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创新的逻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辩证逻辑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2)02-0071-07
21世纪将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辩证逻辑作为研究辩证思维形式、规律及其方法的一门科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促进创新,提高国民创新能力方面有所作为。为此,辩证逻辑应研究创新思维形式及其方法,丰富和发展辩证逻辑学科,向人们提供创新思维工具,以适应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科学发现的工具。其中逻辑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的多次反复。
亚里士多德所创造的逻辑体系其目的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维(包括科学思维)的工具,他提出的科学发现的模式是:通过观察,获得个别知识,记忆下来,反复多次就会形成经验,再借助归纳方法,形成普遍性理论,然后,再用演绎方法推出许多关于具体事实的结论。
以弗兰西斯·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学派否定了亚氏的旧“工具”,提出了新工具论,把归纳看作科学发现的唯一工具。培根认为,理论的形成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从感官和特殊事实出发,运用归纳法去逐步地引出一些原理,逐步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原理。
休谟问题的提出导致了纯演绎派的产生及对古典归纳方法的否定。笛卡尔提出了由第一原理逐步演绎出各种具体知识的纯演绎的科学发现模式。
归纳与演绎之争从未停止过。归纳派攻击演绎不能提供新知,是重复性思维,且推理的前提需要归纳提供;而演绎派则指责归纳的结论是或然的,不可靠的。争论的结果,一是逻辑学家们自己否定逻辑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逻辑(包括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不再是发现的工具,只是证明的工具。现代归纳主义者亨普耳承认,“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不是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归纳法引申出来的,而是为了说明观察事实而发明出来的。它们是对正在研究的现象之间可获得的各种联系的猜测,是对可能是这些现象出现基础的一致性和模式的猜测。这种巧妙的猜测需要巨大的创造性。”(注:参见C.G.亨普耳,《归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二是导致一些科学家和方法论学家对逻辑的不信任和否定。英国的贝弗里奇在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许多科学家关于否定逻辑的论述。这里转引内例:
爱因斯坦:“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产生这些基本定理的发现,有的只是直觉的方法辅之以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一种爱好。”(注:(英)W.I.B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0、90、88、153页。)
彭加勒:“逻辑学与发现、发明没有关系”。(注:(英)W.I.B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席勒:“科学家越推崇逻辑,他们推理的科学价值就越低。这样说是绝对不过分的。…然而,使社会感到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科学伟人幸而对逻辑传统概念一无所知。”(注:(英)W.I.B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笔者认为,以往的逻辑确实有许多弊端(但不能全盘否定),突出表现在未考虑创新思维及其特征,在处理创新思维问题时显得软弱无力,不能为创新提供思维工具,难免受到科学家的批评。
要研究创新思维及其方法,首先要弄清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创新可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一般称为科学发现,后者一般称为发明创造。
1.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单纯的演绎不能增加新的知识,单纯的归纳其结论又不可靠。于是人们得出结论,从感性经验开始所得到的并不是科学真理,而是假说。最早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是英国哲学家惠威尔和杰文斯,他们建立了假设主义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解释经验现象,必须首先发明出假设来,然后从假设演绎出可由经验检验的结论,并用实验来进行检验和修正。这就是说,感性经验与科学理论之间需架设一座桥梁,假设就是这座通向科学真理的桥梁。正如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郎克所说:假说“可以构成一座桥梁,让我们通向新知”。(注:转引自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7页。)假说固有的特征决定了它能够承担这种中介、桥梁作用。假说是以科学理论和经验知识为根据,对被研究的现象及其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说明或解释。其特征是既有科学性也有假定性,还有可检验性。假说在实践检验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猜想、假定性成分不断减少,科学、真理性成分不断增加,此消彼长,由量变到质变,最后假说便转化为科学真理。可见,科学发现过程的本质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过程。
