以代替真实的现实空间。信息—交往的行为被作了重新书写。

三、价值—示范功能:品位重塑

文艺作品的传达往往有着让人喜闻乐见的性质,因此,作为一种有广泛影响的言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环境下,文艺表达通常都被道德规范所要求,相对其它领域的言说,文艺的道德性成为更严格控制的范畴。这种道德性包括消极和积极两方面。从消极方面而言,那就是不能姑息、纵容人性恶的因素,要体现道德训诫的意思;从积极方面看来,则是文艺作品应该表达社会主流文化或者操持话语权力的人的价值取向,起到对于社会进行示范的功能。

这种价值—示范功能可以表现为作者采用某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加以宣讲,尤其在寓言性作品和儿童文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也可以采用作者自认为合理的道德原则,作出具有个人色彩的表达,因此,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指认了创作活动的权力影响。他说:“文化生产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权力,拥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文化生产者,用一种清晰的、对象化的方式,提示了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或多或少有些混乱的、模糊的、没有系统阐释的,甚至是无法系统阐释的体验,并通过这一表述赋予那些体验以存在的理由。”这里存在的理由可以有许多方面的阐发。它包括使得人们的一些感受合理化,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中国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读者,会认为这里有一种意境、禅味,可是西方读者就可能只是认为它是白描。这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而是中国的这种诗句把作者个人的、瞬间的感受凝固化,通过阅读放大成为普遍的、恒久的意义,于是本来只是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状貌有了超越时空的性质和存在理由。

可是,在电脑写作和电子文本普及的条件下,电脑打字使得书面的印刷“铅字”不再是凡人仰望的对象,“铅字”不过是当事人排版的一种效果;而通过网络的传输,电子文本可以以接近口头交谈的速度传达,而接受电子文本的一方,也不是以对纸页文本那种只能单纯“阅读”的方式对待,阅读者完全可以对于接收到的电子文本加以修改,然后又重新发布出去。于是原先作为接受者的一方,成为新一轮传达的发布者。电子交流重新激活了口头传播时代的人人都可参与的情形,由此作为表达一方的引导地位就受到挑战。这里写字与说话的相关性,原先是由于技术条件而产生分离,现在也是由于技术条件有了新的结合的可能。电脑写作重新恢复了口语的尊严。

四、审美—娱乐功能:境界重构

审美的和娱乐的功能是文艺作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文艺作品引起众多争论的焦点之一。在传统的文艺审美格局下,审美娱乐活动具有他在性,即现实生活为一方,审美活动为另一方,审美活动是在琉离现实生活的状况下发生的。在此基础上,文艺审美活动有着一些特殊的规律性,譬如它具有偶发性,创作行为不能预期,灵感的闪现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文艺鉴赏是结合到参与者的个人生活经验,等等。

中国晋朝文人王羲之有《兰亭集序》传世,传说王羲之当时处于精神的亢奋状态,亲笔书写了文稿,就是有名的书法极品《兰亭集序》,可是他在后来已经没有早先那种情绪状态,再也不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与当初第一幅作品类似水平的墨迹了。这种创作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乃至创作与鉴赏过程中心理感受的专注状态都有特指的意味,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聚会主题,这对于理解传统的审美活动的意义发生方式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大批量生产的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精神生产领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雅明写作了重要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对于这种新兴的文艺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到了今天,本雅明所指出的现象越益明显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当代美国学者阿帕杜莱在论文中故意调整了句式,称之为“机械艺术时代的复制作品”。在这一时代,批量化生产可以以内部生长的方式出现,如果说,本雅明时代还是物理性质的批量化,那么现在成为了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意义上的批量化。在电影制作中,拍摄宏大场面可以只是聘用少批量的群众演员,它以电脑制作方式把镜头中的人物加以复制,于是形成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

审美—娱乐功能作为文艺的重要功能,以前是作为一座圣殿让人朝拜,可是在大批量生产和复制的语境下,那种神圣性被削弱了,批量化必然诉求市场化,它需要对公众的亲和力,因此可能采取俯就公众的姿态。

标签:;  ;  

论“高科技时代的文艺”文艺功能转变的四个方面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