2.技术创新、发明创造是人们通过创新思维,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方法、工艺的活动。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是古今中外所有发明创造的共同特征。但现代发明创造与古代工匠式,以试错法为主要手段相比,突出了科学理论为前提和先导,创新思维为主要手段。技术创新其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创型新产品,如人造卫星、计算机、电视机等;另一类是在原有发明创造的基础上,从技术和工艺上进行显著改进、改良,即产品的更新换代。如皮带传动车床→齿轮传动车床→半自动车床→自动车床→数控车床。无论哪一类技术创新,其创新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离不开将认识要素进行组合、融合而产生假设,先进行概念构思、概念设计,再进行创制、生产。就是说在技术创新中,创新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创新客体的形成过程和创新客体的实现过程。前一个过程是提出新概念、新假设、新设计的过程,它是创新思维依据原型物或其某些特征进行组合、加工构成新的主观创造物的思维过程;后一个过程是论证、创制、生产制造过程。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的过程本质是提出假设的过程。
假说、假设具有明显的尝试性、主观猜测性、暂时性。“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语)。(注:(英)W.I.B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研究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3页。)因此,主观猜测性、假定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二
由于创新过程的本质是提出假说或假设的过程,创新思维具有主观猜测性和假定性,因此,创新思维的形式(主要指创新概念、创新命题和创新性推理)与传统或经典逻辑所研究的思维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
1.创新概念。普通逻辑把概念看作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一类指那些客观对象固有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一般称之为真实概念或客观概念。如人、地球、花、鸟等;另一类是客观上没有对应物,其外延为空类的虚、假概念。如上帝、鬼、神、燃素、永动机等。创新概念则是创新思维主观假设出来的概念,可称之为假设概念。它是创新过程中,创新思维通过对原有思维元素的组合与加工而创造出的新概念。如外星人、大陆漂移、音乐牙刷、土豆西红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创新概念是创新主体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创新概念有如下两个特点:
第一,内涵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创新概念不是对现实人们感知的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而是主观创造的产物。就其整体来说是假设出来的,但又不是凭空臆造,就其构成元素来说都有已知的客观属性。创新概念也是已知与未知的辩证统一。
第二,外延的不确定性。创新概念刚提出时,在未经检验或创制之前,其个体在现实世界或未来世界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即其外延可能是空类也可能是非空类。经过进一步研究检验、创制,不确定性就会转化为确定性。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将这种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过程。上述所列举的概念有的已由假设概念转化为实在概念,由思维中存在的主观创造物转化成客观实在物,如音乐牙刷、土豆西红柿;有的正处在转化过程中,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陆漂移;有的在目前条件下尚难确定,如外星人等;有的则在实践检验或创制过程中被证明只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不可能有现实的对应物,如鬼神、燃素、永动机等,即普通逻辑所称的虚假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已被人们确定的虚假概念,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只不过在经检验或创制后,被确定为不能转化为反映现实的概念,但它们仍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
由此看来,创新概念在未转化之前,逻辑上不能简单将其归为虚概念、空类,也不能简单看成为实概念。那么应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以把概念的外延分成现实外延和假设外延。现实外延是对客体的反映,是人们已确定的空类或非空类。而假设概念的外延则是空与非空未定的主观假设外延。
创新概念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新概念是众多科学概念、世界上的所有人造物产生的必经阶段。
2.创新命题。命题是概念的展开,是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包括客观对象和主观构想出的对象)属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陈述。如:
人是能思维、有语言的动物。
外星人可能比地球人聪明。
这两个语句,前者是对客观存在的“人”这一对象属性的陈述。这类命题,其真值是能确定的,即非真即假,经典逻辑的二值原则说明经典逻辑适用范围就是研究这类命题及其推理的。后者则是对人们头脑中构想出、创造出的“外星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陈述。由于“外星人”是否存在,至今尚不能确定,因此该命题的真值也是不确定的。
所谓创新命题,就是对主观创造出的对象及其属性的陈述。它所陈述的对象及其属性在当前只存在思维的理想世界中。创新命题有如下特征:
第一,真值的未定性(可看成为第三值)。这是创新命题主要特点与经典命题的根本分别所在。
第二,其形成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它是在创新动机的驱使下,主观思维能动创造的结果。
第三,其内容具有新颖、独特性。它所陈述的内容是前人未曾表述过的,不是历史的重复。
创新命题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思维活动需要创新命题的描述和记录。它是创新思维基本的形式,创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创新命题的阐明,又是组成创新推理的基本要素。从创新全过程看,假说或假设的思维形式就是创新命题,因此,创新命题又是实现创新产品(包括知识形态的和实体形态的)的先导,人们对它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创制,其真值就会转化,假的被淘汰,真的为人们所接受。
关于创新命题的逻辑形式,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认为,总的原则应是内容决定形式,根据创新命题所陈述的不同对象,有的用经典命题形式表述,有的用非经典命题形式表述;有的用辩证命题形式表述,有的需用非辩证命题形式表述。由于创新命题也是命题,人们已研究出的各种命题逻辑形式也应是创新命题的逻辑形式。当然不排除今后有新的命题形式的产生。
3.创新推理。推理是由一组命题得出一新命题的思维形式。形式逻辑的推理有相对稳定的推理形式,强调推理形式的有效性,即保证由真前提不会得出假结论。而创新过程的推理情况比较复杂,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从已知为真的前提推出待检验的猜测性命题。这实际是对假说或假设的逻辑论证过程。比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猜想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逻辑证明,从已有的钟摆的离心力原理(惠更斯)、离心力与向心力平衡原理(波勒利),力学第二定律(牛顿)和行星运行第三定律(开普勒)最后逻辑地推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从猜测性命题——假说,推出待检验的命题。例如从“现在的大陆板块是由原始泛大陆漂移而成的”,推出应有古生物证据、古气候证据等这些待检验的命题。显然,这类推理是由前提的真值不定(或然性)到结论的真值不定(结论待经实践检验后才能确定其真值)。
第三,从已知为真的前提推出结论真值未定(或然性、待检验)的命题。这类推理的结论具有全新性、创造性,大量的假说、假设由此类推理产生。它是创造性思维常用的推理类型,人们所熟悉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均属于此类。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这类推理形式,本文第四部分的创新方法中介绍的辩证推理多数属于这一类。
第四,从已知前提不都确定为真,推出结论真值未定的或然性推理。例如:
地球上有人类,
地球是太阳系符合人类生存条件的行星,
宇宙有几千亿个星系,
宇宙其他星系可能有像地球这样符合人类生存条件的行星,
所以,宇宙其他星系可能有人类(外星人)。
不难看出,创新推理的前提不一定都是已知为真的,其结论也不一定都是真值确定的,其推理的形式有很大的灵活性,许多推理的形式尚未被现有的逻辑学所覆盖。本文也只是提出问题,未从形式上加以研究。算是抛块敲门砖,以引起逻辑同行的关注。
三
要创新,就离不开方法,黑格尔给思维方法下的定义就是: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就是工具,是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下面这些创造学中常提到的创新方法实际都是辩证逻辑的方法,因此,辩证逻辑的方法就是主体创新的工具。
1.信息组合法(强制关系法)。即发挥想象力,在思维中将记忆中的信息、表面不相干的概念任意组合(可利用二元或三元坐标),创造(推出)出新的信息、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事物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理。例如,音乐与手套、音乐与牙刷、音乐与养牛、土豆与西红柿等表面没有直接联系,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思维通过对原有思维元素的组合与加工而创造出的新概念,是创新主体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我们也可称这种方法为要素组合推理。其推理形式显然不同于传统逻辑中的联言推理的组合式或现代逻辑中的合取式。它的结论不是命题的合取,而是有别于前提的新命题。其结论的真值在未检验或创制之前是未定的。如今,上述构想均已变成现实。美国人制造的音乐手套,本身就是一件小型乐器,戴上它可在任何平坦的地方弹奏乐曲;法国人制造的音乐牙刷,放在嘴里,只要一刷牙,就会自动播放乐曲,共有8首乐曲可供选择,解决了幼儿不愿刷牙的难题;利用音乐养牛可提高产奶量;利用转基因工程开发出的新物种土豆西红柿,下面长土豆,上面长西红柿。
人们已研究出要素组合推理的生理机制。根据斯佩里和尚格的大脑神经回路说,人的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是认识要素的存贮器,每个神经元又与30000个神经元互相联结,大脑中有10[14]~10[15]个结点,能形成极大的神经回路,每个回路与某思维内容相对应。他们认为,有的回路通过学习固定下来可以产生重复性思维。进一步发展,大脑会产生新的回路,新回路产生的可能就是创新思维。这实际是把大脑看成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器,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大脑将贮存的信息组合并加工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人的想象力、幻想力即源于此。例如,人造卫星、计算机、土豆西红柿、嫦娥奔月、猪八戒、千里眼,美人鱼、鬼神等概念均是人脑对已贮存的信息进行联想、组合、加工而产生的。
阿瑞提认为,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能够使人去进行创造。认识要素可以进行无止境的组合,可以创造无数种类的新事物,这就是人的无限性。他说:“人通过自我意识看到自身的有限,于是就(1)超越现实,建立起在数量上永远增长着的概念和符号;(2)给新的概念和新的符号赋予一种物质形式,从而增加大量的事实(或有形的事物)。”又说:“可以使我们想象出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世界,并激励我们通过努力去接近理想。”(注:[美]S·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这种靠主观创造的概念、主观创造物,起初只存在人们的思维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还需要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评估。阿瑞提提出四种评估结果:能够实现的理想,只能作为艺术产品实现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理想,但却是鼓励进取、促进创造的力量;在睡梦、迷信、颓废生活和精神病条件下存在着的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对于现实条件下能够实现的理想,人们会进一步进行论证、探讨、研制。
2.逆向思维法。按已有的思路的相反方向去思维,我们可称之为逆反推理。即从已知的事物、属性、过程、条件、方法等推出相反或相对立的事物、属性、过程、条件、方法等。即从已知的事物,已知事物的性质、过程、结果、条件,已有的方法、策略推出相反的事物、相反的性质、相反的过程、相反的结果、相反的条件、相反的方法和相反的策略等。辩证逻辑认为,无论对象多么复杂,其众多差异总是以两极对立为枢纽和主干,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作为辩证思维方法就是使人敢于向“司空见惯”提出挑战,善于从与常规的对立中寻求新的东西,而一旦找到这种对立面存在的条件,创新与就蕴涵其中。其次,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即从正面思考得不到解决,其原因可能是问题本身提得不合理,导致问题解的存在域中无解。如果这时转向其对立面从反面进攻或采取相反的思路,使注意力转向原问题所设定解的存在域的补域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逆向思维法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中已大显身手。李正道由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宇称守恒想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狄拉克从物质、粒子想到反物质、反中子、反粒子;卡末林、昂尼斯从常规条件下的非零电阻大胆想到非常规条件下零电阻的设想,从而导致超导现象的发现,以及在超导材料研制过程中从金属材料到非金属材料(陶瓷),从无机材料到有机材料;从有摩擦轴承提出无摩擦轴承,最后研制成高压空气和磁性轴承两种无摩擦轴承等均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产物。
3.两面思维法。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学家卢森堡提出,指同时积极地构想出两个并存的、同样起作用的或同样正确的相反或对立的概念、思想或印象,并积极地把它们凑合在一起,借此表述科学的或其他的问题。这实际是辩证逻辑中的对立互补推理,即在思维中把握了对立面双方后自觉寻找对立面双方实现统一的条件,由已知矛盾双方或对立的属性推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或形成统一体的推理。如由时间、空间是绝对的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推出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由光具有波动性和光具有粒子性推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对立互补性是辩证思维的核心特征。其一,它是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的分水岭。形而上学思维把两极对立视为绝对的对立,绝对排斥和固定不变。而辩证思维则强调“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互相过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4页。)其二,它是辩证思维优于知性思维的重要体现。知性思维仅停留在两极对立,看不到两极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矛盾律则是知性思维绝对遵循的法则。在辩证逻辑看来这一法则本身起作用的条件也是相对的。矛盾律所依据的是A与非A,即类与类、属性与属性之间界限分明,非此即彼,这一简单朴素的常识信念,并把这一常识信念作为其全部逻辑理论的预设。而这一预设如同传统逻辑预设主项存在一样,只顾及了可能世界中的一种情况,而未顾及可能世界中还有亦此亦彼的另一种情况。辩证逻辑克服了传统与经典逻辑的局限性,在承认非此即彼的基础上强调亦此亦彼。
对立互补方法可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上的突破,达到知识的创新。在当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推崇辩证逻辑这种对立互补方法。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得益于对立互补思维方法。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把对立的或相反的东西统一起来就会产生奇迹。他说:“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注:《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第347-348页。)对此卢森堡评价说:“爱因斯坦一生的思维似乎大多是关于对立面的问题。由于爱因斯坦的叙述现在搞清楚了。因而知道,使他的一些不完整的思想获得物理根据,并结合成为有意义的表述的创造性跃进的关键,就是对立面同时起作用这样一种特殊概念—一个观测者能够在同一时刻既处于运动状态,又处于静止状态。有创造力的人物会积极地把相反和对立面凑合在一起,并且借此表述科学的或其他的问题。”(注:美国《精神病学》1979年第一期,转引自殷启正《科学研究中的探索性思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页。)
20世纪量子力学的创立过程已充分证明,对立互补方法在理论创新中的巨大作用。量子物理学家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在物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凡是由于出现上述这种原因(产生矛盾——笔者注)而对以实验为基础的事实不能提出一个逻辑上无可指责的描述的时候,推动事物前进的最富有成效的做法就是往往把现在所发现的矛盾提升为原理,这就是说,试图把这个矛盾纳入理论的基本假说之中而为科学知识开拓新领域。”(注:海森堡:《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36页。)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邓小平同志熟练地运用对立互补方法这一高超的思维艺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重大理论创新都是运用这种思维艺术的结果。(注:详见王庆英:“论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专刊。)。
4.克弱转换法或称缺点逆用法。此法以寻觅事物的缺点、弱点作为研究的瞄准点,对其进行辩证分析,认清缺点、弱点的本质、隐藏在背后的原理、原因,寻找克服缺点、弱点的途径、利用缺点的对象,从而化弊为利、化腐朽为神奇。此法可称之为矛盾转化推理。辩证逻辑认为,矛盾对立双方不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统一,而且可以相互转化。克弱转换法是辩证逻辑这一原理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具体应用。吸烟有害,世界各国都在提倡戒烟,假如全世界的人都戒了烟,烟草这种农作物是否会在未来被打入另册?烟草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它有没有对人有益的东西?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未成熟的青烟叶所含植物蛋白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大豆,一公倾烟叶提取的蛋白质比一公倾大豆提取的蛋白质多好几倍,其氨基酸的含量比大豆多,营养价值高于奶制品。经去掉有害物质,可制成各种“豆制品”,且味道鲜美。有人预测,21世纪,烟草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食品。在粉末冶金中,传统的铜粉加工工艺是用电解法,但是针状的,达不到球状粉的要求。由于铜可塑性强,难以用机械粉碎法。寻找球状铜粉的加工工艺成为一个科研难题。研究过程中人们想到铜的氢脆病,看铜的这一缺点能否利用。通过科学分析,知道铜的氢脆病的形成过程是当铜在还原气氛中被加热到500℃时,加入氢气,铜结构中的氧化物被氢还原成水,在高温条件下水变成蒸汽释放出,这时铜便产生裂缝,甚至一碰就碎,这就是铜的氢脆病产生的机理,研究中发现可以利用铜的这种氢脆病制造铜粉,先将铜屑置于氢气流这种还原气氛中,在500℃~600℃高温下加热1-2小时,使铜充分患上氢脆病,然后再将其投入球磨机就可获得球状粉末。高分贝的噪音是一种污染,有人利用它发明了安全、经济的杀虫、灭鼠仓库保管方法。诸如此类的发明创造的例子不胜枚举。
5.回采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某些已弃之不用的传统技术或古老技术重返科技领域而产生新的发明创造的一种创新方法。此法我们称其为否定之否定推理。辩证逻辑中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传统或古老技术之所以存在过,有其存在的理由,合理的成分。利用现代新科技否定其不合理的成分,保留其合理的部分就会有创新之举。例如,古老的帆船早已被机械动力船取代。前些年,美、法、日等国在研制新技术帆船。日本于1981年下水的一艘油轮加上了新材料的风帆,采用自动化控制,操作简便,节省能源,提高了船速。由于新登堡号飞艇惨剧的发生,18世纪法国人发明的飞艇早已被人遗弃,但如今,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新型飞艇又重上蓝天,显示了许多飞机难以达到的优点。
6.形态分析法。其思路是利用系统观念,先把研究目标(系统)分解成若干独立的要素(子系统),再对每一个要素的性质、功能等进行分析,然后列出形态矩阵进行网罗组合,得出各种方案,最后对各种方案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评价,选取最佳方案。分析——综合——评价,已成为当今世界发明创造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模式之一。这实际是辩证逻辑中的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例如,我们要设计饮料包装(发明目标),第一步,先分析饮料包装由哪些要素或子系统组成,如质料、形状、容积等。第二步,对上述要素进行分析,质料可以用:玻璃、塑料、马口铁、纸制品等;形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球形、仿生(仿梨、仿萍果、仿柿椒……;仿猫、仿狗……)形等;容积可以有:0.25升、0.4升、0.5升、0.8升等。第三步,将上述分析结果进行排列组合,(可用二维或三维坐标)以给出尽可能多的组合设想;第四步,对得出的各种设想进行分析,比较、评价、选择。
与辩证逻辑相关的创新方法还有许多,如发散性思维方法,头脑风暴方法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逻辑是一门提供思维工具的科学,创新思维形式及其逻辑特征应成为逻辑科学研究的对象。现有的各种逻辑体系,由于各自的研究对象所决定,不可能对创新思维形式的特征及其逻辑问题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建议,应建立一门以创新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以及创新思维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创新逻辑。创新思维的主体是辩证思维,辩证逻辑应该担当起这种创新逻辑的重任。
收稿日期:2001-12-15
标签:辩证思维论文; 命题的否定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命题逻辑论文; 逻辑分析法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归纳演绎论文; 创造力论文; 科学论文; 推理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